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姬菇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96202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姬菇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生物学食用真菌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姬菇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斑玉蕈hypsizygusmarmoreus(peck)h.e.bigelow又名玉蕈、真姬菇,属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玉蕈属hypsizygus,它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正引起越来越多注重饮食健康的人们的关注。而其味比平菇鲜,肉比滑菇厚,质比香菇韧,口感极佳,还具有独特的蟹香味,在日本有"香在松茸、味在玉蕈"之说,故又有真姬菇一称,正在被越来越多高级餐馆列入菜谱中。

斑玉蕈是近几年福建省工厂化生产的重要品种之一。目前福建是全国重要斑玉蕈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60-70%左右。斑玉蕈是一个低温结实性品种,常规栽培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造成产量不稳定,质量低劣,商品价值低,由于其在栽培生产中发菌较为缓慢,后熟培养时间长,生产周期长达120-150天以上,且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目前,真姬菇生产企业主要依靠菌包培养时间和经验来判定菌包的成熟度,由于真姬菇生产企业在栽培料组成、装料量、培养条件和管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菌包成熟度与菌包培养时间往往不一致,企业因无法准确判断菌包是否成熟导致栽培产量不稳定,菌包不成熟有时甚至出现厚菌皮不出菇现象,导致产量的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斑玉蕈工厂化斑玉蕈普通存在以下问题:

(1)菌包成熟度与菌包培养时间往往不一致,企业因无法准确判断菌包是否成熟,影响真姬菇企业的稳定生产与产量。

(2)品种单一,目前福建省真姬菇企业的种植品种较少,缺少一整套科学栽培规范流程。

(3)国内真姬菇工厂化栽培菌包成熟度缺乏科学可靠判断指标和参数。

因此,建立一套真姬菇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提高单袋产量与效益,对高效稳定真姬菇工厂化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提供一种真姬菇栽培方法,该技术通过栽培料的配置、接种、变温发菌、开袋骚菌、上架、控干催蕾步骤获得栽培方法,科学管理,优化出菇技术,提供了一整套真姬菇高产栽培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通过增大出菇表面积,调整菌包松紧度、变温培养、控制菌包成熟度、控干催蕾等出菇栽培技术工艺,制订了一整套的闽真2号高产栽培技术流程。

具体步骤包括如下:

(1)栽培料的配置:栽培料包含以下重量份原料:棉籽壳35份、木屑35份、麸皮25份、玉米粉5份、生石灰1份,含水量为60-65%,装袋规格为20cm×35cm,每袋装量控制在1.35kg,提高装料紧度;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灭菌,高压灭菌121℃保持3小时;

(2)接种:在接种前先要进行原种的扩大培养以满足后面接种的需要;菌种应选用菌丝量整体发展平衡,生理成熟的菌种;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器接入菌种;每袋菌种接40袋,单袋菌种重1.05kg;

(3)变温发菌:①变温养菌阶段:接种后的菌袋应及时移入培菌室;发菌培养室0~20天温度控制在19℃~20℃,21~40天温度控制在20℃~22℃,41~60天在22℃~24℃之间,61~90天控制在24℃~26℃,90~120天养菌温度提高到27℃~28℃;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袋内缺氧而导致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经45-50天长满栽培袋;②菌包成熟度控制阶段:采用关联菌包成熟度出菇模式,测定菌包培养后熟阶段理化性质变化,当菌包上部、中部、下部基料理化性状一致时,移放到栽培室开袋出菇;

(4)开袋骚菌:打开生理成熟后的栽培包,将中间接种部分的老菌块拿走,随手将袋口的薄膜向外弯折,保留2cm的高度;

(5)上架:将开好袋的栽培包按要求整齐的摆放在栽培床架上,使用喷雾器给栽培包补水,不能损伤料面,每包喷洒水总量在40-50ml,库房温度控制17-19℃;

