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柑桔介壳虫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86779阅读:8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防治柑桔介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危害柑桔介壳虫种类很多,如矢尖蚧、红蜡蚧、吹绵蚧等,以矢尖蚧危害最为严重。矢尖蚧以雌成虫、若虫固着于叶片、果实和嫩梢上吸食汁液,被害处形成黄斑,导致叶片畸形、卷曲、枝叶干枯,果实受害处成黄绿色,外观差、果味酸。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还可诱发烟煤病。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用于杀灭柑桔介壳虫的药剂,然而在一些实际使用过程中,效果总不令人满意。如常用药剂毒死蜱(chlorpyrifos)是一种广谱具有杀虫活性的有机磷杀虫剂,作为介壳虫的普遍防治药剂,从问世到现在已经使用多年,因单一频繁的使用,害虫已经产生较大抗药性,造成防治成本增加,药效降低的现象。因此,研究开发新的高效、低毒介壳虫防治药剂对柑桔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环氧虫啉,化学名称:1-(2,3-环氧丙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有内吸、胃毒和触杀作用,为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啉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粉虱、蚜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吡丙醚,英文名称:pyriproxyfen,是一种保幼激素类似物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主要用于防治苍蝇、蚊子、蜚蠊、介壳虫、粉虱等害虫,具有杀卵作用,可以抑制胚胎发育及卵的孵化或生成没有生活能力的卵,但是对成虫活性较弱。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采用不同成分的农药进行混配,是防治农业抗性害虫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得出不同成分间在一定配比范围内防治害虫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大幅提高药效,降低用药成本。

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环氧虫啉和吡丙醚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对柑桔介壳虫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环氧虫啉和吡丙醚的相关复配应用于柑桔介壳虫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持效期长,亩用成本低,有利于害虫综合治理的一种防治柑桔介壳虫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柑桔介壳虫的方法,将活性成分为环氧虫啉和吡丙醚的农药制剂混合起来,兑水后均匀喷洒于柑桔植株上,以枝叶湿润为准;所述的环氧虫啉和吡丙醚的重量比为3:1~1:10,优选的,环氧虫啉和吡丙醚的重量比为1:5。

所述的农药制剂为悬浮剂或微乳剂。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吡丙醚与环氧虫啉的作用机理不同,以一定的重量比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能大幅提高药效,减少有效成分剂量,从而减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农药残留,有利于害虫抗药性的治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测定杀虫剂活性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及大田药效试验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一、生物测定实例

实施例1:环氧虫啉、吡丙醚及其混剂对柑桔矢尖蚧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柑桔矢尖蚧(unaspisyanonensiskuwana)初孵若虫。

试验设计:采用叶片浸渍法。经过预备试验确定环氧虫啉、吡丙醚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当介壳虫卵处于孵化盛期时,选择有较多介壳虫初孵若虫的叶片,浸于药液中10s,用吸水纸吸掉多余药液,插入加水的小瓶中,风干,标记,放在25±1℃,14h光照的观察室内。重复3次,设置空白对照,24h后在解剖镜下检查结果,以毛笔轻触虫体,无反应视为死虫。计算公式为:

防效(%)=(试虫数-药后活虫数)/试虫数×100

校正防效(%)=(药剂处理防效-对照防效)/(100-对照防效)

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防效的机率值为y,用dps软件计算lc50和毒力回归方程,用dps软件计算lc50和毒力回归方程,参照ny/t1154.7-2006采用孙云沛的方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ctc),并评价二者混用的增效作用,当共毒系数(ctc)≥120时,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当ctc≤80时,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时,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环氧虫啉、吡丙醚及其混剂对柑桔矢尖蚧的室内毒力测定

从表1中可见,环氧虫啉和吡丙醚的组合物在重量比为3:1~1:10的范围内混配对柑桔矢尖蚧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吡丙醚和环氧虫啉在此重量比范围内混配均产生增效作用,在供试配比中,当环氧虫啉与吡丙醚的重量比为1:5时,对柑桔矢尖蚧的共毒系数最大,其值为186.7,表明此配比的组合物增效作用明显,在田间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指导价值。

二、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12%环氧虫啉·吡丙醚悬浮剂

配方:按量称取环氧虫啉2.0%、吡丙醚1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2.5%(分散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2.5%(润湿剂)、聚乙烯醇1.5%(增稠剂)、有机硅0.3%(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2%环氧虫啉·吡丙醚悬浮剂。

实施例2:8.0%环氧虫啉·吡丙醚悬浮剂

配方:按量称取环氧虫啉6.0%、吡丙醚2.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2.5%(分散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3%(润湿剂)、聚乙烯醇1.5%(增稠剂)、有机硅0.2%(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8.0%环氧虫啉·吡丙醚悬浮剂。

实施例3:5.5%环氧虫啉·吡丙醚悬浮剂

配方:按量称取环氧虫啉0.5%、吡丙醚5.0%、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5%、十二烷基硫酸钠2.5%、硅酮类0.12%、阿拉伯胶0.12%、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5.5%环氧虫啉·吡丙醚悬浮剂。

实施例4:20%环氧虫啉·吡丙醚微乳剂

配方:按量称取环氧虫啉10%、吡丙醚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n-辛基吡咯烷酮9%、丙二醇3%、硅油0.1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充分搅拌制得20%环氧虫啉·吡丙醚微乳剂。

实施例5:10%环氧虫啉·吡丙醚微乳剂

配方:按量称取环氧虫啉2.0%、吡丙醚8.0%、辛基酚聚氧乙烯醚4%(乳化剂)、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3.5%(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5%(乳化剂)、环己酮15%(溶剂)、5%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正丁醇5%(乳化剂)、环氧氯丙烷1.0%(稳定剂),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混合充分搅拌制得10%环氧虫啉·吡丙醚微乳剂。

三、田间试验实施例

实施例1:制备实施例1所得的制剂用于防治金桔上的介壳虫(吹绵蚧)的田间试验

(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5年8月25日在广西南宁市郊,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均匀喷雾,以柑桔枝叶充分湿润为准,试验参考gb/t17980.1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柑桔介壳虫》。试验共设4个处理,4次重复,每个小区选择2颗长势及病虫害基本一致的果树为调查对象。每棵树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随机选取2年生的新梢,共调查12个枝条。药前调查基数,施药后15天进行枝条调查,计算虫口减退率(%)。

(2)各处理对应的药剂及用量为:

处理1#:制备实施例1所得的制剂,即12%环氧虫啉·吡丙醚悬浮剂,兑水稀释1500倍;

处理2#:10%环氧虫啉悬浮剂,兑水稀释750倍;

处理3#:10%吡丙醚悬浮剂,兑水稀释1000倍;

处理4#:空白对照(ck)

(3)试验结果:药后15天,处理1-3#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1.2%、62.1%和70.9%;空白对照(ck)的虫口减退率为-5.5%。这说明环氧虫啉与吡丙醚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明显提高对介壳虫的防效,能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成本,有利于害虫的综合治理。试验区间,各处理柑桔生长正常,无明显不良影响,用药区与不用药区相比,柑桔的叶片、幼梢、幼果均未发现异常现象,表明供试药剂对柑桔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以环氧虫啉和吡丙醚科学混配的组合物,其对介壳虫的活性并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增效作用显著,速效性高、持效性长,能减缓介壳虫抗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