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8483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联合收割机或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详细而言,涉及在驾驶部中的驾驶座位的横侧具备侧面板的收割机。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如下结构。

即,在驾驶座位的横侧具备侧面板,在侧面板具备车速变更用的变速杆等各种操作用具。而且,侧面板被从位于其下侧的变速箱立设的支承框架支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被支承框架支承的部位是接近变速杆的摆动支点位置的部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3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在行进中总是牢固地支承被操作的变速杆的摆动支点位置,上述现有结构通过从下侧立设的支承框架进行支承,但与变速杆的摆动支点位置相当的部位位于变速箱的上方,因此,支承框架从变速箱立设。

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在车身行进时,随着变速箱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经由支承框架传递至侧面板或变速杆等其它操作用具,存在使驾驶者感到不适等缺点。

因此,希望在牢固地支承侧面板的同时,防止随着行进驱动而在变速箱产生的振动传递至侧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割机,其结构的特征在于,在驾驶部中的驾驶座 位的横侧具备侧面板,从机体框架立设有支承所述侧面板的面板支承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侧面板被从机体框架立设的面板支承框架支承。面板支承框架是从牢固地支承机体整体的机体框架立设的部件,因此,能够被稳定地支承,随着机体行进而在变速箱产生的振动传递至面板支承框架的可能性变小。

因此,可提供能够在牢固地支承侧面板的同时,防止随着行进驱动而在变速箱产生的振动传递至侧面板的收割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驾驶座位的下方具备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的机体前方侧具备变速箱,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箱的前后中间部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

根据本结构,利用驾驶座位下方的空间配置发动机,在接近该发动机前侧的行进装置的驱动部的位置具备变速箱,能够使发动机的动力有效地传递至行进装置。

而且,通过在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前后中间部使面板支承框架从机体框架立设,可利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空间将面板支承框架在被牢固地支承的状态下立设,能够稳定地支承侧面板。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具备: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其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而向上方延伸;前后向延伸设置部,其与所述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连结,并且沿着所述变速箱的上方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其与所述前后向延伸设置部的前部侧部位连结,并且向上方延伸。

根据本结构,将固定于机体框架而被牢固地支承的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而在变速箱的上方迂回的前后向延伸设置部、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的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一体地连结而构成面板支承框架。在这种结构的面板支承框架中,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与位于变速箱上方的部位对应,从而能够良好地支承侧面板中应该被牢固地支承的部位。

其结果,即使变速箱位于应该支承侧面板的部位的下侧,也能够利用面板支承框架牢固地支承侧面板。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具备左右方向的转动轴,其被所述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和所述驾驶部侧的支承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制动踏板与所述转动轴的所述驾驶部侧的部位连结。

根据本结构,可利用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和驾驶部侧的支承部,在轴芯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左右两侧部位稳定地支承制动操作用的转动轴。

在不使用面板支承框架支承转动轴的情况下,使用支承驾驶部的驾驶部侧的框架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下支承两侧。在该情况下,需要横跨驾驶部的左右两侧部的长转动轴,因而存在制动支承构造大型化的缺点。

但是,在本结构中,为了支承侧面板,有效地利用了在接近驾驶部的位置设置的面板支承框架,以窄间隔配置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和驾驶部侧的支承部,可缩短转动轴,使制动支承构造紧凑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转动轴的所述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和所述驾驶部侧的支承部之间连结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联动连接所述制动踏板及制动工作部。

在制动踏板或连接机构与转动轴的连结部位,随着制动操作,有时对转动轴作用有挠曲变形的方向的力。但是,在比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或驾驶部侧的支承部更靠轴端侧的位置连结制动踏板或连接机构的情况下,随着制动操作,轴的挠曲变形可能会变大。

在本结构中,在转动轴上的轴芯方向两侧部被稳定地支承的区域,制动踏板和连接机构分别与转动轴连结,因此,可抑制随着制动操作的转动轴的挠曲变形。

因此,能够在避免转动轴因挠曲变形而在短时间的使用中受损等不利情况的状态下,支承转动轴。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从机体正面观察时,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形成上侧部相对于下侧部偏向横向的大致曲柄形状。

根据本结构,可有效利用机体内部的空间,例如,以不与发动机或变速箱等大型装置干涉的方式配置面板支承框架。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具备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变速箱进行动力传递的带传动机构、和对所述带传动机构赋予张紧力的张力机构,所述张力机构支承于所述面板支承框架。

根据本结构,从发动机经由带传动机构向变速箱传递动力,且通过张力机构向带传动机构赋予张紧力。而且,张力机构支承于面板支承框架上。

因此,有效利用支承侧面板的面板支承框架,无需使用特别的支承机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支承张力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4是原动部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风扇旋转切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风扇旋转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风扇旋转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切换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9是传动系统图;

