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专用热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5319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大棚专用热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风供应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大棚专用热风装置。



背景技术:

热风炉是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加热空气、生产热风的设备,它能连续提供恒温、无污染的干净热风,主要用于温室大棚、禽舍保暖或养殖业,尤其是在温室大棚温度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现有的热风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由于热交换能力较差,致使热量散失较多,浪费燃料和电,热效率较低,相对使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棚专用热风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热风炉存在的热交换能力较差、热效率较低、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大棚专用热风装置,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外壳体套装在内壳体外部并与内壳体之间形成夹层换热腔,内壳体的内腔下部设有炉排,炉排上方的内壳体内腔形成炉膛,炉排下方的内壳体内腔形成集灰室,外壳体上设有与炉膛相通的燃料添加口,外壳体下部设有与夹层换热腔相通的冷风进口,外壳体上部设有与夹层换热腔相通的热风出口,外壳体的上部或上端设有与炉膛相通的排烟口,炉膛内设有不少于一个的换热风管,换热风管的进风口靠近冷风进口处并与夹层换热腔相通,换热风管的出风口位于炉膛上部或炉膛顶部位置处并与夹层换热腔相通。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换热风管的管腔内可设有隔档件,换热风管的管腔通过隔档件分隔形成不少于两个的换热管分腔。

上述隔档件的截面可呈氺字形,换热风管的管腔通过隔档件分隔形成六个均等的换热管分腔。

上述炉排的下端可设有助燃风管,助燃风管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内壳体内壁上,助燃风管的左端保持封闭,助燃风管的右端有助燃风进口,助燃风进口与夹层换热腔相通并正对冷风进口,靠近内壳体左部内壁的助燃风管后端设有后助燃风口,靠近内壳体右部内壁的助燃风管前端设有前助燃风口;或/和,排烟口处设有排烟调节装置;或/和,燃料添加口上安装有料口门;或/和,外壳体上设有与集灰室相通的清灰口并安装有清灰门。

上述靠近助燃风进口的助燃风管上可设有助燃风量调节装置。

上述内壳体可呈圆筒状,夹层换热腔包括换热环腔和换热上腔,内壳体侧板与外壳体之间形成换热环腔,内壳体顶板与外壳体之间形成换热上腔,换热环腔与换热上腔相通;燃料添加口位于外壳体的左端下部,冷风进口位于外壳体的右端下部,热风出口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外壳体的上部前后两端,内壳体的顶板右端设有排烟孔,对应排烟孔位置的内壳体顶板上固定有贯穿换热上腔的排烟管,排烟管上端延伸至外壳体右上部并形成排烟口,换热风管为沿右下左上方向设置的倾斜直管,换热风管的进风口与换热环腔的右部或右下部相通,换热风管的出风口与换热环腔左上部或换热上腔左部相通。

上述换热风管的数量可为不少于两个,相邻两个换热风管沿横向并排间隔布置并形成换热管组,各换热管组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换热管组内的换热风管呈错位分布。

上述内壳体的上部内腔内可设有沿左高右低方向的斜置挡板,斜置挡板的上端固定在内壳体的顶板下端面上,斜置挡板的左侧面固定在最上方的换热风管上,斜置挡板的下端位于排烟孔的左端下方。

上述换热环腔的右上端可设有呈半环状的上隔板,上隔板的前端位于前方的热风出口左方,上隔板的后端位于后方的热风出口左方,对应上隔板位置的换热环腔上端与换热上腔右部相隔离。

上述排烟口上可设有除尘装置,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壳和内衬套,除尘壳套装在内衬套外部并与内衬套之间形成储水套腔,内衬套的下端口为进烟口并与排烟口相通,内衬套的上端口位于除尘壳的内腔内,对应内衬套上端口位置上方的除尘壳顶板上设出烟孔并固定有出烟颈管,出烟颈管的上端口为出烟口;除尘壳的上部设有加水口,除尘壳的下部或下端设有排污口并安装有排污阀。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换热风管大大提高了热交换能力,有效提高燃料利用率,通过一个鼓风机即可实现送风和助燃,显著降低了燃煤及电力的耗用,同时还能够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节能、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B-B处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中的除尘装置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1中的隔档件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内壳体,2为外壳体,3为换热环腔,4为换热上腔,5为炉排,6为集灰室,7为燃料添加口,8为冷风进口,9为热风出口,10为排烟口,11为换热风管,12为隔档件,13为排烟孔,14为排烟管,15为助燃风管,16为助燃风进口,17为后助燃风口,18为前助燃风口,19为斜置挡板,20为上隔板,21为除尘壳,22为内衬套,23为储水套腔,24为出烟孔,25为出烟颈管,26为加水口,27为排污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大棚专用热风装置包括内壳体1和外壳体2,外壳体2套装在内壳体1外部并与内壳体1之间形成夹层换热腔,内壳体1的内腔下部设有炉排5,炉排5上方的内壳体1内腔形成炉膛,炉排5下方的内壳体1内腔形成集灰室6,外壳体2上设有与炉膛相通的燃料添加口7,外壳体2下部设有与夹层换热腔相通的冷风进口8,外壳体2上部设有与夹层换热腔相通的热风出口9,外壳体2的上部或上端设有与炉膛相通的排烟口10,炉膛内设有不少于一个的换热风管11,换热风管11的进风口靠近冷风进口8处并与夹层换热腔相通,换热风管11的出风口位于炉膛上部或炉膛顶部位置处并与夹层换热腔相通。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新鲜空气转换成热风并送入大棚温室内,起到了对温室大棚的增温效果,通过换热风管11能够大大提高热交换能力,有效提高燃料的热能利用效率,通过一个鼓风机即可实现送风和助燃,显著降低了燃煤及电力的耗用,同时还能够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大棚专用热风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换热风管11的管腔内设有隔档件12,换热风管11的管腔通过隔档件12分隔形成不少于两个的换热管分腔。隔档件12可以为一字型挡板,或十字形格档,或现有公知的其他截面形状的隔档件,通过隔档件12增大了经过换热风管11管腔的气流与换热风管11内壁的换热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显著改善换热风管11的换热效率。

