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滨海盐碱地的黄河口大闸蟹池塘养殖的扣蟹囤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27016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滨海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滨海盐碱地的黄河口大闸蟹池塘养殖的扣蟹囤养方法。
背景技术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螃蟹等,是我国蟹类中产量最多的淡水蟹,其可食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大闸蟹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的鸭绿江、南至广东的雷州半岛都有它的身影,甚至在远离海洋1000多公里的湖北沙市也能找到它的足迹。黄河自改道由山东省东北部的东营市流入渤海以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就开始有大闸蟹的大量分布,名曰“黄河口大闸蟹”。东营市处于东经118º07´-119º10´、北纬36º55´-38º10´,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全部与渤海相通,均有黄河口大闸蟹的自然分布。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3月,黄河口大闸蟹在河口淡水和海水交汇的咸淡水区域交配产卵;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逆河而上,进入内陆淡水水域生长。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有滩涂湿地230万亩,区内水质优良,无污染,含有大量营养盐,为黄河口大闸蟹的主要自然栖息地,也是黄河口大闸蟹人工繁育亲蟹的来源地。黄河口大闸蟹背甲淡青或褐黄色,腹部呈白色,成蟹螯足具有浓密的棕褐色绒毛,步足刚毛金黄色;在海河交汇的独特环境下,使黄河口大闸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膏满黄肥。黄河口大闸蟹无疑是黄河水系特有的名贵水产品种。另据国内有关水产专家的研究,长江、黄河、辽河三大水系野生大闸蟹种群肝胰腺和肌肉中脑黄金(主要是epa和dha)的含量差异非常明显,以雌蟹肝胰腺中dha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为例,黄河水系分别是长江水系的2.4倍、辽河水系的6.3倍,体现了黄河水系大闸蟹突出的营养优势。东营市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很快,3-5月份,3个月时间平均气温由3.2℃增至18.9℃。夏季,3个月气温变幅不大,6月、7月、8月3个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2.1℃、24.9℃和25.9℃。9月到11月,平均气温从20.8℃降至5.3℃。多年平均气温12.5℃,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光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692.5h,太阳年辐射总量123.6-127.6千卡/cm2。年降水量550-600mm,多集中在夏季,7-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东营市的水源主要为黄河水,黄河东营段全长138㎞,入海年均径流量358亿m3。黄河为地上悬河,无污染,水质优良;ph值8.0-8.3,属弱碱性水;总硬度2.16-5.56,属弱硬水;矿化度为0.2-0.6g/l。年均引水量10亿m3左右。黄河水通过引黄干渠引入平原水库内,再提入具体用水地点,并以雨水为补充水源。东营市拥有土地面总积1188万亩,其中盐碱荒地面积186万亩,占全市土地面总面积的15.7%,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6.8%。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被海水浸渍成为盐渍淤土,不断沉积,日积月累海退成陆,经蒸发作用使盐分聚集地表。同时,潮水入侵补给地下水,参与土壤积盐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滨海盐碱地。为有效利用当地充足的光热资源和丰富的黄河水资源,东营市瞄准大面积盐碱荒地,大力发展淡水养殖。1992年,东营市进行黄河口大闸蟹育苗和养殖试验获得成功,开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闸蟹养殖的先河。黄河口大闸蟹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名优水产品,通过连续多年的养殖和宣传推介活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黄河口大闸蟹先后荣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跻身“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蝉联“中国十大名蟹”;销售市场也从山东拓展到浙江、江苏、贵州、河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多个省市,2016年品牌价值达到了16.30亿元。