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田苗后复配杀菌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7302发布日期:2018-07-27 18:14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麦田苗后复配杀菌剂。



背景技术:

小麦田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受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小麦田赤霉病的发生逐年加重,成为制约小麦田产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其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小麦穗期“三病三虫”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据有关部门通报,2012年,黄淮海农业区某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约为2460万亩,占到了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8.3%,创下了该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历史之最,虽经全力防治挽回产量损失20多亿斤,但仍然使小麦产量造成一定损失,有农户因此造成绝产,蒙受重大损失,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优质高产的重大隐患,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小麦感染赤霉病会影响到小麦产量和品质,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的会造成绝收。有媒体报道,2012年在安徽省某地就有农户将未成熟的已经感染赤霉病(确认已经绝产)的小麦提早收割,将秸秆以0.15元/斤的价格卖给奶牛养殖场来喂牛,这样的小麦麦秆青翠茁壮但麦穗已经枯死发白。同时,小麦感染赤霉病以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小麦赤霉病不仅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备受多方关注。赤霉病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在给小麦的产量造成损失的同时,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的危害,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同时说明小麦已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在2012年,有媒体报道江苏某地因为小麦感染赤霉病,粮管所拒收小麦。总之,小麦感染赤霉病后要么没有产量,要么是有了产量但小麦卖不出去,没有收益。鉴于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农户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防治效果差别较大。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对赤霉病的认识仍然不够,防治赤霉病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目前造成小麦田赤霉病大面积发生一般药剂无预防和治疗作用,很难根除,造成连年发生;同时还造成小麦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当前市场上一般是单剂使用为主,其对小麦田赤霉病防治效果一般,而且需要多次多量用药,这样一来加大了用药、用工成本。而且部分药剂对小麦田赤霉病无效。氨基寡糖素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真菌和细菌性病害,而且该药剂对下茬作物安全,对环境不够友好。本公司通过试验研究,两药剂复配后大大提高了预防和治疗赤霉病的效果,能同时防除小麦田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

氟环唑(epoxiconazole),(2rs,3sr)-1-[3-(2-氯苯基)-2,3-氧桥-2-(4-氟苯基)丙基]-1h-1,2,4-三唑;其作用机理是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适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甜菜、油菜、豆科作物、蔬菜、葡萄和苹果等。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吡唑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该公司继肟菌酯后又开发的此类杀菌剂,能够防治由多种真菌病原引起的病害。其作用机理: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它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较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该化合物在叶片内向叶尖或叶基传导及熏蒸作用较弱,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虽然吡唑醚菌酯对所测试的病原菌抗药性株系均有抑制作用,但它的使用还应以推荐剂量并同其他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在桶中现混现甩或者直接应用其混剂,并严格限制每个生长季节的用药次数,以延缓抗性的发生和发屐。

氨基寡糖素,也称为农业专用壳寡糖,是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采用独特的生物技术生产而成,分为固态和液态两种类型。壳寡糖具有以下优点:(1)本身含有丰富的c、n,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养份;(2)可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一些植物病原菌;(3)可刺激植物生长,使农作物和水果蔬菜增产丰收;(4)可诱导植物的抗病性,对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产生免疫和杀灭作用,对小麦花叶病、棉花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番茄晚疫病等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5)壳寡糖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抑制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诱发菌丝形态发生变异、孢内生化发生改变等;(6)能激发植物体内基因,产生具有抗病作用的几丁酶、葡聚糖酶、保素及pr蛋白等,并具有细胞活化作用,有助于受害植株的恢复,促根壮苗,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7)具有杀毒、杀细菌、杀真菌作用的广谱性低毒农药,不仅对真菌、细菌、病毒具有极强的防治和铲除作用,而且还具有营养、调节、解毒、抗菌的功效。

所以壳寡糖在农业上应用具有微量(ppm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等特点,对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广泛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地下根茎、烟草、中药材及粮棉作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花叶病、小叶病、斑点病、炭疽病、霜霉病、疫病、蔓枯病、黄矮病、稻瘟病、青枯病、软腐病等病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田苗后复配杀菌剂,能够解决小麦田赤霉病等问题。

一种小麦田苗后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份为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氨基寡糖素,所述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氨基寡糖素的质量比为1~20:1~20:1~5。

进一步方案,所述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氨基寡糖素的质量比为5~20:3~12:1~5。

