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02767发布日期:2020-11-20 11:26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枝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高枝机等园林工具,一般包括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在需要将旋转作业部绕动力头旋转从而调节他们之间的角度使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时,通常采用摩擦垫片,用来增大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防止旋转作业部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发生转动,从而影响作业角度的调节,但是采用摩擦垫片存在的问题是,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存在磨损,摩擦垫片容易失效,导致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之间发生打滑,旋转作业部在其本身的自重下就会发生转动,影响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特提出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解决了现有高枝机存在由于采用摩擦垫片防止旋转作业部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时,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磨损导致摩擦垫片失效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包括:旋转作业部、动力头和防滑定位装置,旋转作业部上设有固定安装架,动力头安装再固定安装架上,动力头用于为旋转作业部提供动力,防滑定位装置包括卡接槽和卡接装置;卡接槽设置在固定安装架上,卡接装置设置在动力头上,或者卡接装置设置在固定安装架上,卡接槽设置在动力头上;通过卡接槽和卡接装置的配合卡接,使得旋转作业部与动力头之间的角度可进行调节并实现角度固定;采用上诉技术方案,能够便于用户调节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之间的角度,调节角度时的手感更好,在保证旋转作业部不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打滑旋转的同时,使用户在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时更加流畅。

其中,卡接装置包括凸帽、连接孔和弹簧,弹簧和凸帽依次设置在连接孔内,弹簧两端分别与连接孔底部和凸帽抵接。

其中,凸帽套接在连接孔内,凸帽一端可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伸出连接孔,并且凸帽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压缩弹簧从而缩进连接孔内。

其中,卡接槽为若干连续设置的槽孔,凸帽可与槽孔配合卡接从而使得旋转作业部与动力头之间的角度固定,当在外力作用下旋转旋转作业部时,凸帽被压进连接孔内,旋转作业部旋转到预定位置,凸帽在弹簧的作用下弹出并与该预定位置处的凸帽卡接,将转作业部与动力头之间的角度固定。

其中,卡接槽为与动力头的旋转轴心同心的弧形槽。

其中,卡接槽包括若干槽孔,若干槽孔间隔分布在一与动力头的旋转轴心同心的圆弧上。

其中,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还包括高枝杆,动力头固定在高枝杆一端,旋转作业部为链锯。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通过采用防滑定位装置实现了对高枝机的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之间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角度固定,防止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之间发生打滑的情况;

并且采用卡接槽和卡接装置,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用户进行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之间角度调节时,调节起来更加方便,同时具有更好的调节手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的爆炸图1;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的爆炸图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的动力头爆炸图;

图中:1为旋转作业部;2为动力头;3为固定安装架;4为高枝杆;6为卡接装置;7为卡接槽;8为凸帽;9为连接孔;10为弹簧;11为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旋转作业部1、动力头2和防滑定位装置,旋转作业部1上设有固定安装架3,动力头2安装再固定安装架3上,动力头2用于为旋转作业部1提供动力,防滑定位装置包括卡接槽7和卡接装置6;卡接槽7设置在固定安装架3上,卡接装置6设置在动力头2上,通过卡接槽7和卡接装置6的配合卡接,使得旋转作业部1与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可进行调节并实现角度固定,即用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旋转作业部1不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打滑旋转的情况,具体来说,卡接装置6包括凸帽8、连接孔9和弹簧10,弹簧10和凸帽8依次设置在连接孔9内,弹簧10两端分别与连接孔9底部和凸帽8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凸帽8套接在连接孔9内,即凸帽8在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凸帽8的凸起端突出在连接孔9外,凸帽8与弹簧10抵接的一端与连接孔9具有卡接关系,保证凸帽8不会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不会从连接孔9内脱出,当凸帽8一端可在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伸出连接孔9,并且与卡接槽7配合时,即实现卡接防滑的作用,在调整旋转作业部1和动力头2角度时,使用者施加外力,使得凸帽8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压缩弹簧10从而缩进连接孔9内,此时旋转作业部1和动力头2之间没有阻力,从而可以对旋转作业部1和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槽7为若干连续设置的槽孔11,即槽孔11与槽孔11之间彼此连接,凸帽8可与槽孔11配合卡接从而使得旋转作业部1与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固定,当在外力作用下旋转旋转作业部1时,凸帽8被压进连接孔9内,旋转作业部1旋转到预定位置,凸帽8在弹簧10的作用下弹出并与该预定位置处的凸帽8卡接,将转作业部1与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固定,采用槽孔11与槽孔11之间彼此连接的设计,并且卡接槽7为与动力头2的旋转轴心同心的弧形槽,即卡接槽7为一端弧形槽,该弧形的圆心即为动力头2的旋转轴心,能够便于用户调节旋转作业部1和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调节角度时的手感更好,在保证旋转作业部1不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打滑旋转的同时,使用户在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时更加流畅。

