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用连续炒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8219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茶用连续炒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制茶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茶叶炒干机。
背景技术
在绿茶制作中,炒干工序是最后一道工序,炒干后即成成品。在本发明作出之前,现有公知公用技术的炒干机械均为单一、锅式装置,它由机架、静态或动态的锅如滚筒,以及热源装置等构成,如采用滚筒式锅子,则这种滚筒上设有进出茶口,其内壁上设有螺旋导板。炒干原理是利用设置在锅子下方的柴煤、电炉等点式热源先将锅壁加热,再通过锅壁与末成品茶叶直接接触,将热量传递至待炒干茶叶致使其蒸发水份,达到炒干目的。这种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下述缺陷1、由于装置的原因,炒干工序完全靠人工掌握工艺参数,因为炒干中末成品茶叶的含水量随着蒸发时间变化有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所以在整个蒸发时间段内其炒干用的温度、时间、茶叶翻动频率等也应该有相应的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制茶工艺参数要求,而现有技术则难以做到。2、柴煤、电炉等点式热源直接给锅壁加热,利用锅壁与茶叶的直接接触来达到传热目的,易使茶叶叶片产生焦边、爆点现象而具有烟焦味,影响茶叶品质,这是现有绿茶制作中至今仍然还末克服的致命缺陷。3、现有设备无法实现连续化、标准化生产作业,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制茶用连续炒干机,用该机炒干茶叶不但工艺符合末成品茶叶含水量蒸发逐渐递减的变化,炒干后的成品茶叶不会产生焦边、爆点现象,茶叶品质好,而且还具有连续化、标准化生产作业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这种制茶用连续炒干机的结构包括机架及传动装置、热源装置、滚筒和进茶斗等,滚筒安装在置于机架上的滚轮、托轮上,滚筒中空两侧端部分别为进茶端和出茶端,进茶斗的进茶通道与滚筒内腔相通,滚筒内壁上设有螺旋导板,其特征是热源装置采用热风炉,其热风输送管的出风端与进茶斗一起经设在滚筒进茶端上的端封盖伸入,端封盖与热风输送管、进茶斗的进茶通道的管壁固接,端封盖与滚筒进茶端为间隙密封联接,热风输送管的出风口与滚筒内腔相通;滚筒的中轴线上间隔式设置了若干热风挡板,进茶斗的进叶通道上设有单向进茶装置;一只气叶分离罩间隙式联接在滚筒的出茶端上,其上部为排气管,下部为排叶口。
具体实施时,设置在进茶通道上的单向进茶装置为螺旋式推叶器。
机架上还设有一个能调节滚筒轴心线与地面间倾角的机构。
滚筒内壁上的螺旋导板的径向高度不一,越向滚筒出茶端高度越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最大特点是以热风作为热源并将其直接引入锅内,与待干茶叶接触,从原理上改变了以往一直使用柴煤、电炉等点式热源先加热锅壁,再利用锅壁与待炒茶叶接触的炒干方式。可以说这种改变是开拓性的,它变炒干为辉干(因此,炒干机在这里变成了辉干机),显而易见辉干的成品茶叶不会产生焦边、爆点现象,品质好。这与现有技术相比,现有技术中锅壁温度不能太高,否则焦边、爆点现象会更加严重,而本机的风温提高后不会使茶叶产生焦边、爆点现象,因此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通过调节滚筒轴心线与地面间的倾角角度即可实现调节茶叶在滚筒内的滞留时间,而且这种结构的炒干机,滚筒内部随着与热风出风口的距离变化,热风温度也呈一梯度,以出风口为起点形成了高温区、中温区和低温区,离热风出风口越远温度越低,这与待炒茶叶的含水量正好相对应,实现了工艺的合理性。再则,这种炒干机的进出茶可以连续进行,因此设输送带后,即能实现连续化、标准化生产作业。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1,图中序号分别表示进茶斗10,进茶通道101,滚筒20,螺旋导板201、202,热风挡板203,滚筒密封段204,端封盖205,螺旋挡风导板206,快速推进导叶板207,气叶分离罩30,气通道301,排气管302,观察窗303,排叶口304,滚筒出茶端与分离罩结合部305,热风输送管40,热风管端部气孔401。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参见图1,图中未画出机架、热风炉,以及滚轮、托轮,驱动传动等部件,这些是与现有技术相同的。