近年来,山东省吹响了加强品牌建设的集结号,引起全国关注的是:有27个具体的大品牌写进了2017年2月6日山东省省长郭树清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而赫赫有名的黄河口大闸蟹品牌就是其中之一。东营市现已发展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大闸蟹生产基地,黄河口大闸蟹成为东营市水产养殖业的主导品种和品牌,成为促进东营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在东营市的黄河口大闸蟹池塘养殖发展过程中,规格偏小一直困扰着产业的壮大。相对于小规格蟹,大规格蟹不仅销售通畅,而且价格也占绝对优势。要想提高黄河口大闸蟹的养殖效益,必须实现由“大养蟹”到“养大蟹”的转变。经过认真分析得知,导致黄河口大闸蟹池塘养殖规格偏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种好水草。有句俗语讲得好:“蟹大小,看水草”。在养殖池塘中种植一定数量的水草,对于黄河口大闸蟹的生长和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其一,水草营养丰富,是黄河口大闸蟹喜食的优质天然饵料。其二,水草净化水质。水草吸收池水中的肥分,净化水质,保持水体清新,提高透明度;水草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为黄河口大闸蟹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其三,水草调节池塘水温。在炎热夏季,水草能够遮阳降温,为黄河口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并控制其性早熟,延长其生长期。其四,水草有利于黄河口大闸蟹的攀附和隐藏。黄河口大闸蟹蜕壳时可攀附水草上固定身体,缩短蜕壳时间,减少体力消耗,又可在水草下躲避和减少天敌的侵害。其五,水草有利于黄河口大闸蟹减少病害发生,提高食用品质。鉴于水草对黄河口大闸蟹的重要性,必须想方设法让水草长好。池塘中央台面种植的水草虽然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若在刚刚开始生长时就被大闸蟹吃掉,亦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水草的前期保护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目前一般的做法是,在池塘内部四周挖环沟作为扣蟹囤养区,用网围将池塘中央台面围起来,待5月底至6月初时,中央台面上的水草已经有了一定的生长量,再撤除网围,将扣蟹放入大池塘中。这种做法也确实起到了保护水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一是每年需要重新布设,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二是撤除网围时容易翻起泥浆,降低水体透明度。另外,扣蟹囤养的具体方法方面也存在管理粗放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建设成本低、对水体无不良影响、管理措施比较规范的基于滨海盐碱地的黄河口大闸蟹池塘养殖的扣蟹囤养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关键技术环节:(1)建设扣蟹囤养区①在池塘内部四周挖环沟作为扣蟹囤养的基地,即扣蟹囤养区;②为将扣蟹囤养区与中央台面隔离开来,环沟所挖土方的一部分堆置在环沟与中央台面的交界地带,形成一圈土筑内围;③为防止扣蟹向外逃逸,在池塘外围设置防逃设施;(2)种植水草①水草的选择:一是选择当地水塘自然分布、耐寒的菹草和角果藻,二是选择原产北美洲耐低温的伊乐藻;②为在扣蟹放养前水草便积累一定的生长量,在3月初于环沟斜坡上种植菹草、角果藻和伊乐藻;(3)扣蟹选择①采用当地培育的黄河口大闸蟹一龄扣蟹;②质量要求:规格整齐,无病害,体质好,活力强,无断肢,无性早熟;(4)扣蟹放养①放养时间:在3月上中旬,水温达到4-8℃即可放养;②扣蟹规格:100-200只/㎏;③放养量:按整个池塘的养殖净水面计算,每亩投放800-1000只,暂养于池塘扣蟹囤养区;(5)扣蟹投放前处理①将扣蟹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10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再取出平放,如此重复2-3次再准备入池;②在扣蟹入池之前,还要进行试水工作;(6)水位调节①扣蟹投放后水位0.7-0.8m;②待第二次蜕壳开始时水位升至0.9-1.0m;③第二次蜕壳接近完成时,将水位抬高至环沟顶部以上0.2m;④待第三次蜕壳率达到10%时将水位抬高至土筑内围顶部以上0.1m;(7)饵料投喂①每日投喂一次,时间为傍晚18:00-19:00;②扣蟹下塘后投喂大闸蟹专用颗粒饵料,其日投喂量占蟹重的3%-5%。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环节(1)的环沟宽5-10m,坡度为1∶2.5-3.0,深度为0.9-1.1m。所述环节(1)的土筑内围宽1.5-2m,高0.4-0.6m。