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在抑制草莓灰霉病菌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0036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创制领域,特别涉及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在抑制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具有多年生长的习性。原产南美,中国各地及欧洲等地广为栽培。草莓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是“水果皇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PP、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鞣酸、天冬氨酸、铜、草莓胺、果胶、纤维素、叶酸、铁、钙、鞣花酸与花青素等营养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草莓在生长的过程中常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光照、地势、病害等,其中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育期间的重要病害,每年由该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30-60%,甚至绝产。

目前,生产上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例如:腐霉利、多菌灵、乙霉威、异菌脲等。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草莓灰霉病菌已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因此,探寻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新农药刻不容缓。

现有开发新农药的途径主要有化学合成、已有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从植物或微生物体内筛选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等,其中已有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是开发新农药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约研发成本,而且短期效益显著。本课题组曾研究具有抑菌作用的吩嗪-1-甲酰胺,但其抑菌效果相对弱,因此,本课题组以吩嗪-1-甲酰胺为母体,通过结构改造并获得了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为明确该改造化合物的开发潜力,本发明评价了其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增效作用,旨在为丰富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新农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造化合物15-1在抑制草莓灰霉病菌中的应用,该改造化合物15-1是以吩嗪-1-甲酰胺为母体经结构改造得到。本发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改造化合物15-1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改造化合物15-1对草莓灰霉病菌有抑制效果,而且该抑菌效果要强于其母体吩嗪-1-甲酰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在抑制草莓灰霉病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在制备防控草莓灰霉病农药中的应用。

上述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的结构式如下:

上述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是以吩嗪-1-甲酰胺为母体,将其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吩嗪-1-羧酸;再以吩嗪-1-羧酸和亚硫酰氯进行回流反应获得中间产物吩嗪-1-甲酰氯;最后将吩嗪-1-甲酰氯溶于干燥二氯甲烷,置于冰水浴中冷却,0℃条件下先后加入三乙胺和3-甲氧基-1-丙胺,于室温下反应制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为:本发明的改造化合物15-1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其EC50为4.25μg/mL,比对照药剂(其母体吩嗪-1-甲酰胺)的EC50低;本改造化合物15-1不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其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其母体吩嗪-1-甲酰胺,丰富了防治草莓灰霉病菌的新农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吩嗪-1-甲酰胺改造化合物15-1的质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试验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试验和实施例中涉及的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

本发明所用的改造化合物的原材料为市售。

实施例1改造化合物15-1的制备

合成方法具体为:将吩嗪-1-甲酰胺在酸性条件(如硫酸)下水解生成吩嗪-1-羧酸。取20mmol吩嗪-1-羧酸(0.4577g)和200ml亚硫酰氯加入到500ml圆底烧瓶中,安装回流反应装置(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管),磁力搅拌,回流反应6h。反应液冷却后,旋蒸移除亚硫酰氯,获得中间产物吩嗪-1-甲酰氯,不需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将获得的吩嗪-1-甲酰氯溶于200ml干燥二氯甲烷(DCM),加入到500ml干燥圆底烧瓶中,氮气保护,磁力搅拌,置于冰水浴中冷却,0℃条件下先后加入11.15ml三乙胺(80mmol,4equiv.)和2.367g 3-甲氧基-1-丙胺(20mmol,1equiv.),加料完毕后撤除冰水浴,室温条件下反应14h,间歇取样,TLC监测反应。反应完毕后将反应物旋蒸移除DCM,然后萃取三次,每次使用450ml液体(乙酸乙酯与H2O按2:1的体积比混合)萃取。合并有机相,使用无水硫酸钠干燥12h。过滤,使用EA洗涤固体硫酸钠。旋蒸,得改造化合物产品15-1,1.4833g,产率22.93%。