图10是表示割取离合器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割取离合器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割取离合器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割取离合器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14是表示侧面板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侧面板支承结构的纵截面主视图;图16是面板支承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离合器操作结构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离合器操作结构的主视图;

图19是主变速杆的支承部的纵截面侧视图;

图20是主变速杆的支承部的纵截面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体框架

7 驾驶部

7A 驾驶座位

8 发动机

40 侧面板

59 带传动机构

62 变速箱

91 面板支承框架

91A 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

91B 前后向延伸设置部

91C 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

94 制动踏板

95 转动轴

96 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

101 驾驶部侧的支承部

103 连接机构

106 张力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应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2中表示以稻子、麦子等为收割对象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在机体框架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进装置2的行进机体,在该行进机体的前部绕横轴芯摆动升降自如地连结有割取输送部3,该割取输送部3是割取作为收割对象的直立谷物秆并向后方输送的割取部。而且,在机体框架1上具备:脱粒装置4,对来自割取输送部3的割取谷物秆实施脱粒处理,并且,对通过该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脱粒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谷粒箱5,储存来自脱粒装置4的谷粒;谷粒排出装置6,用于将储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机外排出;操纵者搭乘并进行驾驶操作的驾驶部7等。

驾驶部7位于机体前部右侧,谷粒箱5位于驾驶部7的后方。在脱粒装置4位于左侧且谷粒箱5位于右侧的状态下,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在驾驶部7的下侧具备驱动用的发动机8,发动机8的动力向各部传递。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定义左方向及右方向时,以面向机体行进方向时为基准定义左右。

割取输送部3具备:分草用具9,随着机体行进而将直立谷物秆梳理划分成收割对象的直立谷物秆和收割对象外的直立谷物秆;旋转卷盘10,向后方扒入作为收割对象的直立谷物秆;推刀形的割取装置11,切断作为收割对象 的直立谷物秆的根部侧;横向螺旋输送器12,将切断后的割取谷物秆收集到左右方向中央侧的规定部位并向后方送出;将割取谷物秆向脱粒装置4输送的送料器13等。而且,割取输送部3通过未图示的液压缸可绕横轴芯P1升降摆动自如地支承。

简单地说,脱粒装置4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在被左右两侧的侧壁和上部的顶板包围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通过绕前后轴芯旋转的脱粒滚筒15(参照图9),进行从送料器13输送过来的割取谷物秆的脱粒处理,将脱粒处理物筛选成谷粒、二级品、排秆屑等。谷粒被一级回收螺杆16(参照图9)输送至横向一侧后,被纵输送装置17向上方输送并储存在谷粒箱5。二级品被二级回收螺杆18(参照图9)输送至横向一侧后,通过二级品还原装置19回到脱粒装置4内部,而排秆屑等则被排出至机体后侧外方。割取作业结束后,储存在谷粒箱5的谷粒被谷粒排出装置6排出至机外。

如图1所示,在谷粒箱5的底部具备将储存的谷粒送出至后侧外方的底螺杆5a。具备谷粒排出装置6,其对通过底螺杆19从谷粒箱5的下部送出至外方的谷粒进行输送,并排出至机体外部的未图示的排出部位。

谷粒排出装置6是公知结构的螺杆式输送装置,具备:纵螺杆输送机6a,将通过谷粒箱5的下部所具备的底螺杆5a沿横向送出至外方的谷粒向上方输送;横螺杆输送机6b,从纵螺杆输送机6a的输送终端部沿水平方向输送谷粒。另外,具备:连接箱6c,连接纵螺杆输送机6a的下部和脱粒装置5;连接部6d,以可输送谷粒地连通的状态连接纵螺杆输送机6a和横螺杆输送机6b,且将纵螺杆输送机6a和横螺杆输送机6b在中途部可绕横轴芯相对转动自如地连接。该谷粒排出装置6在输送谷粒后可从形成于横螺杆输送机的前端部的排出口6e将谷粒排出至外部。

而且,来自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带张力式排出离合器20传递至底螺杆5a,将该动力传递至谷粒排出装置进行旋转驱动,从而进行谷粒排出操作。

通过旋转电动机M的驱动,谷粒排出装置6的整体可绕纵螺杆输送机6a中心的上下轴芯Y自如地进行旋转操作。另外,通过升降液压缸C的驱动,横螺杆输送机6b可绕横轴芯X自如地进行摆动升降。

如图4所示,在驾驶部7的驾驶座位7A的下方具备原动部27。如图3所示,在该原动部27具备:发动机8、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21、向散热器21送出冷却风的旋转风扇(以下,简称为风扇)22、可变更该风扇22的旋转 方向的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通风状态切换机构的一例)。另外,具备防尘网24,作为防止尘埃等侵入到向散热器21供给的冷却风中的防尘具的一例。

