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029311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叶肩和茎杆肩等。
[0117]〔储存回收装置〕
[0118]储存回收装置6具有用于储存玉米作物的收获物储存箱60和支承该收获物储存箱60的箱支承台61。
[0119]如图1及图2所示,收获物储存箱60以能够绕沿着行驶车体I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pi摆动的方式枢转支承于箱支承台61,箱支承台61在比供给装置4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固定在车架10上。
[0120]被这样支承的收获物储存箱60利用在该收获物储存箱60与箱支承台61之间设置的伸缩缸62工作,能够通过围绕所述摆动轴心pi的起伏摆动,将姿势变更为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收获物储存箱60在底面位于车架10上的立起姿势下,能够储存收获物,在底面自车架10离开而几乎立起的倒伏姿势下,能够将储存的收获物向行驶车体I的横向侧方排出。
[0121]收获物储存箱60通过在离开车架10上表面的收获物储存箱60的上部侧围绕摆动轴心Pl起伏摆动,能够将姿势变更为所述立起姿势和倒伏姿势,所述摆动轴心Pl与车架10的横向左端部相比位于更向横向外侧离开的位置。
[0122]收获物在该收获物储存箱60的倒伏姿势下的排出方向在行驶车体I的左右方向上被设定为左侧端部的横向外侧,左侧端部是配置向后述残杆处理装置5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部53的一端侧即右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
[0123]〔残杆处理装置〕
[0124]如图1以及图3至图5所示,在车架10的下部,在前轮IlF与后轮IlR之间的前后中间部设置有残杆处理装置5。
[0125]该残杆处理装置5具有与收获物对象范围在收获处理装置3的左右横向宽度方向上的横向宽度同等程度的左右方向宽度、即与行驶车体I的左右方向宽度同等程度的左右方向宽度。这样设定左右方向宽度,是为了当在位于行驶车体I前部且收获对象范围与行驶车体I的左右方向宽度为同等程度的收获处理装置3的收获轨迹上行驶移动时,在收获处理装置3的整个收获对象范围内,将以植立状态残留在农田中的茎杆切碎,并使其分散在地面上。
[0126]残杆处理装置5具有刚性高的罩体框架50、两端被支承在该罩体框架50上的驱动旋转轴51、以及在该驱动轴51的外周面上朝放射方向安装的多个切断刃52,构成为随着驱动旋转轴51的旋转而砍掉茎杆的锤刀式。
[0127]如图3至图5所示,在残杆处理装置5中,为了从设置于车架10的上部的发动机13传递驱动力,在行驶车体I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即右侧端部(相当于第一横向端部)设置了驱动力传递部53。
[0128]另外,在罩体框架50的左右两端部的下部,设置有作为接地转轮的左右方向较长的圆筒状的接地用辊55。该接地用辊55以绕枢转支承轴54a自如旋转的方式安装,该枢转支承轴54a配置于从罩体框架50的两端侧向后下方突出的安装用部件54的突出端部。
[0129]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部53将经由副轴17传递而来的发动机动力传递到残杆处理装置5的驱动旋转轴51。
[0130]该驱动力传递部53包括具有输入带轮53A的中继输入轴53a、配置在所述残杆处理装置5的驱动旋转轴51的端部的输出带轮53B以及张设在该输入带轮53A与输出带轮53B上的传动带53C,并且利用具有张紧带轮56a的张紧机构56向传动带53C施加规定的张紧力。这些输入带轮53和输出带轮53B、以及传动带53C的行驶车体I的外方侧被罩体57 (参照图1)覆盖。
[0131]为了向作为作业装置的收获处理装置3和供给装置4以及残杆处理装置5等分配供给动力,副轴17形成为具有与行驶车体I的左右方向宽度同等程度的轴线方向长度,且在发动机13的下方配置在比车架10更靠下侧的位置。
[0132]副轴17的右侧端部比车架10的右侧的主框架1A更向外方延伸,到达发动机13的右外侧端部附近。该副轴17的右侧端部及驱动力传递部53的中继输入轴53a由与右侧的主框架1A的下部连接设置的支承板1B支承。
[0133]在该副轴17的右侧端部及驱动力传递部53的中继输入轴53a的左侧端部,分别设置有向残杆处理装置5传递动力的未图示的传动用齿轮,使副轴17的动力传递到中继输入轴53a。
[0134]〔升降驱动装置〕
[0135]残杆处理装置5能够利用升降驱动装置8相对于行驶车体I的车架10向上下变更位置。并且,在车架10与残杆处理装置5之间,除了所述升降驱动装置8之外,还设置有作为支承构件的固定机构9,该固定机构9能够使残杆处理装置5在离开地面GL的上升位置相对于车架10固定位置。
[0136]如图3至图5所示,升降驱动装置8在左右的主框架10A、10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液压缸80和悬吊链81 (相当于悬吊部件及索条体),液压缸80立设在架设于左右的主框架10A、1A彼此的上侧的横向框架1C的上部,悬吊链81用于悬吊残杆处理装置5。
[0137]悬吊链81的一端侧与设置在横向框架1C上的托架16连结,另一端侧与设置于残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侧的托架50a连结。该托架50a由立设于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侧的左右一对板状体构成,并且以能够插拔的方式设置有一根贯穿这两个板状体的卡止销50b。由此,通过设为将卡止销50b插入到悬吊链81的所述另一端侧即下端侧的环状部件81a的状态,使悬吊链81的下端侧与残杆处理装置5连结。
[0138]设置在罩体框架50的上表面侧的托架50a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罩体框架5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所述一端侧与横向框架1C的托架16连结且所述另一端侧与该托架50a连结的悬吊链81的中间部卷绕在旋转体83上,所述旋转体83设置于在液压缸80的上端部配置的提升体82上。
[0139]因此,通过使液压缸80伸缩工作,能够经由悬吊链81使残杆处理装置5的姿势变更为如图3所示的接地用辊55接触地面GL的下降作用姿势和如图4所示的接地用辊55离开地面GL的上升非作用姿势。
[0140]〔下降许可构件〕
[0141]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与配置在残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上的托架50a之间,设置有构成下降许可构件7的螺旋弹簧70 (相当于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0142]该下降许可构件7构成如下。
