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蜡梅花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4137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蜡梅花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茶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蜡梅花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花茶是以茶坯经过窨花再加工而成的茶叶,传统以茉莉花茶为主,还有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蜡梅[C/n'wra"朋A^;7raec似(L.)],又名蜡木、黄梅、香梅、蜡花等,是我国特有花灌木,分布较广,以鄂西、川东、陕南、豫西南交汇地带为分布中心,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蜡梅花香气清新淡雅,沁人心脾,香精油化学成分达160种,高于茉莉花和玫瑰花,是理想的窨制花茶的材料。蜡梅花茶不仅具有名优茶美观的外形,又有蜡梅花鲜灵馥郁的香气,品质独特。生产蜡梅花茶,不仅促进了花茶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增强蜡梅产业活力。现有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对茉莉花茶的加工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而较少涉及蜡梅花茶。非专利文献(庞晓莉等,窨制技术因子对蜡梅花茶品质的影响,茶叶科学,2007,27(4):316-322;李永菊,蜡梅花窨制工艺流程的初步研究,南方农业,2007,1(2):21-24;陈学林,蜡梅花茶窨制技术研究,茶叶机械杂志,2002,(4):16-17;袁林颖,名优蜡梅花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特点,福建茶叶,2005,(1):26〉对蜡梅花茶的加工工艺和窨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较少涉及茶坯嫩度、揉捻程度和制作工艺的筛选,蜡梅品种筛选,赋香条件的优化,连窨工艺与传统不连窨工艺的比较,干燥条件的选择以及提花量的选择等方面,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本发明在对蜡梅花茶加工各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蜡梅花茶的制作新工艺,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奇的花茶产品。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蜡梅花的生理特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新的窨花工艺,制作一种新型蜡梅花茶,使其达到"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绿,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的品质要求。本发明制作的蜡梅花茶既具有名优茶的美观外形,又有蜡梅花清新淡雅的香气,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奇的花茶产品,还为广大花农和茶农提供了一条致富途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蜡梅花茶,其制作步骤包括茶坯制备、赋香、窨花、干燥和提花,在加工过程中使所述产品的香气为鲜灵持久的蜡梅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其制作歩骤如下(1)以中小叶茶树品种的一芽一叶为原料,按照烘青绿茶的加工工艺(施兆鹏,茶叶加工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采用重揉技术,加工成烘青绿茶,使茶叶含水量控制在7%~9%,装袋后入冷库中贮藏备用,得到窨花茶坯;(2)将窨花茶坯用白兰花赋香将新鲜的白兰花去掉花托,按白兰花与窨花茶坯的重量百分比为1%计算配花量,将所述的白兰花与窨花茶坯充分混匀,室温下放置10天,将混匀的茶坯密封后放于冷库中保鲜,得到赋香茶坯;(3)窨花选择素心或乔种品种的蜡梅花,采摘全开放的花朵,将鲜花室内自然摊放3h5h,摊花厚度3cm5cm,按照以下步骤窨制-第一窨按蜡梅花与赋香茶坯的重量百分比为50%计算配花量,将蜡梅花与赋香茶坯充分混匀,放置在15'C18'C的控温箱体中,时间24h,中途第10h翻堆一次,然后筛出花瓣,控制茶坯含水量《15%,得到第一窨茶坯;第二窨按蜡梅花与第一窨茶坯的重百分比为30°/0计算配花量,将蜡梅花与第一窨茶坯充分混匀,放置在15'C18'C的控温箱体中,吋间24h,中途第10h翻堆一次,然后筛出花瓣,控制茶坯含水量《25%,得到第二窨茶坯;(4)将第二窨茶坯在75"C85'C下干燥,使茶叶含水量《5.5%,冷却至室温,得到干燥茶叶;(5)将干燥茶叶进行提花按蜡梅花与十燥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2%计算配花量,将新鲜蜡梅花与干燥茶叶充分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10天,待蜡梅花瓣干燥后,装袋密封;(6)装袋密封的茶叶经过检验后,包装入库,即为蜡梅花茶成品。