另外,具备:用于向发动机8供给净化的燃料用空气的空气净化器25、用于向空气净化器25供给从外气预先除去较大尘埃的空气的预净化器26。如图1、2所示,在发动机8的上侧且驾驶座位7A的后侧设置空气净化器25。另一方面,预净化器26位于驾驶部7的左后侧端部,且位于比驾驶部7所具备的顶盖7B更高的部位。通过配备于这种位置,在对谷粒箱进行朝向外侧的维护位置的伸出操作时,与谷粒箱一体设置的顶盖7B不会与预净化器26干涉。

即,谷粒箱5绕纵螺杆输送机6a的上下轴芯转动自如地设置,其姿态可自如切换到向机体内侧引退的工作位置和向机体横侧外方伸出的维护位置。而且,可避免顶盖7B与预净化器26随着谷粒箱5的姿态变更而发生干涉。

〔风扇旋转切换机构〕

接着,对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风扇带33卷绕在输出带轮28、空转带轮30、交流发电机31的输入带轮32,输出带轮28安装于发动机8的输出轴8a,空转带轮30在支承于发动机8侧面的旋转轴29上旋转自如地安装。张力带轮34总是对第一风扇带33赋予传动用的张紧力。

如图4~7所示,与风扇22一体旋转的风扇带轮22a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安装于旋转轴29,且在旋转轴29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安装有切换摆动体35。另外,在轴芯方向上将两个带轮36a、36b一体重合而形成的正转带轮36、以及在轴芯方向上将两个带轮37a、37b一体重合而形成的反转带轮37被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切换摆动体35。第二风扇带38卷绕在风扇带轮22a、正转带轮36的一个带轮36a、反转带轮37的一个带轮37a。

当将切换摆动体35切换操作至图7所示的冷却位置时,正转带轮36的另一带轮36b按压在由于随着发动机8的输出而旋转的输出带轮28而总是向图中箭头方向旋转的第一风扇带33的内表面。通过该正转带轮36的两个带轮36a、36b,向第二风扇带38传递第一风扇带33的旋转,使该第二风扇带38向图中箭头方向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旋转的第二风扇带38的动力作为正转驱动,向旋转方向与风扇22成为一体的风扇带轮22a传递,从而风扇22成为正旋转驱动状态。在该状态下,风扇22从原动部27的外部通过防尘网 24将发动机冷却风供给到散热器21。即,处于经由防尘网24吸引外气并向散热器21通风的正流状态。

当将切换摆动体35切换操作至图6所示的防尘位置时,反转带轮37的另一带轮37b按压在由于随着发动机8的输出而旋转的输出带轮28而总是向图中箭头方向旋转的第一风扇带33的外表面。通过反转带轮37的两个带轮37a、37b,向第二风扇带38传递第一风扇带33的旋转,使该第二风扇带38向图中箭头方向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反转旋转的第二风扇带38的动力作为反转驱动,向旋转方向与风扇22成为一体的风扇带轮22a传递,从而风扇22成为反转驱动状态。在该状态下,风扇22通过散热器21向防尘网24送风,将附着于防尘网24的秆屑等尘埃吹飞至外方而进行清洁。即,成为从散热器21向防尘网24通风的逆流状态。

接着,对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进行切换操作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6、7所示,驾驶部7的侧面板40具备作为切换操作工具的切换操作杆41,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基于切换操作杆41的手动操作,被切换成正流状态和逆流状态。具体而言,基于切换操作杆41的操作,切换摆动体35切换至图7所示的向第一风扇带33按压正转带轮36的冷却位置和图6所示的向第一风扇带33按压反转带轮37的防尘位置。

如图3、4所示,切换操作杆41设在驾驶座位7A的左后侧且位于侧面板40的后部侧的部位,以绕横轴芯P2可自如地进行摆动操作的方式支承在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向框架体42上。在切换操作杆41的基端部,一体摆动自如地设置以与切换操作杆4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衡摆动臂43。另外,在平衡摆动臂43的后端侧的中途部和位于下侧的弹簧座部44之间连结有螺旋弹簧(施力机构的一例)45,从而对切换操作杆41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即朝向正流状态摆动施力。

如图4所示,前后向框架体42被从机体框架1立设的支柱46及其它框架体支承,在该前后向框架体42上,排出离合器杆47绕设于接近上述横轴芯P2位置的部位的横轴芯P3摆动自如地被支承,排出离合器杆47进行作业离合器即排出离合器20的接合与切断。

如图4、6、7所示,在接近切换摆动体35的位置固定于机体侧的支承板48上,绕横轴芯P4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转动操作体49。该转动操作体49由大致三角形的板体构成,该转动操作体49的三角形的一边的大致中间部被支承 板48枢轴支承。在支承板48上具备通过与转动操作体49抵接作用而限制摆动界限的限制部件50。

与转动操作体49的转动支点49a相对的角部49b和切换摆动体35的摆动方向一端侧部位35a经由弹簧51连接,且转动操作体49的转动支点49a所在的一边中的一角部49c和切换摆动体35的摆动方向另一端侧部位35b经由第一操作缆索52连接。

