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95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煮米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复原米加工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将复原米熟化成煮熟时间较短但口感不变的快 煮米。常用的熟化方法是蒸煮,即将生大米蒸煮成具有一定煮熟度的大米。然而快煮米和通常而言的方便米饭、微波米饭不同,快煮米不是煮熟的米饭,而是 外表和水含量更接近与普通大米的一种米,然而与普通大米不同的是,快煮米只需要经过 几分钟的蒸煮时间就能煮熟并食用。同时由于快煮米的含水量接近于普通大米,远低于方 便米饭等,故其存储条件相对宽松,保存期长,其存储条件更接近与普通大米。如果采用通常蒸煮大米的方式来制备快煮米,由于在蒸煮的前期和中期,大米外 表面的含水量大于内部的含水量并且蒸煮温度过高,这将导致大米外表米淀粉的糊化程度 较高,而蒸煮的后期,大米的外表面和内部的含水量 才回逐渐达到平衡。然而很多时候,在 蒸煮后期由于外环境的水含量不足,蒸煮温度由持续高温,大米外表面会在高温条件下失 水,其水含量减低并低于其内部的水含量。也就是说,采用传统的蒸煮大米的方式所得到的 米粒其外表面糊化程度高并且外表面含水量低于内部,这将会导致米粒在其后的干燥过程 中产生如下的问题1、表面糊化程度高会导致颗粒间的粘结成团,从而使得颗粒干燥不均勻,颗粒化 程度不高,并且进一步导致废品率的增高以及由于干燥不彻底而带来的不宜储存。2、由于干燥过程中,颗粒外表面的水分散失速度大于内部水分散失速度,所以常 常会带来颗粒表面的龟裂现象和颗粒破损现象,而如果该颗粒外表面含水量低于内部,这 将会进一步加剧龟裂现象和破损现象的发生及其发生程度。鉴于煮米的上述特点,需要对复原米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蒸煮,以控 制其外表面的糊化程度、外表面和内部含水量的差异,同时还需要一种能有效避免颗粒表 面的龟裂现象和颗粒破损现象的干燥方式。中国专利申请200410085962. 8公开了一种无菌米饭的制作方法。该方法仅仅是 将大米分装在容器中进行蒸煮,无法有效的控制糊化程度、外表面和内部含水量的差异。中国专利申请200410048492. 8公开了一种包装米饭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及装置 侧重于杀菌和蒸汽控制,即便能通过蒸汽控制来影响糊化程度,然而仍未能解决外表面和 内部含水量的差异的问题。同时中国专利申请 03114076. 9,89106724. 8、03110698. 6 和 03224724. 9 都公开了 连续蒸煮米饭的方法和装置,然而上述方法和装置仅仅侧重与蒸煮米饭的连续性,即自动 化和工业化程度,仍旧无法解决糊化程度、外表面和内部含水量的差异的问题,无法满足快 煮米制备的需要。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包含蒸煮系统、干燥系统和转移 系统。所述的蒸煮系统包含箱体、间隔系统、多级蒸煮室、传送系统、密封系统、进料系统、出料系统、微波蒸煮系统和添加系统。所述箱体是一个中空的立方体结构,进一步包括顶层和一组侧门。所述间隔系统位于箱体内部,包括间隔墙和一组间隔层,用于分隔箱体。所述多级蒸煮室位于箱体内部,具有一组由箱体、间隔系统和密封系统所围成的
蒸煮室。所述进料系统连接箱体前侧。所述出料系统连接箱体后侧。所述添加系统包含一组设置在间隔层底表面的喷头,用于向各个蒸煮室内的物料 喷淋水和添加剂。干燥系统包含壳体、隔层、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传输系统、隔门、进口、出口、垂直 传输系统和微波系统。所述壳体是一个中空的近似立方体结构,进一步包括一组侧门。所述隔层位于壳体内部,包含一组水平分布的隔层,用于支撑位于其上的传输系 统。所述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位于壳体内部,具有一组由壳体、隔层和隔门所围成的