[0143]如图6(a)、图6(b)及图7(a)、图7(b)所示,升降驱动装置8的悬吊链81是将多个长圆形状的环状部件81a中的相邻的环状部件81a彼此连结而形成为锁链状的公知结构。
[0144]安装于该悬吊链81上的作为下降许可构件7的螺旋弹簧70在卷绕成螺旋状的卷筒部分71的上端侧配置有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卡止的上部挂钩部72 (相当于挂钩部)。另外,在卷筒部分71的下端侧配置有下部挂钩部73,该下部挂钩部73与插入到设置于残杆处理装置5的罩体框架50的托架50a中的带头的卡止销50b卡止。带头的卡止销50b的向托架50a的另一端侧突出的部分被未图示的开口销或β销等固定为防脱落状态。
[0145]如图6(a)、图6(b)及图7(a)、图7(b)所示,下部挂钩部73由弯曲部分构成,该弯曲部分具有比最下端的环状部件Sla的下端外周缘大的曲率半径,从而从悬吊链81的最下端的、卡止于卡止销50b的环状部件81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包覆环状部件81a。由此,下部挂钩部73能够与悬吊链81卡置在同一^^止部位,即能够卡止在卡止销50b上。
[0146]以此方式使悬吊链81的最下端的环状部件81a与螺旋弹簧70的下部挂钩部73以位于卡止销50b的半径方向上的内外状态卡止于同一部位的卡止销50b,是为了使外装于悬吊链81的螺旋弹簧70的弹性作用力沿着悬吊链81的伸展方向作用。由此,容易避免悬吊链81的各环状部件81a在螺旋弹簧70的卷筒部分71的内部空间中与卷筒部分71的内周侧强烈接触,降低各环状部件81a在伸缩方向上的动作被妨碍的可能性。
[0147]如图6 (a)、图6 (b)及图7 (a)、图7 (b)所示,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与存在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一个环状部件81a连结,其前端侧插入到上侧的环状部件81a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之间。
[0148]各环状部件81a的内周缘在短径方向上的宽度wl具有比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l稍大程度的尺寸,螺旋弹簧70的线径d2也与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l形成为同等程度。各环状部件81a的内周缘在长径方向上的宽度w2是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l的三倍程度的宽度,在上下的环状部件81a彼此之间产生能够插入上部挂钩部72的空间。
[0149]并且,上部挂钩部72由弯曲部分构成,该弯曲部分具有比下侧的环状部件81a的上侧的外周缘大的曲率半径,从而使上部挂钩部72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包覆环状部件81a。由此,在将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插入到上侧的环状部件81a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之间时,使上部挂钩部72以位于下侧的环状部件81a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的状态卡止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
[0150]螺旋弹簧70的上端侧相对于该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卡止的卡止结构构成如下。
[0151]如图6(a)、图6(b)及图7(a)、图7(b)所示,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在向环状部件81a插入的插入方向上具有插入于环状部件81a而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和相比所述环状部件更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
[0152]位于上游侧的部分72b与螺旋弹簧70的卷筒部分71的上端侧相连,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所述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彼此接近,使上部挂钩部72整体形成为环状。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彼此接近,使该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之间的间隔《3设定为比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l小。
[0153]如此,通过使上部挂钩部72整体形成为环状,且使卷筒部分71的外周缘附近与位于下游侧的部分72a的端部之间的间隔《3设定为比各环状部件81a的线径dl小,构成了用于抑制上部挂钩部72从相对于悬吊链81的卡止部位脱落的防止脱落部74。
[0154]螺旋弹簧70的上端侧相对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的卡止和脱落按照如下所述进行。
[0155]S卩,如图6(a)中假想线所示,螺旋弹簧70的上端侧相对于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的卡止,是通过使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向横向外侧弹性变形而使所述间隔d3扩大,且使该上部挂钩部72向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上卡入来进行的。
[0156]并且,如果在使上部挂钩部72卡入之后,解除上部挂钩部72向横向外侧的弹性变形,则上部挂钩部72将如该图中实线所示那样弹性复原,在上部挂钩部72与卷筒部分71之间,悬吊链81的途中位置的环状部件81a所能够通过的间隔《3复原到弹性变形之前的较小间隔。
[0157]也就是说,上部挂钩部72在不被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相对于卷筒部分71具有如图6(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关系。由于能够如假想线所示那样,通过施加向横向外侧的某一程度以上的外力而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如果在插入时施加外力,在插入结束后解除外力,则能够复原到该图中实线所示的部位而使间隔w3变窄。由此,能够避免螺旋弹簧70的上部挂钩部72从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