本发明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促进了花茶产品结构调整和蜡梅花茶商品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2、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连窨工艺,与传统不连窨工艺相比,縮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能耗。3、提高了花茶品质。通过选用髙档茶坯,采用新的窨花技术,提升了蜡梅花茶的质量。本发明与庞晓莉等发表的非专利文献主要技术特征和实施效果的比较见表1:表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差别<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图l:是本发明通过感官审评筛选茶坯制作工艺的结果,反映了不同茶坯制作工艺对蜡梅花茶感官审评得分的影响,烘青工艺得分最高。图2:是本发明通过色泽分析筛选茶坯制作工艺的结果,反映了不同茶坯制作工艺对蜡梅花茶色相角的影响,烘青茶色相角最大,表明其色泽最绿,有利于提高蜡梅花茶品质。图3:是本发明通过叶绿素分析筛选茶坯制作工艺的结果,反映了不同茶坯制作工艺对蜡梅花茶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烘青茶总叶绿素含量最高,色泽最绿。图4:是本发明通过感官审评筛选揉捻程度的结果,反映了不同揉捻程度对蜡梅花茶感官品质的影响,重揉捻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图5:是本发明通过感官审评筛选茶坯嫩度的结果,反映了不同茶坯嫩度对蜡梅花茶感官品质的影响,一芽一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图6:是本发明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得到的素心蜡梅未开放花朵香气的离子图谱。图7:是本发明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得到的素心蜡梅半开放花朵香气的离子图谱。图8:是本发明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得到的素心蜡梅全开放花朵香气的离子图谱。通过对图6、图7和图8的图谱进行分析和香气成分的鉴定,不同开放程度蜡梅花香气成分的数量变化不大,均在30个左右,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完全开放的花朵香气较浓郁,而未开放或半开放的花朵,虽然香气成分与全开放花朵相差不大,但是香气浓度较低,释放速度慢,不利于茶叶吸收香气,所以本发明选用完全开放的蜡梅花。图9:是本发明在研究连窨和传统不连窨工艺差异时得到的理化分析结果,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连窨工艺的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传统不连窨工艺,有利于改善蜡梅花茶茶汤的滋味。图10:是本发明在65'C条件下干燥茶叶时,茶叶含水量随干燥时间的变化曲线。图ll:是本发明在75'C条件下干燥茶叶时,茶叶含水量随干燥时间的变化曲线。图12:是本发明在85'C条件下干燥茶叶时,茶叶含水量随十燥时间的变化曲线。图13:是本发明在95'C条件下干燥茶叶时,茶叶含水量随干燥时间的变化曲线。图14:是本发明在105'C条件下干燥茶叶时,茶叶含水量随干燥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10、图ll、图12、图13、图14,可以估算出各种温度条件下,茶叶含水量从20%下降到5.5%所需的时间,在75。C-85'C时,需40分钟,低T这一温度范围,则丁燥时间过K:,延K了加工时间如果高于这个温度范围,不仅节约干燥时间的潜力有限,而且易造成香气散失,叶绿素被破坏,不利于蜡梅花茶品质的形成。在本发明中,第二次窨花后,茶坯含水量在20%左右,选择在75'C-85'C温度下干燥为宜。