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4490发布日期:2019-10-18 20:52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属于盐碱地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球盐碱地面积已经达到9.55×108,我国盐碱地面积为9913万公顷,盐碱地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西北、华北、东北及沿海是我国盐碱土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中滨海盐碱地在我国盐碱土面积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而目前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作物种植模式单一,产量低,土壤盐碱化程度高,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而种植盐碱地的低效益和改良盐碱地的高成本使大部分盐碱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因此,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利用效率,丰富区域内作物种类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

藜麦属于苋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000-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养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藜麦籽实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

藜麦起源于高海拔地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从海平面至海拔4000多米都有分布,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藜麦是一种兼性盐生植物,有些藜麦品种可以耐受海水一样高的盐胁迫(电导率40ds/m,或相当于约400mmol/lnacl),藜麦突出的耐盐特性及优良的营养品质使其在盐碱地耐盐植物筛选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另外,耐盐植物对土壤的修复作用也是盐碱地耐盐植物筛选的重要因素。用于土壤脱盐的候选植物的前提条件是该植物耐盐性非常强、生物量高、盐吸收能力相对高、茎中钠储存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等。藜麦可能是满足这些要求的较为理想的作物。因此,盐碱地种植藜麦是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的重要方式。

中国专利文献cn108770406a(申请号201810646023.8)公开了一种盐碱地优质高产藜麦种植方法,包括对土壤进行物理改良、机械改良、化学改良的步骤;所述物理改良为:在田地的地面上留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坡度,在田地四周低的边缘设地埂,以将地面包围,又在地埂外侧挖排水沟;采用快速漫灌的方式将田地灌满水,保持水面高于地面20cm、保水10-15h,使水下渗地面以下至少30cm;同时将田地四周的地埂挖出排水口,进行一次排盐,使田地内的水从四周的排水口同时排出至排水沟内;该发明先对田地进行排盐,降低土壤盐碱度,然后在进行机械改良和化学改良,控制盐碱度符合工艺要求,在进行播种,从而避免了因盐碱度高而使藜麦种子不能发芽出苗的问题。

中国专利文献cn108094082a(申请号201711205633.6)公开了一种内陆苏打盐碱地藜麦的种植方法,以脱盐剂为核心,以农艺、化学措施为辅,修建排水沟;秋季土地整理;春季播前土壤处理,深耕浅旋;播前用脱盐剂浸泡种子;苗期喷施生物菌剂保苗。采用化学改良措施中和盐碱,灌水洗盐,降低对藜麦的盐碱侵害程度;播前土壤进行精细耕作,并控制播种深度,促进藜麦小粒种子的发芽;用生物改良措施对藜麦种子进行播前浸泡包衣,苗期喷施,以提高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达到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的目的;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然而,滨海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土质结构差,普遍存在出苗难及缺苗断垄的问题。此外,受滨海盐碱地所处特殊气候条件的原因,藜麦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原因,导致藜麦败育,这是目前困扰藜麦在滨海盐碱地进行推广种植的主要障碍。上述技术无法解决滨海盐碱种植藜麦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藜麦种子,播种至育苗基质中,在温度22~26℃、湿度55~65%的条件下,培育至6叶期,制得移栽苗;

所述的育苗基质,包括如下组份,均为质量份:

草炭12~18份、蛭石12~18份、沙土25~35份、生物炭12~18份、有机肥15~25份、调环酸钙1.5~2.5份;

(2)于3月20日至3月30日期间,对待栽培的滨海盐碱地地块进行大水漫灌,然后于4月5至4月10日期间,按每亩施复合肥35~45kg、生物有机肥140~160kg;待4月12至4月17日期间,将步骤(1)的移栽苗连同育苗基质一起移栽至沟深18~22cm的垄沟内,整苗,浇透水;

(3)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藜麦种子为生育期较短的藜麦早熟品种的种子;进一步优选的,藜麦早熟品种为华青1号、青藜2号、hx2、nky-s4。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播种的播种深度为1~1.5cm,播种后还包括以表面喷施水的方式将育苗基质浇透。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出苗前的培育温度为24~26℃、湿度60~65%,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表面喷水;出苗后的培育温度为22~25℃、湿度55~60%,每隔三天浇水一次;移栽前5天还包括开棚通风、日夜炼苗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育苗基质还包括微生物菌肥0.35~0.4份;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育苗基质还包括微生物菌肥0.4份。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育苗基质,包括如下组份,均为质量份:

