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捕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9320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捕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蚊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捕蚊装置。



背景技术:

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

许多传染疾病大多系由蚊虫为媒介所传染,如疟疾、登革热、日本脑炎及黄热病等,而许多传染疾病虽因环境卫生改善等因素而有减少的现象,但部份的传疾病却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除积极改良环境品质、清除蚊虫孳生源等措施外,有效的捕蚊及杀蚊方式,亦为一种必要及最后的防护手段。

现有的捕蚊灯通常是利用蚊虫的趋光性,以灯管发光引诱蚊虫,再利用通电网面瞬间高压电击蚊虫,使蚊虫因此被击毙并烧焦。然而,现有的捕蚊通常为一体结构,不可拆卸,清结不便,也不利于储藏和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可拆卸捕蚊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拆卸捕蚊装置,包括捕蚊单元和诱蚊单元,所述捕蚊单元和诱蚊单元可拆卸的层叠设置,并且其二者之间通过金属触点电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捕蚊单元包括第一外壳、风扇罩、风扇和电击网;所述第一外壳中空,所述风扇罩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其中心设有一吸蚊通道,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吸蚊通道中;所述电击网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面;所述诱蚊单元与所述第一外壳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罩为喇叭状,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直径,所述第一开口靠近所述电击网,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外壳与诱蚊单元连接的一端面重合,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诱蚊单元包括第二外壳和诱蚊物质容纳腔;所述第二外壳中空,其上设有诱蚊孔;所述诱蚊物质容纳腔位于在所述第二外壳内,盛设有诱蚊物质。

进一步地,所述诱蚊单元还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可拆卸的设置在靠近所述捕蚊单元电网的一端,并通过金属触点与所述捕蚊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单元包括第三外壳、电源和弱光灯,所述第三外壳通过金属触点与所述捕蚊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源和弱光灯设置在该第三外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单元还包括USB充电口,该USB充电口设置在该第三外壳的侧壁上,并与电源电连接。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实施例1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包括捕蚊单元10和诱蚊单元20,所述捕蚊单元10和诱蚊单元20可拆卸地层叠组装在一起,并且二者之间通过金属触点4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该诱蚊单元20的上端与该捕蚊单元10的下端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螺纹连接或磁吸式连接。所述金属触点40设置在所述捕蚊单元10和所述诱蚊单元20的连接端,所述两个单元连接后,两个单元之间的金属触点40互相接触,使该两个单元能互相通电。

具体地,所述捕蚊单元10包括第一外壳11、风扇罩12、风扇13和电击网14。所述第一外壳11为空心圆筒,所述风扇罩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其中心设有一吸蚊通道,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吸蚊通道中,所述电击网14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面。所述风扇罩12为喇叭状,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之间形成了所述吸蚊通道,所述第二开口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直径,所述第一开口靠近所述电击网14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外壳11的另一端面齐平。所述第一外壳11与所述风扇罩12、所述电击网14共同形成一个捕蚊腔,当所述风扇13启动时,能把附近的蚊子卷入所述捕蚊腔。

如图2所示,图2为实施例1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电路示意图。所述风扇13和电击网14均与所述金属触点40电连接。

所述诱蚊单元20包括第二外壳21、诱蚊物质容纳腔22和发热体23。所述第二外壳21为空心圆筒,其外壁开有诱蚊孔211,所述诱蚊物质容纳腔22和所述发热体23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21的内。该诱蚊物质容纳腔22内部可以放置人工汗液、乳酸、尿酸、醋酸、水、氨基酸、丙酮酸或其混合液的组成物,所述所述发热体23紧贴着所述诱蚊物质容纳腔22,能使产生出来的热量大部分传导到诱蚊物质容纳腔22,从而另诱蚊物质发散的范围更广。所述发热体23与所述金属触点40电连接。

