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斑鱼与美国红鱼的混养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石斑鱼养殖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养殖及室内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石斑鱼存在疾病难控制、受气候影响大等问题;工厂化循化水养殖因设施导致养殖成本过高;池塘养殖产量低,管理、起捕困难;受上述因素影响,室内水泥池养殖已逐步成为石斑鱼养殖的一种重要方式,室内水泥池养殖石斑鱼因养殖环境可控,管理方便,易于观察等有利条件,可进行高密度养殖,大大提高了单位产出量,但当前的水泥池养殖主要是单品种养殖,石斑鱼有不吃沉底饲料的习性,沉底饲料不仅造成饲料的浪费,致使饲料系数偏高,增加成本,而且残饵会造成水质污染,影响养殖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石斑鱼与美国红鱼的混养方法,旨在解决石斑鱼养殖过程中饲料浪费以及水质易污染等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石斑鱼与美国红鱼的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池的建设
养殖池为水泥材料构建,方形,养殖池底面积10~20㎡,深度1.5~2m,所述养殖池上方2~3m可设有遮阳网,养殖池一侧池壁远离池底处分别设置海水进水管和淡水进水管,相对的另一侧池底设有排水口,池底设置成向所述排水口方向倾斜的斜面,倾斜度为8~15度,养殖池中布置10~20个增氧气石,增氧气石由气泵统一供气,保持水中溶氧大于5mg/l;
(2)养殖池的清洗消毒
将养殖池清扫洗刷干净,注满淡水,按每立方水体加10~15g漂白粉对全池进行浸泡消毒2天;新建的养殖池先注满淡水浸泡2个星期进行脱碱处理,脱碱处理中途排空换淡水1~2次,脱碱处理后,按每立方米水体加10~15g漂白粉进行浸泡消毒2天;
(3)鱼种的选择和投放
向养殖池加注经沙滤的自然海水,水深1~1.5m,养殖全程水温在25~32℃之间,盐度30~33‰,ph7.9~8.1,溶解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2mg/l;
①第一混养阶段,选择规格均匀,活力强,无伤病,体色正常无黑身的石斑鱼,放养规格40~60g/尾,放养密度为每立方水体130~150尾,美国红鱼选择体质健壮,体表光泽的鱼苗进行投放,放养规格50~80g/尾,放养密度为每立方水体9~12尾;
②第二混养阶段,当石斑鱼体重增长到150~200g时,需进行分池养殖以降低养殖密度,具体操作如下: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用尼龙捞网挑选无伤病、生长状况良好的石斑鱼和美国红鱼用淡水浸泡20~30min后,再放入已准备好的与原池养殖条件一致的养殖池中,分池后石斑鱼养殖密度为每立方水体70~80尾,美国红鱼每立方水体5~7尾;
③第三混养阶段,当石斑鱼体重增长到400~500g时,需要再次调整养殖密度,具体操作如下:将养殖池水位排至20~30cm,用尼龙捞网挑选无伤病、生长状况良好的石斑鱼和美国红鱼用淡水浸泡20~30min后,放入已准备好的与原池养殖条件一致的养殖池中,分池后石斑鱼养殖密度为每立方水体30~40尾,美国红鱼每立方水体2~4尾,石斑鱼和美国红鱼均养成商品规格,直至出售;
(4)日常管理
①投饵管理:每天8:00和17:00投喂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饲料缓沉性,蛋白含量在45%以上,饲料颗粒直径随着石斑鱼生长逐步增加,因石斑鱼摄食量受水温和气候影响,故进行定时非定量投喂,饲料投喂时选择“慢-快-慢”的方式进行投喂,直至鱼群不再抢食结束投喂,每天做好管理记录;
②水质监控:每3天检测一次水质,水温控制在25~32℃之间,盐度30~33‰,ph7.9~8.1,溶解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2mg/l;当水中氨氮含量大于0.2mg/l时,需立刻进行大量换水,换水量大于养殖池中水体总量的50%,并用em菌原液稀释200~300倍后全池泼洒洒;喂料1小时后,对养殖池进行吸污处理,清理粪便及残饵,具体操作为每天换水量为养殖池水体总量的20%~30%;每周定时添加一次乳酸菌,与饲料搅拌均匀投喂,搅拌后饲料中乳酸菌的浓度为50亿/kg,用于改善养殖鱼肠道微生物环境,促进健康生长;
③病害防控:每10天用淡水浸泡养殖鱼20~30min,具体操作为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后,将养殖鱼转移到加注淡水30~50cm的水泥池,浸泡20~30min后,再将养殖鱼转移回原池,再加注海水;养殖鱼浸泡淡水能有效防治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如遇到养殖鱼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正常摄食量的50%时,则需要进行药物浸泡,具体步骤如下:将养殖池水位排至20~30cm,按100~120ppm剂量泼洒甲醛,养殖鱼浸泡0.5~1h后,排空浸泡液,再加水至1~1.5m;