草炭15份、蛭石15份、沙土30份、生物炭15份、有机肥20份、调环酸钙2份。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肥(neb)购自美国根茂公司。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复合肥中氮磷钾的质量比为1:1:1。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施肥步骤后还包括施用防虫害药物的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按用量撒施防虫害药物,采用旋耕机旋耕深翻,旋耕深度为25~30厘米,整平耙细,然后进行开沟种植,行距为45~55cm,开沟深度为18~22cm。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防虫害药物为辛硫磷颗粒剂,施用量为4.5公斤/亩。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移栽步骤后,还包括覆土压实的步骤;整苗后,株距为28~32cm,密度不超过4500株/亩。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田间管理步骤包括:

浅耕除草:藜麦苗长至12~18cm时,进行田间浅耕并除草;

病虫害的防治:5月中下旬采用苏云金杆菌和/或灭多威进行灌根;5月底到6月初采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或5%氯虫苯甲酰胺进行植株茎秆的表面喷施;

中期培土:当藜麦株高长到80~100厘米时,进行根部培土;

生育后期倒伏现象的防治:藜麦生育中后期采取行间立桩拉绳进行物理防护;

采收:藜麦成熟后,根据籽实成熟度及时收获,防止穗部发芽。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首次通过特定的育苗基质,培育了壮苗,提早了藜麦的生育期,有利于避开藜麦开花授粉期遭受滨海地区高温天气的影响,由于藜麦是高温敏感作物,开花授粉期遭遇高温天气容易导致花粉败育及籽粒发育异常,本发明通过提早藜麦的生育进程,保证了藜麦授粉及籽粒的正常发育,解决了目前困扰滨海盐碱地无法推广藜麦种植的难题;

2、本发明通过培育壮苗,并结合移栽过程的相关肥、水、土的处理,并考虑滨海气候的影响,通过改进栽培步骤和条件,显著提高了滨海盐碱地藜麦的成苗率,解决了盐碱地出苗难及缺苗断垄的现象,节省了种子及后期间苗的人工。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培育获得的移栽苗的照片;

图2、对比例1培育获得的移栽苗的照片;

图3、实施例2培育获得的移栽苗的照片;

图4、实施例5培育获得的移栽苗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所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生物材料来源

藜麦早熟品种华青1号,购自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青藜2号、hx2、nky-s4品种购自青海省农业科学院,以上四种藜麦早熟品种成熟周期在90~110天。

微生物菌肥(neb),购自美国根茂公司,养分含量:b硼+fe铁+cu铜+mn锰+mo钼+zn锌≥100g/l,核心成分是丛枝孢囊菌,在土壤和作物形成共生关系,作为真菌接种根系后,菌丝一方面在皮层细胞间延伸传入细胞内,形成丛枝结构,一段时间后末端膨大形成孢囊,存储养分和水分,另一方面菌丝向根外扩散,形成庞大根系,可使作物根系扩大5-60倍,增加吸收面积和吸收能力。另外菌丝代谢过程汇总分泌产生的活性酸物质,分解转化土地中各种养分,把难吸收的大分子转化成离子态,使作物形成良好的根际微生态环境,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复合肥购自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氮磷钾的质量比为1:1:1。

草炭、蛭石、沙土、生物炭、有机肥、调环酸钙均为普通常规市售产品。

试验地块

实验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广北农场(118°39’40”e,37°15’38”n);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43.3mm,年光照时长2440.3h,年平均气温12.2℃。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华青1号藜麦种子,播种至育苗基质中,播种的播种深度为1cm,然后以表面喷施水的方式将育苗基质浇透,出苗前的培育温度为25℃、湿度60%,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表面喷水;出苗后的培育温度为23℃、湿度60%,每隔三天浇水一次,培育30天至6叶期,制得移栽苗;

所述的育苗基质,组份如下,均为质量份:

草炭15份、蛭石15份、沙土30份、生物炭15份、有机肥20份、调环酸钙2份;

