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盐碱地植物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容器装置。
背景技术:
双容器育苗技术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项技术逐步完善,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现有的双容器装置,包括栽培容器(可移动容器)和固定容器。使用时,将固定容器固定于生产地中,且将固定容器的容器口与地面平齐;将栽培容器放置于固定容器里,栽培容器内为无菌基质,用于栽培植物。植物的施肥及给排水全部由额外铺设的管道设施来完成。由于用无菌基质代替土壤,所以该双容器装置对生产地的要求并不高,可以是不良土地,如盐碱地、风沙地、工矿废弃地或裸岩山坡地等。
然而,现有的双容器装置并不能使植物从始至终一直在不良土地中生长,在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必须将植物连同栽培容器一起取出进行移栽,否则植物将无法继续生长,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在大规模植物种植时,为进行移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速度慢、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容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容器装置,包括:
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第一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形成第一空腔,且所述第一空腔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
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二容器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二容器形成第二空腔,且所述第二空腔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开口;
隔离层,所述隔离层置于所述第一容器与所述第二容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容器的内壁和外壁均形成有多个凸起;
该多个凸起间隔排列,且位于外壁的凸起内开设有连通所述内壁和外壁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容器的内壁附有控根剂层。
可选地,所述凸起为圆台状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二酸、淀粉、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用于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所述营养基质包括:有机质、腐殖酸、菌肥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隔离层内填充有盐碱改良材料;所述盐碱改良材料包括:磷石膏、粉碎秸秆、生物炭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器的降解时间大于所述第二容器的降解时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器的器壁中设置有防盐半透膜。
本发明提供的双容器装置,其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均可以实现降解,从而释放植物生长空间,并在降解后通过隔离层来实现植物与不良土地之间的隔离,以允许植物在不良土地中直接生长而不用移栽,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双容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双容器装置的第二容器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双容器装置,11—第一容器,12—第二容器,13—隔离层,15—第二开口,16—第一开口;
120—凸起,1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容器装置在使用时还需要移栽植物,从而增加人力劳动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容器装置,可以允许植物在不良土地中直接生长而不用移栽,从而节省了人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容器装置10包括:第一容器11、位于第一容器11内的第二容器12、以及位于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之间的隔离层13。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图1中定义了“上”、“下”方向。在本文中,“上”、“下”等方向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其中:
第一容器11用可降解材料制成,且第一容器11形成第一空腔。该第一空腔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16,用于放置第二容器12,以及在第二容器12和第一容器11之间布置隔离层13。
第一容器11降解后,从而可以释放植物生长空间。可选地,第一容器11的可降解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二酸、淀粉、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该可降解材料在降解后对环境无害,降解期约为1年。
可选地,第一容器11的器壁中添加防盐半透膜。该防盐半透膜允许土壤中的水分进入,同时阻止盐分的进入。该防盐半透膜可降解。
第二容器12也用可降解材料制成。使用时,将第二容器12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且第二容器12形成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开口15,用于放置植物。
第二容器12降解后,从而可以释放植物生长空间。可选地,第二容器12的可降解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二酸、淀粉、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该可降解材料在降解后对环境无害,降解期约为1年。
并且,在实际应用时,根据不同物质的降解时间的不同,可以选择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为不同的降解材料,第一容器11的降解时间大于第二容器12的降解时间,这样在第二容器12降解后,第一容器11还可以继续起到对植物的保护隔离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方案,本实施例中仅以第一容器11内容置有一个第二容器12来进行示意性的说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第一容器11内可以容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容器12。具体地,每个第一容器11可以形成有一个第一空腔,也可以形成多个第一空腔,每个第一空腔内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容器12。
可选地,参见图2,第二容器12的内壁和外壁均形成有多个凸起120,且第二容器12的内壁附有控根剂层,以起到控根的作用。
可选地,该凸起12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如圆台状凸起、锥形凸起、球形凸起等,本实施中优选凸起120为圆台状凸起。参见图2,位于内壁和外壁的多个凸起120间隔排列,且位于外壁的凸起120内开设有连通所述内壁和外壁的通孔121。
当植物的根系向外向下生长接触到空气(侧壁上的通孔121)或内壁的任何部位时,根尖则停止生长,接着在根尖后部萌发出3个新根继续向外向下生长,当接触到空气(侧壁上的通孔121)或内壁的任何部位时,又停止生长并又在根尖后部长出3个新根。这样,根的数量以3的级数递增,极大地增加了短而粗的侧根数量,根的总量较常规的大田育苗提高20—30倍。
控根技术可以使植物的侧根形状短而粗,发育数量大,同时限制了主根的生长,不会形成缠绕的根。
并且,在第二容器12的控根作用与营养基质的双重作用下,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可以储存大量的养分,满足植物的定植初期的生长需求,为植物的成活和迅速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
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用于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营养基质。可选地,营养基质包括:有机质、腐殖酸、菌肥中的一种或多种。
另外,除去营养基质外,第二空腔内还可以填充灭菌消毒基质,以实现消毒杀菌的作用,保证植物生长。
隔离层13置于第一容器11与第二容器12之间,用于在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降解后,实现供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和周围不良土地(例如盐碱地)环境之间的隔离。这样,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降解后,植物在盐碱地内继续生长。植物如需移植,该隔离层还可防止在移植过程中对植物根系的破坏。
在本实施例中,以盐碱地为例,隔离层13内填充有盐碱改良材料。该盐碱改良材料包括:磷石膏、粉碎秸秆、生物炭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防止盐碱对植物造成伤害,以上材料成本低,盐碱改良效果佳。
当然,如果将本实施例的双容器装置10用于其他不良土地中,如风沙地、工矿废弃地,对应地隔离层内会填充有相应的隔离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而选用该隔离材料,在此便不再一一列举。
本发明提供的双容器装置10,其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均可以实现降解,从而释放植物生长空间,并在降解后通过隔离层13来实现植物与不良土地之间的隔离,以允许植物在不良土地中直接生长而不用移栽,节省人力。
并且,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均可降解,无残留无污染,对环境友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