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促早高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48504发布日期:2019-03-19 23:1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促早高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促早高效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其块根和茎叶营养丰富全面,被国内外推崇为最佳保健作物。甘薯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投入少、产出多和风险低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的营养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鲜薯的销售量逐年增加,农民种植甘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生产也广泛应用于甘薯生产中。甘薯保护地栽培是指采用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的农业种植方式。甘薯保护地栽培技术是甘薯促早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保护地栽培可以提高地温、反季节栽培、防除杂草、促使甘薯提早上市,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保证鲜薯周年均衡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鲁南地区是山东省甘薯主产区之一。目前,甘薯促早栽培主要模式还是依赖直接覆盖地膜实现的,因其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只能比常规种植提前15~20d。近年来,由于早熟甘薯品种的推广种植,甘薯保护地栽培模式更加多样化,新的促早栽培模式形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促早高效栽培方法,在温室大棚或大拱棚中选用早熟甘薯品种龙薯9号、通过科学施肥、薯苗处理、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地膜覆盖、搭建小拱棚、采苗、科学管理等技术手段,并通过三膜覆盖种植技术和鲜薯+薯苗销售的生产方式,解决甘薯促早栽培技术中温度提升困难、保苗难、发育迟缓、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促早高效栽培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用早熟甘薯品种龙薯9号

保护地栽培的甘薯品种要选择耐旱、耐涝,耐寒性较强的甘薯品种龙薯9号

步骤二:三膜覆盖种植模式

在温室大棚或大拱棚内栽种薯苗后,先覆盖一层地膜,然后在地膜上再搭建一个小型拱棚,形成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种植模式;

首先要建成温室大棚或大拱棚,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栽培通常采用7~8m长的镀锌钢管弯成弓形建造拱棚,拱棚宽4.3~5.0m,高2.0m左右,方向南北走向;

根据大拱棚宽度适当起垄,垄宽70~80cm,垄高25~30cm,垄的方向南北方向;

薯苗栽种完成后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完成后每2~3垄再搭建一个小型拱棚;

步骤三:促早栽培、合理密植

保护地甘薯选在2月25日~3月5日适宜种植,保护地甘薯种植密度比正常种植密度大,一般行距70~80cm,株距17cm左右,密度为5000棵/666.7m2为宜;采用45°斜插或船底形栽插方式,增加薯苗入土节数以增加结薯数,提高商品薯率;

步骤四:增施有机肥

起垄前要先施足底肥,深翻,耕层深度≥30cm;施入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2500~3000kg/666.7m2和40%~51%硫酸钾复合肥20~25kg/666.7m2,起垄时在垄的两边翻犁开沟,在沟内施入有机肥和复合肥,然后内翻犁整垄;

步骤五:薯苗处理

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700倍液外加40%辛硫磷300倍液和生根剂50~100倍液和成烯泥浆,对薯苗根部5cm进行蘸根处理,处理时间为5~10分钟,可以防治甘薯病害和虫害,促进甘薯快速生根;

步骤六:保温增温

棚膜类型:大棚膜选用厚度0.08mm的无滴长寿膜,利于透光、保温、抗风;

小拱棚选用厚度0.06mm的聚乙烯塑料膜;

地膜类型:地膜选择厚度0.006mm~0.008mm的黑色地膜、白色地膜或黑白相间地膜;需在覆膜前喷施100ml/666.7m2的33%二甲戊乐灵乳油或150ml/666.7m2的50%异丙草胺乳油防治杂草;

覆盖地膜:地膜覆盖方式采用先栽苗后覆膜的作业方式,覆膜前要先铺好滴灌带,并在栽后第二天下午进行覆膜,避免随栽随覆膜折断薯苗,影响薯苗成活率;地膜要求紧贴垄面,四周压实,用细湿土将薯苗周围的膜口封严避免高温烧苗;如果栽种薯苗时气温偏低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提前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再用斜插法栽种薯苗;

步骤七:采苗和收获

在甘薯生长期内可以采收蔓头苗3~5次,4月下旬开始剪苗,采苗3~5次,可以采收薯苗60000株/666.7m2左右,此种方式获得的薯苗都是顶端壮苗;

6月初鲜薯开始收获上市,100~120d内通过出售薯苗和鲜薯,可获得纯经济效益10000元/666.7m2以上。

步骤八:科学管理

大棚内甘薯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种植,外界气温较低,做好棚内保温和通风工作。薯苗移栽15~20d后,即薯苗长出3~5片新叶时,人工打顶促进侧芽萌发;