所述em菌原液为水产用市售产品。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改变现有的敞开式网箱养殖和室外大池塘养殖,采用一种较为先进的养殖方式--水泥池进行养殖,养殖环境易控且操作管理方便;将石斑鱼与美国红鱼进行混养,混养的美国红鱼密度远小于石斑鱼的养殖密度,美国红鱼生性胆小,不会争夺石斑鱼的食物与空间,美国红鱼将摄食残饵及石斑鱼粪便,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美国红鱼具有集群及沿着池壁不停游动的习性,将排泄废物旋转集中到养殖池中央,不仅便于吸污,也使养殖池周围水体处于相对干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以下实施例中,试验鱼均来自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虎龙斑与美国红鱼的混养方法,包括养殖池的建设、养殖池的清洗消毒、鱼种的选择和投放及日常管理。
(1)养殖池的建设
养殖池为室内养殖车间内的水泥池,方形,长宽均为4m,深1.5m,养殖池一侧池壁远离池底处分别设置海水进水管和淡水进水管,相对的另一侧池底设有排水口,池底设置成向所述排水口方向倾斜的斜面,倾斜度为10度,养殖池中布置20个增氧气石,增氧气石由气泵统一供气,保持水中溶氧大于5mg/l;
(2)养殖池的清洗消毒
将养殖池先注满淡水浸泡2个星期进行脱碱处理,脱碱处理中途排空换淡水1次,脱碱处理后,按每立方米水体加10g漂白粉进行浸泡消毒2天;
(3)鱼种的选择和投放
2016年5月上旬,向养殖池加注经沙滤的自然海水,水深1~1.5m,养殖全程水温在25~32℃之间,盐度30~33‰,ph7.9~8.1,溶解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2mg/l;
①第一混养阶段,选择规格均匀,活力强,无伤病,体色正常无黑身的虎龙斑苗,以及体质健壮、体表光泽的美国红鱼苗进行放养,初始放养体重为50g左右的虎龙斑苗2400尾,放养密度为150尾/m³,体重为63g左右的美国红鱼苗144尾,放养密度为9尾/m³;
②第二混养阶段,2016年8月底,虎龙斑体重增长到200g左右,美国红鱼体重增长到300g左右,需要降低养殖密度,进行分池饲养;具体操作为: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用不伤鱼的尼龙捞网挑选无伤病、生长状况良好的虎龙斑和美国红鱼用淡水浸泡20-30min,再放入已准备好的与原池养殖条件一致的养殖池中,分池后虎龙斑每池放养1280尾,养殖密度80尾/m³,,美国红鱼每池放养96尾,养殖密度6尾/m³;
③第三混养阶段,2016年10月底,虎龙斑体重达到500g左右,美国红鱼体重达到800g左右,需要再次调整养殖密度,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用不伤鱼的尼龙捞网挑选无伤病、生长状况良好的石斑鱼和美国红鱼用淡水浸泡20-30min,再放入已准备好的与原池养殖条件一致的养殖池中,分池后每池放养虎龙斑640尾,养殖密度40尾/m³,美国红鱼48尾,养殖密度3尾/m³,进入11月下旬后,气温降低,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其中一个养殖池的鱼全部捞出销售,起捕虎龙斑371kg,美国红鱼41kg,饲料系数达到1.04。
(4)日常管理
①投饵管理:每天8:00和17:00投喂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饲料缓沉性,蛋白含量在45%以上,饲料颗粒直径随着石斑鱼生长逐步增加,因石斑鱼摄食量受水温和气候影响,故进行定时非定量投喂,饲料投喂时选择“慢-快-慢”的方式进行投喂,直至鱼群不再抢食结束投喂,每天做好管理记录;
②水质监控:每3天检测一次水质,水温控制在25~32℃之间,盐度30~33‰,ph7.9~8.1,溶解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2mg/l;当水中氨氮含量大于0.2mg/l时,需立刻进行大量换水,换水量大于养殖池中水体总量的50%,并用em菌原液稀释200~300倍后全池泼洒;喂料1小时后,对养殖池进行吸污处理,清理粪便及残饵,具体操作为每天换水量为养殖池水体总量的20%~30%;每周定时添加一次乳酸菌,与饲料搅拌均匀投喂,搅拌后饲料中乳酸菌的浓度为50亿/kg,用于改善养殖鱼肠道微生物环境,促进健康生长;
③病害防控:每10天用淡水浸泡养殖鱼20~30min,具体操作为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后,将养殖鱼转移到加注淡水30~50cm的水泥池,浸泡20~30min后,再将养殖鱼转移回原池,再加注海水;养殖鱼浸泡淡水能有效防治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如遇到养殖鱼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正常摄食量的50%时,则需要进行药物浸泡,具体步骤如下:将养殖池水位排至20~30cm深,按100~120ppm剂量泼洒甲醛,养殖鱼浸泡0.5~1h后,排空浸泡液,再加水至1~1.5m;
所述em菌原液为水产用市售产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青斑与美国红鱼的混养方法,包括养殖池的建设、养殖池的清洗消毒、鱼种的选择和投放以及日常管理。
