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生物农药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063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药剂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生物农药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又称细菌性微斑病。主要危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常具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染病,产生黑色斑点;幼嫩绿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别于其他细菌斑点病。病菌在种子上、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染病。病苗定植后开始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或再侵染。潮湿、冷凉条件和低温多雨及喷灌有利发病。通常病情的扩展,叶面需保温24小时,在采用喷灌技术的干旱地区易发病,滴灌或沟灌地区发病轻。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但化学农药易挥发到空气中、流入水体中、沉降聚集在土壤中,污染农畜渔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内,对人体产生危害。高效剧毒的农药,毒性大,且在环境中残留的时间长,当人畜食用了含有残留农药的食物时,就会造成积累性中毒。这类危害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才显示出症状,它又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最后才进入人体,不易及时发现,危害严重。有毒农药施用在农作物、蔬菜和果树上时,残留在作物表面上的农药,由于脂溶性强,很容易渗入作物表皮的蜡质层,以致很难完全清洗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残留、无环境污染、防效显著的生物农药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生物农药由组份A、组份B、表面活性剂、助溶剂复配制成;所述组份A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草药制成:黑面叶0.8-1.2份、水莎草1-1.4份、绣球防风根0.9-1.2份、蝴蝶花0.8-1份。优选的:黑面叶1份、水莎草1.2份、绣球防风根1份、蝴蝶花0.9份。制备方法:将各中草药粉粹混匀,倒入容器中,加入80%乙醇,超声波震荡30min,将其进行两次减压抽滤,得到澄清的溶液,60℃旋转蒸发,蒸至体积不再变化,40℃烘箱中烘干,研磨成粉末后,加入蒸馏水定容至0.8kg/L,即得组份A。所述组份B为77%多宁可湿性粉剂,所述组份A与组份B的复配重量比为3∶1。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硫酸盐,助溶剂为异戊醇,其加入量分别为本生物农药重量的1.5%和1.8%。方中:黑面叶清湿热、化瘀滞、解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水莎草止咳化痰、治慢性气管,对流感杆菌、甲型链球菌、奈氏双球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绣球防风根祛风解毒、疏肝理气;蝴蝶花解毒、消肿止痛。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该生物农药由组份A、组份B、表面活性剂、助溶剂复配制成;组份A是由黑面叶0.8kg、水莎草1kg、绣球防风根0.9kg、蝴蝶花0.8kg粉粹混匀,倒入容器中,加入80%乙醇,超声波震荡30min,将其进行两次减压抽滤,得到澄清的溶液,60℃旋转蒸发,蒸至体积不再变化,40℃烘箱中烘干,研磨成粉末后,加入蒸馏水定容至0.8kg/L制成;组份B为77%多宁可湿性粉剂,组份A与组份B的复配重量比为3∶1;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硫酸盐,助溶剂为异戊醇,其加入量分别为本发明生物农药重量的1.5%和1.8%。实施方式二:该生物农药由组份A、组份B、表面活性剂、助溶剂复配制成;组份A是由黑面叶1.2kg、水莎草1.4kg、绣球防风根1.2kg、蝴蝶花1k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该生物农药由组份A、组份B、表面活性剂、助溶剂复配制成;组份A是由黑面叶1kg、水莎草1.2kg、绣球防风根1kg、蝴蝶花0.9k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配比抑菌试验:将按本发明实施方式一制成的生物农药设为A组,组份A设为B组;组份B设为C组;清水组为CK。实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当组份A与组份B按重量比3∶1复配时,抑菌效果最好,明显好于B组、C组;说明A组中的各成分经过配伍后增效显著。两药剂混配后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联合毒力:药剂配比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共毒系数(CTC),增效倍数(E)。药剂配比TTIATICTCEB∶C=1∶562.3271.21114.26-B∶C=1∶357.1180.08140.220.37B∶C=1∶155.6681.54146.490.49B∶C=3∶147.2283.02175.810.74B∶C=5∶157.3666.08115.20-根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的判断标准为:当80<共毒系数<120时,表现为相加作用;当共毒系数<80时,表现为拮抗作用,当共毒系数>120时,表现为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当两者的比例为3∶1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175.81,联合作用类型评价结果为协调增效作用,且增效作用很强,增效倍数为0.74倍。当两者的比例为1∶3、1∶1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分别为140.22、146.49,联合作用类型评价结果为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0.37、0.49。当两者的混配比例为1∶5和5∶1时,仅表现为加和作用,共毒系数分别是114.26和115.20。田间试验将A、B、C以上各组药液分别稀释500倍,分别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试验地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番茄种植地,已发番茄细菌性斑疹病,试验前7天及试验过程中未施用其他农药。试验地土质中等,肥水中等,管理一致。试验期间温度在21-30摄氏度,平均温度27摄氏度;本田间试验中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16个处理小区,选择长势和发病基本一致的田块于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始发期第1次用药,此后隔7d用药1次,连续2次,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叶片和茎部受药均匀,避免药液漂移。第一次施药后间隔7天后施第二次药,共施药两次。施药后7天开始进行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法,定点不定株,定叶数不定叶的办法,每点调查18张叶片(下部6张,中部6张,上部6张),分级调查病情,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病情分级标准:0级,叶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4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4~1/2;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2~3/4;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3/4以上。病情指数(%)=∑(病级×该病级的叶片数)×100/最高病级×总叶片数。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一处理病情指数)×100/对照病情指数。实验结果:表2不同处理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防治效果由上表可知,两次施药后,A组虽然用药量较少,但防效最好,说明A组中的各成分相互作用后,增效显著。实验结果:表3不同处理对番茄质量的影响(每100g营养物质的含量)由上表可知,使用本发明生物农药的番茄,不但营养成分好于其他各药组,也好于化学药组,且农药残留达标,尤其是储存期明显延长,避免了不必要的腐烂,便于运输储藏。试验中发现,本发明所述的生物农药水剂对青叶虫、卷叶虫、蚜虫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为此,我们专门将本发明的环保型药剂进行稀释,稀释倍数为500倍。用于蔬菜类作物、果树类、药材、花卉茶叶和草地的病虫害防治,雾状均匀全株喷施。本发明环保型药剂的防治虫害效果如表4综上所述本发明生物农药速发挥快,药效长,喷施1天后,害虫抑制率在84%以上,5天后,害虫抑制率在89%以上,且害虫不产生抗药性。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