优选方案,所述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氨基寡糖素的质量比为10:8:3。

进一步方案,所述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氨基寡糖素的质量之和为所述复配杀菌剂总质量的1~80%。

进一步方案,所述复配杀菌剂的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悬浮剂、悬乳剂、水剂或乳油。

该杀菌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是由以下组分按质量百分比制成:氟环唑5~20%、吡唑醚菌酯3~20%、氨基寡糖素1~5%、pluronic1258%,大豆油补足至100%。

其中pluronic125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是一类新型的高分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与单剂相比,本发明的复配杀菌剂对小麦田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有提高,且对田间作物安全。

本公司经过多年试验开发,采取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进行了小麦田赤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及室外大田试验示范。为今后小麦田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

本发明复配杀菌剂的杀菌效果显著,与氨基寡糖素、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单剂相比,具有用量低、成本低、扩大防病治病效果,且对小麦田赤霉病的防效有明显提高,对田间小麦安全,防病效果明显。一次施药即能防治小麦田生育后期赤霉病等主要病害危害,对环境友善,无残留,对下茬作物高度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田苗后复配杀菌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制备本发明所述复配杀菌剂的可分散油悬浮剂

33%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可分散油悬浮剂,33%是指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与氨基寡糖素三种活性组分占总重的百分比。

取20kg氟环唑、12kg吡唑醚菌酯、1kg氨基寡糖素,8kgpluronic125,大豆油补足至100kg。经过充分混合调配、球磨粉碎、调整、包装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2制备本发明所述复配杀菌剂的水分散粒剂

称取氟环唑15kg、吡唑醚菌酯10kg、氨基寡糖素2kg、d-4256kg、efw2kg、硫酸铵5kg、聚乙二醇1kg、高岭土补足100%,经充分混合、气流粉碎、混合、造粒、干燥及筛分,得分散粒剂。

实施例3:制备本发明所述复配杀菌剂的悬浮剂

21%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悬浮剂,取10kg氟环唑,8kg吡唑醚菌酯、3kg氨基寡糖素,乳化剂1601#15%,润湿剂ls5%,分散剂sopa-2704%,膨润土3%,黄原胶0.1%,有机硅消泡剂0.4%,丙三醇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4:制备本发明所述复配杀菌剂的水剂

称取氟环唑10kg、吡唑醚菌酯6kg、氨基寡糖素4kg、润湿分散剂1.0-10%,渗透剂1.0-10%,防冻剂3.0-8.0%,消泡剂0.1-5%,其余为水;得水剂。

实施例5:制备本发明所述复配杀菌剂的可湿性粉剂

称取氟环唑5kg、吡唑醚菌酯3kg、氨基寡糖素5kg、4kg分散剂nno,3kg润湿剂k12,4kg白碳黑,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kg。经充分混合、气流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6: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目的:温室条件下,研究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与氨基寡糖素三元复配的杀菌效果。

试验条件:供试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菌种(安徽农业大学病理实验室提供)。

试验设计

供试药剂95%氟环唑原药(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原药部提供);98%吡唑醚菌酯(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原药部提供);85%氨基寡糖素(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原药部提供)。

采用天平秤取定量原药,稀释所需浓度。

将两单剂与5个混剂分别设剂量,另设空白对照,每组重复3次。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毒力测定试验于2016年4月至6月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病原菌的毒力测定。将分离得到的小麦田赤霉病病原菌株接种于pda平板上,在无菌条件下打成直径为0.65㎜的菌饼,25℃恒温培养3天。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平均值,得出抑制率。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生物统计几率值(y),药剂浓度换算成以10为底的对数(x)根据浓度对数与机率值回归法,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a+bx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计算供试药剂对小麦田赤霉病菌的抑制浓度ec50,机率值与浓度对数之间回归的相关数r值,比较各药剂的抑制效果并通过回归方程的斜率比较小麦田赤霉病菌对各用量的敏感性。

氨基寡糖素和吡唑醚菌酯不同配比的病害防治效果调查表(浓度ga.i./kg)

表中防治效果为四次重复平均值。

两药剂混用对赤霉病的室内毒力及联合作用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c)、(d)、(e)、(f)、(g)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28.45、148.93、170.45、163.17、134.46,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e)为170.45,大于120,达到显著增效作用。具有增效作用。