(1)养殖池的建设
养殖池为室外废旧的鲍鱼池经过改造,将池塘改造为方形,长宽均为3.5m,深1.5m,养殖池上方2m设置遮阳网,养殖池一侧池壁远离池底处分别设置海水进水管和淡水进水管,相对的另一侧池底设有排水口,池底设置成向所述排水口方向倾斜的斜面,倾斜度为10度,养殖池中布置15个增氧气石,增氧气石由气泵统一供气,保持水中溶氧大于5mg/l;
(2)养殖池的清洗消毒
将养殖池清扫洗刷干净,注满淡水,加漂白粉10g/m³对全池进行浸泡消毒2天;
(3)鱼种的选择和投放
2016年5月上旬,向养殖池加注经沙滤的自然海水,水深1m,养殖全程水温在25~32℃之间,盐度30~33‰,ph7.9~8.1,溶解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2mg/l;
①第一混养阶段,选择规格均匀,活力强,无伤病,体色正常无黑身的青斑苗以及体质健壮、体表光泽的美国红鱼苗进行放养,初始放养体重为57g左右的青斑苗1715尾,放养密度140尾/m³,,体重为73g左右的美国红鱼苗110尾,放养密度9尾/m³;
②第二混养阶段,2016年8月底,青斑体重增长到200g左右,美国红鱼体重增长到300g左右,需要降低养殖密度,进行分池饲养,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用不伤鱼的尼龙捞网挑选无伤病、生长状况良好的青斑和美国红鱼用淡水浸泡20-30min,再放入已准备好的与原池养殖条件一致的养殖池中,分池后青斑每池放养858尾,放养密度70尾/m³,美国红鱼每池放养74尾,放养密度6尾/m³。
③第三混养阶段,2016年10月底,青斑体重达到500g左右,美国红鱼达到800g左右,需要再次调整养殖密度,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用不伤鱼的尼龙捞网挑选无伤病、生长状况良好的青斑和美国红鱼用淡水浸泡20-30min,再放入已准备好的与原池养殖条件一致的养殖池中,分池后每池放养青斑430尾,养殖密度35尾/m³,,美国红鱼37尾,养殖密度3尾/m³,进入11月下旬后,气温降低,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其中一个养殖池内鱼全部捞出销售,起捕青斑236.5kg,美国红鱼33kg,饲料系数为1.08。
(4)日常管理
①投饵管理:每天8:00和17:00投喂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饲料缓沉性,蛋白含量在45%以上,饲料颗粒直径随着石斑鱼生长逐步增加,因石斑鱼摄食量受水温和气候影响,故进行定时非定量投喂,饲料投喂时选择“慢-快-慢”的方式进行投喂,直至鱼群不再抢食结束投喂,每天做好管理记录;
②水质监控:每3天检测一次水质,水温控制在25~32℃之间,盐度30~33‰,ph7.9~8.1,溶解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2mg/l;当水中氨氮含量大于0.2mg/l时,需立刻进行大量换水,换水量大于养殖池中水体总量的50%,并用em菌原液稀释200~300倍后全池泼洒;喂料1小时后,对养殖池进行吸污处理,清理粪便及残饵,具体操作为每天换水量为养殖池水体总量的20%~30%;每周定时添加一次乳酸菌,与饲料搅拌均匀投喂,搅拌后饲料中乳酸菌的浓度为50亿/kg,用于改善养殖鱼肠道微生物环境,促进健康生长;
③病害防控:每10天用淡水浸泡养殖鱼20~30min,具体操作为将养殖池水位排至15~20cm后,将养殖鱼转移到加注30~50cm淡水的水泥池,浸泡20~30min后,再将养殖鱼转移回原池,再加注海水;养殖鱼浸泡淡水能有效防治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如遇到养殖鱼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正常摄食量的50%时,则需要进行药物浸泡,具体步骤如下:将养殖池水位排至20~30cm,按100~120ppm剂量泼洒甲醛,养殖鱼浸泡0.5~1h后,排空浸泡液,再加水至1~1.5m;
所述em菌原液为水产用市售产品。
按照上述方法将石斑鱼与美国红鱼进行混合喂养与传统对石斑鱼进行单独喂养比较,结果如下:
说明:饲料系数又称增肉系数,是指养殖对象增加一单位重量所消耗饲料的重量,饲料系数越低,说明该饲料转化率提高,该饲料使用效果越好。
饲料系数(fcr)=fi/(wt-w0);其中,wt为试验结束时平均体重(g),w0为试验开始时平均体重(g),t为养殖时间(d),fi为试验期间摄食饲料的干重(g)。
由表格可以看出石斑鱼与美国红鱼混养较单养从日增重率、饲料系数及换水量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按每千克饲料14元成本,每立方水需要0.5元电费计算,每产1吨鱼,虎龙斑和青斑分别与美国红鱼混养比虎龙斑与青斑单养分别节约成本1645元和2065元,说明混养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美国红鱼具有的集群及沿着池壁不停游动的习性,将排泄废物旋转集中到池塘中央,使养殖池周围水体处于相对干净的状态,也可进一步节省养殖用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