所述环节(1)的防逃设施为一种主要由厚度为0.05-0.1mm的加厚薄膜构成的围挡装置,即:在池坝上每隔0.5-1.0m处立一木桩,木桩顶端用铁丝相连;将薄膜上沿与铁丝固定,下端埋入土中0.2m左右;拐弯处呈圆弧形;薄膜内侧留出1.0-2.0m的堤埂。所述环节(2)的菹草、角果藻和伊乐藻于环沟斜坡上各栽一行,其行向与环沟长度方向平行,行距在0.3-0.5m。所述菹草、角果藻和伊乐藻采用有根壮苗,苗高0.2-0.3m。所述菹草、角果藻和伊乐藻按穴距0.3-0.4m进行栽插,要求穴插壮苗8-12株、苗根入土防漂浮。在所述种植带内的行间中心线位置开沟条施有机肥,施后覆土。所述有机肥为用em菌发酵的腐熟鸡粪,亩施50㎏。所述环节(5)的试水工作,其方法为:用20目网箱装30只扣蟹放在池水下风处24h,如果扣蟹无不适、无死亡,就说明池水安全,可以放蟹入池。本发明通过改进池塘內围形式、强化扣蟹囤养细节,既高效地为中央台面的水草前期正常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次筑围,多年受益,又保证了扣蟹健康、安全地快速成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池塘布局俯视示意图;图中:1-堤坝,2-环沟,3-土筑内围,4-中央台面,5-进水口,6-排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原理进行详细描述。黄河口大闸蟹池塘养殖的扣蟹囤养方法,包括以下关键技术环节:1.建设扣蟹囤养区。参见附图1,在池塘的内侧四周挖环沟2作为扣蟹囤养的基地,即扣蟹囤养区;从环沟2里挖出来的土方除了用来构筑堤坝1,还用其一部分堆置在在环沟2与中央台面4之间的交界地带,以构建一圈将扣蟹囤养区与中央台面隔离开来的土筑内围3;在池塘堤坝1的对角方位分别设置进水口5、排水口6,以利于水体的整体流动;环沟2的宽度为5-10m;坡度为1∶2.5-3.0;深度为0.9-1.1m,其中,靠近进水口5附近深度为0.9m,然后向两边沿环沟方向逐渐加深,到达排水口6附近深度为1.1m,这样有利于排水。为防止被水流冲垮和切实起到阻止扣蟹进入中央台面4的作用,土筑内围3的宽度设为1.5-2m,高度设为0.4-0.6m,要求尺寸一致、土层压实。为应对大闸蟹的逃逸习性,在池塘外围设置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为一种主要由厚度为0.05-0.1mm的加厚薄膜构成的围挡装置,即:在池塘堤坝1上每隔0.5-1.0m处立一木桩,木桩顶端用铁丝相连;将薄膜上沿与铁丝固定,下端埋入土中0.2m左右;拐弯处呈圆弧形;薄膜内侧留出1.0-2.0m的堤埂。2.种植水草关于水草的选择,一是选择当地水塘自然分布、耐寒的菹草和角果藻,二是选择原产北美洲耐低温的伊乐藻。菹草为东营当地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茎扁圆形,具有分枝;叶披针形;花序穗状;花果期4-7月。经过多年观察,菹草抗低温,生命力旺盛,是黄河口大闸蟹喜食的水草品种。角果藻为东营当地多年生沉水草本,茎分枝较多,叶线形。经过多年观察,角果藻耐盐性和耐低温性都很强,是黄河口大闸蟹喜食的水草品种。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耐低温、营养丰富的沉水植物,被誉为沉水植物的娇子。伊乐藻适应力极强,水温在5℃以上即可生长,冬季在冰下以营养体越冬,非常适合我国北方地区的池塘种植。为在扣蟹放养前水草便积累一定的生长量,在3月初于环沟斜坡上将菹草、角果藻和伊乐藻各栽一行,其行向与环沟长度方向平行,行距在0.3-0.5m。为促进早发快长,菹草、角果藻和伊乐藻均采用高度0.2-0.3m的有根壮苗栽插,穴距0.3-0.4m,穴插壮苗8-12株,要求苗根入土防漂浮。为确保水草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在行间中心线位置开沟条施有机肥,施后覆土。有机肥采用em菌发酵的腐熟鸡粪,亩施50㎏。表1鸡粪的养分含量(%)有机质氮(n)磷(p2o5)钾(k2o)25.51.631.540.85参见表1,鸡粪营养全面,经过用复合菌群制成的em菌进行发酵的鸡粪腐熟充分,利用率高,不败坏水质。3.扣蟹选择。(1)采用当地培育的黄河口大闸蟹一龄扣蟹作蟹种。(2)质量要求:规格整齐,无病害,体质好,活力强,无断肢,无性早熟。4.扣蟹放养放养时间在3月上中旬,水温4-8℃即可。扣蟹规格为100-200只/㎏。放养量按整个池塘的养殖净水面计算,每亩投放800-1000只,暂养于池塘扣蟹囤养区。5.扣蟹投放前处理将扣蟹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10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再取出平放,如此重复2-3次再准备入池。在扣蟹入池之前,还要进行试水工作,其方法为:用小纱绢网箱装30只扣蟹放在池水下风处24h,如果扣蟹无不适、无死亡,就说明池水安全,可以放蟹入池。6.水位调节扣蟹投放后水位0.7-0.8m,待第二次蜕壳开始时水位升至0.9-1.0m,第二次蜕壳接近完成时,将水位抬高至环沟顶面以上0.2m,待第三次蜕壳率达到10%时将水位抬高至土筑内围顶部以上0.1m。如此循序渐进,让扣蟹为适应池塘水体大环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7.饵料投喂(1)每日投喂一次,时间为傍晚18:00-19:00。(2)扣蟹下塘后投喂大闸蟹专用颗粒饵料,其日投喂量占蟹重的3%-5%。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