(2)于3月25日,对待栽培的滨海盐碱地地块进行大水漫灌,然后于4月8日,按每亩施复合肥40kg、生物有机肥150kg;按4.5公斤/亩撒施辛硫磷颗粒剂,采用旋耕机旋耕深翻,旋耕深度为25厘米,整平耙细,然后进行开沟种植,行距为50cm,开沟深度为20cm;4月10日进行开棚通风、炼苗;待4月15日,将步骤(1)的移栽苗连同育苗基质一起移栽至沟深20cm的垄沟内,覆土压实,整苗使株距为30cm,密度不超过4500株/亩,浇透水;

(3)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

浅耕除草:藜麦苗长至15cm时,进行田间浅耕并除草;

病虫害的防治:5月中下旬采用苏云金杆菌和/或灭多威进行灌根;5月底到6月初采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或5%氯虫苯甲酰胺进行植株茎秆的表面喷施;5月中下旬是地下害虫重要危害期,主要包括小地老虎、蝼蛄、蛴螬和金针虫;5月底到6月主要危害害虫为甜菜筒喙象虫;

中期培土:当藜麦株高长到80~100厘米时,进行根部培土;该步骤可以促进根系生长,防治植株倒伏;

生育后期倒伏现象的防治:藜麦生育中后期采取行间立桩拉绳进行物理防护;藜麦茎秆木栓化程度低,生育中后期茎端顶生花穗硕大,如遇大风和暴雨易倒伏,该方式可以降低倒伏损害;

采收:藜麦成熟后,根据籽实成熟度及时收获,防止穗部发芽;该方式主要是防止高湿条件下和连续降雨时籽粒穗部发芽和发霉。

经统计,移栽后10天成苗率可达到94%以上,采收时期为7月5日,亩产140公斤。

实施例2

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青藜2号藜麦种子,播种至育苗基质中,播种的播种深度为1.5cm,然后以表面喷施水的方式将育苗基质浇透,出苗前的培育温度为26℃、湿度65%,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表面喷水;出苗后的培育温度为25℃、湿度55%,每隔三天浇水一次,培育至6叶期,制得移栽苗;

所述的育苗基质,组份如下,均为质量份:

草炭12份、蛭石18份、沙土25份、生物炭18份、有机肥15份、调环酸钙2.5份;

(2)于3月20日,对待栽培的滨海盐碱地地块进行大水漫灌,然后于4月5,按每亩施复合肥45kg、生物有机肥140kg;按4.5公斤/亩撒施辛硫磷颗粒剂,采用旋耕机旋耕深翻,旋耕深度为30厘米,整平耙细,然后进行开沟种植,行距为45cm,开沟深度为22cm;移栽前5天进行开棚通风、炼苗;待4月12至4月17日期间,将步骤(1)的移栽苗连同育苗基质一起移栽至沟深22cm的垄沟内,覆土压实,整苗使株距为32cm,密度不超过4500株/亩,浇透水;

(3)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

浅耕除草:藜麦苗长至12cm时,进行田间浅耕并除草;

病虫害的防治:5月中下旬采用苏云金杆菌和/或灭多威进行灌根;5月底到6月初采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或5%氯虫苯甲酰胺进行植株茎秆的表面喷施;

中期培土:当藜麦株高长到80~100厘米时,进行根部培土;

生育后期倒伏现象的防治:藜麦生育中后期采取行间立桩拉绳进行物理防护;

采收:藜麦成熟后,根据籽实成熟度及时收获,防止穗部发芽。

经统计,移栽后10天成苗率可达到93%以上,采收时间为7月5日,亩产135公斤。

实施例3

一种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hx2藜麦种子,播种至育苗基质中,播种的播种深度为1.2cm,然后以表面喷施水的方式将育苗基质浇透,出苗前的培育温度为24℃、湿度62%,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表面喷水;出苗后的培育温度为22℃、湿度57%,每隔三天浇水一次,培育至6叶期,制得移栽苗;

所述的育苗基质,组份如下,均为质量份:

草炭18份、蛭石12份、沙土35份、生物炭12份、有机肥25份、调环酸钙1.5份;

