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8501687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领域,具体涉及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迫切需要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机插秧具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秧床、节省人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等优势,对发展规模稻作,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培育适合机插秧的健壮秧苗,提高栽插质量,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关键。传统育秧多采用秧盘育秧,秧盘多数为平底毯状机插秧盘,机插伤秧和伤根严重、秧苗返青时间长,可采用水稻钵形塑料秧盘培育上毯下钵的钵形毯状机插秧苗,实现钵苗机插,提高机插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本方法使沿淮地区杂交稻获得高产或超高产。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
釆用钵形塑盘培育壮秧,用高速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一定行株距均匀、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配套应用精确栽培方法,使水稻获得高产或超高产,具体内容如下:
一、品种选用
选米质主要指标达国标三等以上标准,且抗逆性强的杂交稻品种作为稻种,当前选用的品种主要有皖稻181、徽两优996、新两优6号中一种或组合;
二、培育壮秧
(I)秧田准备:选择地块平整,土质肥沃,运秧方便,灌排便利,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育秧基地,育秧前20天用无机肥培肥,亩用氮、磷、钾高浓复合肥50?70公斤或尿素20?30公斤、过磷酸妈40?80公斤、氯化钾15?30公斤,秧田与大田的面积比按1:50?60准备;
(2)秧板制作:育秧前10?15天上水整地,沉实2天后作畦,要求畦面平整,无残茬、秸杆和杂草等,畦宽1.5?1.6米,沟宽0.35?0.40米,沟深0.2米,做到灌排分开,内外沟配套;
(3)营养土准备:取大田表层土晒干、粉碎,过5目细筛,得到的细土,再按照每100公斤细土混入壮秧剂0.4-0.6公斤,充分混勾制得营养土,每盘用营养土量约1.4-1.6公斤,每亩用营养土 55-65公斤;
(4)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3天,按每5公斤种子用3毫升25%施保克稀释2000倍液+ 10克10%吡虫啉稀释600?800倍液的混合液浸种I?2天,催芽至破胸露白待播,
(5)播种与摆盘:5月15?20日期间播种,采用2BD-300(LSPE-40AM)型水稻钵苗播种机播种,严格调试播种机,做到精播匀播,每孔播种3?4粒,大田每亩用30?35张钵形塑盘,钵内营养底土厚度稳定在2/3孔深,盖表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摆盘前畦面铺细孔纱布,防止根系窜长至底部床土中,播种后可直接将塑盘沿秧盘宽度方向并排对放,盘间紧密铺放,盘底紧贴苗床,摆盘完毕后盖农膜,四周封严封实,封膜后加盖一层遮阳网,遮阳降温,确保膜内温度控制在30?38°C,封膜盖草完成后灌一次平沟水,湿润全部秧板后排水,以利控温保湿促齐苗,齐苗前开好平水缺口,防止下雨淹没秧板,造成缺氧烂芽;
(6)秧田管理:播后3?4天,齐苗后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上午揭膜,并灌一次平沟水,速灌速排,秧苗I叶I心时,亩用尿素4?5公斤,于傍晚待秧苗叶尖吐水时建立薄水层,均匀撒施或兑水1000公斤浇施,I?3叶期晴天早晨叶尖露水少要及时补水,2叶期时每百张秧盘用15%多效唑粉剂4克兑水均匀喷施防止秧苗旺长;3叶期后秧苗发生卷叶于当天傍晚补水;4叶期后注意控水,以促盘根,移栽前3?4天看苗施好农家肥,亩用尿素不超过5公斤;移栽前I天适度浇好起秧水,秧田病虫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等,视发生情况进行防治,移栽前喷施杀虫剂,做到带药移栽;
当秧龄30天左右,叶龄5?6叶,单株绿叶数4片以上,苗高15?20厘米,平均单株带蘖0.5个,植株带蘖率彡50%,白根数13?16条/株,发根力5?10条/株,百株干重8.0g以上,平均每孔2苗,成苗孔率多90%时,即达到壮秧标准,待移栽大田;
三、大田移栽
a、栽插前需要对大田作如下处理:先施足基肥再翻耕或深旋耕15?20厘米深,再灌水泡田,旋耕整平,喷药封闭除草,保水淀浆3?4天,保证浅水栽插;
b、移栽6月14?16日,当秧龄30天左右,叶龄5?6叶,单株绿叶数4片以上,苗高15?20厘米时,用钵苗机插移栽,采用插秧机栽插,栽插行距33厘米,株距14厘米,亩栽1.44万穴,每穴I?2颗种子苗,基本苗3.05万棵/亩,具体根据品种生育特性和秧苗素质精确计算确定;
四、肥料运筹
首先确定总施肥量,总施肥量的确定要因地、因品种、产量目标等确定计算参数,一般中等肥力田块设置目标产量750公斤,籼稻亩施纯氮量为16?18公斤,粳稻17?19公斤;按氮磷钾比例配制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氮磷钾比例为N: P2O5: K2O=I: 0.4: 1.0?1.2,氮肥按照基肥:蘖肥:穗肥=5:2:3比例施用,磷肥全部基施,钾肥按照基肥:穗肥=6: 4,穗肥中氮肥促、保平衡,促花肥:保花肥=5: 5;