通过试验可知氨基寡糖素与吡唑醚菌酯按3:8混配较为合适,相对系数最大,对赤霉病具有明显增效作用,而且降低农民用药成本。

氨基寡糖素·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不同配比的病害防治效果调查表(浓度ga.i./kg)

表中防治效果为四次重复平均值。

两药剂混用对赤霉病的室内毒力及联合作用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c)、(d)、(e)、(f)、(g)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95.86、230.73、264.66、226.46、189.03,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e)为264.66.58,达到显著增效作用。

通过试验可知氨基寡糖素·吡唑醚菌酯与氟环唑与按11:10混配较为合适,相对系数最大,对赤霉病具有明显增效作用,而且降低农民用药成本。

实施例7田间药效试验

施药地点:安徽省舒城县白马宕李圩村小麦田,前茬为水稻田。试验地肥力均匀一致,地势平坦。土壤偏沙性,肥力中等,湿度适中。播种冬小麦田(扬麦13),小麦田主要病害有赤霉病、根腐病等,连年发生,分布均匀。

施药时间:于小麦田扬花初期施药,具体时间为2015年4月23日上午施药。

施药条件:施药当天晴天,温度18℃~27℃。

施药剂量及方式:施药量50ml/667m2,药液采用两步稀释法配制。药械采用工农-16背负式喷雾器,人工均匀喷雾,用水量为40kg/667m2

试验组:分为可分散油悬浮剂试验组、悬浮剂试验组、乳油试验组;其中,可分散油悬浮剂试验组中按照50ml/667m2的剂量喷洒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得的含33%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剂试验组按照2%氨基寡糖素水剂200ml/667m2,125克/升氟环唑悬浮剂60ml/667m2的剂量喷洒(市售)、25%吡唑醚菌酯乳油40ml/667m2

空白对照组:按照同等用量喷洒清水。

试验方法: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重复4次,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占用试验田小区面积67m2,小区随机排列。施药前,在各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小区中,随机取5点,施药10d、20d,分别记录各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小区防病效果。

各个试验组的防病效果见表1。

表1丙环唑·氨基寡糖素各剂型防病效果

由表1可知,施药10d后,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含33%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而2%氨基寡糖素水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59.1%,25%吡唑醚菌酯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8.2%,125克/升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45.5%。与各单剂相比,本申请的复配杀菌剂不但提高了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同时也扩大了病菌的防治,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施药20d后,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含33%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而2%氨基寡糖素水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57.1%、25%吡唑醚菌酯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2.9%,125克/升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45.7%。与各单剂相比,本申请的复配杀菌剂不但提高了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同时也扩大了病菌的防治,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可分散油悬浮剂与氨基寡糖素水剂、氟环唑、吡唑醚菌酯相比,对小麦田赤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有明显提高,对田间作物安全。

实施例8

施药地点: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王店小麦田,前茬为玉米田。试验地肥力均匀一致,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湿度适中。播种矮抗58,小麦田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等分布均匀。

施药时间:时间为2015年4月22日上午施药。

施药条件:施药当天晴天,温度19℃~27℃。

施药剂量及方式:施药量50ml/667m2,药液采用两步稀释法配制。药械采用利农电动背负式喷雾器,人工均匀喷雾,用水量为40kg/667m2

试验组:分为悬浮剂试验组、水剂试验组,乳油试验组;其中,悬浮剂试验组中按照50ml/667m2的剂量喷洒本发明实施例3中制得的含18%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悬浮剂,水剂试验组按照5%氨基寡糖素水剂200ml/667m2,乳油试验组按照25%吡唑醚菌酯40ml/667m2的剂量、125克\升氟环唑60ml/667m2喷洒(市售)。

空白对照组:按照同等用量喷洒清水。

试验方法: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重复4次,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占用试验田小区面积60m2,小区随机排列。施药前,在各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小区中,随机取4点;施药10d、20d,分别记录各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小区防病效果。

各个试验组的防治效果见表2。

表2丙环唑·氨基寡糖素各剂型防治效果

结合表1、2可知,施药10d后,本发明实施例3制得的含21%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95%以上,与单剂相比,其提高了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施药后20天,本发明实施例3制得的含21%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95%以上,与单剂相比,其提高了对病菌的防治效果,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同上,施药30d后,本发明实施例2、4、5制得的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氨基寡糖素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与单剂相比,其提高了对病菌的防治效果,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