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料栽培灵芝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22216阅读:10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袋料栽培灵芝的方法。



背景技术:

灵芝,外形呈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为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是珍贵的药用真菌。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现代医学证明:灵芝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够调节、增强人体免疫力,对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肝炎、糖尿病、肿瘤等有良好的协同治疗作用。因此,灵芝的栽培也就成为我国山区药农主要农事之一。

长期以来,灵芝的栽培主要采用地下埋菌棒的培植方式,往往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有毒物和农药污染,使重金属和农残含量超标,灵芝的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袋料栽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栽培模式,是按照灵芝生长需求,将各种基质通过比例混合搭配,经果装袋-灭菌-发菌-出芝的技术流程生产灵芝的一种方式,是未来灵芝栽培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用于袋料灵芝栽培的主要原料为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但是随着香菇、木耳、平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发展,棉籽壳、杂木屑等通用的栽培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价格逐年攀升,导致灵芝栽培成本提高,严重打击了芝农的种植积极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袋料栽培灵芝的方法。这种灵芝栽培方法可以解决林木、土地资源浪费、含有农药和重金属以及功效成分含量低的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袋料栽培灵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地下室作为菌房,在菌房内设置有栽培架,在菌房墙面设置3-4个通气孔,菌房顶每隔8-10m安装一个30-40瓦的日光灯,并安装温湿度感应器进行实时监控;

(2)制作培养基菌袋:在基质中加入7000-8000份水并混合均匀,得培养基;再加入微量石灰使培养基的ph值保持在5.8-6.2;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塑料袋中,每袋装料2.5-3.5kg;再将培养基袋进行加热灭菌处理,即得培养基菌袋;

(3)在无菌条件下将菌种培养液加入摇瓶菌种,并充分搅拌均匀,保持恒温培养3-5天,温度为28-30℃,即得灵芝液体菌种;

(4)将步骤(2)制得的培养基菌袋冷却至30-32℃,接入步骤(3)制得的灵芝液体菌种进行接种;

(5)将接种完毕的菌袋转移到步骤(1)设置的菌房中的栽培架上,所述栽培架有多层,所述培养基菌袋从下往上逐层摆放,控制棚内温度26-28℃;控制湿度:菌棒埋沙后9-10天,大棚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0-76%,在出柄至菌盖展开之前控制在80-90%,菌盖展开期间控制在90-94%,灵芝子实体发育停止至采收收前控制在75-77%;

(6)进行日常管理至出芝,获得灵芝子实体后进行采摘。

步骤(2)所述基质,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桑枝屑100-120份、麸皮20-40份、棉籽壳20-30份、玉米芯10-20份、石膏2-3份、麦饭石粉5-9份;优选地,所述基质,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桑枝屑110份、麸皮30份、棉籽壳25份、玉米芯15份、石膏2.5份、麦饭石粉7份。

步骤(3)所述的菌种培养液,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小麦15-25份、葡萄糖1-2份、磷酸二氢钠0.02-0.06份、尿素0.5-0.7份、山泉水68-73份,其制备方法是:将小麦放入山泉水中熬煮后取其汁液,在该汁液中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氢钠,混合均匀即得。

步骤(6)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补水、照明和通风时间;所述照明时间为每日5-7h,通风时间为3-5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灵芝的栽培方法采用袋料栽培技术,改进组成袋料的各培养料及改进灵芝栽培时所用营养液,同时改进灵芝袋料的消毒杀菌的方法,使得灵芝袋料灭菌彻底。采用液态菌种,提高灵芝的食、药用价值,缩短了生产周期;控制室内温度、光照和通风时间,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提高了灵芝质量,且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绿色环保,适用大规模生产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具体,更易于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为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是多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袋料栽培灵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地下室作为菌房,在菌房内设置有栽培架,在菌房墙面设置3个通气孔,菌房顶每隔8m安装一个30瓦的日光灯,并安装温湿度感应器进行实时监控;

(2)制作培养基菌袋:在基质中加入7000kg水并混合均匀,得培养基;再加入微量石灰使培养基的ph值保持在5.8;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塑料袋中,每袋装料2.5kg;再将培养基袋进行加热灭菌处理,即得培养基菌袋;

(3)在无菌条件下将菌种培养液加入摇瓶菌种,并充分搅拌均匀,保持恒温培养3天,温度为28℃,即得灵芝液体菌种;

(4)将步骤(2)制得的培养基菌袋冷却至30℃,接入步骤(3)制得的灵芝液体菌种进行接种;

