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933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育秧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



背景技术:

育秧是机插成败的关键一环,且与常规人工插秧的育秧具更高的要求。育秧具有壮秧的作用,为高产、稳产打基础;育秧适宜机械栽插,尽量减少漏插、伤秧,确保适宜的基本苗,且能省工节本。

育秧技术中需要用到秧苗育秧盘,秧苗育秧盘通常采用硬塑和软塑制作的塑料硬盘和软盘,装载营养土和营养基质育秧,这些秧盘底部均匀布置了孔径2-4mm的圆孔以透气透水。育秧盘育苗一般采用渗水性较好的土壤,浇水易从底部的渗水孔渗出,使得育秧槽内水量较少,且育秧盘不具有储水功能,导致需要多次浇水,不仅增加了育秧工的工作量,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源,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包括盘底板、边框板和凸边,盘底板的顶端面四边均固定连接边框板,边框板的外侧端面顶端固定连接凸边,边框板的外侧端面均匀的设有若干加强筋,加强筋是竖直设置,加强筋的顶端固定连接在凸边上,底板板内设有水腔,水腔的顶壁上均匀的设有若干上凸的凸壳,凸壳的最顶端设有第一渗水孔,水腔通过第一渗水孔与底盘板的顶端面贯通连接,所有的凸壳之间形成若干储水凹腔;水腔的底壁上均匀的设有若干凹槽和若干第二渗水孔,凹槽和第二渗水孔之间是相间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底盘板、边框板和凸边是一体成型制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凸壳是球形结构设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凹槽是球面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凹槽和凸壳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且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渗水孔是锥形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盘底板设置的凸壳,在盘底板上形成数量众多的凹腔,能增大盘腔的储水能力,降低浇水次数;凹槽的设置能及时补充盘腔底部的水汽,防止根系缺水死亡,且能降低每次浇水量,节约大量的水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中:1-盘底板,2-水腔,3-凸壳,4-第一渗水孔,5-凹槽,6-第二渗水孔,7-边框板,8-加强筋,9-凸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密植细孔的秧苗育秧盘,包括盘底板1、边框板7和凸边9,所述盘底板1的顶端面四边均固定连接边框板7,所述边框板7的外侧端面顶端固定连接凸边9,所述底盘板1、边框板7和凸边9是一体成型制作,所述边框板7的外侧端面均匀的设有若干加强筋8,所述加强筋8是竖直设置,加强筋8的顶端固定连接在凸边9上,所述底板板1内设有水腔2,所述水腔2的顶壁上均匀的设有若干上凸的凸壳3,所述凸壳3是球形结构设计,凸壳3的最顶端设有第一渗水孔4,所述水腔2通过第一渗水孔4与底盘板1的顶端面贯通连接,所有的凸壳3之间形成若干储水凹腔,便于增加底盘板1的出水量;所述水腔2的底壁上均匀的设有若干凹槽5和若干第二渗水孔6,所述凹槽5和第二渗水孔6之间是相间分布,所述凹槽5是球面槽,凹槽5和凸壳3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且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述第二渗水孔6是锥形孔。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在盘底板1和边框板7所组成的盘腔内铺设一层营养土,然后均匀撒上种子,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营养土,由于在凸壳3之间形成凹腔储水,使得秧苗生长时,根系主动向凹腔处生长,在后期处理秧苗时,能有效的保护秧苗的根系受到破坏;每次浇水时,凹腔和凹槽5内均储存一定量的水,特别是凹槽5内的存水,使得以后每次浇水只需少量,就能使水从水腔2内溢流,从第一渗水孔4进入盘腔内,使得浇水量下降,且凹槽5内的水分能直接通过第一渗水孔4不足盘腔底部水汽不足的现象,从而降低浇水次数。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