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茶坯制备工艺、嫩度及揉捻程度比较研究U)茶坯制备工艺试验将采自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的同一批茶叶的鲜叶分别按照烘青、半烘炒和炒青工艺(施兆鹏,茶叶加工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制成茶坯,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将这些茶坯窨制成蜡梅花茶,对各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图l),色泽分析(图2)和叶绿素分析(图3),结果显示,烘青茶坯的各项指标优于其他茶坯。(2)揉捻程度试验按照不揉捻、轻揉捻、重揉埝方式将同一批鲜叶制成茶坯,然后窨制成蜡梅花茶,感官审评结果(图4)表明用重揉捻茶坯窨制成的蜡梅花茶综合品质优于其他茶坯。(3)嫩度试验茶叶鲜叶采自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教学科研基地茶园。分别按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标准采摘。按照"鲜叶一摊放_杀青一揉捻一烘干"工艺流程制作各茶坯,然后将茶坯窨制成蜡梅花茶。感官审评结果显示(见图5),一芽一叶有利于蜡梅花茶品质的形成。实施例2:蜡梅品种及开放程度的选择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校内选择素心、乔种K内被片紫色条纹少)、乔种2(内被片紫色条纹多)、红心等4个品种进行研究。经过感官审评,红心品种的蜡梅花香气刺鼻,青气重,不适宜制作蜡梅花茶,其他品种的蜡梅花完全开放时香气纯正,浓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方法对各种花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完全开放花朵香气成分的数量并没有损失(图6、图7、图8),综合来看,完全开放的花朵有利于制作蜡梅花茶。实施例3:赋香条件的优化将新鲜的白兰花去掉花托后,按照花茶重量比为0.0%、0.5%、1.5%、3.0%、4.59S、6.0%设置6个处理,然后将赋香后的茶坯窨制成蜡梅花茶,根据感官审评结果(表2),赋香配花量在0.0%-1.5%之间,所加工的蜡梅花茶得分最高,香气协调性较好。本发明选用的赋香配花量为丄%。表2赋香配花量试验感官审评结果赋香配花量(%)条索外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总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0.0紧结,匀整85黄绿81鲜浓,持久90黄绿82鲜醇90黄绿8187.10.5紧结,匀整85黄绿80鲜灵,持久95黄绿81鲜醇,爽口95黄绿8089.81.5紧结,匀整85黄绿,略暗79尚鲜灵,持久93尚黄绿80鲜醇,爽口93黄绿8088.43.0紧结,匀整84黄绿,略暗78略透兰75尚黄绿78略透兰75黄绿7977.24.5尚紧结,匀整83黄绿,略暗76透兰69尚黄绿76透兰69黄绿,略暗7772.96.0尚紧结,匀整82黄绿,暗74透兰66尚黄绿74透兰66黄绿,略暗7670.5注审评因子权数分配外形条索(15%)、外形色泽(15%)、香气(40%)、汤色(5%)、滋味(20%)、叶底(5%)。以下同。实施例4:窨花条件的优化(1)窨花时间试验设置8h、16h、24h、32h、40h等处理,比较各处理蜡梅花茶的感官品质(见表3),在24h-32之间窨花效果较好,本发明采用的窨花时间为24h。(2)窨花次数试验设置窨花1次、2次、3次、4次、5次等处理,比较各处理蜡梅花茶的感官品质(见表4),窨花2次-3次有利于蜡梅花品质的形成,本发明采用选用2次窨花方式。(3)茶坯含水量试验将茶坯的含水量设置为5%、10%、15%、20%、25%、30%、40%等7个处理,然后将其制成蜡梅花茶,比较各个茶样的感官品质(见表5),含水量在5%-25%之间,得分均超过80分,超过25%,出现明显品质缺陷。本发明选用的窨花茶坯的含水量在7%-9%之间,第一次窨花后,茶坯含水量不超过15%,第二次窨花后,茶坯含水量不超过25%。(4)窨花配花量试验按蜡梅花与茶坯的重量比为'15%、30%、45%、60%、75%、90%、105%进行试验,比较各样品的感官品质(表6),配花量在45%以上,各茶样得分均在85分以上。(5)窨花温度试验分别在15。C、2(TC、25'C、30°C、35°C、40°C、45。C等温度条件下窨制蜡梅花茶,比较各茶样的感官品质(表7),温度在15'C-20'C时,样品得分较高。