干燥室。所述传输系统设在各间隔层上,是一组表面具有条形导轨并配有相应物料盒的传 输带系统。所述进口连接壳体前侧。所述出口连接壳体后侧。所述垂直传输系统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两侧,用于联系相邻的传输系统。所述转移系统是连接蒸煮系统和干燥系统的传送带。所述转移系统的前端连接出料系统、后端连接进口。所述间隔墙是竖直分布的中空墙体结构,位于箱体的中心线上,将箱体分成左侧 箱体和右侧箱体。所述间隔墙的顶端穿过箱体的顶层,暴露在箱体的外面。所述间隔墙的左侧墙体和右侧墙体上分布有一组气孔。所述气孔分别穿过左侧墙 体和右侧墙体与各个蒸煮室内部相互连通,以允许间隔墙内部的气体通过气孔穿过墙体向 外单向排出进入各个蒸煮室内部,并允许各个蒸煮室内部的气体通过气孔被抽走。所述间隔墙的顶端上具有一组进气孔和一组排气孔,所述进气孔和排气孔连通间 隔墙中空的内部,用于向其内部输入气体和从其内部抽走气体。所述间隔层是水平分布的层体结构,是一种中空的长方体,位将箱体沿竖直方向 分成多层结构。所述的各间隔层的底表面上设有一组喷头,所述喷头位于所述的各个蒸煮 室内部,并向其中喷淋水和添加剂。所述间隔墙和各间隔层将箱体分隔成若干蒸煮室,以组成所述的蒸煮系统。所述 间隔层连接在间隔墙上,并支撑其上的传送系统。所述传送系统包括一组安放于各间隔层上的传送带结构和一组位于各个传送带 结构上的物料盒。[0033]所述传送带结构进一步包括传送带和一组传送轴。所述传送轴用于将其上的传送带从箱体连接有进料系统的前侧传送到箱体连接 有出料系统的后侧。所述传送带包含一组等间距分布的开口以及位于各开口两侧的密封结构。所述传 送带与传送轴相互接触的内表面设有齿轮,该齿轮与传送轴表面的齿轮相互啮合,以实现 同步传送。所述传送带外表面具有间断性分布的1 3个条形导轨,该条形导轨与物料盒底 部的条形凹槽的数量形状尺寸相互适配,以使得所述物料盒被可移除的固定在传送带上并 防止物料盒侧向滑动。所述物料盒是顶面敞开的长方体结构,其底表面具有与条形导轨相互适配的条形 凹槽。所述密封系统包括位于箱体内部的一组密封闸门、位于各密封闸门内部的一组升 降电机和一组升降杆、以及环绕各密封闸门周围的一组密封辅助结构。所述密封闸门是一种活动闸门,包括上部闸门和下部闸门。所述上部闸门和下部 闸门具有相互适配的斜面,用于进行闸门间的密封闭合,所述斜面的斜角为24° 66°。所述上部闸门包括底部、中空的内部和具有开口的顶部,并通过顶部固定在其上 部的间隔层上。所述上部闸门的内部具有安装在底部上的升降电机和连接在其上的升降 杆。所述升降杆连接并支撑位于上一层的相应下部闸门,并带动该下部闸门做升降运动。所述下部闸门位于下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内部,能穿过顶部的开口和传送带上的 相应开口做升降运动,在上升时穿过该开口与同层的相应上部闸门做斜面密封闭合,在下 降时穿过该开口缩进下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中空的内部。所述密封辅助结构是一种框式结构,与相应的密封闸门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用 于将密封闸门和周围的箱体结构、间隔层结构、传动带结构、间隔墙结构密封连接。所述各密封辅助结构与间隔墙相邻的一侧延伸并插入到间隔墙内部,并将间隔墙 内部分隔成一组内部相互独立、互不通气的内部区域,每个内部区域都对应一个位于其左 侧的蒸煮室和一个位于其右侧的蒸煮室,并且每个内部区域的相应顶部具有一个进气孔和 一个排气孔。所述进料系统包含一组位于箱体前侧,并与箱体前侧各蒸煮室相互连通的进料结 构。所述进料结构包括斜面物料入口和平面盒体入口。所述平面盒体入口是一组与外部传送装置相连的传送带,与相应的传送带位于同 一水平面上,用于向所述箱体内部传送物料盒。所述斜面物料入口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前侧蒸煮室的左侧上部闸门上,用于向由 平面盒体入口处进入箱体内部各传送带上的物料盒中填充物料。所述出料系统包含一组位于箱体后侧,并与箱体后侧各蒸煮室相互连通的斜面出所述斜面出口的前端与相邻传送带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末端与外部的传送装置相互 连接,用于从该传送带上接收物料盒并向外传送。所述斜面出口与水平面成10° 30°夹角。所述微波蒸煮系统包含位于间隔墙的左侧墙体和右侧墙体上的一组微波装置。所述各微波装置包含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波导装置,用于生成并传导微波,以均勻加热蒸煮各蒸煮室内的物料。所述每一蒸煮室内设有1 5个微波装置。