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越冬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7123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新型越冬大棚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农业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越冬大棚。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日光温室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日光温室有两道山墙、一道后墙,山墙呈北高南低的坡形,若干钢骨架的一端架设在后墙上,另一端固定在地上,薄膜覆盖在钢骨架上,并用可收拢或展开的棉被覆盖在薄膜上。日光温室的另一种结构为两道山墙,山墙呈拱形,若干拱形钢骨架的两端固定在地上且与山墙平行,然后覆盖薄膜和棉被。传统的日光温室因建设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因此推广度很高。但是这种日光温室受天气影响较大,保温能力差,尤其是在冬天,如果遇到寒潮或连阴天,白天不能够积累足够的热量,晚上又散热较快,棚内温度就不太适合瓜果蔬菜生长。以冬季宁夏地区为例,如果没有连阴天或寒潮天气影响,在正常管理下,夜间棚内最低温度为10~13摄氏度;如果遇到连阴天,那么夜间棚内最低温度可低至8摄氏度甚至更低(这主要取决于连阴天的天数)。多数蔬菜的生长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低于10摄氏度蔬菜的生长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冬季一般以种植耐低温的西红柿或以茎叶为食的蔬菜(比如芹菜)为主。但是这样容易造成蔬菜的集中种植,导致部分蔬菜供应过剩,部分蔬菜供应不足且低产,影响蔬菜的价格稳定,这对于种植户和消费者来说都不利。同时由于部分蔬菜的幼苗对温度要求很高,因此种植户会在天气寒冷的阶段减少育苗,规避种植风险,这会造成后续此类蔬菜价格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传统的日光温室保温能力差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蓄热能力强的提升日光温室温度的新型越冬大棚。

一种新型越冬大棚包括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骨架立柱、两道山墙,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为拱形,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两侧与山墙密封连接,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底端与地面固定连接,第二保温层位于第一保温层的下方,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之间有间隙,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上端设有上通风口,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下端设有下通风口,骨架立柱的上端与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顶端固定连接,骨架立柱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以支撑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第一保温层包括外骨架、第一薄膜,所述第一薄膜覆盖在外骨架上,外骨架为拱形,外骨架的底端与地面固定连接,外骨架的顶端与骨架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保温层包括内骨架、第二薄膜、保温被、卷帘机,所述第二薄膜覆盖在内骨架上,内骨架为拱形,内骨架的底端与地面固定连接,内骨架的顶端与骨架立柱固定连接,保温被的一端与骨架立柱连接,保温被的另一端与卷帘机固定连接,以对保温被进行收放。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新型越冬大棚通过设置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能够减少夜间温棚的散热,提高棚内的温度,促进植物生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越冬大棚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新型越冬大棚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为发明的新型越冬大棚的内骨架与遮阳隔热装置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新型越冬大棚的内骨架与薄膜拖动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薄膜拖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保温矮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新型越冬大棚10、第一保温层20、外骨架201、第二保温层30、内骨架301、上悬梁3011、下悬梁3012、保温被302、骨架立柱40、遮阳隔热装置50、第一卷轴501、第一绕线筒502、第一牵引绳503、第一导向滑轮504、换热管60、水平段601、蛇形段602、进风口603、出风口604、保温矮墙70、第一保温板层701、炉渣填充层702、第二保温板层703、地下隔热层80、薄膜拖动件90、滑块901、压片902、螺栓903、导轨槽9011、第一通孔9012、第二通孔90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请参看图1和图2,一种新型越冬大棚10包括第一保温层20、第二保温层30、骨架立柱40、两道山墙,所述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为拱形,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的两侧与山墙密封连接,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的底端与地面固定连接,第二保温层30位于第一保温层20的下方,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之间有间隙,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的上端设有上通风口,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的下端设有下通风口,骨架立柱40的上端与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的顶端固定连接,骨架立柱40的下端与地面固定连接,以支撑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第一保温层20包括外骨架201、第一薄膜,所述第一薄膜覆盖在外骨架201上,外骨架201为拱形,外骨架201的底端与地面固定连接,外骨架201的顶端与骨架立柱4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保温层30包括内骨架301、第二薄膜、保温被302、卷帘机,所述第二薄膜覆盖在内骨架301上,内骨架301为拱形,内骨架301的底端与地面固定连接,内骨架301的顶端与骨架立柱40固定连接,保温被302的一端与骨架立柱40连接,保温被302的另一端与卷帘机固定连接,以对保温被302进行收放。