而且,平衡摆动臂43的一端部和转动操作体49的转动支点49a所在的一边中的另一角部49d经由第二操作缆索53连接,且平衡摆动臂43的另一端部和转动操作体49的转动支点49a所在的一边中的一角部49c的附近位置经由第三操作缆索54连接。

因此,由弹簧51、三个操作缆索52、53、54、转动操作体49等构成联动连接切换操作杆41和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的连接机构R。

这样构成的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在不操作切换操作杆41的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45的拉伸施力,切换操作杆41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左旋转方向)摆动受力,因此,当第二操作缆索53被拉拽操作,切换摆动体35就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右旋转方向)被摆动施力。当切换摆动体35与限制部件50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摆动时,就在该位置(正转位置)被保持(参照图7)。在该状态下,切换摆动体35位于冷却位置,风扇22处于正转状态。此时,切换操作杆41成为向上方起立的起立姿态。

当手动操作切换操作杆41,使之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时,第三操作缆索54被拉拽操作,切换摆动体35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摆动操作。当切换摆动体35与限制部件50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摆动时,在该位置(反转位置)停止操作(参照图6)。在该状态下,切换摆动体35位于防尘位置,风扇22处于反转状态。此时,切换操作杆41成为向机体前部侧倾倒的倾倒姿态。操作者从该倾倒姿态的切换操作杆41松手时,切换操作杆41因螺旋弹簧45的施力而自动返回至起立姿态(正转位置)。

因此,切换操作杆41可在起立姿态和倾倒姿态之间自如地进行切换操作,当切换操作杆41被切换操作成起立姿态时,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正流状态,当切换操作杆41被切换操作成倾倒姿态时,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逆流状态。

如图8所示,在切换操作杆41的移动操作路径的中途部设有牵制部件5 5,该牵制部件55可自如地切换成牵制切换操作杆41的切换操作的牵制作用状态和允许切换操作的非作用状态。牵制部件55可自如进行抵接限制切换操作杆41的牵制作用状态和允许切换操作杆41的移动操作的非作用状态的姿态变更,通过在各状态下紧固旋钮螺栓56来进行位置保持。

在牵制作用状态下,牵制部件55进入切换操作杆41的前后摆动操作区域内,通过抵接限制牵制切换操作杆41向倾倒姿态切换。另外,在非作用状态下,牵制部件55离开切换操作杆41的前后摆动操作区域,从而允许切换操作杆41向倾倒姿态切换。

以上述方式通过手动操作切换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的动作状态,因此,在进行收割作业的过程中,操作者根据防尘网24的堵塞状况,可在适当的时刻将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切换成逆流状态。

而且,可通过通知装置通知适于将风扇旋转切换机构23切换成逆流状态的时刻。例如,基于发动机8的冷却水温度的检测信息,如果需要切换到防尘状态,就利用驾驶部7所具备的作为通知装置的显示面板57显示该情况。此时,也可以通过鸣警报进行通知。

〔传动结构〕

接着,对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具备第一传动带58的带传递机构59传递至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主变速装置61,并通过该主变速装置61变速之后,传递至在发动机8的机体前方侧设置的变速箱62。在变速箱62中设有齿轮啮合式的副变速装置63及未图示的旋转用操作机构等传动机构,传递至变速箱62的动力经由变速箱62内部的传动机构传递至左右的行进装置2。

另外,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具备第二传动带64的带张力式脱粒离合器65可自如接合或切断地传递至鼓风机66的旋转轴67。另外,从该鼓风机旋转轴67的左侧端部经由第三传动带68向脱粒装置4中的各部装置,即,向一级回收螺杆16、二级回收螺杆18、筛选用的摆动驱动机构69等传递动力。

另一方面,从鼓风机旋转轴67的左侧端部经由作为输入用的环形转动体的第四传动带70、左右方向的中继传动轴71及伞形齿轮传动机构72向脱粒装置4的脱粒滚筒15传递动力。从中继传动轴71经由具备作为输出用的环形转动体的第五传动带73的带张力式割取离合器74向割取用输入轴75传递 动力,并从该割取用输入轴75向割取输送部3的各部传递动力。

在伞形齿轮传动机构72的右侧设有左右方向的反转轴76,且具备可自如地接合或切断动力的反转用的传动机构77,该传动机构77可从反转轴76向割取用输入轴75传递反转动力。简单地说,将割取离合器74设定为传动切断状态并将反转用的传动机构77暂时从传动切断状态设定为传动接合状态,进行反转驱动,由此,在割取输送部3中啮入谷物秆而产生堵塞时,能够除去该堵塞谷物秆。

割取用输入轴75兼作送料器13的驱动侧的旋转轴,另外,从割取用输入轴75经由链条传动机构78向送料器13的输送始端部的右横侧方所具备的横向的中继轴79传递动力。另外,从中继轴79向横向螺旋输送器12和旋转卷盘10传递动力,并且旋转动力经由变换成左右方向的往复动力的动力变换机构80向割取装置11传递。另外,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具备第六传动带81的带张力式排出离合器20向谷粒排出装置6传递。

