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播机以及穴播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646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穴播机以及穴播机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种植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穴播机以及穴播机组件。



背景技术:

农产品提早上市避开高峰期,同时,整个农业市场上相关农产品紧缺,造成农产品供不应求,进而能够获得高效益。同时,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鲜农业产品的需求。现有的早熟栽培方法基本为钢架大棚种植,该方法能够对种子和幼苗进行保温、保湿处理,但是其成本过高。而露地种植会因为晚霜的原因会发生冻苗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穴播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播种种子后再设置亏窝或者亏窝设置后在播种种子,种子与亏窝的位置不匹配,进而导致亏窝不能对种子进行良好的保温、保湿,或者长出的幼苗不能通过亏窝继续生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穴播机组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种植地的大小调整穴播机个数以及位置,合理的对种植地进行播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穴播机包括可转动的穴播机本体和多个播挖组件。多个播挖组件沿穴播机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播挖组件均包括弹性件、用于播种的鸭嘴和用于形成亏窝的挖掘件。鸭嘴与弹性件连接,挖掘件套设于鸭嘴外。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鸭嘴包括动鸭嘴和定鸭嘴。动鸭嘴的一端和定鸭嘴的一端转动连接,弹性件与动鸭嘴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定鸭嘴处沿穴播机本体转动方向的切线与定鸭嘴的自由端呈15-30度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弹性件包括弹簧和弹性片。弹簧的一端与穴播机本体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弹性片的中部固定连接,弹性片与动鸭嘴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挖掘件的形状为漏斗形,挖掘件均具有连接端和挖掘端,连接端与穴播机固定连接,挖掘端位于动鸭嘴的自由端与穴播机本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挖掘端距离动鸭嘴的自由端5-7厘米,挖掘端距离定鸭嘴的自由端3-5厘米。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挖掘端的直径为5-7厘米。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穴播机还包括多个碾压件,每个碾压件设于相邻两个播挖组件之间,并与穴播机本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穴播机为圆柱体,碾压件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穴播机本体的厚度。

一种穴播机组件,其包括连接杆和多个上述的穴播机,多个穴播机并排设置并与均连接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穴播机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播挖组件能够同时实现播种和挖掘亏窝,避免将播种和挖掘分开进行,导致的种子未能处于亏窝内或者未处于亏窝的中心,进而降低了亏窝对种子的保温效果。同时,挖掘亏窝和播种同时进行,减少了种植种子的操作步骤,节约人力,节约生产成本。同时该穴播机结构简单,便于后期维修,可大规模的应用于农业种植。进一步地,通过播挖组件间隔设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株距,为后续幼苗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穴播机组件通过多个穴播机并联设置,能够实现对面积较大的种植地进行快速的播种和挖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播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碾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穴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穴播机;200-穴播机;300-穴播机组件;110-播挖组件;120-穴播机本体;101-弹性件;103-鸭嘴;105-挖掘件;111-定鸭嘴;113-动鸭嘴;115-自由端;112-弹簧;114-弹性片;117-连接端;119-挖掘端;210-碾压件;220-连接组件;221-连接轴;223-第一固定杆;225-第二固定杆;301-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穴播机100,其包括可转动的穴播机本体120和多个播挖组件110。穴播机本体120为圆柱体,其直径为穴播机本体120的高度,对穴播机本体120施加一定作用力时,其可进行转动,向前运动。多个播挖组件110沿穴播机本体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穴播机本体120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播挖组件110运动,进行播种和亏窝的挖掘。采用间隔设置能够有效的保证后续长出的植株之间的间距,为其生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亏窝是一个向土地下方凹陷的一个穴坑。即在种植地种植种子的上方开设或者挖掘一个穴坑。且亏窝的深度未超过种子种植的深度,即亏窝的底部也在种子的上方。即种子是在种植地内,而未在亏窝内。种子在种植地内,种植地可以为种子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而若种子种植在亏窝内,则可能导致种子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不足,进而导致种子发育不良。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每个播挖组件110均包括弹性件101、用于播种的鸭嘴103和用于形成亏窝的挖掘件105。鸭嘴103与弹性件101连接,挖掘件105套设于鸭嘴103外。弹性件101与鸭嘴103连接可以控制鸭嘴103的开合进而实现播种。弹性件101向下运动鸭嘴103张开,进行播种,弹性件101向上运动,鸭嘴103闭合,防止种子漏出。鸭嘴103与挖掘件105相互作用形成深度、大小适宜的亏窝。鸭嘴103插进土壤中后带动挖掘件105也作用于土壤,而后随着穴播机本体120向前运动,挖掘件105和鸭嘴103离开土壤,同时挖掘件105的顶部和鸭嘴103的顶部共同将土壤带出,进而形成亏窝。