(6)控干催蕾:①恢复:入库前两天库房温度保持17-19℃;第3天库房温度保持15-17℃,保持栽培包料面湿润,接着可以看到料面开始返白,co2浓度保持在3000ppm;第4-6天库房温度13-15℃,无光照,第6天开雾化以保持栽培包料面的湿润;②现蕾:第7-8天灯光2min/h,料面菌皮中间部分有水珠吐出,co2浓度3000ppm;料面现芽原基关闭光照,co2浓度提升至6000ppm;③壮蕾期:第9-17天,壮蕾期维持菇蕾长至袋口,当芽原基形成后,将进一步发育、分化成菇柄菇帽;保持co2浓度4000-6000ppm,维持雾化3min/h,蕾看起来要白、壮,菇帽2mm-3mm,快长至袋口时菇帽表面有一层细密的水珠;

(7)出菇:①伸长期:蕾出袋口后即进入伸长期,维持雾化5min/30min,保证菇蕾的湿度,否则后期容易出现“盐巴菇”,太湿会影响出菇蕾数;第18天,刚出袋口将co2浓度降低到3000ppm一天,开灯30s/h让菇蕾整齐;第19天后开始将co2浓度提升至4000-6000ppm,光照时间18s/h,光照时间随出菇时间延长每天增长3-5s/h,库房湿度保持90%以上,保持菇蕾湿度,在菇帽上有一层水膜,实现拉长菇柄以及菇帽的生长;第25天,在菇柄长度达到8cm,结合雾化设施开始人工打水,并且增加通风以及内循环光照,使菇蕾上的水分在2h以内收干,然后再用雾化实现库房的保湿,平均每天人工补水一次直至采收完毕;②成熟期:第27天,菇柄长至13-15cm,在菇帽尚未开伞以前就要采收,第27天时抽采,第28天开始大采,29、30天将剩下的采光;成熟期期间需要每天人工补水、通风、内循环、光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通过菌包变温培养,前期养菌阶段温度较低有利于降低菌包污染率(菌包污染常表现在前期走菌阶段),中期适温养菌有助于菌丝对原料的吸收利用,后期养菌温度较高,增强催蕾阶段低温刺激的有效性。

由于季节、栽培配方、菌种的差异,造成菌包发育情况不一致,本发明建立了一套菌包成熟度判断技术,有效解决了利用人工经验判断菌包成熟情况易造成出菇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升了真姬菇工厂生产的稳定性。

在真姬菇工厂化催蕾的过程中,采用控干催蕾技术,保持恢复的菌丝层表面基本湿度,避免积水,降低原基交联现象,减少畸形菇数量,保证出菇品质。

通过出菇表面积、装料松紧度调整关联菌包成熟度判断技术,制定出真姬菇高产栽培方案。增大出菇的表面积配合调整装料松紧度,有利于在保证菌丝营养供给的前提下,增加原基分化的数量,进而提升出菇产量。据统计,单袋产量可以提升20%以上。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极大的提升真姬菇企业的出菇产量与生产效率,规范化真姬菇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提高生产企业的稳定性与市场竞争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不同成熟度的菌包出菇情况。其中1-3指1-3批次的真姬菇生产菌包。

图2本发明方法对出菇产量与成品菇重量的影响。

图3本发明方法对商品菇根数与成品率的影响。

图4本发明方法对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真姬菇菌包成熟度判定方法

1取样即样品制备

随机从真姬菇生产厂家抽取3个种未知批次真姬菇生产菌包,每批次各取20包,其中10包进行出菇,10包用于理化性质的检测。将其按照高度上、中、下三等分,分别揉碎后,备用待测。

2菌包含水量的测定

称取20g栽培料于平皿中,80℃烘干6h,盖好平皿后取出冷却至室温,称重;放入烘箱中再次烘干0.5h,再次取出称重,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0.06g,记作mn,前一次称重量即为mn-1。含水量=

3ph值的测定

精确称取10g培养料于50ml烧杯中,加40ml娃哈哈纯净水于25℃摇床150r·min-1摇匀2h,取液体于50ml离心管,9000r·min-1离心15min,上清液即为提取液用于测定ph。