所述多级蒸煮室的各蒸煮室是由箱体、间隔系统和密封系统所围成的。所述蒸煮室的左右两侧是两个密封闸门和两个密封辅助结构、后侧是间隔墙、前 侧是箱体的侧门、顶面是间隔层、底面是传送带、两个传送轴和相邻的4个开口。所述开口的间隙宽度与密封闸门的厚度相等,开口的间隙长度与其宽度相等,以 使得密封间门恰好穿过开口并且密合。所述密封辅助结构的外侧宽度和传送带宽度相等、内侧宽度和密封闸门宽度相 等、高度与间隔层和传送带的竖直间距相等,以使得密封辅助结构可以将间隔墙、分隔板、 密封闸门、传送带及其开口连接闭合成一个密封结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相邻开口的间距与两个密封闸门的间距相等。另外两个开口分别与前述两个开口在竖直方向上重叠,以使得密封闸 门可以同时 穿过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开口,从而收缩到下层的上部闸门内部。所述蒸煮室顶面的间隔层上设有一组喷头,该喷头位于蒸煮室内部并向其中喷淋 水和添加剂。所述箱体中设有2 6个间隔层、4 10个密封闸门,从而使得多级蒸煮室具有 2X2X3 2X6X9个蒸煮室,以及2X2 2X6个进料结构和2X2 2X6个斜面出口。所述传输系统安放于各隔层上,进一步包括一组正向传输系统和一组反向传输系 统。所述正向传输系统和反向传输系统的传输方向相反并间隔分布。所述正向传输系统和反向传输系统都包括传输带结构和一组位于各个传输带结 构上的物料盒。所述传输带结构进一步包括传输带和一组传输轴。所述传输轴用于将其上的传输带从壳体连接有进口的前侧传输到壳体连接有出 料系统的后侧。所述传输带与传输轴相互接触的内表面设有齿轮,该齿轮与传输轴表面的齿轮相 互啮合,以实现同步传输。所述传输带外表面具有间断性分布的1 3个条形导轨,该条形导轨与物料盒底 部的条形凹槽的数量形状尺寸相互适配,以使得所述物料盒被可移除的同定在传输带上并 防止物料盒侧向滑动。所述物料盒是顶面敞开的长方体结构,其底表面具有与条形导轨相互适配的条形 凹槽。所述隔层是水平分布的层体结构,是一种中空的长方体,位将壳体沿竖直方向分 成多层结构。所述各隔层将壳体分隔成若干干燥室,以组成所述的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所述 的各隔层的底表面上设有一组喷气孔,所述喷头位于所述的各个干燥室内部,并向其中喷 出气体。所述隔层连接在壳体上,并支撑其上的传输系统。所述隔门包括位于壳体内部每一层干燥室左右两侧的隔门。所述隔门是一种抽取 式门,在外界电机驱动下,从壳体不具有侧门的一侧抽出,从而打开。所述微波系统包含一组设在各隔层底表面上的微波组件。所述各微波组件包含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波导装置,用于生成并传导微波,以调节各干燥室内部温度。所述每一隔层底表面上的微波组件的数量和每一干燥室内部所能容纳的物料盒的数量一致。所述同一隔层底表面上的各微波组件等间距分布。所述垂直传输系统包括基座、剪式升降架、平台。所述垂直传输系统设在相邻的正 向传输系统和反向传输系统之间。所述基座固定在壳体上。所述的剪式升降架下部连接基座,上部连接平台。所述剪式升降架收起时,其上的平台与相邻的位置较低的传输带位于同一水平面 上,与其相互滑动接触并保持有2mm 22mm的安全间隙。所述剪式升降架打开时,其上的平台与相邻的位置较高的传输带位于同一水平面 上,与其相互滑动接触并保持有2mm 22mm的安全间隙。所述平台具有变向传输带和一组变向传输轴。所述变向传输轴在外界电机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其所连接的变向传输带运动。 所述变向传输轴进一步在外界电机驱动下逆向转动,从而带动其所连接的变向传输带逆向 运动。所述进口的末端与相邻传输带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端与外部的传输装置相互连 接,用于从外部向该传输带上输入物料盒。所述进口与水平面成10° 30°夹角所述出口的前端与相邻传输带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末端与外部的传输装置相互连 接,用于从该传输带上接收物料盒并向外传输。所述出口与水平面成10° 30°夹角。所述干燥系统至少包括3个隔层,即至少包括3个干燥室。采用所述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制备快煮米的过程,包含以下步骤步骤11 通过所述进料系统的平面盒体入口向相应的传送带上传入物料盒。