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鲵鱼塘。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现在很多的农业种植区都慢慢的被水产养殖地给代替,人们的劳动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现有的很多水产养殖基地,都是在一个整体的养殖空间中进行水产品的饲养,但是由于产品的个体本身的原因,有些个体生长的快,成熟的就快,那么可以提前进行捕捉,但是由于很多没有成长好的产品也混在其中,捕捉起来十分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鲵鱼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产品的个体本身的原因,有些个体生长的快,成熟的就快,那么可以提前进行捕捉,但是由于很多没有成长好的产品也混在其中,捕捉起来十分的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鲵鱼塘,包括土壤基层、防渗透膜、膜体掩埋坑、第一鱼池区、第一固定桩、第二鱼池区、第二固定桩、流通渔网孔和第三鱼池区,所述土壤基层上挖设有膜体掩埋坑,且膜体掩埋坑中填埋有防渗透膜,所述土壤基层的中央设置为第一鱼池区、第二鱼池区和第三鱼池区,所述第一鱼池区和第二鱼池区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桩,所述第二鱼池区和第三鱼池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桩,所述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上均安置有流通渔网孔,且流通渔网孔包括渔网、进入孔和反入孔,所述进入孔和反入孔和之间紧密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鱼池区、第二鱼池区和第三鱼池区的底边和边缘均覆盖有一层防渗透膜,且其形成的鱼池区呈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膜体掩埋坑为长方体空间,且其长:50㎝、宽:20㎝、深:30㎝。
优选的,所述进入孔在渔网上竖向等距设置有五列,且每列均等距设置有五个。
优选的,所述反入孔为小孔直径,且其处于第一鱼池区和第三鱼池区中,进入孔为大孔直径,且其处于第二鱼池区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分区式养鱼池,采用防渗透的膜结构进行底部的覆盖,在养鱼区分成三个区域,中间为集体空间,两边为小体积的鱼儿养殖区,通过渔网上孔洞的大小来自动的划分大小体积的鱼儿,方便成熟之后进行捕捉,可以很方便的将大体积的鱼儿捕捉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开条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土壤基层,2、防渗透膜,3、膜体掩埋坑,4、第一鱼池区,5、第一固定桩,6、第二鱼池区,7、第二固定桩,8、流通渔网孔,9、第三鱼池区,10、渔网,11、进入孔,12、反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鲵鱼塘,包括土壤基层1、防渗透膜2、膜体掩埋坑3、第一鱼池区4、第一固定桩5、第二鱼池区6、第二固定桩7、流通渔网孔8和第三鱼池区9,土壤基层1上挖设有膜体掩埋坑3,且膜体掩埋坑3中填埋有防渗透膜2,膜体掩埋坑3为长方体空间,且其长:50㎝、宽:20㎝、深:30㎝,土壤基层1的中央设置为第一鱼池区4、第二鱼池区6和第三鱼池区9,第一鱼池区4和第二鱼池区6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桩5,第二鱼池区6和第三鱼池区9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桩7,第一鱼池区4、第二鱼池区6和第三鱼池区9的底边和边缘均覆盖有一层防渗透膜2,且其形成的鱼池区呈梯形结构,稳定性较高,不容易坍塌,第一固定桩5和第二固定桩7上均安置有流通渔网孔8,且流通渔网孔8包括渔网10、进入孔11和反入孔12,进入孔11在渔网10上竖向等距设置有五列,且每列均等距设置有五个,进入孔11和反入孔12和之间紧密连接,反入孔12为小孔直径,且其处于第一鱼池区4和第三鱼池区9中,进入孔11为大孔直径,且其处于第二鱼池区6中。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分区式养鱼池之前,首先需要在一个合适的空地上挖出一个梯形的池坑,然后在池坑的边缘挖出膜体掩埋坑3,然后将防渗透膜2覆盖在上方,接着将第一固定桩5和第二固定桩7固定在鱼池中,先将鱼儿放置在第二鱼池区6中进行饲养,等到鱼儿长大之际,需要放开第一固定桩5和第二固定桩7上的进入孔11,体积过大的鱼儿不能够从进入孔11进入到两边的第一鱼池区4和第三鱼池区9中,小体积的鱼儿可以通过进入孔11进入两边的鱼池区,那么在中间的第二鱼池区6中遗留下来的大多都是大体积的鱼儿,这时候就可以进行捕捉,十分的方便,实用性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