(6)窨花条件正交试验在前述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窨花时间(xl)、配花量(x2)、窨花温度(x3)、茶坯含水量(x4)等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各水平,选用L27(313)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根据检测结果,建立感宫审评得分(Y)与4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如下"47.018+0.329x广43.551x2+4.014x3+267.087x4+46.528x22-0.107x32-215.954x42-0.013xiX3-1.186x,x4-ll4.986x2x4-5.600x3X4根据响应面分析,较好窨制条件是时间在20h-40h之间,配花量在50%-90%之间,温度14.5°C-18.5。C之间,茶坯含水量18%左右。综合考虑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本发明采用以下窨花条件时间24h,温度15'C-18'C,总配花量为80%,第一窨配花量为50%,第二窨配花量为30%,控制窨花茶坯的含水量在7%-9%之间,然后通过第一次窨花自动调节第二次窨花时茶坯的含水量。表3不同窨制时间蜡梅花茶的感官审评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表5茶坯含水量试验感官审评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实施例5:连窨工艺与传统不连窨工艺的比较分别釆用两次连窨和两次不连窨工艺制作蜡梅花茶,感官审评结果(表8)表明,两种工艺间没有明显差异,连窨工艺略优于不连窨工艺。理化分析结果(图9)显示,二者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明显,但连窨工艺可溶性糖含量略高于不连窨工艺,由此可以说明,连窨工艺不仅能够达到蜡梅花茶的品质要求,还由于省掉了两次窨花间的复火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表8连窨与不连窨试验感官审评结果工艺-条索外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总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不连窨尚紧结82尚绿82鲜灵91黄绿尚明84.5鲜醇91尚绿8587.6连窨尚紧结82尚绿82鲜灵91黄绿尚明84.5鲜醇92尚绿8587.8实施例6:干燥条件的选择设置65'C、75°C、85'C、95°C、105'C等5种干燥温度,将含水量为30%的茶叶分别在这几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干燥,根据得到的数据绘制各种温度下含水量-时间曲线(图10、图U、图12、图13、图14),通过建立回归方差,可以计算出从高含水量下降到低含水量所需的时间,从而筛选出最佳干燥温度。本发明选择的千燥温度是75°C-85'C。实施例7:提花条件的选择按照10%、5%、2%的花茶重量比进行提花,选用的蜡梅花含水量在75%左右,要求提花后不起花,不复火。观察茶叶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按照10%和5%配花量提花,IO天后蜡梅花茶含水量均超过7%,而按照2%配花量提花,只要茶叶原含水量不超过5.5%,最后成品蜡梅花茶的含水量就不会超过7%,从而有利于贮藏。实施例8:(1)以中小叶茶树品种一芽一叶为原料,将鲜叶在室内摊放5小时左右,使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按照烘青绿茶的工艺,在滚筒连续杀青机上杀青,使含水量控制60%左右采用重揉技术,使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坏率达到90%以上;采用烘干机(常规商用烘干机)干燥,使茶叶含水量控制在7%,加工成烘青绿茶,并将装袋后的茶叶保存在冷库(-3'C2'C)中备用,得到窨花茶坯;(2)将窨花茶坯用白兰花赋香将新鲜的白兰花去掉花托,按白兰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1%计算配花量,将白兰花与窨花茶坯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10天,然后将混匀的茶坯密封后放于冷库(-3'C2'C)中保鲜,得到赋香茶坯;(3)选择素心或乔种品种的蜡梅花,采摘开放的花朵,将鲜花置室内自然摊放3h,摊花厚度3cm,采用"二次连续窨花方法"进行蜡梅花茶窨制第一次窨制按蜡梅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50%计算配花量,将蜡梅花与赋香茶坯充分混匀,放置在15'C的控温箱体中,时间24h,中途第10h翻堆一次,然后筛出花瓣,控制茶坯含水量《15%,得到第一窨茶坯;第二次窨制按蜡梅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30%计算配花量,将蜡梅花与第一窨茶坯充分混匀,放置在15'C的控温箱体中,时间24h,中途第IOh翻堆一次,然后筛出花瓣,控制茶坯含水量《25%,得到第二窨茶坯;(4)将第二窨茶坯在烘干机(75'C,常规商用烘干机)中进行干燥,使茶叶含水量《5.5%。