自然界通过三种方式换热,分别是热传导、对流换热和热辐射。传统日光温室只有单层膜,在夜间会用棉被辅助隔热,以减小棚内与外界的热传导。但是由于棚内外的温差较大,同时夜间刮风时会促进大棚表面与外界的对流换热,因此热量流失较快。本发明设置了两层保温层,两层保温层之间的间隙为空气层。因为空气也是良好的隔热介质,因此大大提高了日光温室的隔热性能。并且外界与空气层的温差较小、在与外界对流换热过程中流失的热量也较少,因此更利于大棚保温。

进一步的,请参看图3,新型越冬大棚10还包括遮阳隔热装置50,所述遮阳隔热装置50设置在第二保温层30的下方,遮阳隔热装置50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卷轴501、若干第一绕线筒502、若干第一牵引绳503、若干第一导向滑轮504、遮阳隔热膜,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卷轴501固定连接,若干第一绕线筒502设置在第一卷轴501上,第一牵引绳503的一端与一个第一绕线筒502固定连接,第一牵引绳503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导向滑轮504与另一个第一绕线筒502连接,且第一牵引绳503的两端在第一绕线筒502上的缠绕方向相反,遮阳隔热膜的一端与内骨架301固定连接,遮阳隔热膜的另一端与第一牵引绳503固定连接,遮阳隔热膜还与第一牵引绳503悬挂连接,第一卷轴501通过轴承与内骨架3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导向滑轮504通过导向滑轮支架与内骨架30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牵引绳503在缠绕第一绕线筒502的过程中带动遮阳隔热膜展开或收拢。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请参看图4和图5,第一牵引绳503与第一薄膜通过若干薄膜拖动件90连接,所述薄膜拖动件90包括滑块901、压片902、螺栓903,滑块901设有螺纹孔,压片902相应的设有通孔,滑块901和压片902通过螺栓903固定连接,遮阳隔热膜被挤压在滑块901和压片902之间。滑块901上设有导轨槽9011,相应的内骨架301上设有导轨,导轨的长度与内骨架301的长度相同,滑块901沿着导轨滑动。滑块901上还设有第一通孔9012和第二通孔9013,第一通孔9012和第二通孔9013的轴的方向与牵引绳的方向相同。第一牵引绳503的一端缠绕在一个第一绕线筒502上,第一牵引绳503的另一端先后穿过若干第一通孔9012、第一导向滑轮504、若干第二通孔9013并缠绕在另一个第一绕线筒502上。

第一牵引绳503带动遮阳隔热膜展开或收拢的过程与窗帘的展开或收拢过程相似。当遮阳隔热膜需要展开时,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以绕线筒为基准,最远端的薄膜拖动件90的第一通孔9012内的第一牵引绳503带动最远端的薄膜拖动件90背向第一绕线筒502运动,使薄膜拖动件90上的遮阳隔热膜展开。遮阳隔热膜在展开过程中,带动相应位置上的薄膜拖动件90背向绕线筒方向运动。遮阳隔热膜展开过程中,只有最远端的薄膜拖动件90的第一通孔9012与第一牵引绳503没有相对运动,该第一通孔9012与第一牵引绳503固定连接。即遮阳隔热膜背离绕线筒的一端通过最远端的薄膜拖动件90与第一牵引绳503固定连接,遮阳隔热膜与第一牵引绳503通过除最远端的薄膜拖动件90之外的薄膜拖动件90与第一牵引绳503悬挂连接,即第一牵引绳503能够在薄膜拖动件90的第一通孔9012或第二通孔9013内相对运动。