实施例2改造化合物15-1的结构鉴定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技术对获得的改造化合物15-1进行测定。经氢谱(1H NMR(500MHz,CDCl3)δ11.03(s,12H),9.25–8.90(m,59H),8.90–7.86(m,427H),8.11–7.73(m,224H),8.11–7.73(m,223H),7.82(dd,J=16.5,10.4Hz,19H),7.29(s,16H),7.10–6.85(m,6H),5.86–5.75(m,8H),5.33–5.23(m,9H),4.82(t,J=9.7Hz,9H),4.89–4.39(m,14H),4.89–4.24(m,19H),4.89–4.18(m,23H),4.89–4.07(m,29H),4.89–4.02(m,32H),4.89–3.71(m,81H),3.68(d,J=20.8Hz,17H),3.71–3.51(m,22H),3.71–3.30(m,38H),3.71–3.26(m,43H),3.71–3.20(m,53H),3.71–3.03(m,80H),3.71–3.05(m,80H),3.71–2.93(m,83H),3.71–2.88(m,84H),3.71–2.81(m,85H),3.71–2.45(m,128H),3.71–2.41(m,133H),3.71–2.27(m,150H),3.71–2.17(m,155H),3.71–2.12(m,159H),3.71–2.07(m,169H),3.71–2.01(m,175H),3.71–1.70(m,258H),3.71–1.62(m,273H),3.71–1.54(m,292H),3.71–1.40(m,351H),1.24(dd,J=37.1,31.7Hz,182H),1.04(t,J=6.9Hz,19H),0.92(dd,J=41.2,7.3Hz,48H),0.18–-0.07(m,161H).)、碳谱(13C NMR(126MHz,CDCl3)δ165.89(s),143.98(s),143.26(s),142.68(s),139.95(s),139.75(s),137.35(s),135.44(s),135.02(s),133.48(s),133.17(s),131.73(d,J=9.5Hz),131.12(s),130.58(s),130.32–129.88(m),129.80–129.54(m),129.45(s),128.99(s),127.89(s),124.85(s),77.26(s),77.00(s),76.75(s),46.33(s),39.50(s),39.14(s),33.58(s),28.91(s),22.52(s),14.00(s),0.96(s).),结合质谱(分子量:323.20,图1)检测合成的化合物与预期目标吻合,其分子式为C18H17N3O3,结构式如下所示:

实施例3改造化合物15-1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⑴仪器及相关材料

YJ-VS-2型超净工作台(无锡一净净化设备有限公司),LDZX-30E灭菌锅(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MPJ-250型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QHX-400B-III型光照培养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电炉(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等以及量筒、玻璃棒、烧杯、三角瓶、直尺、铅笔、标签纸、封口膜、挑针、容量瓶、接种针、ph-101喷壶、打孔器、培养皿、菜刀、纱布。

⑵药剂

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92.26%吩嗪-1-甲酰胺改造物15-1原药(简称:改造物15-1);琼脂、葡萄糖、丙酮和吐温80等药剂均从国药集团购买。

⑶菌株

试验用野生敏感型的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由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分离、鉴定和保存。

⑷改造物15-1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改造物15-1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取适量丙酮将改造物15-1原药溶解,然后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00μg/mL的母液,按药液与PDA培养基按1:9的体积比配制成最终含药量为2.5、5、10、20、40μg/mL的含药平板,以少量丙酮和清水的混合物作对照,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预培养2d的草莓灰霉病菌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正面朝下接种到含药平板上,每处理重复3次,并以无药平板作对照,置于26-28℃培养箱中,待对照菌落直径长至整个培养的2/3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

同时,采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吩嗪-1-甲酰胺(最终含药量为0.625、1.25、2.5、5、10μg/mL)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计算抑制率、EC50值、相关系数及回归方程。

⑸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改造物15-1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当改造物15-1浓度为40μg/mL时,抑菌效果最好,其抑制率为92.49%;其次,改造物15-1浓度为20μg/mL时,抑菌效果次之;其他处理的抑制率低于80%。该药剂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较强毒力效果(EC50为4.71μg/mL,回归方程为Y=1.6193X+3.9100,相关系数为0.9878),其毒力强于对照药剂吩嗪-1-甲酰胺(EC50为21.62μg/mL,回归方程为Y=1.0821x+3.5556,相关系数为0.9714),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吩嗪-1-甲酰胺(见表2),说明改造物15-1可作为防控草莓灰霉病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

表1吩嗪-1-甲酰胺改造物15-1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表2吩嗪-1-甲酰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