基肥于旋耕前施下,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
蘖肥于移栽后3?5天与除草剂一起使用;
穗肥分别于倒4叶和倒2叶抽出时施用;
五、水浆管理
按叶龄进行定量节水灌溉,具体操作如下:
a、移栽至N-n-1叶龄期移栽至返青期田面保持3厘米浅水层,分蘖前期即栽后20天以内,浅水湿润交替,确保分蘖早生快发与适期足蘖;
b、N-n-1叶龄期一幼穗分化初期(倒4叶龄期)在N-n-1叶龄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70?90%即开始断水,分次烤田,群体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N-n + I?N-n + 2叶龄期)前后,且控制在穗数的1.3?1.4倍,搁田搁至拔节前幼穗分化初期;
c、拔节?成熟实行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二次枝梗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以浅水湿润交替为主,该时段是水稻需水临界期,不能受旱,灌浆至成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获前一周断水;
八、综合防治病虫害
根据病虫发生规律,重点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等;
防治的原则:虫害以当地测报和田间实际发生情况为依据;病害以预防为主,实行适时适量用药,总体防治;
药剂防治上重点抓住“三关”,即移栽前的预防,种子处理和秧田防治,分蘖末期一孕穗期的治虫、防病和破口期前后以病害(稻曲病、稻瘟病等)为主的总体防治;
草害防治以移栽前3?4天施药封闭和返青后的化学除草为主;
七、收获
水稻达到完熟期时要及时收获,当稻谷水分达到15%左右时要及时上垛或脱谷,防止水分过低而影响加工品质。
所述的钵形塑盘:型号为D448P塑盘,规格为长61.8厘米X宽31.5厘米X高2.5厘米、每盘448孔,孔径1.6厘米。
[0005]有益效果
本栽培方法,釆用钵形塑盘培育壮秧,用高速插秧机将钵育壮秧按一定行株距均匀、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配套应用精确栽培方法,使水稻获得高产或超高产。根据多年的生产试验与示范结果安徽沿淮凤台县杂交稻在钵苗旱育秧机插条件下,对于一般中等肥力的田地,,其亩产可以达到750公斤。
【具体实施方式】
[0006]一种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种子准备
品种选用选用的品种皖稻181、徽两优996 ;
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3天,按每5公斤种子用3晕升25%施保克稀释2000倍液+10克10%吡虫啉稀释600?800倍液的混合液浸种I?2天,催芽至破胸露白待播;
二、培育壮秧
(I)秧田准备:选择地块平整,土质肥沃,运秧方便,灌排便利,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育秧基地,育秧前20天用无机肥培肥,亩用氮、磷、钾高浓复合60公斤或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60公斤、氯化钾25公斤,秧田与大田的面积比按1:55准备;
(2)秧板制作:育秧前10?15天上水整地,沉实2天后作畦,要求畦面平整,无残茬、秸杆和杂草等,畦宽1.4米,沟宽0.37米,沟深0.2米,做到灌排分开,内外沟配套;
(3)营养土准备:取大田表层土晒干、粉碎,过5目细筛,得到的细土,再按照每100公斤细土混入江苏海安产“龙祺”牌壮秧剂0.5公斤,充分混匀制得营养土,每盘用营养土量约15公斤,每亩用营养土 60公斤;
(4)播种与摆盘:5月15?20日期间播种,采用2BD-300(LSPE-40AM)型水稻钵苗播种机播种播种预先处理好的待播种子,严格调试播种机,做到精播匀播,每孔播种3?4粒,大田每亩用34张钵形塑盘,钵内营养底土厚度稳定在2/3孔深,盖表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摆盘前畦面铺细孔纱布,防止根系窜长至底部床土中,播种后可直接将塑盘沿秧盘宽度方向并排对放,盘间紧密铺放,盘底紧贴苗床,摆盘完毕后盖农膜,四周封严封实,封膜后加盖一层遮阳网,遮阳降温,确保膜内温度控制在30?38°C,封膜盖草完成后灌一次平沟水,湿润全部秧板后排水,以利控温保湿促齐苗,齐苗前开好平水缺口,防止下雨淹没秧板,造成缺氧烂芽;
(5)秧田管理:播后3?4天,齐苗后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上午揭膜,并灌一次平沟水,速灌速排,秧苗I叶I心时,亩用尿素4?5公斤,于傍晚待秧苗叶尖吐水时建立薄水层,均匀撒施或兑水1000公斤浇施,I?3叶期晴天早晨叶尖露水少要及时补水,2叶期时每百张秧盘用15%多效唑粉剂4克兑水均匀喷施防止秧苗旺长;3叶期后秧苗发生卷叶于当天傍晚补水;4叶期后注意控水,以促盘根,移栽前3?4天看苗施好农家肥,亩用尿素不超过5公斤;移栽前I天适度浇好起秧水,秧田病虫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等,视发生情况进行防治,移栽前喷施杀虫剂,做到带药移栽;
当秧龄30天左右,叶龄5?6叶,单株绿叶数4片以上,苗高15?20厘米,平均单株带蘖0.5个,植株带蘖率彡50%,白根数13?16条/株,发根力5?10条/株,百株干重
8.0g以上,平均每孔2苗,成苗孔率多90%时,即达到壮秧标准,待移栽大田;
三、大田移栽
a、栽插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