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还田机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8604发布日期:2019-08-20 20:00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还田机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还田机降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还田机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常见的还田方式多数采用还田机,对已收割的土地,进行在线粉碎还田,使得其不会影响下次播种的前提下从而将粉碎后的秸秆碎屑铺在田地上,但是现有的还田机在进行工作时,往往会生产大量的粉尘,使得操作人员会吸入大量的粉尘而危害健康,同时也会使得大量的扬尘进入空气中,形成悬浮的颗粒物,造成很大的环保压力,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兼顾还田质量的前提下,能够直接在初始阶段就将粉尘进行沉降,避免切割时产生大量扬尘的现象。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6149866u中公开了一种设有后端挡泥板的反转灭茬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前端设置悬挂架,所述悬挂架与牵引机构连接,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主传动箱、副传动箱、传动轴,所述主传动箱设置在机架中间,所述副传动箱设置在机架侧边,所述副传动箱与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上设有灭茬机构,所述灭茬机构的上端装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的后端机架上设有后端挡泥板,所述挡泥板的两端延伸至机架的侧边,该实用新型未进行喷水降尘,且依然存在扬尘弥漫的现象。

在申请公布号cn106068720a公开了一种带有自动喷洒装置的灭茬机,包括化肥箱、固定杆、固割盘、油入口和减速机,所述化肥箱右侧设置有振动机,且化肥箱下方连接有肥料出口,所述振动机下方设置有集尘箱,所述集尘箱上方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方连接有连接头,所述固定杆下方设置有药水箱,所述药水箱下方连接有药水出口,所述药水出口右侧设置有固定螺丝扣,所述固定螺丝扣下方固定有轮子,所述割盘上方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油入口下方设置有油箱,所述减速机下方固定有旋转柱,且减速机左侧设置有驱动机;该实用新型采用集尘箱的方式,降尘效果不佳,依然不能解决大量扬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发明提供一种还田机降尘装置,能够在兼顾还田质量的前提下,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就能够将粉尘进行沉降,避免切割时产生大量扬尘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提供一种还田机降尘装置,包括还田机本体,设置在所述还田机本体上动力输出端的降尘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还田机本体上的降尘封盖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还田机本体上的降尘机构;

所述还田机本体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还田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多个悬挂臂,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动力传输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用于将动力传输模块的动力传递至还田模块的张紧轮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下端两侧的支撑杆,以及设置在两支撑杆之间的压平辊;

所述降尘封盖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压平辊相配合的降尘封盖,所述降尘封盖两侧设置与两所述支撑杆相配合的降尘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降尘封盖前端且与压平辊相配合的耐磨层。

所述动力传输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齿轮箱,设置在所述齿轮箱动力输入端的万向节传动轴,设置在所述齿轮箱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张紧轮模块相配合的传动轴;

所述还田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还田刀辊,所述还田刀辊上设置有y字型刀片。

所述降尘动力机构包括设置在齿轮箱上的动力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动力支撑座上的多个支承件,贯穿多个所述支承件的动力传递轴,设置在所述动力传递轴输入端的主动轮,设置在所述动力传递轴输出端的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设置在所述齿轮箱输出端的第一驱动轮相配合,所述壳体上设置降尘柱塞泵,以及所述降尘柱塞泵上设置与所述从动轮相配合的第二驱动轮。

所述降尘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储水罐,设置在所述储水罐上换气孔,设置储水罐上且位于侧面的低压孔,设置在所述低压孔上且与所述降尘柱塞泵低压端相连通的低压管,设置在所述降尘柱塞泵高压端的高压管,设置在高压管上的多通接头,设置在所述多通接头上的高压支管,设置在所述高压支管末端的高压喷雾嘴。

所述高压支管上设置控制阀门。

所述储水罐通过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高压喷雾嘴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所述壳体上靠近齿轮箱侧设置柔性防护栏。

所述柔性防护栏为柔性橡胶板或防护链条网。

所述张紧轮模块包括与所述传动轴末端的第一传动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还田刀辊端部相连接的第二传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之间的皮带,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转轴,套设在转轴上的张紧杆,设置在所述张紧杆一端部且与所述皮带配合压紧的张紧轮,设置在所述张紧杆另一端的压紧杆,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设置导向孔,所述压紧杆贯穿所述导向孔,所述压紧杆上设置与所述导向板相配合的压紧弹簧。