〔驾驶部〕

如图3所示,驾驶部7在驾驶座位7A的前方具备前面板82,在前面板82具备进行转向操作和割取输送部3的升降操作的可自如进行十字摆动的操作杆83、和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面板57等。

在驾驶座位7A的横侧具备侧面板40。在该侧面板40具备:对脱粒离合器65进行接合切断操作的脱粒离合器杆84、对割取离合器74进行接合切断操作的割取离合器杆85、操作主变速装置61的主变速杆86、操作副变速装置63的副变速杆87、加速杆88等。另外,在侧面板40的后部侧具备将谷粒排出装置6切换成谷粒排出状态的排出离合器杆89、前述风扇旋转方向切换用的切换操作杆41等。

对侧面板40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15、18所示,具备用于支承侧面板40的支承框体90。该支承框体90具备形成上部面板面的上部平面部90a,并且在上部平面部90a的左右两侧部以一列相连的状态一体形成有纵面部90b、90c。

如图14所示,支承框体90利用从机体框架1立设的面板支承框架91支承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最大的部位,即,与主变速杆86的摆动支点位置对应的部位。此外,支承框体90的后部侧部位被从机体框架1立设的其他纵向框架(未图示)支承。

如图14、15、16所示,面板支承框架91在发动机8和变速箱62的前后中间部从机体框架1立设。而且,具备: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从机体框架1立设,且向上方延伸;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与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连结,并且沿着变速箱62的上方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与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的前部侧部位连结,并且向上方延伸。

更具体地,俯视时,在侧面板40的前部侧部位的下侧具备变速箱62,因此,如果在该部位以向上方直线状延伸设置的状态将框架立设,需要与变速箱62的外表面连结。如果这样在变速箱62支承框架,就存在由于驱动状态而产生的振动传递至侧面板40的不良情况。

因此,在发动机8和变速箱62的前后中间部从机体框架1立设,沿着变速箱62的上方向前方延伸,之后设置向上方延伸的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从而支承侧面板40。

具体结构如图16所示,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以在俯视时向后开口的状态形成槽形。而且,在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的上端部连结有主视图中呈大致L字形的第一连结部件92,在该第一连结部件92的纵面部92a的外侧一体连结有主视图中呈大致倒L字形的第二连结部件93的纵面部93a。另外,在第一连结部件92的纵面部92a和水平面部92b之间具备多个加强肋92c,在第二连结部件93的纵面部93a和水平面部93b之间也具备多个加强肋93c。

这样,由第一连结部件92及第二连结部件93形成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在第二连结部件93的水平面部93b的上部侧固定形成为方筒状的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并将其向上方延伸设置。

在第一连结部件92及第二连结部件93的纵面部92a、93a分别形成切口凹部92d、93d,这些切口凹部在第一连结部件92及第二连结部件93一体连结的状态下形成贯通左右方向且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的长孔。另外,在切口凹部92d、93d的前后两侧部形成有螺栓安装孔92e、93e。

这种切口凹部92d、93d及螺栓安装孔92e、93e用于以自如调整前后位置的方式安装转动轮毂部96,转动轮毂部96支承驾驶部7所具备的制动踏板94的转动轴95。即,如图16所示,转动轮毂部96在插通长孔的状态下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的横外侧延伸,在其横外侧部位一体形成有凸缘部97。 凸缘部97通过安装于螺栓安装孔92e、93e的螺栓98连结,但形成于凸缘部97的螺栓插通孔99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可在长孔的范围内调整凸缘部97的前后位置。

如图15所示,制动踏板94的转动轴95被设在驾驶部踏板100的左侧端部的下部的右侧的转动轮毂部101、如上所述地设在面板支承框架91的左侧的转动轮毂部96转动自如地支承。支承右侧的转动轮毂部101的驾驶部7侧的框架体102和支承左侧的转动轮毂部96的面板支承框架91相对于机体框架1分别立设固定,因此制造过程中组装精度可能会产生个体差。其结果,由于这种尺寸误差,有可能无法在左右两侧的转动轮毂部96、101良好地组装转动轴95,但如上所述,通过在面板支承框架91上以自如调整前后位置的方式安装转动轮毂部96,组装时能够吸收制作误差。

如图15所示,在转动轴95的右侧的转动轮毂部101和左侧的转动轮毂部96之间连结有制动踏板94的基端部94a及作为与未图示的制动工作部联动连接的连接机构的连杆机构103。这样,在被右侧的转动轮毂部101和左侧的转动轮毂部96夹持的部位连结着作用有驱动反作用力的部件,由此,可在转动轴95的挠曲变形等较小的状态下进行转动支承。如图15所示,制动踏板94的基端部94a与转动轴95中的驾驶部侧的部位连结。

