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9127发布日期:2018-09-14 21:23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属农药及无机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2016年数据显示,铜制剂市场销售额为5.95亿美元,排名第14位,在全球农药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含铜杀菌剂,以碱式氯化铜、碱式硫酸铜为主,其中铜以离子形式进入细胞膜,破坏膜结构,使酶蛋白变性失活,起到杀菌作用。这一类铜盐杀菌剂的弊端在于,铜离子含量高,进入植株后易产生叶片枯黄、生长缓慢等药害。

络氨铜(甘氨酸-铜络合物)、噻菌铜(噻二唑-铜络合物,专利号zl99113411.7)中的铜是络合态,降低了对植株药害,但是络合物配体并不具有杀菌功能,杀菌活性与无机铜杀菌剂相比,并没有显著提升。

三唑农药是一类传统内吸性杀菌剂,有保护、治疗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麦类作物上的子囊菌、担子菌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防治。其作用机理是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2,4-二氢羊毛甾醇的脱甲基化反应,从而破坏菌体结构和功能。田间施药不当会使植物产生抗药性。

这一类农药结构特点是1,2,4-三唑杂环上具有有孤对电子的4’-n原子,所以能够作为配体与过渡金属原子进行络合,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本发明中涉及的杀菌剂,其有效成分是三唑农药作为配体,与中心原子二价铜形成的络合物。配体与中心原子均有杀菌活性,较单独的铜或者单独的农药,活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结果表明,铜的引入,还可以促进农药在植株上的吸收,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将本身具有杀菌活性的铜与农药发生络合反应,得到的络合物中心原子铜和配体农药均具有杀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络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增效123%-180%。

除了杀菌活性的提高,铜的引入使农药吸收量增多。实验结果表明农药与铜形成络合物后,在植株上的吸收增多了80%-150%。施药量不变,吸收增多,大大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农药在土壤中残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提出的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络合杀菌剂由三部分组成:农药、铜盐、结晶水。

所述的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农药与金属铜以配位键连接,形成络合物。

所述的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作为配体的三唑类农药包括: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氰菌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氟醚唑、羟菌唑、环菌唑、氟环唑、三唑醇、乙环唑、苄氯三唑醇、双苯三唑醇、亚胺唑、酰胺唑、唑菌腈、粉唑醇、环唑醇、糠菌唑、戊环唑、呋醚唑、呋菌唑、丙硫菌唑。

所述的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铜盐包括硫酸铜、氯化铜、醋酸铜、硝酸铜。

所述的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制备过程是: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将农药溶液和铜盐溶液充分搅拌混合,静置得沉淀,或挥发溶剂即成。

所述的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在于:制备过程中加入农药和铜的物质的量比为6:1,5::1,4:1,3:1,2:1,1:1,最优比例为3:1。

所述的一种三唑农药-铜络合物杀菌剂的制备与应用,较原有的传统农药,其优点在于:

1.农药-铜络合物综合了农药和铜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植物对农药吸收增多的同时,杀菌活性提高,达到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的目的。

2.络合态铜降低了单独铜制剂对植株的毒性,也降低了植物病害对农药的抗药性。

3.该方法涉及的原料及实验设备简单易得,方便大规模生产。可以作为新型农药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大面积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内容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实施例1:准确称取9.8928g96%氟环唑原药,溶于15ml甲醇溶剂中。将1.5961g无水硫酸铜溶于5ml蒸馏水中,滴加至氟环唑甲醇溶液中,持续搅拌3-6h至反应达到平衡。停止搅拌可见溶液中析出固体,将固液混合物减压抽滤分离得到固体。分别用水与甲醇对固体进行清洗或对固体进行重结晶,除去多余未反应的氟环唑与硫酸铜。进行干燥后得到的固体即氟环唑-铜络合杀菌剂。具体分子式及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

表1.氟环唑-铜络合杀菌剂元素分析结果

注:表1实际值由perkin-elmer2400元素分析仪对铜络合物[cu(c17h13cl)3]so4·h2o中的c,n,h,s元素进行元素分析。

实施例2:准确称取8.7540g95%烯效唑原药,溶于20ml甲醇溶剂中。将1.3445g无水氯化铜溶于5ml蒸馏水中,滴加至烯效唑甲醇溶液中,持续搅拌8-10h至反应达到平衡。将反应液静置于干燥恒温的室内2天,待多余甲醇挥发,烯效唑-铜络合物析出。分别用水与甲醇对固体进行清洗或对固体进行重结晶,除去多余未反应的烯效唑与氯化铜。得到的固体即烯效唑-铜络合杀菌剂。

实施例3:准确称取9.2346g99%戊唑醇原药,溶于20ml甲醇溶剂中。将1.5961g无水硫酸铜溶于5ml蒸馏水中,滴加至戊唑醇甲醇溶液中,持续搅拌8-10h至反应达到平衡。将反应液静置于干燥恒温的室内2天,待多余甲醇挥发,戊唑醇-铜络合物析出。分别用水与甲醇对固体进行清洗或对固体进行重结晶,除去多余未反应的氟环唑与硫酸铜。得到的固体即戊唑醇-铜络合杀菌剂。

实施例4:

供试菌株: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

供试药剂:实施例1制得的氟环唑-铜络合杀菌剂,96%氟环唑原药,实施例3制得的戊唑醇-铜络合物杀菌剂,99%戊唑醇原药。

实验步骤: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水稻纹枯病菌在psa平板上25℃培养3天后,用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制成直径5mm的菌饼,菌丝面朝下接入含6.4,1.6,0.4,0.1,0.025,0.00625mg/l的氟环唑原药或氟环唑-铜络合杀菌剂上;9.6,2.4,0.6,0.15,0.0375,0.009375mg/l的戊唑醇或戊唑醇-铜络合杀菌剂的psa平板上。以不含药剂的psa平板为对照,25℃下培养5天。用清水和6.4,1.6,0.4,0.1,0.025,0.00625mg/l无水硫酸铜做对照。每皿接种1个菌饼,每个药剂3组生物学重复,3组技术重复。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mm),按照下式计算各质量浓度处理下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平均值-处理菌落直径平均值)/(对照菌落直径平均值-菌饼直径)×100%。

根据不同浓度下的抑制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ec50。

实验结果: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氟环唑-铜络合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ec50为0.3497mg/l,较氟环唑降低了1.22倍;戊唑醇-铜络合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ec50为0.1174,较戊唑醇降低了0.78倍。

表2.供试药剂对水稻纹枯病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实施例5:

供试菌株:稻瘟菌magnaportheoryzae.

