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用藜麦与毛苕子混播的高效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81979发布日期:2019-10-15 19:46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领域,尤其涉及藜麦饲料化利用创新模式、植物混播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有影响的畜牧、生态大省,草地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全省共有草地面积4212.72hm2;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12%,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天然草地面积4191.72万hm2,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原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日渐脆弱。全省74.71%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威胁着草地资源;退化严重地区,植被盖度大幅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植物立地条件恶化,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数量剧减,最终造成优良草地减少。

青海省人工草地面积为2.10万hm2,随着国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等投入的不断加大,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1)农牧民的种草积极性不高,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小。

(2)生产效益不显著,投入相对较少。

(3)缺乏适应本地区的优良牧草品种。

(4)种植模式简单,超高产量和品质不能兼顾。

目前燕麦、青稞、豌豆、箭筈豌豆等是青海当地农牧民普遍种植一年生饲料作物,是目前在青藏高原牧区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人工草地类型。还有部分地方是采用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的方式进行种植,饲草的产量和品质能得到部分改善,但仍不能解决家畜在冷季因蛋白等营养缺乏而造成的效益下降、以及草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饲用藜麦与毛苕子混播的高效种植方法,通过藜麦与毛苕子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宽行混播种植,创造了混播牧草超高产量,且兼顾饲草优良品质,该种植方式开创了藜麦饲用化利用的新模式。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饲用藜麦与毛苕子混播的高效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整地:选定适宜播种地,进行整地,形成地势平坦、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

步骤2.播种:选择适宜温度及播种时间。播前施入足量基肥。藜麦和毛苕子均采用穴播的方法播种,每穴内藜麦为3-5粒、毛苕子为9-12粒,行距为40cm,穴距为10cm。

步骤3.除草和灌溉:在播种20d后进行人工除草。除草后及时采用微喷带进行灌溉,每次灌溉25mm,全生育期共灌溉2-3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步骤2中适宜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在5~10℃,适宜播种时间是指早春土壤化冻10c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步骤2中施入的基肥是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步骤2中藜麦和毛苕子的播种深度为0.02~0.03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高寒地区饲用藜麦与毛苕子混播种植的技术方法,是藜麦饲用化利用的创新模式,该技术可以通过藜麦与毛苕子合理配比,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资源,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饲草种植的经济效益,解决农牧区冬季优质饲草不足,促进当地草牧业的发展,减少过度放牧,从而达到保护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

(2)毛苕子是豆科植物,其根部寄生有根瘤菌,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其一方面固定的氮素可以供自身使用,减少氮肥的使用,改良土壤,另一方面藜麦生长所需氮素也可由毛苕子的根瘤菌提供。

(3)毛苕子单播,收获差主要原因是由于毛苕子是攀附性植物,在长到一定阶段易倒伏,遇雨季倒伏的茎叶易腐烂,造成减产,相对于毛苕子,藜麦长势高大,不易倒伏,可作为毛苕子攀附的支架,减少了毛苕子由于倒伏死亡减少产量的问题,同时藜麦作为牧草能提供丰富的料草相比于单播而论,大大提高了其产量。

(4)同时藜麦作为喜阳植物,而毛苕子作为喜阴植物,在混播过程中,藜麦的生长为毛苕子提供了遮阴蔽阳的条件,促进了毛苕子的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饲用藜麦与毛苕子混播的高效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整地:选定适宜播种地,进行整地,形成地势平坦、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

步骤2.播种:选择适宜温度及播种时间。播前施入足量基肥。藜麦和毛苕子均采用穴播的方法播种,每穴藜麦为3-5粒、每穴毛苕子为9-12粒。行距为40cm,株距为10cm,播种深度为0.02~0.03m。

步骤3.除草和灌溉:在播种20d后进行人工除草。除草后及时采用微喷带进行灌溉,每次灌溉25mm,全生育期共灌溉2-3次。

实施例1

实验组

试验材料:藜麦(青藜2号)、毛苕子

播种时间:根据海西地区天气变化,在日平均温度为5~10℃,早春土壤化冻10cm左右时,即可播种。

播种量和施肥量:在播种前,结合耕地情况施入足量基肥,按照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均匀施在地表,采用旋耕机进行整地,使肥料均匀翻入土壤中,形成地势平坦、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采用穴播种植方式,每穴藜麦为3-5粒、每穴毛苕子为9-12粒。行距为40cm,穴距为10cm。藜麦和毛苕子的播种深度均为0.02~0.03m。

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两次。灌水方式为微喷带喷灌,每次灌溉25mm,全生育期共灌溉2-3次。

空白对照1

试验材料:藜麦(青藜2号)

播种时间:根据海西地区天气变化,在日平均温度为5~10℃,早春土壤化冻10cm左右时,即可播种。

播种量和施肥量:在播种前,结合耕地情况施入足量基肥,按照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均匀施在地表,采用旋耕机进行整地,使肥料均匀翻入土壤中,形成地势平坦、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采用穴播种植方式。播种藜麦每穴3-5粒,行距为40cm,穴距为10cm。藜麦的播种深度均为0.02~0.03m。

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两次。灌水方式为微喷带喷灌,每次灌溉25mm,全生育期共灌溉2-3次。

空白对照2

试验材料:毛苕子

播种时间:根据海西地区天气变化,在日平均温度为5~10℃,早春土壤化冻10cm左右时,即可播种。

播种量和施肥量:在播种前,结合耕地情况施入足量基肥,按照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均匀施在地表,采用旋耕机进行整地,使肥料均匀翻入土壤中,形成地势平坦、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采用穴播种植方式。播种毛苕子每穴9-12粒,行距为40cm,穴距为10cm。毛苕子的播种深度均为0.02~0.03m。

田间管理:出苗后,中耕除草两次。灌水方式为微喷带喷灌,每次灌溉25mm,全生育期共灌溉2-3次。

实验组、空白对照组1和空白对照组2播种面积大小一致。

试验结果表明:在藜麦灌浆期时收获,刈割50cm样段称鲜重,在105℃杀青30min,75℃恒温烘48h后称干重。以kg/hm2计。其中藜麦与毛苕子产量为13207.70kg/hm2,空白对照1中,藜麦单播产量为11275.74kg/hm2,空白对照2中,毛苕子单播产量为4579.79kg/hm2,藜麦与毛苕子以每穴藜麦3-5粒、毛苕子9-12粒,混播较燕麦单播产量提高15.1%,较毛苕子单播产量提高188.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