4不同成熟度菌包外观比较分析

批次1菌包颜色只有上部3cm左右变黄变软,中下部菌丝为洁白,菌包硬实,推测该批次菌包不成熟;批次2菌包转黄及软化长度达到8cm左右,下部菌包仍然较硬,推测该批次菌包较成熟;批次3菌包下部菌丝也转色变黄,软化长度达到14cm左右,下部菌包不硬实,推测该批次菌包成熟。

5不同成熟度菌包含水量比较分析

1、2、3批次菌包上、中、下部含水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2、3批次菌包含水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1批次菌包含水量低于63.40%±1.86%,推测为不成熟,2批次菌包含水量在65.27%±1.60%左右,推测为较成熟,3批次菌包含水量高于68.37%±1.83%,推测为成熟菌包。

6不同成熟度菌包ph值比较分析

1批次菌包上、中、下部的ph有显著性差异,其上部和中、下部有极显著差异,菌包下部ph大于7.59±0.16,推测该批次菌包为不成熟;2批次菌包上、中、下部的ph有显著性差异,其上、中部和下部有极显著性差异,菌包下部ph大于6.82±0.18,推测该批次菌包为较成熟;3批次菌包上、中、下部的ph没有显著性差异,其ph在5.79±0.07左右,推测该批次菌包为成熟菌包。

表1不同成熟度菌包成熟度指标与产量

实施例2(对照)

(1)栽培料的配置:棉籽壳35份、木屑35%、麸皮25份、玉米粉5份、生石灰1份,装袋规格为18.5cm×35cm,含水量65%每袋装料量控制在1.1kg。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灭菌,高压灭菌121℃保持3小时。

(2)接种:在接种前先要进行原种的扩大培养以满足后面接种的需要。菌种按照实施例1中的成熟度标准进行选择。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器接入菌种。

(3)发菌:接种后的菌袋应及时移入培菌室。发菌培养室温度控制25℃,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袋内缺氧而导致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经50天左右长满栽培袋。根据工厂出菇经验,培养100天后,培养料整休成块,内部已松软,培养基养分被充分分解,菌丝生理年龄基本成熟,移放到栽培室开袋出菇。

(4)开袋骚菌:打开生理成熟后的栽培包,将中间接种部分的老菌块拿走,随手将袋口的薄膜向外弯折,保留2cm左右的高度。

(5)上架:将开好袋的栽培包按要求整齐的摆放在栽培床架上,使用喷雾器给栽培包补水(不能损伤料面),每包喷洒水总量在45ml,库房温度控制18℃。

(6)催蕾:菌袋上架后应解开袋口,使氧气透进菌丝体。加强通风,恢复菌丝生理活力,相对湿度保持90%,并降温刺激原基产生。真姬菇为中低温型变温结实性食用菌,蕾分化温度12℃。但菇蕾分化期间需要微弱的散射光的刺激,一般为100lx,以促进子实体分化。

(7)出菇:①伸长期:蕾出袋口后即进入伸长期,维持雾化5min/30min,保证菇蕾的湿度,否则后期容易出现“盐巴菇”,太湿会影响出菇蕾数;第18天,刚出袋口将co2浓度降低到3000ppm一天,开灯30s/h让菇蕾整齐;第19天后开始将co2浓度提升至5000ppm,光照时间18s/h,光照时间随出菇时间延长每天增长4s/h,库房湿度保持90%以上,保持菇蕾湿度,在菇帽上有一层水膜,实现拉长菇柄以及菇帽的生长;第25天,在菇柄长度达到8cm,结合雾化设施开始人工打水,并且增加通风以及内循环光照,使菇蕾上的水分在2h以内收干,然后再用雾化实现库房的保湿,平均每天人工补水一次直至采收完毕;②成熟期:第27天,菇柄长至14cm,在菇帽尚未开伞以前就要采收,第27天时抽采,第28天开始大采,29、30天将剩下的采光;成熟期期间需要每天人工补水、通风、内循环、光照。

