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抗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_2

文档序号:969482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3] Zedoarondiol(3):为白色粉末;紫外254nm有暗斑,5%硫酸-香草醒显色显紫红 色。ESI-MS m/z 253.2[M+H]%可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252,结合IH-NMR和UC-NMR可知该化 合物的分子式为Ci5出4〇3。由iH-醒R分析可知该化合物中至少含有22个Η,有4个甲基信号[δ 山.83(3,13-(:出)、1.94(3,12-(:曲)、1.19(8,14-(:出)、1.21(3,15-(:出)]。由13(:-醒尺和06口1'谱 分析可知该化合物中含有15个碳信号,其中4个甲基信号[Sc22.9(C-14)、22.3(C-13)、22.0 (012)、20.8(015)];4个亚甲基信号[5。60.0((:-9)、39.9((:-3)、28.7((:-6)、23.0((:-2)];2 个次甲基信号阳56.2((:-1)、52.2((:-5)];5个季碳信号阳202.9((:-8)、142.2((:-11)、134.8 (C-7)、80.1(C-4)、72.9(C-10)]。由此可知,化合物3为愈创木烧型倍半祗类化合物。根据 1h-1h COSY可知,C-1、C-2、C-3相连,C-5与C-6相连。再根据HMQC'HMBC可知化合物的平面结 构,再根据N0ESY可知,H-1与H-14相关,H-5与H-15相关,所W可W确定化合物的相对构型。 W上数据与文献相一致,故化合物3为zedoarondiol。
[0044] 化oprocurcumenol (4):为无色针状晶体;紫外254皿有暗斑,5%硫酸-香草醒显色 显紫红色。ESI-MS m/z 235.2[M+H]%可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234,结合iH-NMR和"C-NMR分 子式为C础22〇2,计算不饱和度为5。根据iH-NMR显示有4个甲基信号[Sh1.90(s,C-13),1.80 (s,C-12),1.65(s,C-15),1.13(s,C-14)]。根据"C-NMR和DEPT谱分析可知该化合物含有15 个碳信号,包含有 4 个甲基信号[Sc22.8(C-14)、21.9(C-12)、21.8(C-13)、21.5(C-15)];4 个 亚甲基信号[δc28.2(C-3)、27.8(C-2)、51.1(C-9)、39.1(C-6)];l个次甲基信号[δ巧4.1(C- 5)];6个季碳信号[δc204.2(C-8)、138.7(C-ll)、137.2(C-10)、135.3(C-7)、122.5(C-l)、 80.2(C-4)]。由此可知化合物4为愈创木烧型倍半祗类化合物。W上数据与文献一致,故化 合物4为化oprocur州menol。
[0045] Isozedoarondiol (5):为无色针状晶体;紫外254nm有暗斑,5%硫酸-香草醒显色 显紫红色。ESI-MS m/z 253.2[M+H]%可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252,结合1h-醒R和"C-NMR可 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l出24〇3,计算不饱和度为4。由iH-NMR分析可知,化合物中至少含有22 个Η信号,有4个甲基信号[δΗ 1.99(s,13-C出)、1.84(3,12-邸3)、1.40(3,14-邸3)、1.20(3, 15-C出)]。由1化-醒R和DEPT谱分析可知,化合物中含有15个碳信号,其中有4个甲基信号[δ 032.3(015)、25.0((:-14)、23.1((:-13)、22.3((:-12)];4个亚甲基信号[5巧0.4((:-9)、37.0 (06)、27.5((:-3)、25.2((:-2)];2个亚甲基信号[6巧3.3((:-1)、51.6((:-5)];5个季碳信号[6 c203.4(C-8)、144.1(011)、134.0(07)、82.5(C-4)、73.3(C-10)]。因此,可知化合物5愈创 木烧型倍半祗。根据1H-1h COSY可知,C-1、C2、C3相连,C5与C6相连。再根据HMQC、HMBC可知化 合物的平面结构,再根据N0ESY可知,H-1与H-5相关,H-14与H-15相关,所W可W确定化合物 的相对构型。W上数据与文献W]相一致,故化合物SIsozedoarondiol。
[0046] Phaeocaulisin E(6):为黄色油状物。紫外254nm有暗斑,5%硫酸-硫酸香草醒显 色显紫红色。ESI-MS m/z 253.2[M+H]%可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252,结合1h-醒R和"C-NMR 数据分析可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l出2地3。在紫外252nm下有最大吸收,表明化合物中含有一 个α,β-不饱和幾基结构。红外3422nm下有吸收,表明有径基存在。对比化合物64-醒R和1化 NMR数据和化合物2,3的数据可知,他们的结构相类似,具有相同的平面结构。根据N0ESY相 关判断可知,H-1和Me-14/Me-15相关,可知化合物的相对结构为13,45,55,105。^上数据与 文献相一致,故化合物6为F*haeocaulisin E。
[0047] 表2化合物3-6的1h NMR数据 [004引
[(Κ)加]表3化合物3-6的1化NMR数据
[0化1 ]
[0化2] 实施例2:药理活性实验