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还包括高枝杆4,动力头2固定在高枝杆4一端,高枝杆4用于用户的握持,本实施例中,旋转作业部1为链锯。

实施例2:

相较于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卡接装置6设置在固定安装架3上,卡接槽7设置在动力头2上,能够起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3:

相较于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槽7包括若干槽孔11,若干槽孔11间隔分布在一与动力头2的旋转轴心同心的圆弧上,即槽孔11与槽孔11之间不处于连续状态,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防打滑效果更好。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包括:旋转作业部(1)、动力头(2)和防滑定位装置,所述旋转作业部(1)上设有固定安装架(3),所述动力头(2)安装再所述固定安装架(3)上,所述动力头(2)用于为所述旋转作业部(1)提供动力,所述防滑定位装置包括卡接槽(7)和卡接装置(6);

所述卡接槽(7)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架(3)上,所述卡接装置(6)设置在所述动力头(2)上,或者所述卡接装置(6)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架(3)上,所述卡接槽(7)设置在所述动力头(2)上;

通过所述卡接槽(7)和所述卡接装置(6)的配合卡接,使得所述旋转作业部(1)与所述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可进行调节并实现角度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卡接装置(6)包括凸帽(8)、连接孔(9)和弹簧(10),所述弹簧(10)和凸帽(8)依次设置在所述连接孔(9)内,所述弹簧(10)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孔(9)底部和所述凸帽(8)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帽(8)套接在所述连接孔(9)内,所述凸帽(8)一端可在所述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伸出所述连接孔(9),并且所述凸帽(8)可在外力作用下通过压缩所述弹簧(10)从而缩进连接孔(9)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7)为若干连续设置的槽孔(11),所述凸帽(8)可与所述槽孔(11)配合卡接从而使得所述旋转作业部(1)与所述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固定,当在外力作用下旋转所述旋转作业部(1)时,所述凸帽(8)被压进连接孔(9)内,所述旋转作业部(1)旋转到预定位置,所述凸帽(8)在弹簧(10)的作用下弹出并与该预定位置处的凸帽(8)卡接,将所述转作业部(1)与所述动力头(2)之间的角度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7)为与所述动力头(2)的旋转轴心同心的弧形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7)包括若干槽孔(11),若干所述槽孔(11)间隔分布在一与所述动力头(2)的旋转轴心同心的圆弧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还包括高枝杆(4),所述动力头(2)固定在所述高枝杆(4)一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作业部(1)为链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防打滑高枝机,涉及高枝机技术领域,包括:旋转作业部、动力头和防滑定位装置,旋转作业部上设有固定安装架,动力头安装再固定安装架上,动力头用于为旋转作业部提供动力,防滑定位装置包括卡接槽和卡接装置;卡接槽设置在固定安装架上,卡接装置设置在动力头上,或者卡接装置设置在固定安装架上,卡接槽设置在动力头上;通过卡接槽和卡接装置的配合卡接,使得旋转作业部与动力头之间的角度可进行调节并实现角度固定;采用上诉技术方案,能够便于用户调节旋转作业部和动力头之间的角度,调节角度时的手感更好,在保证旋转作业部不会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打滑旋转的同时,使用户在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时更加流畅。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宇;王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6
技术公布日:2020.11.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