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66952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物种植方法,具体是一种提高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精米率是加工品质(又叫碾磨品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水稻的整精米率高,说明水稻的加工品质好,也说明水稻的稻谷灌浆比较充分,能够经过稻谷碾压加工后存留较高比率的整精米率。这样,单位数量的稻谷就能够生产出较多的整精米,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鉴于整精米率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便在作物遗传育种、种植规划、高产栽培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也包括提高其整精米率。

目前种植稻谷品种连续种植三年后,田间生长不整齐、小穗多,半成熟率多,导致收货加工成大米后整米率低,影响食用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量高、稻米食用口感好的提高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现有稻谷品种进行三年提纯复壮,连续三年选取整齐一致、具备原品种特征特性的稻谷主穗进行种子繁殖;

(2)播种前采用机械精选稻种,去除秕谷、半粒谷,再用清水浮洗虫蛀谷,播前达到99%以上的完整谷粒;

(3)控制播种量:每亩播种3-4kg种子;

(4)出秧后,选取壮秧,栽插独苗,每亩地施肥30-40kg,防止倒伏;

(5)收割稻谷高度50%以上的稻穗。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5)的收割方式为机器收割或人工收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提纯复壮,使稻谷在田间生产整齐一致,繁种使稻谷谷料充分成熟;收获时使收割的稻谷大小均匀,生产出的稻米整精米率大幅提高,整精米率提高10-12%,从而提高稻米食用口感,大幅提高稻米商品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现有稻谷品种进行三年提纯复壮,连续三年选取整齐一致、成熟较好,具备原品种特征特性的稻谷主穗进行种子繁殖;

(2)播种前采用机械精选稻种,去除秕谷、半粒谷,再用清水浮洗虫蛀谷,播前达到99%以上的完整谷粒;

(3)控制播种量:每亩播种3kg种子;

(4)出秧后,选取壮秧,栽插独苗,每亩地施肥30kg,防止倒伏;

(5)采用机器收割稻谷高度50%以上的稻穗。

实施例2

一种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现有稻谷品种进行三年提纯复壮,连续三年选取整齐一致、成熟较好,具备原品种特征特性的稻谷主穗进行种子繁殖;

(2)播种前采用机械精选稻种,去除秕谷、半粒谷,再用清水浮洗虫蛀谷,播前达到99%以上的完整谷粒;

(3)控制播种量:每亩播种3.2kg种子;

(4)出秧后,选取壮秧,栽插独苗,每亩地施肥32kg,防止倒伏;

(5)采用人工收割稻谷高度50%以上的稻穗。

实施例3

一种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现有稻谷品种进行三年提纯复壮,连续三年选取整齐一致、成熟较好,具备原品种特征特性的稻谷主穗进行种子繁殖;

(2)播种前采用机械精选稻种,去除秕谷、半粒谷,再用清水浮洗虫蛀谷,播前达到99%以上的完整谷粒;

(3)控制播种量:每亩播种3.5kg种子;

(4)出秧后,选取壮秧,栽插独苗,每亩地施肥35kg,防止倒伏;

(5)采用机器收割稻谷高度50%以上的稻穗。

实施例4

一种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现有稻谷品种进行三年提纯复壮,连续三年选取整齐一致、成熟较好,具备原品种特征特性的稻谷主穗进行种子繁殖;

(2)播种前采用机械精选稻种,去除秕谷、半粒谷,再用清水浮洗虫蛀谷,播前达到99%以上的完整谷粒;

(3)控制播种量:每亩播种3.8kg种子;

(4)出秧后,选取壮秧,栽插独苗,每亩地施肥38kg,防止倒伏;

(5)采用人工收割稻谷高度50%以上的稻穗。

实施例5

一种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的稻谷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现有稻谷品种进行三年提纯复壮,连续三年选取整齐一致、成熟较好,具备原品种特征特性的稻谷主穗进行种子繁殖;

(2)播种前采用机械精选稻种,去除秕谷、半粒谷,再用清水浮洗虫蛀谷,播前达到99%以上的完整谷粒;

(3)控制播种量:每亩播种4kg种子;

(4)出秧后,选取壮秧,栽插独苗,每亩地施肥40kg,防止倒伏;

(5)采用机器收割稻谷高度50%以上的稻穗。

按该方案种植生产,本发明通过提纯复壮,使稻谷在田间生产整齐一致,繁种使稻谷谷料充分成熟;收获时使收割的稻谷大小均匀,生产出的稻米整精米率大幅提高,整精米率提高10-12%,从而提高稻米食用口感,大幅提高稻米商品价值。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