所述降尘封盖前端靠近压平辊部位设置有导灰孔。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还田机在线粉碎还田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使得操作人员会吸入大量的粉尘而危害健康,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扬尘进入空气中,形成的悬浮颗粒物会造成很大的环保压力,我国是农耕文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人民群众的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且大多数人都认为秋收本来就是繁忙且会产生灰尘的,同时人们对农田的目标一直考虑的问题均是,如何增产、如何减少人力、如何损失最小,认为脏点灰尘大点也没什么大不了,且在收割后进行还田工作时,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会在数小时内将土地平整完毕,且在没有风的天气,灰尘仅仅会影响驾驶员以及周边数百米范围内人们,同时由于根深蒂固的农忙本身就会有点灰尘,没有灰尘还叫秋收嘛的思维影响,因此没人会想到给还田机增加降尘设备,而本发明创造性的为还田机增加了降尘装置,不仅能够兼顾还田机的还田质量,能够直接在初始阶段就将粉尘进行沉降,避免切割时产生大量扬尘的现象。

另外,采用的还田机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还田模块其包括通过轴承设置在壳体内的还田刀辊,而在还田刀辊上活动设置有y字型刀片,能够在高速转动时,通过击打的方式对秸秆进行粉碎,从而使得高速运行时也能保证粉碎的效果,而壳体上设置的多个悬挂臂,能够将其悬挂在农用设备上,例如拖拉机或链轨拖拉机上,本发明中优选的采用三点悬挂臂的方式进行悬挂,采用的动力传输模块能够将拖拉机上的动力传递给还田机,而采用的动力传输模块包括在壳体上设置的齿轮箱,优选的采用一级锥齿轮箱的方式进行动力传输,且能够改变动力传递的方向,当然还可采用链传动结构,而采用的张紧轮模块能够将动力从动力传输模块传递给还田模块,而设置在壳体下端两侧的支撑杆能够为压平辊提供支撑,且采用的压平辊能够决定还田模块的工作高度,来适应不同农作物残存的秸秆高度,优选的采用金属辊的方式。

另外,采用的降尘封盖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且与压平辊相配合的降尘封盖,其将压平辊与壳体之间进行了二次密封,不仅能够实现检修的便捷,而且还能使得产生的灰尘在其中进行分子级别的碰撞,消耗其动能,以此来实现最大限度的降尘,而为了实现相对密封的效果,在降尘封盖两侧设置降尘侧板,防止灰尘从侧面漏出的现象,而设置在降尘封盖前端的耐磨层,不仅能够实现与压紧辊的紧密贴合,还能够将压平辊上沾黏的秸秆刮下来,从而确保持续的压平效果,也进一步的减少了扬尘的产生。

另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认为,这个地方是不能设置风尘盖板的,这是刀具打碎作物秸杆抛洒的必要技术特征,因为如果密封以后刀具在高速旋转时,内部扬起的块状物或秸秆不会从缝隙中排出,均在壳体内进行反复碰撞,使得一些石头或扬起的秸秆反复的对刀具进行碰撞,有的会卡在刀具与还田刀辊连接处的缝隙里,如果有较大块状物卡在其中,则会在转动过程中使得y型刀片转轴处形成相反的作用力,一旦高速击打地面的秸秆,由于卡的有异物,要么使得异物粉碎,要么会造成转轴处弯曲,使得在高速甩动过程中,转轴处会不断的晃动,从而使得转轴孔不断扩大,久而久之可能会使得转轴继续形变而在工作时甩出,这种现象时非常危险的,为了避免多数需要进行频繁的检修,但由于还田机质量较大不能通过人力将其翻过来进行检修,使得检修时需要趴在地上透过现在放置降尘封板处的间隙进行逐一检查,因此一般技术人员认为此处不能加装降尘封板来降低故障的发生,同时由于相对密封不仅工作环境差,而且降低了与外界空气的交换,使得在高速旋转时,转轴与轴孔不停的进行摩擦,且在转轴与轴孔处容易富集粉碎的秸秆,在结合转轴的不停摩擦,使得热量难以散出,从而进一步的加剧了轴孔与转轴处的磨损,增加了故障率,然而不设置降尘封板时则不会造成这种现象。