进一步地,鸭嘴103与穴播机本体120固定连接,鸭嘴103包括定鸭嘴111和动鸭嘴113。定鸭嘴111的一端与动鸭嘴113的一端转动连接。当动鸭嘴113相对远离定鸭嘴111时,鸭嘴103张开向种植地吐出种子,当动鸭嘴113相对靠近定鸭嘴111时,鸭嘴103合闭,避免种子从穴播机本体120内漏出。

进一步地,定鸭嘴111的自由端115与定鸭嘴111处沿穴播机本体120转动的方向的切线呈15°夹角。定鸭嘴111沿穴播机本体120转动的方向相靠近穴播机本体120的方向倾斜15°,是便于定鸭嘴111插进土里,并使得最开始较为紧实的土壤变得松动,利于动鸭嘴113以及挖掘件105插进土壤,进而利用种子播种和亏窝的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定鸭嘴111倾斜的角度还可以是16°,17°,18°,19°,200,210,220,23°,24°,25°,26°,27°,28°,29°,300。

进一步地,动鸭嘴113与弹性件101固定连接。当弹性件101收到向下的作用力时,其带动动鸭嘴113转动,进而使得动鸭嘴113相对远离定鸭嘴111,当弹性件101收到向上的作用力时,其带动动鸭嘴113相对靠近定鸭嘴111转动,使得鸭嘴103闭合。

进一步地,弹性件101包括弹簧112和弹性片114。弹簧112的一端与穴播机本体120固定连接,弹簧112的另一端与弹性片114的中部固定连接,弹性片114与动鸭嘴113固定连接。首先弹性片114受力向下挤压弹簧112,同时带动动鸭嘴113活动,从穴播机本体120中吐出种子。而后作用于弹性片114上的作用力消失,但是受到弹簧112的作用力,使得弹性片114向上运动,进而使得鸭嘴103闭合。而该作用力是弹簧112要恢复形变所产生的作用力。

需要说明到是,弹簧112的另一端可以与弹性片114的任意部位固定连接,不限于本实施例所记载的中部,本实施例采用弹性片114的中部,仅仅是因为连接点位于弹性片114的中部时使得弹簧112发生形变所需的作用力相对其他地方更小。而弹簧112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作用在弹性皮上更均匀,能够使得弹性片114更快速地向上运动,进而使得鸭嘴103能够快速闭合。同时,弹性片114本身可以是具有弹性的物质,例如弹性垫片,也可以是不具有弹性的物质,例如铁片、塑料片。但是需要控制弹性片114的重量不易过大,厚度不易过厚,避免最开始对弹簧112的作用力过大,而使得弹簧112要再度发生形变需要更大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挖掘件105的形状为漏斗形。挖掘件105均具有连接端117和挖掘端119,连接端117与穴播机100固定连接,挖掘端119位于动鸭嘴113的另一端与穴播机本体120之间。且连接端117的直径大于挖掘端119的直径。连接端117的直径较大使得挖掘件105与穴播机本体120连接更稳定。而挖掘端119位于动鸭嘴113的另一端和穴播机本体120之间使得,鸭嘴103在进行播种时,挖掘端119可作用于种植地形成亏窝。若挖掘端119的高度高于动鸭嘴113的另一端,则种子不能顺利进行播种,并且不能形成亏窝。

需要说明的是,亏窝的形状优选地为圆形,亏窝设置为圆形有利于后续保温时种子各部分温度一致,保证了种子能够良好的发育。此时挖掘端119的形状为圆形。亏窝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圆形,对应的将挖掘端119的形状进行设置即可。