如附图1、2、5所示,隔档件12的截面呈氺字形,换热风管11的管腔通过隔档件12分隔形成六个均等的换热管分腔。通过氺形的隔档件12能够进一步增大所通过的气流与换热风管11内壁的换热接触面积,换热风管11的换热效率较高,同时对通过气流的阻力较小。

如附图1、3所示,炉排5的下端设有助燃风管15,助燃风管15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内壳体1内壁上,助燃风管15的左端保持封闭,助燃风管15的右端有助燃风进口16,助燃风进口16与夹层换热腔相通并正对冷风进口8,靠近内壳体1左部内壁的助燃风管15后端设有后助燃风口17,靠近内壳体1右部内壁的助燃风管15前端设有前助燃风口18;或/和,排烟口10处设有排烟调节装置;或/和,燃料添加口7上安装有料口门;或/和,外壳体2上设有与集灰室6相通的清灰口并安装有清灰门。通过助燃风管15的后助燃风口17和前助燃风口18能够形成旋转气流,促进炉膛内的燃料燃烧,同时使炉膛内热空气旋转流动,使其尽可能地混合均匀,从而加速对换热风管11的加热及热量的交换。排烟调节装置可以为现有公知公用的排烟调节装置。

如附图1、3所示,靠近助燃风进口16的助燃风管15上设有助燃风量调节装置。助燃风量调节装置可为现有公知公用的风量调节装置,例如翻板式或抽板式或拨片式。

如附图1、2、3所示,内壳体1呈圆筒状,夹层换热腔包括换热环腔3和换热上腔4,内壳体1侧板与外壳体2之间形成换热环腔3,内壳体1顶板与外壳体2之间形成换热上腔4,换热环腔3与换热上腔4相通;燃料添加口7位于外壳体2的左端下部,冷风进口8位于外壳体2的右端下部,热风出口9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外壳体2的上部前后两端,内壳体1的顶板右端设有排烟孔13,对应排烟孔13位置的内壳体1顶板上固定有贯穿换热上腔4的排烟管14,排烟管14上端延伸至外壳体2右上部并形成排烟口10,换热风管11为沿右下左上方向设置的倾斜直管,换热风管11的进风口与换热环腔3的右部或右下部相通,换热风管11的出风口与换热环腔3左上部或换热上腔4左部相通。通过前后两个热风出口9能够分别连接供热风带,向大棚的前后两边同时输送热风,使用更加方便。换热风管11为倾斜直管,其内部空气流动较为顺畅,这样换热效率也较高。

如附图1、2所示,换热风管11的数量为不少于两个,相邻两个换热风管11沿横向并排间隔布置并形成换热管组,各换热管组沿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换热管组内的换热风管11呈错位分布。实际使用时,换热管组的数量最好为五个,最下方的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数量最好为五个,该换热管组上方相邻的换热管组为第二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数量为四个,第二换热管组上方相邻的换热管组为第三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数量为五个,第三换热管组上方相邻的换热管组为第四换热管组,第四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数量为四个,第四换热管组上方相邻的换热管组为第五换热管组,第五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数量为五个,最好使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进风口位于对应冷风进口8下端处的内壳体1右下部位置,最好使第三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出风口位于内壳体1的上端面外周左端位置处,最好使第五换热管组的换热风管11的出风口位于热风出口9左端处的内壳体1上端面上,实际使用时最好使换热管组的高度间隔由右至左之间增大,换热效率更好。通过五个换热管组呈层状排布,能够进一步提高换热风管11内空气受热的均匀性,进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如附图1、2所示,内壳体1的上部内腔内设有沿左高右低方向的斜置挡板19,斜置挡板19的上端固定在内壳体1的顶板下端面上,斜置挡板19的左侧面固定在最上方的换热风管11上,斜置挡板19的下端位于排烟孔13的左端下方。通过斜置挡板19能够形成反烧,使炉膛内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用于加热换热风管11,减少了随排烟带走的热量损失。

如附图1、2所示,换热环腔3的右上端设有呈半环状的上隔板20,上隔板20的前端位于前方的热风出口9左方,上隔板20的后端位于后方的热风出口9左方,对应上隔板20位置的换热环腔3上端与换热上腔4右部相隔离。通过上隔板20隔开换热环腔3右部上端与换热上腔4,使由冷风进口8进入换热环腔3右部的冷空气大部分通过换热风管11并被加热,与换热环腔3内被内壳体1侧板加热的其余空气混合后,进入换热上腔4并由热风出口9送出。

如附图1、4所示,排烟口10上设有除尘装置,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壳21和内衬套22,除尘壳21套装在内衬套22外部并与内衬套22之间形成储水套腔23,内衬套22的下端口为进烟口并与排烟口10相通,内衬套22的上端口位于除尘壳21的内腔内,对应内衬套22上端口位置上方的除尘壳21顶板上设出烟孔24并固定有出烟颈管25,出烟颈管25的上端口为出烟口;除尘壳21的上部设有加水口26,除尘壳21的下部或下端设有排污口并安装有排污阀27。排烟口10排出的热烟通过内衬套22时,加热储水套腔23内的水并产生水蒸气,内衬套22内的烟气中的烟尘颗粒附着在水蒸气液滴上,使烟尘下落,实现除尘。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