所述物料盒底部的凹槽与传送带上的条形导轨相互适配,从而将物料盒同定在传 送带上。通过所述进料系统的斜面物料入口向由平面盒体入口处进入箱体内部各传送带 上的物料盒中填充物料。步骤12 传送带在传送轴的带动下,从箱体的前侧向后侧移动,在此过程中,物料 颗粒逐渐填充满传送带上的物料盒且该物料盒也在传送带的带动下随之移动。步骤13 传送带与传送轴的齿轮相互啮合,以使得传送轴同步带动传送带移动到 规定位置,即传送带上的各个开口与相对应的密封闸门在竖直方向上重叠。步骤14 下一层上部闸门内部的升降电机带动升降杆以及其上连接的下部闸门 上升,从该下一层上部闸门内部弹出,穿过传动带上相应的开口,上升并与同一层的相应上 部闸门进行斜面密封闭合。步骤15 待各个密封闸门闭合后,位于各个蒸煮室内部的顶面的喷头向物料盒内 的物料喷淋水和添加剂。步骤16 待喷淋结束,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蒸汽从间隔墙顶端的各个进气孔进入 到间隔墙内部,随后通过左侧墙体和右侧墙体上的各个气孔向外排出,以使得各个密闭的 相对独立的蒸煮室内充满蒸汽,从而蒸煮物料颗粒。蒸煮时间结束后,再通过间隔墙顶端的各个排气孔,利用墙体上的上述气孔,将各 个蒸煮室内部的气体抽走。[0091]由于各个蒸煮室相对独立并且密闭,而且所述密封辅助结构是一种框式结构将间 隔墙内部分隔成一组内部相互独立、互不通气的内部区域,而该区域的范围和蒸煮室范围 相同,所以通过各个内部区域顶部的进气孔和排气孔可以向各个蒸煮室内部注入不同温度 湿度的气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蒸煮。步骤17 在上述蒸煮过程中,通电启动各微波蒸煮系的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并通过微波波导装置传送,从而对蒸煮室内的传送带上的物料进行进一步的均勻蒸煮。步骤18 待抽气结束后,下一层上部闸门内部的升降电机带动升降杆以及其上连 接的下部闸门下降,与同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相互分离,穿过传动带上相应的开口,下降并 收缩到相应的下一层上部闸门的中空内部。此时各密封间门打开,传送带在传送轴的带动下,继续移动,将填充有物料颗粒的 物料盒送入到下一个蒸煮室内进行蒸煮。步骤19 将蒸煮过后的物料盒通过传送带输出到与该传送带相对应的出料系统 的各个斜面出口处。该斜面出口从该传送带上接收物料盒并向外传送给转移系统。步骤21 通过所述进口从转移系统向相应的传输带上传入物料盒。所述物料盒底部的凹槽与传输带上的条形导轨相互适配,从而将物料盒固定在传 输带上。步骤22 正向传输系统的传输带与传输轴的齿轮相互啮合,以使得传输轴同步带 动传输带从壳体的前侧向后侧移动,在此过程中,物料盒也在传输带的带动下随之移动。步骤23 隔门在外界电机驱动下,向壳体外侧抽出打开,此时剪式升降架打开,其 上的平台与该正向传输系统的传输带位于同一平面并滑动接触。此时平台的变向传输轴在外界电机带动下与正向传输系统的传输轴转动方向一 致,从而使得平台的变向传输带的运动方向与正向传输系统的传输带运动方向一致。位于正向传输系统末端的物料盒沿传输带移动,并在惯性作用以及变向传输带的 带动作用下,移到平台上。随后剪式升降架收缩,带动其上的平台下降。此时剪式升降架闭合,其上的平台与该反向传输系统的传输带位于同一平面并滑 动接触。此时平台的变向传输轴在外界电机带动下与反向传输系统的传输轴转动方向一 致,从而使得平台的变向传输带的运动方向与反向传输系统的传输带运动方向一致。位于平台上的物料盒沿变向传输带移动,并在惯性作用以及反向传输系统末端传 输带的带动作用下,移到反向传输系统传输带上。隔门在外界电机驱动下,从壳体外侧插入关闭。所述剪式升降架带动其上的平台升起。步骤24 反向传输系统的传输带与传输轴的齿轮相互啮合,以使得传输轴同步带 动传输带从壳体的后侧向前侧移动,在此过程中,物料盒也在传输带的带动下随之移动。步骤25 重复上述步骤,使得物料盒通过各垂直传输系统依次沿着各正向传输系 统和各反向传输系统,在壳体内部呈折线形移动。步骤26 在物料盒移动过程中,通过各隔层的底表面上的喷气孔,向各个干燥室内部喷出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气体,从而使得物料盒在各个干燥室的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 被干燥。