(2)于3月30日,对待栽培的滨海盐碱地地块进行大水漫灌,然后于4月10日,按每亩施复合肥35kg、生物有机肥160kg;按4.5公斤/亩撒施辛硫磷颗粒剂,采用旋耕机旋耕深翻,旋耕深度为25厘米,整平耙细,然后进行开沟种植,行距为55cm,开沟深度为22cm;移栽前5天进行开棚通风、炼苗;待4月17日,将步骤(1)的移栽苗连同育苗基质一起移栽至沟深22cm的垄沟内,覆土压实,整苗使株距为28cm,密度不超过4500株/亩,浇透水;

(3)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包括:

浅耕除草:藜麦苗长至18cm时,进行田间浅耕并除草;

病虫害的防治:5月中下旬采用苏云金杆菌和/或灭多威进行灌根;5月底到6月初采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或5%氯虫苯甲酰胺进行植株茎秆的表面喷施;

中期培土:当藜麦株高长到80~100厘米时,进行根部培土;

生育后期倒伏现象的防治:藜麦生育中后期采取行间立桩拉绳进行物理防护;

采收:藜麦成熟后,根据籽实成熟度及时收获,防止穗部发芽。

经统计,移栽后10天成苗率可达到94%以上,采收时间为7月5日,亩产140公斤。

实施例4

一种如实施例1所述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采用nky-s4藜麦种子。

经统计,移栽后10天成苗率可达到93%以上,采收时间为7月5日,亩产130公斤。

实施例5

一种如实施例2所述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育苗基质,组份如下,均为质量份:

草炭12份、蛭石18份、沙土25份、生物炭18份、有机肥15份、调环酸钙2.5份、微生物菌肥0.4份;

微生物菌肥采用用喷雾器喷洒于育苗基质,至基质完全湿润,每1克菌肥兑2000克水。

经统计,移栽后10天成苗率可达到98%以上,采收时间为7月5日,亩产155公斤。

对比例1

如实施例1所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育苗基质,组份如下,

草炭40份、蛭石40份、有机肥20份,均为质量份。

经统计,移栽后10天成苗率可达到81%以上,采收时间为7月5日,亩产115公斤。

对比例2

如实施例1所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其他非藜麦早熟品种陇藜1号。

经统计,移栽后10天成苗率可达到95%以上,采收时间为7月25日,亩产45公斤。

对比例3

如实施例1所述的藜麦育苗移栽种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移栽苗终止时间延后10天。

经统计,采收时间为7月15日,亩产115公斤。

实验例

分别对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和对比例1-2的移栽苗的株高、茎粗、单株叶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植株鲜重、幼苗成活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3及图1-4所示。

表1对比例1与实施例1幼苗生长发育状况的比较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1和实施例1相比,幼苗生长发育状况明显差于实施例1,幼苗高度、植株的茎粗、单株叶片数、叶片大小及植株鲜重均明显低于实施例1;从对比例1和实施例1的移栽成苗率及产量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1的移栽成苗率和产量明显低于实施例1,由此可见,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比,由于基质配方的创新性,不仅培育了壮苗,增强了幼苗的抗逆性,增强了幼苗对盐碱地的适应性,提早了生育期,避开了高温对藜麦授粉及籽粒发育的影响,促进了藜麦产量的形成。

表2对比例2与实施例1幼苗生长发育状况的比较

从表2和产量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2与实施例1在育苗基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藜麦品种之间幼苗发育状况差异不大,移栽成活率也无显著差异,但是产量结果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本发明技术内容仅适用于藜麦早熟品种,通过特殊基质的育苗移栽方式来提高藜麦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适应性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生育期较长的藜麦品种来说,由于开花期的延后,导致授粉期无法避开高温天气,影响了正常的授粉和籽粒的发育,进而影响了产量的形成,这是显著影响滨海盐碱地藜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表3实施例2与实施例5幼苗生长发育状况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2和实施例3相比,幼苗成活率无明显差异,两种基质条件下藜麦幼苗均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但是从幼苗生长发育状况看,实施例5条件下藜麦幼苗表现为茎粗、叶大,植株鲜重明显高于实施例2,说明实施例5更有利于培育壮苗;从移栽成活率和产量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5可进一步提高盐碱地藜麦的移栽成活率和产量,这说明实施例5中添加的微生物菌肥可增强移栽后藜麦幼苗对盐碱地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产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