滚筒20安装在置于机架上的滚轮、托轮上。滚筒20的中部横截面为八角形(当然也可以是六角或圆形等),中空两侧端部分别为进茶端和出茶端。进茶端处由端封盖205与设在滚筒20内的螺旋挡风导板206构成密封段204区域,端封盖205与滚筒20为间隙密封联接。在密封段204区域内设有快速推进导叶板207,进茶斗10的进茶通道101出口与密封段204区域相通。
热风输送管40经端封盖205进入滚筒20密封段204区域以后的内腔,热风输送管40的管壁及进茶斗10的进茶通道101的管壁与端封盖205固接。采用这种联接方式,一是解决作业时滚筒20与热风输送管40之间的动静联接问题,因为,工作时滚筒20是要转动的;二是确保热风不外泄。
为解决进叶顺畅,热风从进茶通道外泄问题,可在进茶通道上设单向进茶装置。单向进茶装置可采用螺旋式推叶器结构,即茶叶可顺着螺旋片正向进入,而热风由于反向不能外泄。螺旋式推叶器的结构是一般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在此不再作详细说明。
滚筒内壁上设有螺旋导板201,202,并在滚筒中轴线上间隔式设置若干块中心热风挡板203,其目的是防止茶叶在筒的轴向被热风吹走,以增加茶叶在筒内的滞留时间。
热风输送管40的出风端的端部上开有多个热风管端部气孔401,使刚从进茶斗10进来的含水量相对较高的待干茶叶直接接受热风喷射。气孔形状可根据需要定,一般是圆形。
滚筒20的出茶端上设气叶分离罩30,滚筒20的筒口与气叶分离罩30为间隙联接,形成滚筒右端与分离罩结合部305,其目的也是解决动静联接问题。气叶分离罩30上部为排气管302,下部为排叶口304。
本机的工作原理如下输送带将待炒干茶叶送入进茶斗10,在单向推叶器作用下,茶叶顺着推叶器的螺旋片进入滚筒密封段204。在快速推进导叶板207、螺旋挡风导板206的作用下,进入到密封段204后的滚筒20内腔。由于螺旋挡风导板206与热风输送管40的间隙很小,热风不会从进茶斗10泄出。茶叶在滚筒20内回转中被抛洒,和热风充分接触,使脱水效果最好。由于螺旋导板201、202不断向前延伸,起到导叶作用,同时阻挡了茶叶在风力作用下迅速向出口移动,避免炒干时间不够。由于螺旋导板201、202高度不一,从而将滚筒20的内腔沿轴向分成若干温区。设置热风挡板203的目的是防止热风沿中轴线即风阻较小的线路直接排出,而浪费热能。
当茶叶移动至滚筒出茶端时,热风从气通道301经排气管302排出,而茶叶在自重作用下经排叶口304排出,由输送带送到下道工序。
权利要求
1.一种制茶用连续炒干机,其结构包括机架及传动装置、热源装置、滚筒和进茶斗等,滚筒(20)安装在置于机架上的滚轮、托轮上,滚筒(20)中空两侧端部分别为进茶端和出茶端,进茶斗(10)的进茶通道(101)与滚筒(20)内腔相通,滚筒(20)内壁上设有螺旋导板(201,202),其特征是热源装置采用热风炉,其热风输送管(4)的出风端与进茶斗(10)一起经设在滚筒(20)进茶端上的端封盖(205)伸入,端封盖与热风输送管(40)、进茶斗(10)的进茶通道(101)的管壁固接,端封盖(205)与滚筒(20)进茶端为间隙密封联接,热风输送管(40)的出风口与滚筒(20)内腔相通;滚筒(20)的中轴线上间隔式设置了若干热风挡板(203),进茶斗(10)的进叶通道(101)上设有单向进茶装置;一只气叶分离罩(30)间隙式联接在滚筒(20)的出茶端上,其上部为排气管(302),下部为排叶口(30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茶用连续炒干机,其特征是设置在进茶通道(101)上的单向进茶装置为螺旋式推叶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制茶用连续炒干机,其特征是机架上还设有一个能调节滚筒(20)轴心线与地面间倾角的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茶用连续炒干机,其特征是滚筒(20)内壁上的螺旋导板(201,202)的径向高度不一,越向滚筒(20)出茶端高度越低。
全文摘要
一种制茶用连续炒干机,该机结构包括机架及传动装置、热源装置、滚筒和进茶斗等,其特征是热源装置采用热风炉,其热风输送管与进茶斗一起伸入滚筒内,并与滚筒进茶端为间隙密封联接,热风输送管的出风口与滚筒内腔相通;滚筒的中轴线上间隔式设置了若干热风挡板,进茶斗的进叶通道上设有单向进茶装置。一只气叶分离罩间隙式联接在滚筒的出茶端上,其上部为排气管,下部为排叶口。本发明以热风作为热源并将其直接引入锅内,从原理上改变了以往一直使用柴煤、电炉等点式热源先加热锅壁,再利用锅壁与待炒茶叶接触的炒干方式,具有成品茶叶不焦边、不爆点,品质好,实现了连续化、标准化生产作业的优点。
文档编号A23F3/06GK1875734SQ20051005001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6日
发明者程玉明 申请人:程玉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