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453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室大棚,属于寒地日光节能温室培植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地区建设较多,发展较快,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丰富了北方居民冬季蔬菜种类,消化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一般情况下,北方地区传统日光温室主要包括前屋面(棚膜)、后屋面和后墙,而且所用材料通常为砖混结构,造成该类日光温室在实际生产中会存在以下不足:如由于后屋面的存在,因此造成采光面积有限;后屋面与前屋面和后墙之间由于材料不同,连接处往往不能完全密封,容易形成透风点,从而造成热量损失;在热量交换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材料的保温,却很少考虑隔热和蓄热放热;砖混结构的墙体,需要挖很深的地沟基础,破坏耕地,导致现场施工期较长,标准化程度低,而且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性较差。另外,传统的日光温室也存在棚室生产机械化率不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效果好且使用方便的温室大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温室大棚,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日光温室,在所述日光温室内间隔倾斜设置有第一隔热墙和第二隔热墙,所述第一隔热墙位于所述第二隔热墙的前方,所述第一隔热墙和所述第二隔热墙将所述日光温室的内部分隔成两隔热空间和一透光空间。

所述日光温室包括前屋面框架、前墙和后墙,在所述前屋面框架的顶部设置有前屋面,所述隔热墙的顶端、所述前屋面框架的前端和所述前墙的顶端共同紧固连接,所述隔热墙的顶端、所述后墙的顶端和所述前屋面框架的后端共同紧固连接;所述前墙的底端、所述后墙的底端、所述第一隔热墙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隔热墙的底端均紧固设置在土壤内。

所述前墙的底端、所述后墙的底端、所述第一隔热墙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隔热墙的底端均通过混凝土基础墩与土壤连接。

在所述第一隔热墙和所述第二隔热墙之间设置有一层以上的隔热膜,所述隔热膜将所述透光区间分隔成一第三隔热空间和一生产空间。

在所述生产空间的下部并排设置有用于种植食用菌的培养床,在所述培养床两侧壁的顶部分别设置有滑道,在所述滑道之间并排滑动设置有用于种植蔬菜的基质种植槽。

所述培养床布置在地表的下方,所述基质种植槽的顶部与地表等高。

在位于所述第二隔热墙与所述后墙之间的所述隔热空间的上部空间内设置有水循环系统;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水池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水池的上方;在所述第一蓄水池的内部设置有泵,所述泵通过上水管路连接所述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水池通过所述集热水管与所述第一蓄水池连接,所述集热水管竖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后隔热墙的后侧;其中一部分所述集热水管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蓄水池连接,另一部分所述集热水管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蓄水池连接,连接所述第二蓄水池所述集热水管的底端与连接所述第一蓄水池所述集热水管的底端连通。

所述日光温室上设置有通风系统,所述通风系统包括开口可控的第一通风通道、第二通风通道和第三通风通道;所述第一通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后墙的中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热墙的下部,所述第三通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前屋面的底脚。

所述第一通风通道为开关式塑钢窗,所述第二通风通道为推拉塑钢窗,所述第三通风通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前屋面卷放的第二卷膜器。

在位于所述第二隔热墙与所述后墙之间的所述隔热空间的下部设置有多个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菌袋。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设置了两隔热墙,两隔热墙将日光温室分隔成两隔热空间和一透光空间,能够减小日光温室的空间体积,从而实现增温作用,本发明保温效果好。2、本发明日光温室包括前屋面框架、前墙和后墙,在前屋面框架的顶部设置有前屋面,两隔热墙的顶端、前屋面框架的前端和前墙的顶端共同紧固连接,两隔热墙的顶端、后墙的顶端和前屋面框架的后端共同紧固连接,两隔热墙的底端、前墙的底端和后墙的底端均紧固设置在土壤内,本发明采光效果好,同时提高了日光温室内的地表温度。3、本发明设置了隔热膜,在日光温室内设置有用于控制隔热膜卷放的卷膜器,隔热膜的卷起时,能够透过光照,隔热膜的展开时,能够减少散热,进一步提高了保温效果好。4、本发明设置了培养床,在培养床两侧壁的顶部分别设置有滑道,在滑道之间并排滑动设置有用于种植蔬菜的基质种植槽,能够充分利用空间,本发明生产效益好。5、本发明设置了水循环系统,在白天,在泵和集热水管的作用下,能够加热两蓄水池内水的温度,在夜间,两蓄水池的热量通过集热水管和上水管路释放出来,从而实现热量的昼夜转换,本发明保温效果好。6、本发明设置了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包括三个开口可控的通风通道,通过控制三个通风通道的开口大小,实现温控过程方便,同时能够控制不同空间内的温度。7、本发明设置了用于种植蔬菜基质种植槽,避免了盐碱地区土壤反盐反碱,同时可以在工厂中实现机械化播种,本发明应用范围广。8、本发明在生产空间的下部靠近基质种植槽端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采收的操作间,能够实现蔬菜采收过程的机械化作业,本发明机械化率高。9、本发明在位于第二隔热墙与后墙之间的隔热空间的下部设置有多个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菌袋,能够充分利用空间,本发明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隔热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基质种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基质种植槽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温室大棚,它包括日光温室1,在日光温室1内间隔倾斜设置有隔热墙2、3,隔热墙2位于隔热墙3的前方。隔热墙2、3将日光温室1的内部分隔成两隔热空间4和一透光空间5,在隔热墙2、3的作用下,能够减小日光温室1的空间体积,从而实现增温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日光温室1包括前屋面框架11、前墙12和后墙13,在前屋面框架11的顶部设置有前屋面。其中,隔热墙2的顶端、前屋面框架11的前端和前墙12的顶端共同紧固连接,隔热墙3的顶端、后墙13的顶端和前屋面框架11的后端共同紧固连接。隔热墙2、3的底端、前墙12的底端和后墙13的底端均紧固设置在土壤内,以便于提高地表温度。