如上所述,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与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中的第一连结部件92的下部连结,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与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中的第二连结部件93的上部连结。而且,第一连结部件92和第二连结部件9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备置,因此,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相对于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在横向上错位。

因此,如图15所示,从机体正面看,面板支承框架91形成上侧部相对于下侧部偏向横向的大致曲柄形状。另外,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和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之间形成有倾斜姿态的加强肋104,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部91B和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之间形成有倾斜姿态的加强肋105。

如图14、15所示,在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的上下中间位置固定支承有张紧机构106,该张紧机构106用于对从发动机8向变速箱62传递动力的第一传动带58赋予张紧力。

张力机构106具备:横向轴部107,将俯视时呈槽形的下部侧的纵向延伸 设置部91A沿左右方向贯通,并且一体延伸设置于横外方;操作臂108,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该横向轴部107的前端部,并向后侧延伸;张力轮体109,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该操作臂108的后端。另外,在下端部枢轴支承于机体框架1并沿上下延伸的棒体110支承螺旋弹簧111,从而向下方对张力轮体109弹性施力。这样,使张力轮体109总是对第一传动带60赋予张紧力。

如图14、15、18所示,具备:方筒状的前后方向加强框架体112,其位于侧面板40的支承框体90的左侧的纵面部下侧,从侧面板40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纵向加强框架体113,其从比该前后方向加强框架体112的前后中间部更靠后的部位向上方固定延伸设置。

如图15所示,前后方向的加强框架体112经由固定于面板支承框架91的主视图中呈槽形的托架114连结固定。前后方向加强框架体112的后侧部与未图示的另一纵向框架连结固定。而且,在从比该前后方向加强框架体112的前后中间部稍微靠后侧的位置一体地向上方延伸的状态下,连结固定有截面形状呈槽形的纵向加强框架体113。

如图18所示,纵向加强框架体113的下端部与前后方向加强框架体112连结固定,上端部在夹持后述的轴支承用支承托架115而共同连接的状态下螺栓固定于支承框体90的纵面部90b。

在侧面板40上具备杆引导件117,该杆引导件117从上方覆盖支承框体90的上部平面部90a,并且形成有脱粒离合器杆84及割取离合器杆85插通的引导孔116。杆引导件117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5所示,杆引导件117具备:形成引导孔116的横向姿态的引导部117A、与该引导部117A的外侧部向下方相连的纵向姿态的内侧纵面部117B、与该内侧纵面部117B的外侧部相连且载置支承于支承框体90的上部平面部90a的横向姿态的载置部117C、从该载置部117C的外侧部向下方相连且位于比支承框体90的纵面部90c更靠横侧外方的位置的纵向姿态的外侧纵面部117D。

通过这样形成杆引导件117,可以圆滑地覆盖侧面板40的上部面整体和左右两侧的端部的角部,即使就座于驾驶座位7A的驾驶者发生身体接触,感到不适的可能性也较少。

接着,对脱粒离合器杆84及割取离合器杆85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绕同一轴芯相对转动自如地嵌合安装的状态下,且在从驾驶部7的内侧沿机体横向延伸至外侧的状态下,配置有将脱粒离合器杆84 摆动自如地支承的脱粒用转动支轴118和将割取离合器杆85摆动自如地支承的筒状的割取用转动支轴119。

在支承框体90中比左右两侧的纵面部90b、90c的中间位置更靠右侧的部位,在上部平面部90a的下面以一体连结的状态具备中继用纵面部90d,在该中继用纵面部90d一体形成有右侧的枢轴支承轮毂部120。另外,在支承框体90中送料器侧(左侧)的纵面部90b螺栓固定的支承托架115上一体具备左侧的枢轴支承轮毂部121。脱粒用转动支轴118和割取用转动支轴119被左右的枢轴支承轮毂部120、121转动自如地支承。

因此,脱粒用转动支轴118和割取用转动支轴119以比送料器侧的纵面部90b更向左侧外方突出的状态被支承。支承托架115在被支承框体90的送料器侧的纵面部90b和纵向加强框架体113夹持的状态下螺栓固定。

如图18所示,在脱粒用转动支轴118的内侧端部形成有内侧延长轴部118a,该内侧延长轴部118a比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内侧端部更向内侧突出,在内侧延长轴部118a上,在一体转动地联动连结的状态下外嵌安装有脱粒离合器杆84的基端侧轮毂部122。基端侧轮毂部122的一端侧与左侧的枢轴支承轮毂部121抵接,基端侧轮毂部122的另一端侧被销123止脱定位并且被放置脱落。

在脱粒用转动支轴118的外侧端部形成有外侧延长轴部118b,该外侧延长轴部118b比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外侧端部更向外侧突出,在外侧延长轴部118b上连结有脱粒离合器用联动操作部件124。