另外,降尘封板不是全封闭,是封闭一部分,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能够让灰尘、沙粒、板结土块和秸杆碎屑充分更加充分的接触,进行反复碰撞,且由于在壳体的狭小空间内被反复扬起,其中的空气中的充满了大量粉碎的秸秆,其会与灰尘、沙粒、板结土块进行再次碰撞,一方面能够再次对秸秆进行粉碎,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板结土块反复碰撞,从而形成碎块,能够还田刀辊的高速转动下,实现在极短时间内的高速碰撞,从而能够将碎块进行再次粉碎,能够与粉碎后的秸秆形成混合物,从而平铺在地面,使得秸秆能够在再次耕地前,提前与土壤进行接触,从而能够更为快速的形成腐殖质。

发明人在发现该效果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了两组对比试验,一组田地采用本发明的降尘封板结构,另一组采用完全密封的降尘封板结构,通过相同工作时间,相邻田块进行间隔工作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土地不同造成的干扰,并各自实验了2000亩左右的田地,在还田后至耕种后再次收割时,发现采用本装置的农田在采用同一批种子与化肥的前提下,产量居然有3-5%的增产,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发明人又重新给农户协商,在第二年再次进行了实验发现依然能够增产3-5%,发明人由此可以断定确实是本装置的因素而实现的增产,为了再次进行验证申请人在第二年的实验时对还田后的土壤表层进行了取样,并发现通过本发明还田的土壤形成的腐殖质质量更好,且与土壤结合的更为紧密。

更重要的是部分封闭后留下的导灰孔,能够把灰尘和秸杆碎屑收敛到更为狭窄幅面上,喷出的高压水,所需要的幅面更集中,能够更好地结合灰尘与秸杆碎屑,甚至直接结合附着到地上,直接使地面形成一个湿度结合层,从地上还田机尾的距离10-30公分的空中,同时兼顾到压平辊通过后在地面上激起的扬尘,狭窄的出灰口与更为集中和高压水雾结合,解决了地上和地面两个维度的扬尘问题,实现了两个空间层面的立体降尘,这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是是意想不到的。

另外,采用的降尘动力机构包括设置在齿轮箱上的动力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动力支撑座上的多个支承件,优选的采用两个滚子轴承或深沟球轴承,能够贯穿两支承件设置动力传递轴,并在动力传递轴的输入端设置主动轮,使得能够与齿轮箱输入端上设置的第一驱动轮相配合,优选的采用皮带连接主动轮与第一驱动轮,当然还可采用链条传动的方式,而同样的,采用的从动轮与降尘柱塞泵上的第二驱动轮即可采用皮带传动,还可采用链条传动,当然还可以采用齿轮传动,而采用的降尘柱塞泵采用的拖拉机动力直接驱动的方式,当然还可采用电力驱动的方式,能够简化降尘动力机构提高设置的效果。

另外,采用的降尘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储水罐,采用的储水罐为固定设置在壳体上的160升横向放置的圆柱型储水罐,而在储水罐上设置有与大气相连通的换气孔,能够保持压力的平衡,而在储水罐侧面设置的低压孔,能够通过在其上设置低压管将水抽入降尘柱塞泵,并通过降尘柱塞泵加压后,通过高压管进行分流的方式,能够通过高压喷雾嘴对降尘封盖后部的漂浮的灰尘进行沉降,而由于使用田地的干湿度不同,秸秆高度不同,选择不同位置的高压喷雾嘴,同时还可以选择控制阀门开合度的大小;另外,在壳体靠近齿轮箱侧设置柔性防护栏,能够阻挡高速转动扬起的石块或土块,避免飞出砸坏拖拉机或驾驶员的现象,采用的柔性防护栏优选的采用柔性橡胶板,其不仅能够便于使得待粉碎的秸秆进入其中,还能够使得避免块状物体脱出壳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壳体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张紧轮模块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储水罐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降尘封盖机构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降尘动力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柱塞泵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柔性防护栏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封尘边沿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发明实施例的附图1-9,对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8所示:一种还田机降尘装置,包括还田机本体,设置在所述还田机本体上动力输出端的降尘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还田机本体上的降尘封盖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还田机本体上的降尘机构;

所述还田机本体包括壳体1,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还田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多个悬挂臂16,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的动力传输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用于将动力传输模块的动力传递至还田模块的张紧轮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下端两侧的支撑杆3,以及设置在两支撑杆3之间的压平辊4;

所述降尘封盖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与所述压平辊4相配合的降尘封盖29,所述降尘封盖29两侧设置与两所述支撑杆相配合的降尘侧板2,以及设置在所述降尘封盖2前端且与压平辊相配合的耐磨层30。

