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爪菇的培育方法及其产品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83994阅读:52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龙爪菇的培育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毛木耳是人工栽培常见食用菌之一,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工规模化栽培,经几十年的发展,已具一定的生产规模,在发展过程中有起有落,全国年总产量徘徊在100万吨至140万吨之间,2007年全国毛木耳总产量144.1万吨,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5%,而2014年全国毛木耳总产量136.8万吨,比2007年减少了5.0%,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比例也由8.5%降低至4.0%,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产品价格一直徘徊在20元—25元/kg,栽培效益从2007年的1.5元/袋降至0.5元/袋以下,产业效益不佳,制约了毛木耳产业的发展。

毛木耳子实体的可食部分为耳片,因耳片质地粗韧,故口感粗老、硬脆。毛木耳的生长发育分三个阶段,即菌丝生长阶段、子实体分化阶段和子实体发育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完成,菌丝体内出现生理质变,进入子实体分化阶段,子实体分化阶段中,在外界环境条件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菌丝体扭结产生耳基,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再从耳基体分化出耳片,从而形成子实体,外界环境在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条件下,完成子实体的生长、成熟和孢子弹射。

毛木耳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培养室(棚)内空气新鲜,氧气充足,菌丝生长旺盛,子实体容易形成、伸长和开片。若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耳片不能正常伸展,耳基不易分化,只能报废处理,给栽培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珊瑚菌又名"扫帚菌",体形俊俏,子实体基部生出多回分枝,基柄粗大,圆柱状或柱状团块,光滑,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顶端呈指状丛集。珊瑚菌质地脆嫩、别具风味,极具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但由于驯化难度大,尚不能人工栽培,故目前市面上售卖的珊瑚菌均为野生珊瑚菌。研究珊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以及研发珊瑚菌的替代品是目前食用菌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外形如野生珊瑚菌,内质为毛木耳耳基的龙爪菇的培育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一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龙爪菇的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菌袋并培养至菌丝走满袋;

(2)耳基诱发:菌丝生理成熟后对菌袋进行割口,割口后即移入棚内进行耳基诱发调控,保持棚内的光线强度80 ~100 LX、相对湿度85~95%、温度26~28℃、CO2浓度0.06~0.08%的条件下培育5~7天,使割口处快速、大量、整齐发生耳基;

(3)抑制耳基分化、促进耳基膨大:控制棚内的光线强度不高于2 LX,相对湿度85~95%,温度26~28℃,CO2浓度0.1~0.2%条件下培育5~7天,使耳基的分化得到充分抑制,同时耳基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耳基持续生长膨大到直径0.4cm~0.6cm,长度1cm~2cm;

(4)促进耳基抽长和分枝:控制棚内的光线强度不高于2 LX,相对湿度85~95%,温度26~28℃,CO2浓度0.3~0.4%培育10~15天,刺激耳基顶端细胞继续重新向上分裂生长,使耳基得到抽长和分枝,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顶端呈指状丛集,最终形成龙爪菇的耳基体;

(5)采收:龙爪菇长度达到3~5cm时即可采收。

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发明目的一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做如下优化:

1、经步骤5)采收后,在自然气温、相对湿度70%以下、自然通风、避光条件下养菌5~7天,再按上步骤(1)~(4)培育下一潮菇。

2、所述步骤(1)菌丝走满袋后还要进行菌丝体后熟培养,在培菌室内继续避光培养5~7天,期间培菌温度控制在25℃~27℃,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并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后熟调控的目的是促使菌丝体生理充分成熟,并达到一致性的成熟度,为下一阶段耳基一致性、快速发生提供必需营养和生理需求。

3、所述步骤(3)抑制耳基分化、促进耳基膨大过程中,CO2浓度为0.1~0.2%。

所述步骤(4)促进耳基抽长和分枝过程中,CO2浓度为0.3~0.4%。

在毛木耳的栽培经验中,耳片在高浓度CO2情况下不能正常伸展,本发明结合毛木耳的栽培经验以及新的栽培技术,通过对温度、光强的调控并配合适当高浓度的CO2,在中断毛木耳子实体发育的同时促进耳基体内细胞分裂,当耳基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耳基体顶端细胞继续重新分裂,使耳基体的生长经历膨大、抽长和增生过程,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顶端呈指状丛集,最终形成外形如野生珊瑚的食用菌新品种。龙爪菇与毛木耳相比具有更鲜嫩的口感以及更高的营养价值,能够创造比毛木耳更高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龙爪菇,其由发明目的一所述的培育方法栽培而得,菌体呈红褐色或褐色,基部生出多回分枝,基柄粗大,为圆柱状或柱状团块,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顶端呈指状丛集。龙爪菇质地光滑,口感嫩、脆、爽口,味道鲜美,同时营养价值高于普通毛木耳,其形似野生珊瑚菌,但比野生珊瑚菌易于培育,适合大规模栽培,可缓解市场上野生珊瑚菌供应紧缺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龙爪菇的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菌袋并培养,当菌丝走满袋后在培菌室内继续避光培养7天,期间培菌温度控制在25℃,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并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2)耳基诱发:菌丝生理成熟后对菌袋进行割口,割口后即移入棚内进行耳基诱发调控,保持棚内的光线强度85 LX、相对湿度85%、温度27℃、CO2浓度0.07%的条件下培育7天,使割口处快速、大量、整齐发生耳基;