同时根据需要通过微波系统的各个微波组件调节各干燥室内部的温度。步骤27 将干燥过后的物料盒通过传输带输出到与该传输带相邻的出口处,该出 口从该传输带上接收物料盒并向外传输。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整体结构透视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传送带的俯视结构简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传送带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密封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传送系统和密封系统的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 图、以及进料系统和出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传送系统和密封系统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 图、以及进料系统和出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微波蒸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蒸煮系统的蒸煮室的局部细节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整体结构透视图。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左视图。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右剖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系统的传送带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 如下所述实施例一根据图1 一种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包含蒸煮系统1、干燥系统2和转移系统3。所述转 移系统3是连接蒸煮系统1和干燥系统2的传送带;根据图2:蒸煮系统1包含箱体101、间隔系统102、多级蒸煮室103、传送系统104、密封系统 105、进料系统106、出料系统107、微波蒸煮系统108和添加系统109。所述箱体101是一个中空的立方体结构,进一步包括顶层1011和一组侧门1012。所述间隔系统102位于箱体101内部,包括间隔墙1021和一组间隔层1022,用于 分隔箱体101。所述多级蒸煮室103位于箱体101内部,具有一组由箱体101、间隔系统102和密 封系统105所围成的蒸煮室1030。所述进料系统106连接箱体101前侧。所述出料系统107连接箱体101后侧。[0137]所述添加系统109包含一组设置在间隔层1022底表面的喷头1090(图1未示出, 图7中示出),用于向各个蒸煮室1030内的物料喷淋水和添加剂。该喷头1090采用现有的、 本领域通用并且市场上有售的通用喷头,并且该喷头以及喷头的液体供给方式不是本实用 新型的重点,故采用该领域的普通技术方案。根据图2:所述间隔墙1021是竖直分布的中空墙体结构,位于箱体101的中心线上,将箱体 101分成左侧箱体1013和右侧箱体1014。所述间隔墙1021的顶端1023穿过箱体101的 顶层1011,暴露在箱体101的外面。所述间隔墙1021的左侧墙体1024和右侧墙体1025上分布有一组气孔1020。所 述气孔1020分别穿过左侧墙体1024和右侧墙体1025与各个蒸煮室1030内部相互连通, 以允许间隔墙1021内部的气体通过气孔1020穿过墙体向外单向排出进入各个蒸煮室1030 内部,并允许各个蒸煮室1030内部的气体通过气孔1020被抽走。所述间隔墙1021的顶端1023上具有一组进气孔10231和一组排气 孔10232,所述 进气孔10231和排气孔10232连通间隔墙1021中空的内部,用于向其内部输入气体和从其 内部抽走气体。所述间隔层1022是水平分布的层体结构,是一种中空的长方体,位将箱体101沿 竖直方向分成多层结构。所述的各间隔层1022的底表面上设有一组喷头1090,所述喷头位 于所述的各个蒸煮室1030内部,并向其中喷淋水和添加剂。