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效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96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及该增效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用途。



背景技术: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每年各种稻地区均有发生,毁灭性也常有发生,使水稻产量严重下降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易拔断,根少暗黄色无新根,茎基部逐渐黄枯,软化至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由多种真菌浸染引起,主要是有尖孢镰刀菌、丝核菌、蠕孢菌等所致的。水稻立枯病一旦发病很难防治,特别是近年来北方稻区此病发生较重,原因是长期使用一种常规农药和不科学用药,使病原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另外,也造成了农民成本提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且使用量较低的药剂。

噻呋酰胺,化学名称为2,6-二溴-2-甲基-4-三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羰酰代苯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原菌琥珀酸脱氢酶,从而干扰病原菌的呼吸作用,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

氟啶胺,化学名称为3-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属于二硝基苯胺类杀菌剂,作用机制主要是破坏氧化磷酸化,是一类广谱高效的保护性杀菌剂。

中国专利申请CN103053555A公开了一种噻呋酰胺和氟啶胺的杀菌剂组合物,其中噻呋酰胺与氟啶胺的质量份数比为10:1-1:15,该组合物对于防治由致病疫霉、芸苔根肿菌、灰葡萄孢和核盘菌植物病原引起的病害具有增效作用。为了合理地利用噻呋酰胺和氟啶胺、提高防治病原菌的效果并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的产生,需要对包含噻呋酰胺和氟啶胺的药剂进行深入开发研究,以防治作物生长中的疑难病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且增效作用明显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增效作用明显、施药量显著降低,并因此使使用成本降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增效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和助剂包,所述有效成分包含噻呋酰胺和氟啶胺,所述助剂包包含壳寡糖和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其中所述有效成分与助剂包的重量比为(1-50):1。

优选的,上述增效杀菌组合物中,所述有效成分与助剂包的重量比为(5-30):1。

优选的,上述增效杀菌组合物中,壳寡糖与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的重量比为1:(0.03-0.2),壳寡糖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4500。

优选的,在上述增效杀菌组合物中,噻呋酰胺与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0.125-8)。

优选的,上述增效杀菌组合物中,所述组合物还包含农业上可接受的常规助剂。

优选的,在上述增效杀菌组合物中,所述组合物的剂型为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

优选地,所述增效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可溶液剂、微囊悬浮剂、浓乳剂或微乳剂。

本发明增效杀菌组合物的各种剂型的加工方法是农药制剂加工工艺中常用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组合物各组分可以以成品制剂的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的各组分已混合,也可以以单剂的形式提供,待使用时再混合。

本发明增效杀菌组合物可以采用诸如喷雾、灌根、浸根、浸种、撒施、沟施、穴施等的施药方式进行施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用途。

本发明增效杀菌组合物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增效效果显著:所述组合物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展示出优异的增效效果,使组合物具有明显增强的防病效果;

2)使用成本降低:由于所述组合物具有优异的增效效果和防病效果,使用次数减少,并因此降低使用成本,省时省工;

3)抗药性的产生延缓:本发明的有效成分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且所述组合物施用剂量降低,因此病原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延缓了抗药性的产生;

4)环境污染减少:由于所述组合物具有优异的增效效果和防病效果,使施用剂量显著降低,因此减少了环境污染并同时增加了对人畜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将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阐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较优选的实施例,且仅用于阐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实质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除非另作说明,本文中所用的各组分是市售可得的或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的或技术人员通过现有技术的公开内容而易于得到的。

以下实施例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2-2006),采用平皿法进行测定。试验方法为:将培养好的水稻立枯病菌,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直径7mm的灭菌打孔器,选择长势一致的菌落,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向下,盖上皿盖,置于25℃培养箱中黑暗培养,以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重复三次,7天后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待空白对照中的菌落充分生长后,以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采用式(1)计算菌落增长直径,取其平均值:

菌落增长直径=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1)

水稻立枯病菌菌丝测用以下式(2)进行计算。

利用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几率值,以各药剂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出EC50和EC95值,比较各处理药剂的毒力大小。

根据Wadley法来评价噻呋酰胺与氟啶胺混用对水稻立枯病的联合作用类型,增效系数(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按式(3)、式(4)计算:

实施例1壳寡糖助剂包对水稻立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称取30mg壳寡糖并用二甲基亚砜配制成浓度为1000μg/mL的母液30mL,另外称取30mL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并用二甲基亚砜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00μg/mL的母液。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配制好的壳寡糖母液和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母液用培养基稀释成1μg/mL、0.5μg/mL、0.2μg/mL、0.1μg/mL、0.05μg/mL、0.02μg/mL和0.01μg/mL的系列浓度的培养基平板并同时利用上述壳寡糖母液和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母液配制成壳寡糖与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的重量比为30:1、25:1、20:1、15:1、10:1、5:1且浓度为1μg/mL、0.5μg/mL、0.2μg/mL、0.1μg/mL、0.05μg/mL、0.02μg/mL和0.01μg/mL的培养基平板。然后在每个培养基平面上接种水稻立枯菌饼并进行培养,以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重复三次,7天后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试验分析结果列于下表1和表2中。