(3)抑制耳基分化、促进耳基膨大:控制棚内的光线强度为0.1 LX,相对湿度90%,温度27℃,CO2浓度0.15%条件下培育6天,使耳基的分化得到充分抑制,同时耳基持续生长膨大到直径0.4cm~0.6cm,长度1cm~2cm;

(4)促进耳基抽长和分枝:控制棚内的光线强度2 LX,相对湿度90%,温度27℃,CO2浓度0.3%培育12天,刺激耳基顶端细胞继续重新向上分裂生长,使耳基得到抽长和分枝,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顶端呈指状丛集,最终形成龙爪菇的耳基体;

(5)采收:龙爪菇长度达到3~5cm时即可采收,

(6)潮期管理:在自然气温、相对湿度70%以下、自然通风、避光条件下养菌7天,再按上步骤(1)~(4)培育下一潮菇,龙爪菇潮期为2~3潮。

实施例2-5:

实施例2-5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栽培工艺,具体步骤中选择不同的光线强度、相对湿度、温度以及CO2浓度等数值进行试验。各实施例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表1:

将由实施例1-5培育出的龙爪菇依照GB/T 5009.124-2003《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GB/T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第一法)》、GB/T 5009.10-2003《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GB/T 5009.6-2003《食品中脂肪测定(第一法)》、GB/T 500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T 5009.8-2008《食品中蔗糖的测定》以及GB/T 5009.7-2008《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进行检测,并将市售毛木耳做为对照组进行同样的测定,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见,依靠本发明的培育方法培育出的龙爪菇与传统的毛木耳相比,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优点,每100g中氨基酸含量达到7.54-7.86g,其氨基酸含量比毛木耳高出约22%,使龙爪菇不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更提升了龙爪菇口感的鲜味,与毛木耳相比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可为菇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中耳基诱发阶段若棚内光线强度低于80 LX,割口处不易形成耳基;光线强度高于100 LX,光线太强,容易在袋内形成大量无效耳基,消耗营养,易引起烂筒;相对湿度低于85%,不易形成耳基或割口处不能均匀形成耳基,耳基形成一致性差;相对湿度高于95%,菌筒一直处于过湿状态,会引起耳基细胞壁因吸水过量而破裂,引发流耳、烂口;温度低于26℃,耳基不易形成或割口处耳基形成不一致;温度高于28℃,菌筒处于高温状态,菌丝体受高温伤害,会引起耳基死亡腐烂;CO2浓度低于0.06%,通风量过大,相对湿度无法保持在适宜范围;CO2浓度高于0.08%,耳基不易形成或形成一致性差。

在抑制耳基分化、促进耳基膨大阶段,若耳基分化未能得到充分抑制,培育出来的产品就变成了毛木耳或者畸形的毛木耳,而不是龙爪菇;具体培育过程中,光线强度越暗越好,若光线强度高于2 LX,耳基就会分化出耳片,成为毛木耳;相对湿度低于85%,耳基生长缓慢且干缩,耳基膨大受阻,达不到龙爪菇的品质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5%,菌筒一直处于高湿状态,会引起耳基细胞壁因吸水过量而破裂,引发流耳、烂口;温度低于26℃,耳基生长、膨大缓慢,培育周期延长;温度高28℃,菌筒处于高温状态,菌丝体受高温伤害,会引起耳基死亡腐烂;CO2浓度低于0.1%,耳基会分化出耳片,成为毛木耳;CO2浓度高于0.2%,耳基膨大不足,过早抽长而细瘦,影响龙爪菇外观品质。

促进耳基抽长和分枝阶段,耳基分化未能充分抑制或者耳基未能抽长和分枝,培育出来的产品就会变成畸形毛木耳或者珊瑚状的耳基团;若光线强度高于2LX,已膨大的耳基会重新分化出耳片,成为畸形毛木耳;相对湿度低于85%,耳基生长缓慢且干缩,达不到龙爪菇的品质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5%,菌筒一直处于高湿状态,会引起耳基细胞壁因吸水过量而破裂,引发流耳、烂口;温度低于26℃,耳基生长缓慢,培育周期延长;温度高于28℃,菌筒处于高温状态,菌丝体受高温伤害,会引起耳基死亡腐烂;CO2浓度低于0.3%,耳基抽长缓慢、分枝少或不易分枝,达不到龙爪菇产品要求;CO2浓度高于0.4%,培育出的龙爪菇细瘦多枝,影响龙爪菇外观品质口感风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