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池水面浮游垃圾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2692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养殖池水面浮游垃圾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业,特别涉及一种养殖池水面悬浮物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场的规模扩展迅速,用于养殖的水体环境也容易遭受来自垃圾、水葫芦以及死体等悬浮物的破坏,然而现在收集悬浮物的主要方式仍为人工手动捞取,具有工作强度大,捞取效率低,悬浮垃圾降低了水的含氧量。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殖池水面悬浮物清理装置,旨在解决目前人工手动捞取水面悬浮物工作强度大,捞取效率低,悬浮垃圾降低了水的含氧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养殖池水面浮游垃圾清理装置,包括耙子、轨道、收纳槽和增氧设备;所述轨道铺设在养殖池岸上两侧;所述耙子包括耙体、耙齿和固定耳,所述耙齿为弧形弯曲,所述耙齿间隔排列在耙体上,所述固定耳设置在耙体两端;所述轨道设有滑轮,所述耙体通过固定耳与滑轮连接;所述收纳槽设置养殖池侧壁上,收纳槽的槽壁最高处与水面平行,所述收纳槽用于收纳耙子耙过来的垃圾;所述增氧设备包括氧气泵、连接软管、主管道和多条增氧管,所述氧气泵设置在耙体上方,所述主管道设置在耙体下方,所述氧气泵通过连接软管与主管道连接,所述主管道上设有多条增氧管,所述增氧管插入水面,每条增氧管上设有两排以上的的微缝排气孔。

有益效果是:轨道铺设在养殖池岸上两侧,耙子通过固定耳与轨道上的滑轮连接并且在轨道上移动,将耙到的悬浮物收集至养殖池侧壁上的收纳槽,提高了捞取悬浮物的效率并节省了收集悬浮物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环境舒适度。氧气泵将空气通过连接软管输入主管道,再由主管道上的多条增氧管将空气送入水中,为水体增加溶解氧含量,从而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改良了因悬浮物垃圾带来水中含氧量降低的问题。

为了能使收纳槽提高收纳效率以及收纳更多的悬浮物,参照图1养殖池水面悬浮物清理装置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先实施例,所述收纳槽还包括抽水设备,所述收纳槽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抽水设备连接,所述抽水设备出水口设有滤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实施例养殖池水面浮游垃圾清理装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耙子结构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1、养殖池; 201、耙子; 202、耙体; 203、耙齿; 204、固定耳;

301、轨道; 302、滑轮; 401、收纳槽; 402、滤网;

403、抽水设备; 501、增氧设备; 502、主管道; 503、增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一并参照图1,如图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一种养殖池101水面浮游垃圾清理装置,包括耙子201、轨道301、收纳槽401和增氧设备501;所述轨道301铺设在养殖池101岸上两侧;所述耙子201包括耙体202、耙齿203和固定耳204,所述耙齿203为弧形弯曲,所述耙齿203间隔排列在耙体202上,所述固定耳204设置在耙体202两端;所述轨道301设有滑轮,所述耙体202通过固定耳204与滑轮连接;所述收纳槽401设置养殖池101侧壁上,收纳槽401的槽壁最高处与水面平行,所述收纳槽401用于收纳耙子201耙过来的垃圾;所述增氧设备501包括氧气泵、连接软管、主管道502和多条增氧管503,所述氧气泵设置在耙体202上方,所述主管道502设置在耙体202下方,所述氧气泵通过连接软管与主管道502连接,所述主管道502上设有多条增氧管503,所述增氧管503插入水面,每条增氧管503上设有两排以上的的微缝排气孔。轨道301铺设在养殖池101岸上两侧,耙子201通过固定耳204与轨道301上的滑轮连接并且在轨道301上移动,将耙到的悬浮物收集至养殖池101侧壁上的收纳槽401,提高了捞取悬浮物的效率并节省了收集悬浮物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环境舒适度。氧气泵将空气通过连接软管输入主管道502,再由主管道502上的多条增氧管503将空气送入水中,为水体增加溶解氧含量,从而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改良了因悬浮物垃圾带来水中含氧量降低的问题。

为了能使收纳槽401提高收纳效率以及收纳更多的悬浮物,参照图1养殖池101水面悬浮物清理装置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先实施例,所述收纳槽401还包括抽水设备403,所述收纳槽401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抽水设备403连接,所述抽水设备403出水口设有滤网402;通过设置滤网402与抽水设备403,节省了水占用的收纳槽401空间,使得收纳槽401能被更多地收集悬浮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形状或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