所述间隔墙1021和各间隔层1022将箱体101分隔成若干蒸煮室1030,以组成所 述的蒸煮系统103。所述间隔层1022连接在间隔墙1021上,并支撑其上的传送系统104。根据图3a、3b:所述传送系统104包括一组安放于各间隔层1022上的传送带结构1040和一组位 于各个传送带结构1040上的物料盒1049。为了清晰的展现结构较为复杂的传送带结构1040,故在图3a及3b中,物料盒 1049未示出。所述传送带结构1040进一步包括传送带1041和一组传送轴1042。所述传送轴1042用于将其上的传送带1041从箱体101连接有进料系统106的前 侧传送到箱体101连接有出料系统107的后侧。所述传送带1041包含一组等间距分布的开口 1043以及位于各开口 1043两侧的 密封结构1044。所述传送带1041与传送轴相互接触的内表面设有齿轮,该齿轮与传送轴 1042表面的齿轮相互啮合,以实现同步传送。所述传送带1041外表面具有间断性分布的1 3个条形导轨1045,该条形导轨 1045与物料盒1049底部的条形凹槽10490的数量形状尺寸相互适配,以使得所述物料盒 1049被可移除的固定在传送带1041上并防止物料盒1049侧向滑动。所述物料盒1049是顶面敞开的长方体结构,其底表面具有与条形导轨相互适配 的条形凹槽10490。所述的顶面敞开的长方体结构就是通常而言的,具有五面封闭、而一面 敞开的开放式盒体,其底部的条形凹槽104900根据该领域公知的技术和方法,采用常规的 凹槽。根据图4、图 5a、5b、图 7 [0153]所述密封系统105包括位于箱体101内部的一组密封闸门1050、位于各密封闸门1050内部的一组升降电机1053和一组升降杆1054、以及环绕各密封闸门1050周围的一组 密封辅助结构1055。所述密封闸门1050是一种活动闸门,包括上部闸门1051和下部闸门1052。所述 上部闸门1051和下部闸门1052具有相互适配的斜面,用于进行闸门间的密封闭合,所述斜 面的斜角为24° 66°。所述上部闸门1051包括底部10510、中空的内部和具有开口的顶部,并通过顶部 固定在其上部的间隔层1022上。所述上部闸门1051的内部具有安装在底部10510上的升 降电机1053和连接在其上的升降杆1054。所述升降杆1054连接并支撑位于上一层的相应 下部闸门1052,并带动该下部闸门1052做升降运动。所述下部闸门1052位于下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1051内部,能穿过顶部的开口和 传送带1041上的相应开口 1043做升降运动,在上升时穿过该开口 1043与同层的相应上部 闸门1051做斜面密封闭合,在下降时穿过该开口 1043缩进下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1051中 空的内部。所述密封辅助结构1055是一种框式结构,与相应的密封闸门处于同一竖直平面 内,用于将密封闸门和周围的箱体结构、间隔层结构、传动带结构、间隔墙结构密封连接。所述各密封辅助结构1055与间隔墙1021相邻的一侧延伸并插入到间隔墙1021 内部,并将间隔墙1021内部分隔成一组内部相互独立、互不通气的内部区域,每个内部区 域都对应一个位于其左侧的蒸煮室1030和一个位于其右侧的蒸煮室1030,并且每个内部 区域的相应顶部具有一个进气孔10231和一个排气孔10232。根据图2、图 5a、5b:所述进料系统106包含一组位于箱体101前侧,并与箱体前侧各蒸煮室相互连通 的进料结构1060。所述进料结构1060包括斜面物料入口 1061和平面盒体入口 1062。所述平面盒体入口 1062是一组与外部传送装置相连的传送带,与相应的传送带 1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用于向所述箱体101内部传送物料盒1049。所述斜面物料入口 1061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前侧蒸煮室的左侧上部闸门1051 上,用于向由平面盒体入口 1062处进入箱体101内部各传送带1041上的物料盒1049中填 充物料。所述出料系统107包含一组位于箱体101后侧,并与箱体后侧各蒸煮室相互连通 的斜面出口 1070。所述斜面出口 1070的前端与相邻传送带1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末端与外部的 传送装置相互连接,用于从该传送带1041上接收物料盒1049并向外传送。