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遮阳隔热膜采用遮阳隔热铝膜。夜间日光温室内的部分热量是通过红外线等辐射换热的形式流失到外界,而遮阳隔热铝膜比薄膜更能够反射红外线等,因此更能够阻止棚内的温度流失,达到保温的效果。在夏天室外温度很高,自然光又很充裕,这会导致棚内温度超过植物的适宜生长范围。遮阳隔热铝膜展开之后,能够减小自然光对棚内的热辐射量,达到降温的效果,从而更加利于植物生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温层30还包括薄膜开合装置,以对第二保温层30进行打开或收拢操作,所述薄膜开合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卷轴、若干第二绕线筒、若干第二牵引绳、第二第一导向滑轮504,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段与第二卷轴固定连接,若干第二绕线筒设置在第二卷轴上,第二牵引绳的一端与一个第二绕线筒固定连接,第二牵引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导向滑轮与另一个第二绕线筒连接,且第二牵引绳的两端在第二绕线筒上的缠绕方向相反,第二薄膜的一端与内骨架301固定连接,第二薄膜的另一端与第二牵引绳固定连接,第二薄膜还与第二牵引绳悬挂连接,第二卷轴通过轴承与内骨架3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导向滑轮通过导向滑轮支架与内骨架30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牵引绳在缠绕第二绕线筒的过程中带动第二薄膜展开或收拢。

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内骨架301包括上悬梁3011和下悬梁3012,上悬梁3011的上表面和下悬梁3012的下表面均设有导轨,以安装薄膜拖动件90。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土壤温度也非常重要,土壤温度过低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率,阻碍作物生长。日光温室内白天的土壤温度要比棚内的空气温度低,同时晚上也更容易更外界散热。

因此,进一步的,所述新型越冬大棚10还包括若干换热管60,所述换热管60的进风口603设置在骨架立柱40的上端且位于第二保温层30的下方,所述换热管60的出风口设置在新型越冬大棚10的下端并与新型越冬大棚10的内部连通,换热管60包括水平段601,所述水平段601埋设在新型越冬大棚10所在的地面的下方,水平段601的长度与新型越冬大棚10的宽度相同。

如果没有换热管60,那么土壤只能通过土壤表面与空气进行换热,给土壤蓄热。增加了换热管60后,换热管60将空气中的热量传至地面下方的土壤中,相当于增大了热空气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因此更加利于换热。同时由于热空气是往上流动的,棚内上方的温度要比下方温度高,换热管60的进风口603设置在骨架立柱40的上端,换热管60的出风口设置在大棚的下端,如此能够形成较强的对流,更加利于热风进入换热管60对换热管60水平段601周围的土壤进行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60的水平段601的埋设深度为60厘米。如果换热管60的水平段601埋设深度过浅,那么当土壤需要翻耕时,犁就有可能破坏换热管60;并且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也会向下生长,如果埋设过浅,就会影响根呼吸或吸收养分等。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土壤越深,土壤温度越低,那么埋设深度越深,换热效果就越好。但是如果埋设过深,那么就不能够对根系周围的土壤产生很好的加热效果,浪费热能。并且埋设过深也会增加建设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60的水平段601上设有若干透气孔,以加快散热,透气孔用无纺布包裹,防止土壤进入换热管60。

进一步的,请参看图6,所述新型越冬大棚10还包括保温矮墙70,所述保温矮墙70设置在地面上,且位于地面与第二保温层30之间,第二保温层30的底端与保温矮墙70固定连接;换热管60还包括蛇形段602,换热管60的蛇形段602设置在保温矮墙70中,蛇形段602的出风口与新型越冬大棚10的内部连通。

由于日光温室呈坡状。日光温室底端的空间更小且外界距离棚内的土壤更近。因此,在夜间,日光温室的底端的热量更容易流失,从而影响植物的发育。保温矮墙70比薄膜的隔热效果更好,更利于植物发育。同时保温矮墙70白天能够主动蓄热,等到晚上将热量传导至日光温室中,以提高日光温室内的保温矮墙70周围的温度。保温矮墙70不能过高,否则会影响保温矮墙70周边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保温矮墙70也不能过低,否则保温效果不显著,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保温矮墙70的高度为1.3米。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矮墙70包括第一保温板层701、炉渣填充层702、第二保温板层703,炉渣填充层702位于第一保温板层701和第二保温板层703之间,换热管60的蛇形段602设置在炉渣填充层702内,蛇形段602的出风口穿过第二保温板层703并与新型越冬大棚10的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为了对日光温室内外的土壤进行隔热,所述新型越冬大棚10还包括地下隔热层80,所述地下隔热层80设置在第二保温层30的底端的地面下,以对地下部分的新型越冬大棚10的内部和外部进行隔热,地下隔热层80的长度与新型越冬大棚10的长度相同。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地下隔热层80为聚苯乙烯泡沫板。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隔热层80的厚度为10厘米,高度为80厘米。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例如本发明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具有两道山墙、一道后墙的日光温室同样适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