表1不同比例的壳寡糖助剂包处理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表2不同比例的壳寡糖助剂包处理对水稻立枯病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效果

测定结果显示,壳寡糖对水稻立枯病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27.88μg/mL,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对水稻立枯病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5.11μg/mL,壳寡糖与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配比在30:1、25:1、20:1、15:1、10:1和5:1混用时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7.72μg/mL、7.37μg/mL、5.72μg/mL、21.25μg/mL、4.62μg/mL和10.47μg/mL,增效系数分别为:1.38、3.24、4.02、1.03、1.80和1.53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壳寡糖与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在比例为20:1时增效最大,且该配比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在配制本发明增效杀菌组合物时壳寡糖与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的混用比例为20:1。

实施例2噻呋酰胺和氟啶胺对水稻立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分别称取30mg噻呋酰胺和氟啶胺并分别用二甲基亚砜配制成浓度为1000μg/mL的母液30mL。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配制好的噻呋酰胺母液和氟啶胺母液用培养基稀释成1μg/mL、0.5μg/mL、0.2μg/mL、0.1μg/mL、0.05μg/mL、0.02μg/mL和0.01μg/mL的系列浓度的培养基平板并同时利用上述噻呋酰胺母液和氟啶胺母液配制成噻呋酰胺与氟啶胺的重量比为8:1、4:1、2:1、1:1、1:2、1:4、1:8且浓度为1μg/mL、0.5μg/mL、0.2μg/mL、0.1μg/mL、0.05μg/mL、0.02μg/mL和0.01μg/mL的培养基平板。然后在每个培养基平面上接种水稻立枯菌饼并进行培养,以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重复三次,7天后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试验分析结果列于下表3和表4中。

表3不同比例的噻呋酰胺和氟啶胺处理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表4不同比例的噻呋酰胺和氟啶胺处理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效果

测定结果显示,噻呋酰胺对水稻立枯病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071μg/mL,氟啶胺对水稻立枯病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099μg/mL,噻呋酰胺与氟啶胺配比在8:1、4:1、2:1、1:1、1:2、1:4和1:8混用时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49μg/mL、0.042μg/mL、0.064μg/mL、0.041μg/mL、0.031μg/mL、0.050μg/mL、0.053μg/mL,增效系数分别为:1.49、1.92、1.24、2.05、2.87、1.84、1.81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噻呋酰胺与氟啶胺混用在比例为1:2时增效最大,且该配比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在配制本发明增效杀菌组合物时噻呋酰胺与氟啶胺的混用比例为1:2。

实施例3含壳寡糖助剂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对水稻立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分别称取30mg壳寡糖、噻呋酰胺和氟啶胺并分别用二甲基亚砜配制成浓度为1000μg/mL的母液30mL,另外称取30mL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并用二甲基亚砜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00μg/mL的母液。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配制好的壳寡糖母液和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母液用培养基配制成壳寡糖与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的重量比为20:1且浓度为1μg/mL、0.5μg/mL、0.2μg/mL、0.1μg/mL、0.05μg/mL、0.02μg/mL和0.01μg/mL的培养基平板;将配制好的噻呋酰胺母液和氟啶胺母液用培养基配制成噻呋酰胺与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2且浓度为1μg/mL、0.5μg/mL、0.2μg/mL、0.1μg/mL、0.05μg/mL、0.02μg/mL和0.01μg/mL的培养基平板;并同时将上述配制好的壳寡糖母液、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母液、噻呋酰胺母液和氟啶胺母液用培养基稀释成浓度为1μg/mL、0.5μg/mL、0.2μg/mL、0.1μg/mL、0.05μg/mL、0.02μg/mL和0.01μg/mL的培养基平板,其中壳寡糖与二甲氧甲基苄氨嘧啶的重量比为20:1、噻呋酰胺与氟啶胺混用比例为1:2且壳寡糖助剂包与噻呋酰胺和氟啶胺的重量比为1:30、1:25、1:20、1:15、1:10、1:5。然后在每个培养基平面上接种水稻立枯菌饼并进行培养,以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重复三次,7天后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试验分析结果列于下表5和表6中。

表5本发明增效杀菌组合物处理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表6本发明增效杀菌组合物处理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效果

测定结果显示,壳寡糖助剂包与噻呋酰胺和氟啶胺配比在1:30、1:25、1:20、1:15、1:10和1:5混用时对水稻立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中的浓度EC50分别为0.0051μg/mL、0.0042μg/mL、0.0041μg/mL、0.023μg/mL、0.0012μg/mL和0.0090μg/mL,增效系数分别为:9.09、11.12、11.45、20.57、41.18和5.94,增效作用均比噻呋酰胺与氟啶胺比例在1:2时大,并且壳寡糖助剂包与噻呋酰胺和氟啶胺配比混用在比例为1:10时增效最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