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鱼道的鱼类样本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鱼道的过鱼数量是评价鱼道运行效果的重要内容。在对鱼道过鱼种类、数量等调查时,需要对鱼道上溯、下游的鱼类进行统计。目前鱼道的样本采集及效果评估主要是有声学探测评估法、观察室目测记录法及关闭鱼道排水法。由于鱼道运行的系统性及特异性,声学探测法可记录上溯、下行的鱼类数量,但不能记录鱼类种类。观察室目测统计法主要在水质较清澈的鱼道使用,且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关闭鱼道排水法虽然能统计鱼道内的种类及结构,但只能统计当时在鱼道内的种类,不可持续,且工作量大,且无法识别所采标本是来自上游还是下游。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采集各个水层的不同种类鱼类的鱼类样本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鱼道鱼类样本采集装置,包括笼身与多根纵向设置的立柱,所述笼身上设有进鱼口与出鱼口,所述进鱼口与出鱼口之间为鱼类游行通道,所述出鱼口连接有可以打开或关闭的集鱼袋,所述鱼类游行通道内设有若干倒须,各所述倒须较大开口端面对鱼类游行方向,所述笼身与立柱活动连接,相对于立柱具有上下移动的行程,能够方便,快捷的采集各个水层不同种类的鱼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笼身外接有能够提升或放下笼身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牵引绳、马达,所述马达通过牵引绳与笼身相连,还包括能控制马达运行的升降开关,给笼身提供更加稳定,持续的动力,克服人工操作的不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笼身通过滑轮与立柱滑动连接,减小笼身在立柱上移动的摩擦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倒须包括拼装成漏斗状的若干倒须口网片与若干倒须口支柱,减少制造工序以及降低制作成本。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鱼袋上设有可以打开或关闭的集鱼袋扎口,方便取出已采集的样本鱼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鱼袋扎口连有一根拉紧索,保证整个集鱼袋在水底的封闭性,防止被采集的鱼类逃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笼身为单层结构,所述进鱼口与出鱼口分别位于笼身的前端和后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笼身为双层结构,所述进鱼口位于笼身下层的前端,所述出鱼口位于笼身上层的前端,所述笼身的上、下层在后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能与立柱活动连接的笼身,使笼身具有在水底纵向移动的能力,能够方便、快捷的采集各个水层的不同种类的鱼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鱼道鱼类样本采集装置第一实施例,包括横向设置的单层长方体结构的笼身1以及笼身两端面纵向设置的4根立柱2,笼身1与立柱2之间通过滑轮12相连,使笼身1相对于立柱2能够上下滑动,笼身1两端面各有 4个滑轮12,减小笼身1在立柱2上移动的摩擦力,笼身1前端设有进鱼口3,后端设有出鱼口4,进鱼口3与出鱼口4之间为鱼类游行通道5,出鱼口4连接有集鱼袋6,集鱼袋6后端设有可以打开或关闭的集鱼袋扎口15,集鱼袋扎口后连接有一根拉紧索16,该拉紧索16另一端连接岸边地面。鱼类游行通道5内设有若干漏斗状的倒须7,各所述倒须7较大开口端面对箭头所示鱼类游行方向。各所述倒须7包括若干倒须口网片13与若干倒须口支柱14拼装组成,形成“漏斗”状。笼身1外连接有驱动装置8,所述驱动装置8包括牵引绳9、马达10、电源线17以及升降开关11,所述马达10通过牵引绳9与笼身1相连,升降开关11通过电源线17与马达10相连。
当采集鱼道鱼类时,鱼类通过进鱼口3游入采集装置,按照箭头所示方向游过一系列倒须7,最终进入集鱼袋6,当采集到足够多的鱼类时,通过操控驱动装置8使采集装置浮出水面,取出集鱼袋6中采集的鱼类,然后再下放采集装置采集不同水深的样本鱼类,当本采集装置布设在小型鱼道时,可省略驱动装置8,直接人工收放。
上述实施例能够采集上溯各个水层深度的鱼类标本,并且结构稳定,不受天气、人力、水体透明度影响,能在各种条件下运行。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笼身采用的是双层长方体结构,分为上下两层,笼身1两端面各通过6个滑轮12与立柱2相连,进鱼口3设在笼身1的下层,出鱼口4以及集鱼袋6设在与进鱼口3同侧的上层。
当采集鱼道鱼类时,鱼类通过进鱼口3游入采集装置,按照箭头所示方向游过一系列倒须7,从下层笼身游到上层笼身,最终进入集鱼袋6当采集到足够多的鱼类时,通过操控驱动装置8使采集装置浮出水面,取出集鱼袋6中采集的鱼类,然后再下放采集装置采集不同水深的样本鱼类,当本采集装置布设在小型鱼道时,可省略驱动装置8,直接人工收放。
上述实施例能够采集下游各个水层深度的鱼类标本,并且结构稳定,不受天气、人力、水体透明度影响,能在各种条件下运行。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