上述实施例中,隔热墙2、3的底端、前墙12的底端和后墙13的底端均通过混凝土基础墩与土壤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在隔热墙2、3之间设置有一层以上的隔热膜6,隔热膜6将透光区间5分隔成一第三隔热空间7和一生产空间8。在日光温室1内设置有一用于控制隔热膜6卷放的卷膜器61,以实现隔热膜6卷起或展开,从而能够阻隔生产空间8内的热量通过隔热膜6散失。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在隔热墙3与后墙13之间的隔热空间4的上部空间内设置有水循环系统9。水循环系统9包括间隔设置的蓄水池91、92,在蓄水池91的内部设置有泵93,泵93通过上水管路94与蓄水池92连接,蓄水池92与蓄水池91之间通过集热水管95连接,集热水管95竖向间隔布置在隔热墙3的后侧;其中一部分集热水管95的顶端与蓄水池92连接,另一部分集热水管95的顶端与蓄水池91连接,连接蓄水池92的集热水管95与连接蓄水池91的集热水管95之间连通,白天,在泵93和集热水管95的作用下,能够加热蓄水池91、92内水的温度,夜间,蓄水池91、92的热量通过集热水管95和上水管路94释放出来,从而实现热量的昼夜转换。在集热水管95的后衬上设置有吸热膜,能够加热集热水管95内的水。集热水管95为聚乙烯烃薄壁塑料管,集热水管95的直径为20毫米。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所示,在生产空间8的下部空间内并排设置有用于种植食用菌的培养床10,在培养床10两侧壁的顶部分别设置有滑道101,在滑道101之间并排滑动设置有用于种植蔬菜的基质种植槽14,能够实现机械化播种。培养床10位于地表的下方,基质种植槽14的顶部与地表等高,能够提高日光温室1内的温度。在生产空间8的下部空间内靠近基质种植槽14端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机械化采收的操作间15(如图5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日光温室1上设置有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包括三个开口可控的通风通道16;其中一通风通道16设置在后墙13的中部,另一通风通道16设置在隔热墙3的下部,第三通风通道16设置在前屋面的底脚。

上述实施例中,位于隔热墙3上的通风通道16为推拉塑钢窗,位于后墙13上的通风通道16为开关式塑钢窗,第三通风通道16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前屋面卷放的卷膜器17。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隔热墙3与后墙13之间的下部空间内设置有多个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菌袋18。

上述实施例中,隔热墙2与地表的夹角为60~70度,隔热墙3与地表的夹角为70~80度,能够增加透光空间5的采光面积。

上述实施例中,隔热墙2与地表的夹角63度,隔热墙3与地表的夹角为74度。

上述实施例中,前屋面框架11、前墙12、后墙13和隔热墙2、3的材质均为钢。

上述实施例中,前屋面框架11设置成弓形,前屋面框架1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螺栓与前墙12、后墙13的顶端紧固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在前屋面框架11的外侧设置有卡膜槽,用于固定前屋面。

上述实施例中,前墙12的材质为10号工字钢,隔热墙2和前屋面框架11的材质均为方钢管。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前屋面框架11的后端设置有上卷帘系统19。

如图1所示,本发明使用时,白天,控制隔热膜6卷起,夜间,控制隔热膜6展开。同时保持水循环系统9昼夜工作,能够稳控生产空间8内的温度。根据温度和植物生长需要,可以打开通风系统内的一个通风通道16、两个通风通道16或三个通风通道16进行通风降温,能够控制本发明不同空间内的温度。由于设置培养床10的区域为弱光高温区,用于控制食用菌的培养。设置基质种植槽14的区域光照充足且温度适宜,用于控制蔬菜的种植。可以在工厂中,对基质种植槽14进行机械播种,后将基质种植槽14放置在培养床13的顶部。通过营养液控制基质种植槽14内的植物生长,实现自动控水控肥。待植物成熟后,将基质种植槽14运送至操作间15(如图5所示)内,继而对基质种植槽14内的植物进行机械化采收。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