40~45d前后撤掉大拱棚内的小拱棚,当薯蔓长至20cm时进行炼苗,当温度在20℃时,选择上午10时到下午3时适当打开薄膜通风;

剪苗前3~5d,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的方法达到通风、透光、炼苗的目的;

当薯蔓长至25~30cm时要及时采苗,采苗过晚会影响薯苗采收数量和质量;

采苗时剪取薯蔓顶端长度20~25cm左右并有7~8片叶的壮苗;

薯蔓基部要保留1~3个叶节,有利于促进侧芽萌发,增加分枝数量,以保证下次采苗的数量和质量;

可以通过多次剪苗增加采苗量。甘薯保护地种植可以根据需要决定薯苗采苗次数和采苗量,鲁南地区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采苗,整个甘薯生长期采苗3~5次;

每剪一次薯苗后不要立即浇水施肥,等到薯蔓伤口愈合后再浇水,促进甘薯藤蔓快速生长。

作为优选步骤四中增施有机肥有困难的,可以施用40%~51%硫酸钾复合肥35kg/666.7m2或50~60kg/666.7m2复合肥。施肥方式采用一次性施肥,集中沟施深施。一次性施肥方式肥效持久又省工,且上层疏松、通透性好,有利于提高甘薯结薯数和商品薯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方法,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甘薯种植时间可以提前至2月25日前后,4月下旬开始采苗,采苗3~5次,整个甘薯生长期采苗60000株/666.7m2左右,此方法获得的薯苗都是优质壮苗,薯苗成活率高,返苗快,可以增加甘薯结薯数和商品薯率,6月上旬开始收获鲜薯,促使鲜薯提早上市。本发明提供的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高效栽培方法实现了甘薯高效生产,甘薯种植经济效益10000元/666.7m2以上,不仅使甘薯种植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对满足鲜薯周年均衡供应,缓解市场薯苗供应紧张的问题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述三膜覆盖种植模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鲁南地区甘薯促早栽培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用早熟甘薯品种龙薯9号

保护地栽培的甘薯品种要选择耐旱、耐涝,耐寒性较强的甘薯品种龙薯9号;

步骤二:三膜覆盖种植模式

在温室大棚或大拱棚内栽种薯苗后,先覆盖一层地膜,然后在地膜上再搭建一个小型拱棚,形成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种植模式;

首先要建成温室大棚或大拱棚,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栽培通常采用7~8m长的镀锌钢管弯成弓形建造拱棚,拱棚宽4.3~5.0m,高2.0m左右,方向南北走向;

根据大拱棚宽度适当起垄,垄宽70~80cm,垄高25~30cm,垄的方向南北方向;

薯苗栽种完成后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完成后每2~3垄再搭建一个小型拱棚;

步骤三:促早栽培、合理密植

保护地甘薯选在2月25日~3月5日适宜种植,保护地种植甘薯的密度比正常种植密度要大,一般行距70~80cm,株距17cm左右,密度为5000棵/666.7m2为宜;采用45°斜插或船底形栽插方式,增加薯苗入土节数以增加结薯数,提高商品薯率;

步骤四:增施有机肥

起垄前要先施足底肥,深翻,耕层深度≥30cm;施入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2500~3000kg/666.7m2和40%~51%硫酸钾复合肥20~25kg/666.7m2,起垄时在垄的两边翻犁开沟,在沟内施入有机肥和复合肥,然后内翻犁整垄;

步骤五:薯苗处理

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700倍液外加40%辛硫磷300倍液和生根剂50~100倍液和成烯泥浆,对薯苗根部5cm进行蘸根处理,处理时间为5~10分钟,可以防治甘薯病害和虫害,促进甘薯快速生根;

步骤六:保温增温

棚膜类型:大棚膜选用厚度0.08mm的无滴长寿膜,利于透光、保温、抗风;

小拱棚选用厚度0.06mm的聚乙烯塑料膜;

地膜类型:地膜选择厚度0.006mm~0.008mm的黑色地膜、白色地膜或黑白相间地膜;需在覆膜前喷施100ml/666.7m2的33%二甲戊乐灵乳油或150ml/666.7m2的50%异丙草胺乳油防治杂草;

覆盖地膜:地膜覆盖方式采用先栽苗后覆膜的作业方式,覆膜前要先铺好滴灌带,并在栽后第二天下午进行覆膜,避免随栽随覆膜折断薯苗,影响薯苗成活率;地膜要求紧贴垄面,四周压实,用细湿土将薯苗周围的膜口封严避免高温烧苗;如果栽种薯苗时气温偏低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提前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再用斜插法栽种薯苗;