[0053] 植物病原真菌是农作物主要危害之一,是造成农业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发明 通过检测Wenyujinin 〇、(10,4a,5a,l〇a)-wenyujinins P、Zedoa;rondiol、 化oprocurcumenol JsozedoarondiolW及F*haeocaulisin E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发现运一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0054] 试验方法:微量稀释法,该方法常用于测定致病菌对敏感性药物或新药对细菌的 抑制活性试验。一般使用96孔微量稀释板,其孔底呈U型,每孔容量0.20 -0.30mL本法操作 较方便,且培养基用量少,可用于大批量药敏试验。一般用MH培养基,将已配制好的药液在 试管中作二倍浓度递减稀释,分别装于96孔板内或者用微量加液器直接在板孔内作二倍稀 释,然后再接种稀释菌液,另外需留出一列孔作为药液对照,该孔列仅加培养基和菌液作为 菌对照,试验完毕后,用微量揽拌器震荡混匀,再将96孔板置于28或37°C培养箱中溫解18-4她,用酶标仪测630nm下吸光度。
[0055] 致病菌株的准备:
[0056] 将活化好的9株致病菌分别接种于W灭菌处理过的LB培养基中,再将其放置于恒 溫振荡器中28摄氏度震荡培养2地。
[0化7]化合物的初筛:
[005引将培养好的致病菌用培养液进行稀释,稀释度为1:500-1:1000;将稀释后的含菌 培养液分别定量加至96孔板的各个孔中;将样品配制成Img/mL,分别取定量加至各个孔中。 加完后置于恒溫培养箱中28°C恒溫培养4她,而后用酶标仪在630nm下测各孔吸光度。试验 结果表明Wenyujinin 0、(10,4a,5a,l0c[)-wenyujinins P、Zedoarondiol、 化oprocurcumenol、IsozedoarondiolW及F*haeocaulisin E对9株植物病原真菌(甘蓝黑 斑、烟草黑腔、辣椒炭痘、水稻胡麻叶、金枯沙皮、甘薦凤梨、玉米大斑、茶轮斑W及贡相链 格)都有抑制活性。
[0059]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试:
[0060] 将培养好的致病菌用培养液进行稀释,稀释度为1:500-1:1000;将稀释后的含菌 培养液分别定量加至96孔板的第一排各孔中,让后一次向下成倍稀释;然后将各样品分别 加入至各列孔中。加完后置于恒溫培养箱中28°C恒溫培养4她,而后用酶标仪在630nm下测 各孔吸光度。其结果见表4。
[0061] 表4溫義术中倍半祗类化合物对9株致病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0062]
[0063]试验结果表明倍半祗化合物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化合物1-6都表现出广 谱的抗菌活性并且大部分都表现出与阳性对照(咪鲜胺)一致的活性。
【主权项】
1. 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抗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结构式如下:其中, 为双键或单键; 当为单键时,办、r2、r3、r4、r5、r 6分别独立选自-OH或-CH3或-H, 当为双键时,Ri、R2、R3、R6分别独立选自-OH或-CH 3或-Η,R4和R5不存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为单键,Ri为_0H,R2为-CH3,R3为-H,R4 为-Η,r5S-oh,R6为-CH3,所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为单键,Ri为_H,R2为-CH3,R3为-OH,R4 为-Η,r5S-oh,R6为-CH3,所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为单键,Ri为_H,R2为-CH3,R3为-OH,R4 为-Η,抱为-〇13,R6为-OH,所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为双键,Ri为_H,R2为-〇H,R3为-CH 3,R6 为-ch3,所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为单键,Ri为-H,R2为-OH,R3为-CH 3,R4 为-Η,抱为-〇13,R6为-OH,所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Ri为-H,R2为-OH,R3为-CH3,R4为-H,他为-CH3,R6为-OH,所述的倍半砲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病原真菌为甘蓝黑斑、烟草黑 胫、辣椒炭疽、水稻胡麻叶、金桔沙皮、甘蔗凤梨、玉米大斑、茶轮斑或贡柑链格。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抗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所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其中,为双键或单键;当为单键时,R1、R2、R3、R4、R5、R6分别独立选自-OH或-CH3或-H,当为双键时,R1、R2、R3、R6分别独立选自-OH或-CH3或-H,R4和R5不存在。本发明首次发现了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可用于制备抗植物病原真菌的药物。
【IPC分类】A01N35/06, A01P3/00
【公开号】CN105454230
【申请号】CN201510470488
【发明人】陈光英, 韩长日, 周学明, 郑彩娟, 黄辉峰, 刘艳萍
【申请人】海南师范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