如图17所示,脱粒离合器用联动操作部件124由矩形状的板材构成,且与外侧延长轴部118b一体连结。而且,在该脱粒离合器用联动操作部件124的摆动端部,经由横向的连结轴部125枢轴支承连结有中继操作部件126。经由连结杆127及弹簧128,该中继操作部件126与脱粒离合器65联动连接。

在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内侧部位连结有割取离合器杆85,在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外侧部位连结有割取离合器用联动操作部件129。即,在比脱粒离合器杆84稍微靠驾驶部7外侧的位置,在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外周部一体连结有割取离合器杆85。

另外,如图17、18所示,在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接近外侧端部的位置,在其外周部一体连结有摆动臂130,在该摆动臂130的摆动端部枢轴支承连结着具有侧面看弯曲成弓形的外形形状的联动操作部件129的一端部。联动操 作部件129的另一端部经由操作缆索131及弹簧132与割取离合器74联动连接。利用该联动操作部件129的弯曲成弓形的外形形状的凹部,形成从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轴芯方向观察时绕过割取用转动支轴119的凹入部Q。

此外,在图17中,为了易于理解结构,以位置偏离的状态表示脱粒离合器用联动操作部件124和割取离合器用联动操作部件129。

对割取离合器74进行说明。

如图10~13所示,使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第四传动带70输入的作为输入旋转体的输入带轮部135a和将输入的动力经由第五传动带73向割取输送部3传递的作为割取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部135b作为单个传动旋转体即传动用带轮135一体形成,该传动用带轮135一体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中继传动轴71。输出带轮部135b设置在比输入带轮部135a更靠中继传动轴71的轴端侧的位置。

在传动用带轮135的轴芯方向一侧形成有沿着轴芯方向凹入的凹入部136。中继传动轴71旋转自如地内装于筒状箱137的内部,传动用带轮135一体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中继传动轴71中的从筒状箱137向外方突出的轴端部。即,如图13所示,传动用带轮135中的输入带轮部135a作为将多个(具体而言,两个)第四传动带70以排列的状态卷绕的宽度大的多连型带卷绕部而构成,并且以位于该多连型的带卷绕部的内部的状态形成有凹入部136。而且,内装有中继传动轴71的筒状箱137以进入凹入部136的状态配置。

传动用带轮135中位于比输入带轮部135a更靠轴端侧的位置的输出带轮部135b,其直径比输入带轮部135a小。另一方面,安装于割取用输入轴75且在与输入带轮部135a之间卷绕有第五传动带73的割取输入用带轮138,其直径比输入带轮部135a大。因此,第五传动带73传递动力时,与向脱粒滚筒15提供的动力相比,向割取输送部3的动力被减速。

在输出带轮部135b的径方向内侧形成有外嵌安装于中继传动轴71的轮毂部135c,在该轮毂部135c的轴端侧形成有小径筒部135d,该小径筒部135d与形成于中继传动轴71的台阶部卡合,并且外嵌于小径轴部71a。另外,轮毂部135c和中继传动轴71通过键139一体旋转自如地联动连结。

如图12及图13(a)所示,在中继传动轴71的轴端部中的比输出带轮部135b更靠端部侧的部位设有张力离合器机构140,该张紧离合器机构140可自如地切换成对第五传动带73赋予张力的传动接合状态和解除张力赋予的传 动切断状态。

张力离合器机构140具备:张力臂142,经由轴承141转动自如地外嵌支承于中继传动轴71;张力轮体143,支承于该张力臂142,作用于第五传动带73;螺旋弹簧144,作为向张力轮体143从第五传动带73离开的方向对张力臂142进行转动施力的施力机构;作为连接操作机构的操作缆索145,基于驾驶部7所具备的割取离合器杆85的操作,克服螺旋弹簧144的施力而转动操作张力臂142,使张力轮体143作用于第五传动带73而赋予张紧力。

如图13(b)所示,在轴承141的外周部的沿轴芯方向分开的两个部位分别安装有簧环146,张力臂142的转动基端部被一对簧环146夹持,在轴芯方向的脱离被阻止的状态下外嵌安装于轴承141的外周部。在形成于中继传动轴71的轴端部的螺纹部71b安装有螺母147,利用该螺母147将传动用带轮135的小径筒部135d和轴承141的内环紧固固定。

螺旋弹簧144张开设置在从张力臂142固定延伸设置的延长臂142a和从形成于脱粒装置4的侧部的卡止部件148延长形成的弹簧座部149之间。卡止部件148用于保持覆盖脱粒装置4的横侧方的开闭自如的盖体(未图示)的位置。

当将割取离合器杆85操作至切断位置时,操作缆索145松弛,由于螺旋弹簧144的弹力,张力轮体143从第五传动带73离开,切换到传动切断状态(离合器切断状态)。当将割取离合器杆85操作至接合位置时,克服螺旋弹簧144的施力,通过操作缆索145对张力臂142进行拉拽操作,张力轮体143作用于第五传动带73而赋予张紧力,切换成传动状态(离合器接合状态)。

