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囱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6879阅读:14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囱降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烟囱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对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形成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不清洁煤炭的使用,是中国雾霾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减少因煤炭燃烧带来的污染,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减少燃煤的含硫量,对燃煤单位停产。上述解决措施既影响生产又影响生活。本实用新型是一套对污染排放最后的预防装置,能减少因燃烧排出的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能对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结合解决。

本实用新型将水的降尘功能使用在所有因燃烧烟囱排出的污染位置。把水引导污染排出的最后一道出口,也就是主动防止污染的最后一道关口,在烟囱的出口上方,以喷出水雾的方式,使排出的可吸入颗粒物与水雾相结合,由烟囱的附近降到地面,以减少污染物质向空中扩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囱降尘装置,其结构为设置在烟囱上方的喷雾装置,所述喷雾装置喷射出的水雾与烟气相接触,喷雾装置与送水管相连通,喷雾装置外周设有收集装置,收集装置通过下水管和沉淀池相连通。送水管提供喷雾装置的水源。喷雾装置喷射出的水雾和烟气中的微尘相接触,形成雾滴,使可吸入颗粒物降落到收集装置上,减少空气污染。收集装置接收降落的雾滴,收集废水,减少废水的污染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喷雾底座、和设置在喷雾底座上喷头,喷雾底座和送水管相连接。喷雾底座为喷头提供水源。

进一步的,所述喷雾底座的形状为圆盘形、三角形或半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喷雾底座上设有压力泵,其作用在于提供压力,提高喷雾装置水雾的喷出的高度和密度,裹挟可吸入颗粒物。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由烟囱内侧到烟囱外侧依次升高,其作用在于提供多层次高密度的水雾。

进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固定设置在烟囱外周,其作用在于提高送水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送水管的数量为若干个,其作用在于为喷雾装置提供充足的水源。

进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的下端设有压力泵,其作用在于,提供压力,便于水从烟囱的下端输送到烟囱上方的喷雾装置上。

进一步的,喷头上设有烟雾传感器,喷头、烟雾传感器和控制设备电连接。烟雾传感器接收烟雾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设备,控制设备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喷头的开启。

进一步的,收集装置为盆状,其作用在于,便于下落雾滴的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为:以烟囱和送水管道为支撑固定,在烟囱上方或周围架设送水管道,在管道上安装水雾喷头。当烟尘排出烟囱上升,需要穿过水雾,在烟尘穿过水雾的过程中,水雾起到降尘作用,也可以在水里加入化学中和物质,最后对随烟雾排出的有害排出物进行中和,降低其毒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便于安装,应用性广;减轻了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烟囱降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喷雾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喷雾装置,11-喷雾底座,12-喷头,13-收集装置,2-送水管,3-烟囱,4-地面,5-沉淀池,6-下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烟囱降尘装置,其结构为设置在烟囱3上方的喷雾装置1,所述喷雾装置喷射出的水雾与烟气相接触,喷雾装置与送水管2相连通,喷雾装置外周设有收集装置,收集装置通过下水管和沉淀池相连通。送水管提供喷雾装置的水源。喷雾装置喷射出的水雾和烟气中的微尘相接触,形成雾滴,使可吸入颗粒物降落于收集装置,减少空气污染。收集装置接收降落的雾滴,收集废水,防止废水的污染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喷雾底座11、和设置在喷雾底座上喷头12,喷雾底座和送水管相连接。喷雾底座为喷头提供水源。

进一步的,所述喷雾底座的形状为圆盘形、三角形或半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喷雾底座上设有压力泵,其作用在于提供压力,利用喷雾装置水雾的喷出。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由烟囱内侧到烟囱外侧依次升高,其作用在于提供多层次高密度的水雾,以便于燃烧后的烟囱排出污染物降到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固定设置在烟囱外周,其作用在于提高送水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送水管的数量为若干个,其作用在于为喷雾装置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以备故障或检修时轮换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送水管的下端设有压力泵,其作用在于,提供压力,便于水从烟囱的下端输送到烟囱上方的喷雾装置上。

进一步的,喷头上设有烟雾传感器,喷头、烟雾传感器和控制设备电连接。烟雾传感器接收烟雾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设备,控制设备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喷头的开启。

进一步的,收集装置为盆状,其作用在于,便于下落雾滴的收集。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能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