冷却至室温,得到干燥茶叶;(5)用蜡梅花提花按蜡梅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2%计算配花量,将新鲜蜡梅花与干燥茶叶充分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10天,待蜡梅花瓣干燥后,装袋密封;(6)茶叶检验,包装入库,即为本发明的蜡梅花茶产品。实施例9:以中小叶茶树品种一芽一叶为原料,将鲜叶室内摊放5小时左右,使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按照烘青绿茶的工艺,在滚筒连续杀青机上杀青,控制含水量为60%左右;采用重揉技术,控制成条率达到856以上,细胞破坏率达到90%以上;采用烘干机(常规商用烘干机)干燥,使茶叶含水量控制在9%,加工成烘青绿茶,将茶叶装袋后保存在冷库(-3°C~2°C)中备用,得到窨花茶坯;(2)将窨花茶坯用白兰花赋香将新鲜的白兰花去掉花托,按白兰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1%计算配花量,将白兰花与窨花茶坯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io天,然后将混匀的茶坯密封后放于冷库(-3'C~2'C)中保鲜,得到赋香茶坯;(3)选择素心或乔种品种的蜡梅花,采摘开放的花朵,将鲜花室内自然摊放5h,摊花厚度5cm,釆用"二次连续窨花方法"进行蜡梅花茶窨制第一次窨制按蜡梅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50%计算配花量,将蜡梅花与赋香茶坯充分混匀,放置在18'C的控温箱体中,时间24h,中途第IOh翻堆一次,然后筛出花瓣,控制茶坯含水量《15%,得到第一窨茶坯;第二次窨制按蜡梅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30%计算配花量,将蜡梅花与第一窨茶坯充分混匀,放置在18'C的控温箱体中,时间24h,中途第10h翻堆一次,然后筛出花瓣,控制茶坯含水量《25%,得到第二窨茶坯;(4)将第二窨茶坯在烘干机(85'C,常规商用烘干机)中进行干燥,使茶叶含水量《5.5%,冷却至室温,得到干燥茶叶;(5)用蜡梅花提花按蜡梅花与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2%计算配花量,将新鲜蜡梅花与干燥茶叶充分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10天,待蜡梅花瓣干燥后,装袋密封;(6)茶叶检验,包装入库,即为木发明的蜡梅花茶产品。权利要求1、一种蜡梅花茶的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茶坯制备、赋香、窨花、干燥和提花,其特征在于,在加工过程中使所述的产品具有鲜灵持久蜡梅花香,它是按照下列步骤制作的(1)将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制成烘青绿茶,使其含水量为7%~9%,入冷库中保鲜贮藏,得到窨花茶坯;(2)将所述的窨花茶坯用白兰花赋香按照白兰花与窨花茶坯的重量百分比为1%计算配花量,使所述的白兰花与窨花茶坯均匀混合,室温下放置10天,再放入冷库中保鲜,得到赋香茶坯;(3)窨花第一次窨按蜡梅花与赋香茶坯的重量百分比为50%计算配花量,窨制温度为15℃~18℃,窨制时间为24h,使茶坯含水量≤15%,得到第一窨茶坯;第二次窨按蜡梅花与第一窨茶坯的重量百分比为30%计算配花量,窨制温度为15℃~18℃,窨制时间为24h,使茶坯含水量≤25%,得到第二窨茶坯;(4)将所得的第二窨茶坯于75℃~85℃下进行干燥,使茶叶含水量≤5.5%,得到干燥茶叶;(5)提花按蜡梅花与干燥茶叶的重量百分比为2%计算配花量,使所述的蜡梅花与干燥茶叶均匀混合并在室温下放置10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蜡梅花选自素心或乔种蜡梅。全文摘要本发明属于茶学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蜡梅花茶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先将采摘的新鲜茶树一芽一叶加工成烘青绿茶,采用“两次连窨技术”,经过赋香、窨花、干燥和提花等步骤制作成蜡梅花茶。本发明的产品—蜡梅花茶具有典型的蜡梅花香,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既有名优茶的美观外形,又有蜡梅花清新淡雅的香气,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花茶产品。文档编号A23F3/06GK101336663SQ200810048769公开日2009年1月7日申请日期2008年8月12日优先权日2008年8月12日发明者倪德江,吕先奎,周继荣,廖光伦,郭承君,陈玉琼申请人:华中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