所述动力传输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齿轮箱17,设置在所述齿轮箱17动力输入端的万向节传动轴18,设置在所述齿轮箱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张紧轮模块相配合的传动轴19;

所述还田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还田刀辊38,所述还田刀辊上设置有y字型刀片39。

所述降尘动力机构包括设置在齿轮箱17上的动力支撑座13,设置在所述动力支撑座上的多个支承件33,贯穿多个所述支承件33的动力传递轴14,设置在所述动力传递轴14输入端的主动轮15,设置在所述动力传递轴14输出端的从动轮12,所述主动轮15与设置在所述齿轮箱输出端的第一驱动轮24相配合,所述壳体1上设置降尘柱塞泵10,以及所述降尘柱塞泵10上设置与所述从动轮相配合的第二驱动轮32。

所述降尘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储水罐7,设置在所述储水罐7上换气孔9,设置储水罐上且位于侧面的低压孔28,设置在所述低压孔28上且与所述降尘柱塞泵低压端相连通的低压管8,设置在所述降尘柱塞泵10高压端的高压管36,设置在高压管上的多通接头37,设置在所述多通接头上的高压支管6,设置在所述高压支管6末端的高压喷雾嘴5。

所述张紧轮模块包括与所述传动轴末端的第一传动轮26,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与所述还田刀辊端部相连接的第二传动轮20,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轮26与第二传动轮20之间的皮带21,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的转轴23,套设在转轴上的张紧杆25,设置在所述张紧杆25端部且与所述皮带配合压紧的张紧轮22,设置在所述张紧杆另一端的压紧杆24,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的导向板31,所述导向板上设置导向孔,所述压紧杆贯穿所述导向孔44,所述压紧杆24上设置与所述导向板31相配合的压紧弹簧27。

所述降尘封盖前端靠近压平辊部位设置有导灰孔47。

该实施例中采用的皮带为常见的三角皮带,采用的多通接头优选的采用三通接头,采用的高压喷雾嘴优选的采用扇形喷雾嘴,采用的降尘柱塞泵还可采用车载电力驱动。

实施例二

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高压支管6上设置控制阀门42。

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控制阀门为常见的球阀,当然还可采用截止阀门。

实施例三

其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所述储水罐7通过支撑架43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高压喷雾嘴5设置在所述支撑架43上。

该实施例采用高压喷雾嘴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结构,能够提高工作时的稳定性。

实施例四

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壳体1上靠近齿轮箱17侧设置柔性防护栏41。

所述柔性防护栏41为柔性橡胶板。

所述柔性橡胶板与壳体下底边的高度为5.8厘米。

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柔性橡胶垫优选的采用硫化橡胶垫,还可采用聚四氟乙烯垫,在实际实验中由于要考虑扬尘、顺利使得秸秆进入壳体内,以及需要防止扬起的块状物甩出而击伤操作人员的现象,由于在以前并未考虑过扬尘问题,因此考虑时仅需要考虑如何防止块状物甩出与顺利进料的问题,然后在考虑到降尘时,如果将其设置的与壳体下底边平齐时,则会造成进料不顺,反而会造成大量秸秆倾倒,且贴近地面,使得还田模块必须降低高度才能实现对秸秆的粉碎,但这又会造成产生大量扬尘的现象,并从缝隙中泄露处,因此这种降尘效果不好;那么就会考虑到如何提高柔性度,使得能够顺利进料而不会造成秸秆倾倒,但是实验中发现如果柔性橡胶板超过壳体下底边时,与秸秆进行长期摩擦,从而降低了使用周期;而如果低于壳体下底边的高度,则还有可能造成飞出的石块砸伤机械或操作人员,且会造成壳体内扬尘从缝隙中溢出的现象。

发明人在对此处的改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如果将柔性橡胶板与壳体下底边的高度调整为-5.8厘米时,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即能够保证秸秆的顺利进入,又能够保证柔性橡胶板的寿命,还能够实现很好的降尘效果;以下为发明人试验过程中进行的实验数据:

