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地地膜沟垄作玉米与豌豆带状可持续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51530发布日期:2019-08-17 01:18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旱地地膜沟垄作玉米与豌豆带状可持续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资源性缺水严重、旱灾频发、土壤肥力低下、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地膜覆盖是旱地作物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近年来研发应用的集沟垄作集雨于地膜覆盖增温保墒于一体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具有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作用,然而,研究发现,这种高产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消耗强度和高投入基础上的,这相悖于现代农业低投入、可持续、高产出的要求。因此,应用地膜玉米与豆科作物组成带状种植系统,通过豌豆的固氮作用、地膜一膜两年用降低传统玉米生产对地膜、化肥的高依赖与生产成本,利用生物种间作用调节作物带间土壤水分、养分,实现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旱地地膜沟垄作玉米与豌豆带状可持续种植方法,能够缓解传统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对地膜、化肥、水分的高强度消耗,创建新型的节本增效旱作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旱地地膜沟垄作玉米与豌豆带状可持续种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播种前先进行田间结构布局,形成玉米、豌豆自然播种带小区,每小区由3个玉米、豌豆带组成;

步骤二、旋耕翻埋肥料,再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起垄覆膜机进行起垄、覆膜,覆膜后在种植沟每隔50cm打渗水孔以便蓄积雨水,并且检测地膜覆盖质量;

步骤三、同年4月上旬,在豌豆带按187.5kg/hm2的播种量条播豌豆;4月下旬或5月上旬,在玉米带于种植沟按3万株的密度用玉米点播器点播玉米;

步骤四、同年7月中旬或下旬,待豌豆成熟后收获豌豆,并及时翻耕土壤;

步骤五、同年10月上旬或中旬,待玉米成熟后,收获,割秆、揭膜、翻耕、耙耱收墒。

进一步地,所述玉米、豌豆自然播种带小区的宽度为6.6m,每个小区自然播种带宽1.1m,幅宽2.2m。

进一步地,所述田间结构布局是采用划分器进行的。

进一步地,所述旋耕翻埋肥料的方法为:豌豆按纯氮10kg/hm2,纯p2o552.5kg/hm2基施化肥,玉米带按纯氮100kg/hm2,纯p2o575kg/hm2的撒施基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起垄的大垄宽70cm,高10cm,小垄宽40cm,高15cm。

进一步地,所述豌豆带条播豌豆的行距为22cm,播5行;所述玉米带点播玉米的行距为40cm,株距25cm。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旱地地膜沟垄作玉米与豌豆带状可持续种植方法能够实现12253kg/hm2的粮食产量及为30133元/hm2的总产值,有效地提高了作物产量、产值与水氮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较传统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约地膜50%,节氮40%,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加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能够缓解传统双垄沟播玉米对化肥、地膜依赖与只增产不增效的问题,创建新型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试验地点:本研究于2012-2017年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甘肃农业大学定西三结合基地进行,该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偏南,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平均海拔2000m,年均太阳辐射592.85kj/cm2,日照时数2476.6h,年均气温6.4℃,≥0℃积温2933.5℃,≥10℃积温2239.1℃,无霜期14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399.3mm,年蒸发量1531mm,干燥度2.53,为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试验地土壤为黄绵土,0-200cm土壤容重平均为1.17g/cm3,凋萎含水率7.3%,饱和含水率28.6%,ph值8.36,土壤有机质12.01g/kg,全氮0.76g/kg,全磷1.77g/kg。试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0.9mm。

供试化肥:n、p、k含量分别为46%、0%、0%的尿素;n、p、k含量分别为18%、46%、0%的磷酸二铵。

供试农药:阿维菌素。

供试地膜:无色0.01mm聚乙烯地膜,符合gb13735-92规定。

供试作物品种:玉米(先玉335)、豌豆(燕农2号)。玉米种子一般采用包衣处理。

空间布局:玉米、豌豆带宽各为1.1m,幅宽2.2m,玉米种2行,豌豆种5行;

试验种植模式与栽培技术要求

种植模式:

该模式采用玉米:豌豆=2:5带型:玉米带种2行;豌豆带种5行;幅宽为:玉米带:豌豆带=110cm:110cm;玉米豌豆带间不留间距。4月上旬,在豌豆带按187.5kg/hm2的播种量条播豌豆,豌豆播行,行距22cm;4月下旬或5月上旬在玉米带于种植沟按3万株的密度用玉米点播器点播玉米,行距40cm,株距25cm;当年7月中旬或下旬,待豌豆成熟后,收获豌豆,及时翻耕土壤。年10月上旬或中旬,待玉米成熟后,收获,割秆、揭膜、翻耕、土壤入冻前耙耱平整土壤。

试验栽培技术要求:

玉米、豌豆带状种植模式可接任何作物茬口,待土壤解冻后,进行田间布置,每个小区自然播种带宽1.1m,幅宽2.2m,每小区由3个小麦、玉米带组成,玉米施肥按施氮100kg/hm2,纯p2o5150kg/hm2,全作基肥,整地时要旋耕细耙;旋耕翻埋肥料,而后用起垄覆膜机起垄覆膜,其中,大垄宽70cm,高10cm,小垄宽40cm,高15cm,覆膜后在种植沟每隔50cm打渗水孔以便蓄积雨水;及时检查地膜覆盖质量,防止大风揭膜和人畜踩踏地膜;豌豆带施肥按施氮10kg/hm2,纯p2o5105kg/hm2,全作基肥。7月-8月,玉米红蜘蛛、蚜虫发生初期,用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每隔7-10d喷药一次,共2-3次。豌豆适时早收,收获后,深耕晒垡。玉米最适宜的收获期是蜡熟后期,苞叶发白,子粒变硬具有光泽时收获,千粒重高,品质好。玉米收获后,齐根割掉秸秆并移出农田,及时对玉米带进行翻耕,耕深20-25cm,入冻前对整个农田进行耙、耱、镇压,以提高土壤贮水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