供试药剂:实施例2制得的烯效唑-铜络合物杀菌剂,95%烯效唑原药,无水氯化铜。

实验步骤:

配制浓度为0,0.01,0.05,0.10mmol/l的含药pda培养基。用打孔器在预培养好的长势相同的水稻稻瘟菌菌落边缘取菌饼,接种于不同浓度的培养基上,封口后置于28℃培养箱培养7天。每个药剂3组生物学重复,3组技术重复。

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两个垂直交叉直径,按照下式计算各质量浓度处理下药剂对酿酒酵母的抑制率。

稻瘟菌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平均值-处理菌落直径平均值)/(对照菌落直径平均值-菌饼直径)×100%。

实验结果:

抑菌率见表3。药剂浓度0.01mmol/l,烯效唑与氯化铜对稻瘟菌没有抑制作用,烯效唑-铜络合物有26.67%的抑制率;药剂浓度0.05mmol/l,氯化铜对稻瘟菌没有抑制作用,铜络合物抑制率为72.03%,是烯效唑的4.32倍;药剂浓度0.1mmol/l,铜络合物抑菌率为81.69%,是烯效唑的1.57倍,是氯化铜的8.41倍。

表3.烯效唑及其铜配合物对稻瘟菌生长抑制率

实施例6:

供试植株:土培水稻植株

供试药剂:实施例3制得的戊唑醇-铜络合物杀菌剂,99%戊唑醇原药,无水硫酸铜。

实验步骤:

将供试药剂配制成20,50,100mg/l水溶液。取4盆长势良好水稻,用喷雾器对目标植株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喷洒药液,以整株幼苗湿润为标准,喷雾完后4h移入温室培养,各处理生长管理条件一致。药后21天记录药剂对株高、叶色、植株形态的影响。每个水稻品种设3个浓度,每浓度4次重复,每重复1盆水稻,每盆10株水稻。设不含药剂的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实验结果:

药害统计结果见表4。戊唑醇及其铜络合物在20,50,100mg/l浓度下没有药害产生。相同浓度无水硫酸铜对水稻产生严重药害,导致水稻叶片枯黄,发育迟缓,叶片枯黄萎蔫。

表4供试药剂对水稻植株的生理药害统计

注:药害调查分级标准:

0:植株生长正常;

+:药害(变色、坏死、畸形、萎蔫等)程度轻微,但不影响植株生长,对植株较安全;

++:药害(变色、坏死、畸形、萎蔫等)程度一定,对植株的生长影响较小,对植株有轻微药害;

+++:药害(变色、坏死、畸形、萎蔫等)程度较大,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明显,对植株有药害;

++++:药害(变色、坏死、畸形、萎蔫等)程度很大,对植物的生长很大,对植株有严重药害;

实施例7:

供试植株:水培水稻植株。

供试药剂:实施例1制得的氟环唑-铜络合杀菌剂,96%氟环唑原药,实施例3制得的戊唑醇-铜络合物杀菌剂,99%戊唑醇原药。

实验步骤:

将供试药剂配制成终浓度为60μmol/l的氯化钙溶液。取高度一致,生长状态一致的水稻,将根部置于ph=5.8的0.5mmol/l氯化钙中预培养2h。转移至含药缓冲液中,于生化培养箱培养24h。温度28℃,rh80%,光照12h。24h后从含药缓冲液中取出水稻根部,用氯化钙缓冲液洗净表面附着的药物,分别液氮研磨根,茎叶,加入10ml甲醇超声提取植物吸收的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每组10株水稻,每个药物3组生物学重复,3组技术重复。

实验结果:

水稻根部吸收戊唑醇及其铜络合物:戊唑醇的总吸收为673.11nmol/l,戊唑醇-铜络合杀菌剂总吸收量为989.05nmol/l,较戊唑醇吸收增多46.94%(见说明书附图1)。水稻根部吸收氟环唑及其铜络合物:氟环唑吸收总量为815.37nmol/l,氟环唑-铜络合物吸收总量为1893.90nmol/l,较氟环唑吸收增加了132.27%(见说明书附图2)。

实施例8:

供试植株:水稻

供试菌株: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

供试药剂:实施例3制得的戊唑醇-铜络合物杀菌剂,99%戊唑醇原药。

实验步骤:

选择育秧后45天,长势良好水稻田。试验期间除本试验的必要调查外,不进行其他农事操作。供试药剂最终施药量为120ga.i./hm2,药剂用0.1%吐温水溶液溶解。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值)×100%。

校正防效=[1-(ck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ck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实验结果:

灌浆期施药7天后,戊唑醇-铜络合物的校正防效明显高于戊唑醇校正防效。(见表5)

表5供试药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注:同行校正防效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附图说明

图1是戊唑醇和戊唑醇-铜络合物在水稻上吸收图;图2是氟环唑和氟环唑-铜络合物在水稻上吸收图。注: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标有不同大写字母者表示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