使用时,所述捕蚊单元10外接电源,使所述风扇13和电击网14通电;所述捕蚊单元10和所述诱蚊单元通过金属触电40通电,从而使所述发热体23通电。所述发热体23发热使所述诱蚊物质容纳腔22中的诱蚊物质挥发范围增大,当被诱蚊的蚊子通过通孔211进入所述诱蚊单元20时,所述风扇13产生的气流把蚊子卷入所述捕蚊腔继而被所述电击网14电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拆卸捕蚊装置,通过所述捕蚊单元10和诱蚊单元20互相配合即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捕蚊装置,其结构简单;另外,所述捕蚊单元10和诱蚊单元20为可拆卸层叠组合,实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轻易地拆开清洁,该种设计也便于储藏和携带,对于日常生活有收纳习惯的人来说更是福音。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图4所示,图3为实施例2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所述可拆卸捕蚊装置的电路示意图。本实施例2所述的可拆卸捕蚊器包括捕蚊单元10、诱蚊单元20和供电单元30。所述供电单元30、捕蚊单元10和诱蚊单元20依序层叠组合,所述各个单元的连接端均分别设置有金属触点40,并且通过所述金属触点40电连接。

所述捕蚊单元10包括第一外壳11、风扇罩12、风扇13和电击网14。所述第一外壳11为空心圆筒,所述风扇罩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其中心设有一吸蚊通道,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吸蚊通道中,所述电击网14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面。所述风扇罩12为喇叭状,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之间形成了所述吸蚊通道,所述第二开口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直径,所述第一开口靠近所述电击网14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外壳11的另一端面齐平。所述第一外壳11与所述风扇罩12、所述电击网14共同形成一个捕蚊腔,当所述风扇13启动时,能把附近的蚊子卷入所述捕蚊腔。

所述诱蚊单元20包括第二外壳21、诱蚊物质容纳腔22和发热体23。所述第二外壳21为空心圆筒,其外壁开有诱蚊孔211,所述诱蚊物质容纳腔22和所述发热体23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21的内。该诱蚊物质容纳腔22内部可以放置人工汗液、乳酸、尿酸、醋酸、水、氨基酸、丙酮酸或其混合液的组成物,所述所述发热体23紧贴着所述诱蚊物质容纳腔22,能使产生出来的热量大部分传导到诱蚊物质容纳腔22,从而另诱蚊物质发散的范围更广。所述发热体23与所述金属触点40电连接。

所述供电单元30包括第三外壳31、电源32和弱光灯33,所述第三外壳31为空心圆筒,所述电源32设置在该第三外壳31内,该电源32为太阳能发电装置或者蓄电池;所述弱光灯33设置在所述电源32下方,所述弱光灯33由所述电源32提供电力;此外,还有一USB充电口34设置在该第三外壳31的外侧,在户外使用时还可以当作充电宝,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型电子产品充电。

使用时,从下至上依序把诱蚊单元20、捕蚊单元10和供电单元30组合,本实施例中的可拆卸捕蚊装置可外接电源,也可以由所述供电单元30中的电源32提供电力,如图4所示,外接电源时,由所述捕蚊单元10连接外部电源,然后通过各块的金属触点40为其余两个单元通电;由所述供电单元30供电时,所述电源32通过各单元的金属触点40为其余两单元供电。由于该捕蚊器的外壳不透光,所述弱光灯33的光线只有从所述诱蚊单元20的诱蚊孔211透出,在晚上使用时并不会影响使用者的睡眠或健康。由于所述诱蚊物质容纳腔22内的诱蚊物质会因本身的挥发性而挥发成气体,并散发气味吸引蚊子,在加上所述发热体23的提供的热量,能诱蚊物质挥发性更强,进一步加强了诱蚊效果。蚊子通过所述诱蚊孔211进入到诱蚊单元20时,由于所述风扇13产生的气流能把蚊子卷入捕蚊腔,大部分蚊子进入捕蚊腔后随即触碰到所述电击网14而被电死,而没有立即被电死的蚊子也会由于趋光性,飞向顶部的弱光灯33而触碰到电击网14而最终被电死,另外,由于捕蚊装置内部是不透光的,在白天或者外界光线充足的情况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捕蚊效果,此时,所述弱光灯33可以关闭,所述多功能捕蚊装置内部形成一个较为黑暗的环境,再加上诱蚊物质的发挥,形成了一个蚊子较为喜欢的环境,当蚊子飞进诱蚊单元20时,会被所述风扇13产生的气流能把蚊子卷入捕蚊腔从而被所述电击网14电死。

本实施例2所述的可拆卸捕蚊装置相对于实施例1增加了供电单元,使该捕蚊装置自带电能,不需要外接电源,能随时随地使用,同时,也保留了可拆卸的特点,在携带或者储存时可拆成三部分来放置。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