一种含有啶酰菌胺和麦穗宁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961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含有啶酰菌胺和麦穗宁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啶酰菌胺属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对孢子的萌发有很强的抑制能力,通过叶面渗透在植物中转移,抑制线粒体琥珀酸酯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使氨基酸、糖缺乏、能量减少,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对病害有神经活性,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抑制孢子萌发、细菌管延伸、菌丝生长和孢子母细胞形成真菌生长和繁殖的主要阶段,杀菌作用由母体活性物质直接引起,没有相应代谢活性。

梧宁霉素的杀菌谱广,对鞭毛菌、子囊菌和半知菌亚门真菌等三大门类二十六种已知病原真菌均有极强的杀灭作用,适用各种农作物多种真菌病害的防治,同时能明显促进愈伤组织愈合,促进弱苗根系发达、老化根系复苏,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和优化作物品质。

以上药剂,由于长期单独使用,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等问题,防效的变差主要还是由抗性菌株导致的,在新药开发难度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对现有农药进行合理的复配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农药混配能够有助延缓抗性发展,某些有效成分混配还能够起到增效显著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含有啶酰菌胺和麦穗宁的农药组合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和麦穗宁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由啶酰菌胺、麦穗宁以及梧宁霉素按照重量比15~20∶8~12∶1~3复配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特定比例的啶酰菌胺、麦穗宁以及梧宁霉素发生协同作用,是一种起效快速、体系稳定、持效性好、病虫害防效显著的农药组合物,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降低了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用成本,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环保的新型杀菌除虫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表1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中的有效成分及其重量比

(1)农药组合物的制备

首先,根据表1提供的有效成分及其重量比称取各个组分并混合均匀,得到有效成分混合物;

其次,按照按重量份数计,将有效成分混合物1份、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份、乙二醇3份、均匀分散剂3份、二甲基硅油2份、丙酮5份、木质素磺酸钠2份以及水100份,按照常规方法分别得到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田间施用产品。

(2)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的农药组合物的田间施用产品的杀菌效果试验方法

选择一块甘蓝种植地作为试验场地,其中甘蓝长势相同,黑腐病危害均匀,将场地划分为10个小片区,其中9个小片区分别施用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的农药组合物的田间施用产品,其余一个小片区作为空白对照。试验期间施药三次,第一次施药前进行病情基数的调查,第一次施药后10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施药后10天进行第三次施药。

调查方法为每小区随机取四点调查,每点查四株甘蓝,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每叶片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总叶数、病叶数和病级,病情指数的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调查时间和次数

试验共调查三次,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第三次药后第7天和第15天调查病情指数,按照以下计算防效:

(2)杀菌效果结果与分析,对甘蓝霜霉病的田间防止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各个实施例和对比例对甘蓝霜霉病的防治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1~6防治甘蓝霜霉病的效果显著,用药后7天、15天最高防效为87.2%、90.4%,说明本发明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起效快,体系稳定,药效持久,可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成本。本发明实施例1~6中以实施例5的防效最高,说明实施例5各组分协同作用效果好,有效成分的药效得以充分持久发挥。对比例1~3所述的农药组合物与实施例1~6相比,其均缺乏某些组分,其防效大幅降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各组分协同,各组分缺一不可,若缺乏某些组分会导致效果下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