(5)将接种完毕的菌袋转移到步骤(1)设置的菌房中的栽培架上,所述栽培架有多层,所述培养基菌袋从下往上逐层摆放,控制棚内温度26℃;控制湿度:菌棒埋沙后9天,大棚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0%,在出柄至菌盖展开之前控制在80%,菌盖展开期间控制在90%,灵芝子实体发育停止至采收收前控制在75%;

(6)进行日常管理至出芝,获得灵芝子实体后进行采摘。

步骤(2)所述基质,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桑枝屑100kg、麸皮20kg、棉籽壳20kg、玉米芯10kg、石膏2kg、麦饭石粉5kg。

步骤(3)所述的菌种培养液,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小麦15kg、葡萄糖1kg、磷酸二氢钠0.02kg、尿素0.5kg、山泉水68kg,其制备方法是:将小麦放入山泉水中熬煮后取其汁液,在该汁液中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氢钠,混合均匀即得。

步骤(6)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补水、照明和通风时间;所述照明时间为每日5h,通风时间为3h。

实施例2

一种袋料栽培灵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地下室作为菌房,在菌房内设置有栽培架,在菌房墙面设置3个通气孔,菌房顶每隔9m安装一个35瓦的日光灯,并安装温湿度感应器进行实时监控;

(2)制作培养基菌袋:在基质中加入7500kg水并混合均匀,得培养基;再加入微量石灰使培养基的ph值保持在6.0;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塑料袋中,每袋装料3kg;再将培养基袋进行加热灭菌处理,即得培养基菌袋;

(3)在无菌条件下将菌种培养液加入摇瓶菌种,并充分搅拌均匀,保持恒温培养4天,温度为29℃,即得灵芝液体菌种;

(4)将步骤(2)制得的培养基菌袋冷却至31℃,接入步骤(3)制得的灵芝液体菌种进行接种;

(5)将接种完毕的菌袋转移到步骤(1)设置的菌房中的栽培架上,所述栽培架有多层,所述培养基菌袋从下往上逐层摆放,控制棚内温度27℃;控制湿度:菌棒埋沙后9天,大棚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3%,在出柄至菌盖展开之前控制在85%,菌盖展开期间控制在92%,灵芝子实体发育停止至采收收前控制在76%;

(6)进行日常管理至出芝,获得灵芝子实体后进行采摘。

步骤(2)所述基质,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桑枝屑110kg、麸皮30kg、棉籽壳25kg、玉米芯15kg、石膏2.5kg、麦饭石粉7kg。

步骤(3)所述的菌种培养液,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小麦20kg、葡萄糖1.5kg、磷酸二氢钠0.04kg、尿素0.6kg、山泉水70kg,其制备方法是:将小麦放入山泉水中熬煮后取其汁液,在该汁液中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氢钠,混合均匀即得。

步骤(6)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补水、照明和通风时间;所述照明时间为每日6h,通风时间为4h。

实施例3

一种袋料栽培灵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地下室作为菌房,在菌房内设置有栽培架,在菌房墙面设置3-4个通气孔,菌房顶每隔8-10m安装一个30-40瓦的日光灯,并安装温湿度感应器进行实时监控;

(2)制作培养基菌袋:在基质中加入8000看过水并混合均匀,得培养基;再加入微量石灰使培养基的ph值保持在6.2;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塑料袋中,每袋装料3.5kg;再将培养基袋进行加热灭菌处理,即得培养基菌袋;

(3)在无菌条件下将菌种培养液加入摇瓶菌种,并充分搅拌均匀,保持恒温培养5天,温度为30℃,即得灵芝液体菌种;

(4)将步骤(2)制得的培养基菌袋冷却至32℃,接入步骤(3)制得的灵芝液体菌种进行接种;

(5)将接种完毕的菌袋转移到步骤(1)设置的菌房中的栽培架上,所述栽培架有多层,所述培养基菌袋从下往上逐层摆放,控制棚内温度28℃;控制湿度:菌棒埋沙后10天,大棚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6%,在出柄至菌盖展开之前控制在90%,菌盖展开期间控制在94%,灵芝子实体发育停止至采收收前控制在77%;

(6)进行日常管理至出芝,获得灵芝子实体后进行采摘。

步骤(2)所述基质,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桑枝屑120kg、麸皮40kg、棉籽壳30kg、玉米芯20kg、石膏3kg、麦饭石粉9kg。

步骤(3)所述的菌种培养液,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混合而成:小麦25kg、葡萄糖2g、磷酸二氢钠0.06kg、尿素0.7kg、山泉水73kg,其制备方法是:将小麦放入山泉水中熬煮后取其汁液,在该汁液中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氢钠,混合均匀即得。

步骤(6)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补水、照明和通风时间;所述照明时间为每日7h,通风时间为5h。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