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振动筛上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0571阅读:8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割机振动筛,尤其是一种可根据籽粒清洁度分别调节前后鱼鳞筛片倾斜角度的上筛装置,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中振动筛上筛普遍采用鱼鳞筛结构。鱼鳞筛内设有多排倾斜的鱼鳞筛片,多排鱼鳞筛片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铰接成平行四边形机构,只需调节与下连接杆相连的鱼鳞筛片角度调节装置,就能联动调整多排鱼鳞筛片的倾斜度即开度,用户可根据作物种类及作物成熟程度自行调节鱼鳞筛片开度,以达最佳清选效果。现有鱼鳞筛内的鱼鳞筛片多为整体调节结构,筛面前后鱼鳞筛片开度一致,不仅难以满足籽粒清洁度不一致粮食的清选要求,同时也无法适应双滚筒机型和纵轴流机型等收割机的脱粒清选特点,此外现有鱼鳞筛片角度调节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能满足籽粒清洁度不一致粮食的清选要求、且能适应多种机型收割机清选特点的收割机振动筛上筛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收割机振动筛上筛装置,所述上筛装置位于振动筛箱中部内,所述上筛装置为分段式结构,上筛装置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两个鱼鳞筛组合,每个鱼鳞筛组合包括多个固定连接板、鱼鳞筛体和鱼鳞筛角度调节板,多个固定连接板分别对称固定在振动筛箱纵向两侧内,鱼鳞筛体倾斜设置,鱼鳞筛体两侧上连接杆两端分别与多个固定连接板固连,鱼鳞筛体一侧下连接杆中部与鱼鳞筛角度调节板上端固连,鱼鳞筛角度调节板设置在振动筛箱纵向一侧内,调节螺栓横穿鱼鳞筛角度调节板下端和振动筛箱纵向一侧弧形孔,将二者固连;前鱼鳞筛组合的鱼鳞筛体倾角为β,后鱼鳞筛组合的鱼鳞筛体倾角为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收割机振动筛上筛装置,其中所述的α大于或等于所述β。

前述的收割机振动筛上筛装置,其中所述的α为5°~8°。

前述的收割机振动筛上筛装置,其中所述的β为3°~5°。

前述的收割机振动筛上筛装置,其中前鱼鳞筛组合内相邻鱼鳞筛片中心间距为b,后鱼鳞筛组合内相邻鱼鳞筛片中心间距为c,所述c大于所述b。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根据上筛前后端籽粒的不同清洁度,分别调节前后鱼鳞筛角度调节板,使得前后鱼鳞筛组合具有不同的开度,从而保证不同清洁度粮食的清选效果,提高了振动筛筛出粮食的清洁度。两个鱼鳞筛组合的开度根据需要分别进行调节,互不干涉,操作简便,使用十分方便。对于双滚筒或纵轴流收割机而言,由于其前部落下的籽粒多,而后部落下的断碎桔梗多,因此可将前鱼鳞筛组合开度调大,同时将后鱼鳞筛组合开度调小,这样可以有效地筛选籽粒,防止断碎桔梗落入下方,完全符合双滚筒或纵轴流收割机的脱粒清选特点,适用范围广。此外,由于鱼鳞筛体倾斜设置,且后鱼鳞筛组合的鱼鳞筛体倾角大于前鱼鳞筛组合的鱼鳞筛体倾角,这样可延长籽粒在筛面上的停留时间,筛选效果更为明显。后鱼鳞筛组合内相邻鱼鳞筛片中心间距大于前鱼鳞筛组合内相邻鱼鳞筛片中心间距,前密后疏,可减小前部籽粒下落速度而增加后部籽粒下落速度,更有效清选籽粒。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图中所示方向为前,反之为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上筛装置位于振动筛箱1中部内,上筛装置为分段式结构,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两个鱼鳞筛组合2,每个鱼鳞筛组合2包括四个固定连接板21、鱼鳞筛体22和鱼鳞筛角度调节板23,四个固定连接板21通过紧螺栓24分别对称固定在振动筛箱1纵向两侧内,鱼鳞筛体22倾斜设置,鱼鳞筛体22两侧上连接杆25两端分别与四个固定连接板21焊接固连,鱼鳞筛体22一侧下连接杆26中部与鱼鳞筛角度调节板23上端焊接固连,鱼鳞筛角度调节板23设置在振动筛箱1纵向一侧内,调节螺栓27横穿鱼鳞筛角度调节板23下端和振动筛箱1纵向一侧的弧形孔11,将二者固连,调节螺栓23可沿弧形孔11滑动。其中前鱼鳞筛组合的鱼鳞筛体22倾角为β,后鱼鳞筛组合的鱼鳞筛体22倾角为α,α大于或等于β,本实施例中α为5°~8°,β为3°~5°,具体α为6°,β为,4°。前鱼鳞筛组合内相邻鱼鳞筛片中心间距为b,后鱼鳞筛组合内相邻鱼鳞筛片中心间距为c,c大于b。

需要调节鱼鳞筛组合2开度时,松开调节螺栓27,上下移动鱼鳞筛角度调节板23,此时调节螺栓27沿弧形孔11上下移动,鱼鳞筛角度调节板23带动与其固连的下连接杆26左右移动,从而调节鱼鳞筛组合2的开度,下连接杆26右移时鱼鳞筛组合2开度变大,下连接杆左移时鱼鳞筛组合2开度变小,调节到位后将调节螺栓27紧固即可。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