发明人在获得5.8数据时,还实验了多个组合,如第一组中,如何考虑从耐磨材料上着手来进一步的降低扬尘,但由于秸秆倒伏时,会与柔性橡胶板发生摩擦,从而使得使用寿命很短,且由于产生扬尘较多,因此还会有较少量的扬尘溢出,不利于长期进行工作;于是改变思路变为不超出下底边的结构,但在试验过程中一直不能解决扬尘、维修率和块状物之间的矛盾,使得试验一度陷入停滞,例如数据中的-6厘米时,其依然会产生扬尘且大,使用寿命虽然提高了,但是会有块状物抛出,而变为-5.5时,虽然扬尘变小但使用寿命减小了,于是采用了该结构使用了一段时间,但操作人员的反应是依然有少量的块状物甩出而造成农机损坏的现象,于是发明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并做了-1、-2、-3等多组实验均没获得较佳的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进行安装时,由于螺纹孔位置的不同使得-6厘米变为-5.8的高度,这批还田机在使用过程中,因为一致认为是-6厘米的设置,因此反馈的情况是-6厘米的高度,效果很好,这使得发明人又陷入了深深思考中,为何同样均为-6厘米的安装高度,为什么一些说效果好的很,另一些却说效果不好呢,发明人对这些设备进行一一检测,在用尺子进行测量时突然发现居然有0.2厘米的差距,难道是因为这0.2厘米的差距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于是又安装了一批农机,严格的执行了-5.8厘米的设置,实验结果为扬尘极少、使用寿命平均为1609亩,且秸秆倒伏率仅为3%,且并没有石块飞出。

实施例五

如图9所示:其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所述降尘封盖2前端与压平辊相配合侧设置封尘边沿45,且所述封尘边沿45与压平辊4接触切面与水平线的夹角46为7°,所述耐磨层30设置在所述封尘边沿45下表面。

该实施例中在降尘封盖前端设置与压平辊相配合的封尘边沿,起初设置的方式均为直接将耐磨层设置在降尘封盖边沿下表面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避免压平辊长期摩擦造成降尘封盖产生磨损,而溢出灰尘的现象,但在使用过程中,发明人发现扬尘产生除了还田刀辊处产生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压平辊与粉碎秸秆接触时产生的,而由于喷雾嘴的存在,使得该出的扬尘问题进行了掩盖,但由于为了实现降尘的效果,必须增大喷雾嘴的喷雾量,由于还田机多采用160升的储水罐,一次加水能够对20亩田地进行降尘,且能够达到环保的标准,但由于还田机在农田工作,受限于加水的限制,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加水困难的问题,究其原由是因为如果降低喷雾量则降尘效果不好,会有少量扬尘产生,且持续工作时间短。

发明人在多次去现场进行观察且亲自驾驶实验,发现并非是由降尘结构与柔性橡胶板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发明人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多为使用一段时间的还田机,那么会不会是因为耐磨层磨损造成的,于是申请人更换了不同材质的耐磨层,例如,聚四氟乙烯涂层、硫化橡胶垫、甚至钢板,发现依然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于是申请人将此处进行拆卸后发现,由于磨损后会在此处形成凹陷,增大了摩擦力,理论上来说是会将压平辊上的浮尘刮掉,会降低降尘的呀,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耗水量增大的现象;发明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采用了增大储水罐的方式来进行避免,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使得还田机太重,增大了拖拉机的耗油量。

发明人对该结构进行改进,不让耐磨层发生磨损,并能对压平辊进行清扫,来降低扬尘,于是发明人在其上增加了毛刷,但在使用时发现,毛刷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扬尘,使用效果并不好,于是申请人在想那么我们能不能用粉碎的秸秆作为缓冲层,于是说干就干,对降尘封盖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封尘边沿实现在压平辊转动时,能够持续向封尘边沿与压平辊成的缝隙内输送粉碎的秸秆,进而形成柔性缓冲层,但起初因为夹角的问题造成效果并不好,甚至一度拆除封尘边沿,但由于发明人多次深入现场发现,当夹角为10°时在起初时会产生扬尘,而在中期则只会有少量扬尘,而在运行后期则又会产生大量扬尘,究其原因发现,在富集秸秆较多时则会将降尘封盖顶起,从而降低了密封效果,使得灰尘大量溢出,因此寻找平衡点角度成为发明人试验的重中之重;发明人对各种角度进行实验,其中最接近最佳角度7°的实验中,发现8°和6°的效果居然和10°是基本一致的,发明人发现只有在7°时才能实现动态平衡,使得压平辊与封尘边沿缝隙内的秸秆能够间歇性进行更换,从而获得极佳的降尘效果。

以上所述是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