进一步说明的是挖掘件105不仅仅和穴播机本体120固定连接,同时和定鸭嘴111和弹性片114的连接点固定连接,能够进一步地保证了挖掘件105的稳定性。而采用的固定连接的方式为焊接。挖掘件105可以是现有的不锈钢或其他合金材料制成也可以是塑料制成。

进一步地,挖掘端119距离动鸭嘴113的另一端5-7厘米,挖掘端119距离定鸭嘴111的另一端3-5厘米。挖掘端119距离动鸭嘴113的另一端5-7厘米保证了形成的亏窝的深度为5-7厘米,该深度能够有效的保证亏窝覆膜后对种子的保温效果,也为后续种子出苗提供适宜的空间。若亏窝的深度过深会降低保温效果,且种子种植深度过深会导致种子出苗慢,甚至不能出苗。而会亏窝过浅,则可能在种子萌芽时便需要在地膜上打孔,不利于萌芽的生长。

进一步地,挖掘端119的直径为5-7厘米。即挖掘形成的亏窝表面的直径是5-7厘米。该直径范围内既能够有效对种子进行保温、保湿也为萌芽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的操作原理:

推动穴播机本体向前运动,定鸭嘴作用于种植地,并插入种植地内部。穴播机本体继续向前运动,动鸭嘴也插进种植地内,同时,弹性片与种植地接触并受到向下的作用力,而后带动动鸭嘴运动,使得鸭嘴张开,吐出穴播机本体内的种子,种植到种植地里。定鸭嘴作用于种植地的同时挖掘件的挖掘端靠近定鸭嘴的一侧也作用种植地,而后穴播机本体继续向前运动,动鸭嘴插进种植地,挖掘端靠近动鸭嘴的一侧也作用于种植地,此时整个挖掘件作用于种植地。穴播机本体继续向前运动,弹性片不与种植地作用反而受到弹簧恢复形变的作用力,弹性片向上运动,使得鸭嘴闭合。同时,挖掘件、动鸭嘴和定鸭嘴同时将种植地内的土壤带出,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亏窝,而种子则位于亏窝的下方。而后继续推动穴播机本体,另一个播挖组件作用于种植地,进行下一次种植且形成新的亏窝。

通过将播挖组件沿穴播机本体的外周间隔设置,能够有效的控制种植苗株之间的株距,为苗株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在种植种子的同时开设亏窝,保证了亏窝以及种子之间的位置,避免亏窝未在种子的上方,进而保证了覆膜后种植种子的亏窝的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了种子生长,促进幼苗生长,保证了农产品能够顺利提早上市。

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200,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100大致相同。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200还包括多个碾压件210。

现有的穴播机中是在穴播机后方设置一个碾压件对种植种子的种植地进行压实,现有的穴播机占用面积过大,且所需的推动力较大,不利于穴播机的放置以及使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增设多个碾压件210,每个碾压件210设于相邻的两个播挖组件110之间。在鸭嘴103以及挖掘件105进行播种以及挖掘后能够立刻对种植地进行压实,同时,减少了穴播机200的占地空间。

如图4所示,碾压件210通过连接组件220与穴播机本体120连接。连接组件220包括连接轴221、第一固定杆223和第二固定杆225。碾压件210套设于连接轴221外,连接轴22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杆223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轴221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杆225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杆223的另一端与穴播机本体12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杆225的另一端与穴播机本体120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穴播机组件300,其包括一根连接杆301和三个本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200,三个穴播机200并排设置并与连接杆301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穴播机组件300内含有的穴播机200不限于本实施例提供的3个,可根据生产需求进行适当的增减,同时也可采用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穴播机10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穴播机本体的外周间隔设置多个播挖组件实现种子的播种和亏窝的挖掘,同时,控制了植株之间的株距,为植株生长提供必要的空间。通过定鸭嘴、动鸭嘴以及挖掘件的相互作用,能够在播种的同时实现亏窝的挖掘,保证了种子与亏窝的位置关系,为促进种子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避免了播种和开设亏窝未同时进行造成的,种子与亏窝位置互相错开,导致后续对种子的保温失败。同时,该穴播机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易于操作,推动该穴播机所用作用力小,能够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