步骤七:采苗和收获

在甘薯生长期内可以采收蔓头苗3~5次,4月下旬开始剪苗,采苗3~5次,可以采收薯苗60000株/666.7m2左右,此种方式获得的薯苗都是顶端壮苗;

6月初鲜薯开始收获上市,100~120d内通过出售薯苗和鲜薯,可获得纯经济效益10000元/666.7m2以上;

步骤八:科学管理

大棚内甘薯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种植,外界气温较低,做好棚内保温和通风工作。薯苗移栽15~20d后,即薯苗长出3~5片新叶时,人工打顶促进侧芽萌发;

40~45d前后撤掉大拱棚内的小拱棚,当薯蔓长至20cm时进行炼苗,当温度在20℃时,选择上午10时到下午3时适当打开薄膜通风;

剪苗前3~5d,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的方法达到通风、透光、炼苗的目的;

当薯蔓长至25~30cm时要及时采苗,采苗过晚会影响薯苗采收数量和质量;

采苗时剪取薯蔓顶端长度20~25cm左右并有7~8片叶的壮苗;

薯蔓基部要保留1~3个叶节,有利于促进侧芽萌发,增加分枝数量,以保证下次采苗的数量和质量;

可以通过多次剪苗增加采苗量。甘薯保护地种植可以根据需要决定薯苗采苗次数和采苗量,鲁南地区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采苗,整个甘薯生长期采苗3~5次;

每剪一次薯苗后不要立即浇水施肥,等到薯蔓伤口愈合后再浇水,促进甘薯藤蔓快速生长。

作为优选步骤四种增施有机肥源有困难的,可以施用40%~51%硫酸钾复合肥35kg/666.7m2或50~60kg/666.7m2复合肥。施肥方式采用一次性施肥,集中沟施深施。一次性施肥方式肥效持久又省工,且上层疏松、通透性好,有利于提高甘薯结薯数和商品薯率。

实施例2。

实施例

一种甘薯保护地高效栽培技术,采用三膜覆盖种植模式、选择早熟甘薯品种、通过鲜薯+薯苗销售的生产方式、增施有机肥、薯苗处理、适时早栽、合理密植、保温增温、采苗、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提高甘薯种植效益,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早熟甘薯品种龙薯9号

保护地栽培的甘薯品种要选择耐旱、耐涝,耐寒性较强,适应性广的品种。经过多年的促早栽培试验,鲁南地区进行保护地栽培的甘薯品种选用龙薯9号,该品种是由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薯皮浅红色,薯肉桔红色,薯形纺锤形,薯皮光滑,结薯3~5块,商品薯率高,食味软、甜、糯,高抗蔓割病,高抗甘薯瘟病ⅰ群,属短蔓高产优质品种,适用性强,丰产性特好,具有结薯特早的特性,比同期种植的甘薯可提前15~30d上市。

(2)三膜覆盖种植模式

首先采用8m长的镀锌钢管弯成弓形,建造大拱棚,棚宽5.0m、高2.1m,方向南北走向,这种拱棚优势在于可以随意安装拆卸,不受时间和地点条件限制,闲置不用时可以撤掉或在别处重新搭建,因地制宜节约成本。大拱棚内南北方向起垄,垄宽75cm,垄高25~30cm,薯苗种植完成后覆盖地膜,地膜覆盖结束后,每3垄上再搭建一个小型拱棚,用4m长钢管建成高1.0m的小型拱棚。形成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种植模式,见图1。

(3)鲜薯+薯苗销售的生产模式

通过保护地甘薯栽培使采苗与生产鲜薯结合起来,本实施例的设计方案为4月25日开始第一次采苗,每隔7d采苗一次,在甘薯生长期内分别采苗3次、4次、5次,此种方式获得的薯苗都是顶端壮苗,薯苗质量更优,能提高薯苗成活率,增加甘薯结薯数,提高商品薯率,薯苗价格0.12~0.15元/株,同时还能缓解薯苗市场薯苗供应不足的矛盾。甘薯采苗次数不同,鲜薯收获时间不同,本实施方案分别于6月5日、6月15日和6月25日收获鲜薯,此时鲜薯价格在2.6~3.0元/kg左右。鲜薯+薯苗销售的生产模式同时兼顾了薯苗市场供应量和保证鲜薯提早上市,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益,实现甘薯保护地高效栽培的目标,而且还缓解了薯苗供应紧张的矛盾。

