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红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4352阅读:8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条形红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改进,特别是属于一种条形红茶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绿茶是一种完全不发酵茶,对于有胃病的人,不宜喝绿茶,而红茶则相反,适 饮有胃病的人,同时可作为冬季替代绿茶的饮品。南方条形红茶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复 杂,滋味不醇厚,香气浓郁度不高;而本工艺采用制作绿茶的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 具有操作工艺简单,易于推广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公开一种利用夏季鲜叶制作条形红茶的工艺,与南方红茶繁琐 复杂相比,工艺更加简单实用,易于推广。本发明所公开的条形红茶特征在于其制作原料为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 叶;同时利用绿茶制作设备中的揉捻机、烘干机,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 干、二次烘干而制成的条形红茶,用开水冲泡后即可饮用。本发明所公开的条形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 二次烘干,其特征在于(1)采摘采摘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作为制茶原料,备用。(2)萎凋在通风好、干燥、清洁室内,满摊,厚度10-15厘米,时间6-8小 时,带起鲜叶手握成团,松手不易掸散,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色失去光泽,无焦边 焦角现象,即为适度。(3)揉捻采用经过萎凋好的鲜叶,放入茶叶揉捻机,重揉25-35分钟,成条索 状时停止。(4)发酵采用揉捻后的鲜叶堆放15-20厘米厚度,经35-45分钟,待鲜叶叶色 绿度不超过10%时为适度。(5)烘干将发酵好的鲜叶,在120-160°c温度下,不断用手翻动进行烘干,直 至叶片不粘手,有刺手感时停止。(6) 二次烘干将经过烘干的鲜叶,满摊,冷却至尚温,再放入制茶专用烘干 机中进行二遍干,在100-110°c温度下,用手翻动叶子,进行水分散失,提高香气,控制 含水量在5%以下。(7)包装将经过二遍烘干的条形红茶,满摊,冷却至室温,密封包装。本发明所采用的制茶原料-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是全年茶多酚最高含 量的鲜叶,在酶促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合作用,最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茶黄素为黄色 物质,具有较好的鲜强度,茶红素为红色物质,具有醇甜滋味,它们与未氧化的茶多酚 构成红茶浓强鲜爽的滋味和红艳亮丽的汤色。同时,绿色的叶绿素在酶的作用下,最终 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因此此发明填补了北方红茶的空白,对于胃病人群和冬季饮用方便,口感好,香气浓郁,耐冲泡。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夏季采摘一芽二、三叶,在干燥、清洁的室内萎凋,厚度10-15厘米。时间 6-8小时,每500g鲜叶成为290-300g,即停止萎凋,进入揉捻过程。使用揉捻机,对经过萎凋的鲜叶进行揉捻,目测已成条85%以上停止揉捻,不
减重量。 经过揉捻的鲜叶,堆放15-20厘米厚度,经过35-45分钟,进行发酵,待鲜叶中 绿叶不超过10%时进行烘干。经发酵的鲜叶,投入茶叶专用烘干机中,在120-150°C温度下,快速散失水分, 进一步提高香气,检测含水量达5%以下,停止作业,取出满摊,冷却至尚温,密封包装 即可。
权利要求
1.条形红茶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其特征在于(1)采摘采摘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作为制茶原料,备用。(2)萎凋在通风好、干燥、清洁室内,满摊,厚度10-15厘米,时间6-8小时,带 起鲜叶手握成团,松手不易掸散,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色失去光泽,无焦边焦角现 象,即为适度。(3)揉捻采用经过萎凋好的鲜叶,放入茶叶揉捻机,重揉25-35分钟,成条索状时停止。(4)发酵采用揉捻后的鲜叶堆放15-20厘米厚度,经35-45分钟,待鲜叶叶色绿度 不超过10%时为适度。(5)烘干将发酵好的鲜叶,在120-160°C温度下,不断用手翻动进行烘干,直至叶 片不粘手,有刺手感时停止。(6)二次烘干将经过烘干的鲜叶,满摊,冷却至尚温,再放入制茶专用烘干机中 进行二遍干,在100-110°C温度下,用手翻动叶子,进行水分散失,提高香气,控制含水 量在5%以下。(7)包装将经过二遍烘干的条形红茶,满摊,冷却至室温,密封包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条形红茶及其制作工艺,以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等工序制作而成。条形红茶滋味醇甜,汤色浓郁,口感好,耐冲泡,填补了北方红茶的空白。
文档编号A23F3/10GK102007983SQ200910018700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7日
发明者陈永强 申请人:陈永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