因此,由第五传动带73和张力离合器机构140构成割取离合器74。

而且,如上所述,机体横向的中继传动轴71和机体前后方向的脱粒滚筒轴15a经由伞形齿轮传动机构72联动连结,在中继传动轴71上,输入的动力分配成经由割取离合器74向割取输送部3传递的动力和向脱粒装置4的脱粒滚筒15传递的动力。

接着,对行进用的变速操作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5、19、20所示,在面板支承框架91的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的横侧部连结有正面看时呈槽形的支承托架150,以从该支承托架150向驾驶座位7A侧沿横向突出的状态固定有支点销151。而且,与主变速杆86的基端侧联动连接的转动操作部件152被支点销151转动自如地支承且通过 摩擦保持机构153在任意的转动位置自如保持地支承。

转动操作部件152由一列相连的板体形成,具备:中央支承部152a,在前后中间位置以使摩擦保持机构153位于其内部的状态俯视时形成槽状的中央支承部152a;操作连结部152b,其位于该中央支承部152a的前后两侧。主变速杆86的下端部支承于中央支承部152a的内部,可绕前后方向的轴芯X自如摆动,且被回位弹簧154向左右中央侧摆动受力。另外,通过主变速杆86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转动操作部件152绕支点销151的横向轴芯P5被一体地摆动操作。

如图19所示,在前部侧的操作连结部152b的前部侧端部的左侧面,经由球节156枢轴支承连结有主变速操作杆155的上端部。主变速操作杆155的下端部与主变速装置61的变速操作臂157联动连接。

当将主变速杆86从位于前后中央部的中立位置操作至前部侧时,被主变速操作杆155联动连接的变速操作臂157被操作,主变速装置61向前进方向增速。另外,当将主变速杆86从中立位置操作至后部侧时,使主变速装置61向后退方向增速而进行变速操作。

如图20所示,在前部侧的操作连结部152b的主变速操作杆155连结的部位的右侧面上,沿着与板面正交的方向固定有卡止部158。通过这样配置卡止部158,从前部侧的操作连结部152b的左侧面就能够安装主变速操作杆155的上端部,且不会从右侧面错误安装。这是由于,如果从右侧面安装,可能无法良好地进行与变速操作臂157的连结。

如图14、15所示,在制动踏板94的转动轴95上连结有一体转动自如的转动臂159,在该转动臂159上设置横向的卡止销160。而且,设有连接制动踏板94和主变速杆86的一对中立复位用的操作环161。各操作环161的下端部经由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162与卡止销160卡合连接,上端部与前部侧及后部侧的操作连结部152b分别枢轴支承连结。

当对制动踏板94不进行踏入操作时,一对操作环161在长孔162的范围内可自由地滑动移动,允许主变速杆86进行的变速操作。当对制动踏板94进行踏入操作时,即使主变速杆86已被操作至前进操作域及后退操作域的任一操作域并通过摩擦保持机构153进行位置保持,也能够通过任一中立复位用的操作环161使转动操作部件152强制性地复位至中立位置,从而将主变速装置61切换成中立状态。

如上所述,在侧面板40的下侧具备各种连接用的操作机构,在侧面板40下侧的左右两侧部具备遮蔽板,使这些操作机构不向外方露出。即,如图15所示,在驾驶座位7A侧的侧面具备覆盖侧面整个区域的右侧遮蔽板163,在驾驶座位7A的相反侧的侧面具备左侧遮蔽板164,该左侧遮蔽板164的上部侧与支承框体90的纵面部90b连结,且下部侧与前后方向的加强框架体112连结。

〔另一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面板支承框架91具备下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A、前后向延伸设置部91B、上部侧的纵向延伸设置部91C,但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例如,使面板支承框架91从机体框架1立设,且以向上方弯曲状延伸的状态延伸设置,或者,以向上方屈曲成大致L字形的状态延伸设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机体正面观察时,面板支承框架91形成上侧部相对于下侧部偏向横向的大致曲柄形状,但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从机体正面观察时成为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转动轴95的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96和驾驶部侧的支承部101之间连结有制动踏板94及连接机构103,但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在比面板支承框架侧的支承部96或驾驶部侧的支承部101更靠轴端侧的位置连结制动踏板94或连接机构103。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面板支承框架91上支承制动踏板用的转动轴95,但制动踏板用的转动轴95也可以由面板支承框架91以外的其它框架支承。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覆盖驾驶部7上方的顶盖7B,但也可以代替顶盖7B,具备形成大致箱状并覆盖驾驶部7整体的车厢。而且,在这种具备车厢的结构中,也可以将粗滤器26设置在比车厢顶部更低的位置。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割机,例示了应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但也可以代替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应用于自脱型联合收割机或玉米收割机等其它种类的收割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例如联合收割机或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