(4)增施有机肥

保护地甘薯栽培应在增施有机肥和改良土质基础上进行。起垄前先施足底肥,深翻,耕层深度30cm左右。施入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3000kg/666.7m2和45%硫酸钾复合肥25kg/666.7m2,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起垄时在垄的两边翻犁开沟、在沟内施入有机肥和复合肥,而后内翻犁整垄。一次性施肥方式其肥效持久又省工,且上层疏松、通透性好,有利于提高甘薯结薯数和商品薯率。

(5)促早栽培、合理密植

2月25日~3月5日是保护地甘薯适宜种植期,此时常年早春气温回暖基本稳定,有利于幼苗生根发苗。本实施例于2月25日种植,行距75cm,株距17cm左右,密度5200棵/666.7m2左右。采用船底形栽插方式,薯苗入土3~4节,以增加结薯数,提高商品薯率。

(6)薯苗处理

用50%多菌灵500倍液、40%辛硫磷300倍液和生根剂50~100倍液和成烯泥浆,对薯苗根部5cm进行蘸根处理,处理时间为5~10分钟。可以防治甘薯病害和虫害,促进甘薯快速生根。

(7)保温增温

采用三膜覆盖保温措施。大棚膜选用厚度0.08mm的无滴长寿膜,利于透光、保温、抗风。小拱棚选用厚度0.06mm的聚乙烯塑料膜。地膜选用厚度0.008mm、宽度80cm的白色地膜。

地膜覆盖方式采用先栽苗后覆膜的作业方式,覆膜前先铺好滴灌带,喷施100ml/666.7m2的33%二甲戊乐灵乳油防除杂草,在栽后第二天下午进行覆膜,避免随栽随覆膜折断薯苗,影响薯苗成活率。地膜要求紧贴垄面,四周压实,用细湿土将薯苗周围的膜口封严,避免高温烧苗。

(8)科学管理

拱棚内甘薯于2月25日种植,此时外界气温较低,做好拱棚内保温和通风工作。薯苗移栽15d后,即薯苗长出3~5片新叶时,人工打顶促进侧芽萌发。薯苗栽后40d撤掉中间小拱棚。当薯蔓长至20cm时进行炼苗,当温度在20℃时,选择上午10时到下午3时适当打开薄膜通风。剪苗前3~5d,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的方法进行炼苗。当薯蔓长至25~30cm时及时采苗,采苗过晚会影响薯苗采苗数量和质量。采苗时剪取薯蔓顶端长度20~25cm左右并有7~8片叶的壮苗。薯蔓基部保留1~3个叶节,有利于促进侧芽萌发,增加分枝数量,保证下次采苗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通过多次剪苗增加采苗量。根据试验设计要求,整个甘薯生长期分别采苗3次,4次和5次。每剪一次薯苗要待薯蔓伤口愈合后再浇水,促进甘薯藤蔓快速生长。

经济效益分析

2017年,在济宁市汶上县甘薯试验示范基地,利用本发明进行了试验,采用三膜覆盖种植模式和鲜薯+薯苗销售的生产模式,整个甘薯生长期分别采苗3次、4次和5次,采苗数量分别为50000株/666.7m2、60000株/666.7m2和68000株/666.7m2,薯苗价格0.12~0.15元/株,薯苗收入分别为7500元/666.7m2、8900元/666.7m2和9860元/666.7m2,鲜薯分别于6月5日、6月15日和6月25日收获上市,鲜薯产量分别为1640.5kg/666.7m2、1821.7kg/666.7m2和2010.6kg/666.7m2,鲜薯价格分别为3.0元/kg、2.8元/kg和2.6元/kg,鲜薯收入分别为4921.5元/666.7m2、5100.7元/666.7m2和5227.6元/666.7m2,扣除生产成本费用(薯苗、大棚折旧费、肥料、材料费和人工费等),获得纯经济效益分别为10221.5元/666.7m2、11700.7元/666.7m2和12707.6元/666.7m2,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采用本发明所述技术,甘薯种植可以获得纯经济效益10000元/666.7m2以上,不仅满足了鲜薯周年均衡供应的需求,提高了甘薯的种植效益,而且还能缓解5月份薯苗供应紧张的问题。

表1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高效栽培产量结果

表2鲁南地区甘薯保护地高效栽培经济效益分析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