实施例3(本发明方法)

(1)栽培料的配置:栽培料包含以下重量份原料:棉籽壳35份、木屑35份、麸皮25份、玉米粉5份、生石灰1份,含水量为60-65%,装袋规格为20cm×35cm,含水量60-65%每袋装量控制在1.35kg,提高装料紧度;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灭菌,高压灭菌121℃保持3小时;

(2)接种:在接种前先要进行原种的扩大培养以满足后面接种的需要;菌种按照实施例1中的成熟度标准进行选择;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器接入菌种;每袋菌种接40袋,单袋菌种重1.05kg;

(3)变温发菌:①变温养菌阶段:接种后的菌袋应及时移入培菌室;发菌培养室0~20天温度控制在20℃,21~40天温度控制在22℃,41~60天在4℃之间,61~90天控制在26℃,90~120天养菌温度提高到28℃;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袋内缺氧而导致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经50天长满栽培袋;②菌包成熟度控制阶段:采用关联菌包成熟度出菇模式,测定菌包培养后熟阶段理化性质变化,当菌包上部、中部、下部基料理化性状一致时,移放到栽培室开袋出菇;

(4)开袋骚菌:打开生理成熟后的栽培包,将中间接种部分的老菌块拿走,随手将袋口的薄膜向外弯折,保留2cm的高度;

(5)上架:将开好袋的栽培包按要求整齐的摆放在栽培床架上,使用喷雾器给栽培包补水,不能损伤料面,每包喷洒水总量在45ml,库房温度控制18℃;

(6)控干催蕾:①恢复:入库前两天库房温度保持18℃;第3天库房温度保持16℃,保持栽培包料面湿润,接着可以看到料面开始返白,co2浓度保持在3000ppm;第4-6天库房温度14℃,无光照,第6天开雾化以保持栽培包料面的湿润;②现蕾:第7-8天灯光2min/h,料面菌皮中间部分有水珠吐出,co2浓度3000ppm;料面现芽原基关闭光照,co2浓度提升至6000ppm;③壮蕾期:第9-17天,壮蕾期维持菇蕾长至袋口,当芽原基形成后,将进一步发育、分化成菇柄菇帽;保持co2浓度5000ppm,维持雾化3min/h,蕾看起来要白、壮,菇帽2mm-3mm,快长至袋口时菇帽表面有一层细密的水珠;

(7)出菇:①伸长期:蕾出袋口后即进入伸长期,维持雾化5min/30min,保证菇蕾的湿度,否则后期容易出现“盐巴菇”,太湿会影响出菇蕾数;第18天,刚出袋口将co2浓度降低到3000ppm一天,开灯30s/h让菇蕾整齐;第19天后开始将co2浓度提升至5000ppm,光照时间18s/h,光照时间随出菇时间延长每天增长4s/h,库房湿度保持90%以上,保持菇蕾湿度,在菇帽上有一层水膜,实现拉长菇柄以及菇帽的生长;第25天,在菇柄长度达到8cm,结合雾化设施开始人工打水,并且增加通风以及内循环光照,使菇蕾上的水分在2h以内收干,然后再用雾化实现库房的保湿,平均每天人工补水一次直至采收完毕;②成熟期:第27天,菇柄长至14cm,在菇帽尚未开伞以前就要采收,第27天时抽采,第28天开始大采,29、30天将剩下的采光;成熟期期间需要每天人工补水、通风、内循环、光照。

产量测定与农艺性状分析比较:使用电子天平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采收重量,拍照并用直尺测量真姬菇菇柄长度,子实体大小厚度、记录子实体质地软硬程度。

根据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出菇数据的收集,闽真2号工厂化栽培相对实施例1产量提高0.211kg,增产47%,生物学效率提高21%。进行农艺性状分析表明,技术改良后,闽真2号平均商品多数相比实施例1增加了13朵,菌柄长度、菌盖直径明显变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