所述斜面出口 1070与水平面成10° 30°夹角。根据图6、图7:所述微波蒸煮系统108包含位于间隔墙1021的左侧墙体1024和右侧墙体1025 上的一组微波装置1080。所述各微波装置1080包含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波导装置,用于生成并传导微波,以 均勻加热蒸煮各蒸煮室内的物料。所述每一蒸煮室1030内设有1 5个微波装置1080。根据图2、图7:[0169]所述多级蒸煮室103的各蒸煮室1030是由箱体101、间隔系统102和密封系统105 所围成的。所述蒸煮室1030的左右两侧是两个密封闸门1050和两个密封辅助结构1055、后 侧是间隔墙1021、前侧是箱体101的侧门1012、顶面是间隔层1022、底面是传送带1041、两 个传送轴1042和相邻的4个开口 1043。所述开口 1043的间隙宽度与密封闸门1050的厚度相等,开口的间隙长度与其宽 度相等,以使得密封闸门恰好穿过开口 1043并且密合。所述密封辅助结构1055的外侧宽度和传送带1041宽度相等、内侧宽度和密封闸 门1050宽度相等、高度与间隔层和传送带的竖直间距相等,以使得密封辅助结构可以将间 隔墙1021、分隔板1022、密封闸门1050、传送带1041及其开口连接闭合成一个密封结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相邻开口 1043的间距与两个密封闸门1050的间距相 寸。另外两个开口分别与前述两个开口在竖直方向上重叠,以使得密封闸门可以同时 穿过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开口,从而收缩到下层的上部闸门内部。所述蒸煮室1030顶面的间隔层1022上设有一组喷头1090,该喷头1090位于蒸煮 室1030内部并向其中喷淋水和添加剂。根据图2、图7:所述箱体101中设有2 6个间隔层1022、4 10个密封闸门1050,从而使得多 级蒸煮室103具有2X2X3 2X6X9个蒸煮室1030,以及2X2 2X6个进料结构1060 禾口 2X2 2X6个斜面出口 1070。根据图8、图 9a、9b:干燥系统2包含壳体201、隔层202、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203、传输系统204、隔门 205、进口 206、出口 207、垂直传输系统208和微波系统209。所述壳体201是一个中空的近似立方体结构,进一步包括一组侧门2011。所述隔层202位于壳体201内部,包含一组水平分布的隔层2020,用于支撑位于其 上的传输系统204。所述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203位于壳体201内部,具有一组由壳体201、隔层202 和隔门205所围成的干燥室2030。所述传输系统204设在各间隔层2022上,是一组表面具有条形导轨并配有相应物 料盒的传输带系统。所述进口 206连接壳体201前侧。所述出口 207连接壳体201后侧。所述垂直传输系统208设置在壳体201内部的两侧,用于联系相邻的传输系统 204。根据图8、图10:所述传输系统204安放于各隔层202上,进一步包括一组正向传输系统2040和一 组反向传输系统2040,。所述正向传输系统2040和反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输方向相反并间隔分布。所述正向传输系统2040和反向传输系统2040,都包括传输带结构2040和一组位 于各个传输带结构2040上的物料盒2049。所述传输带结构2040进一步包括传输带2041和一组传输轴2042。所述传输轴2042用于将其上的传输带2041从壳体201连接有进口 206的前侧传 输到壳体201连接有出料系统207的后侧。所述传输带2041与传输轴相互接触的内表面设有齿轮,该齿轮与传输轴2042表 面的齿轮相互啮合,以实现同步传输。所述传输带2041外表面具有间断性分布的1 3个条形导轨2045,该条形导轨 2045与物料盒2049底部的条形凹槽20490的数量形状尺寸相互适配,以使得所述物料盒 2049被可移除的固定在传输带2041上并防止物料盒2049侧向滑动。所述物料盒2049是顶面敞开的长方体结构,其底表面具有与条形导轨相互适配 的条形凹槽20490。根据图8、图 9a、9b:所述隔层2020是水平分布的层体结构,是一种中空的长方体,位 将壳体201沿竖 直方向分成多层结构。所述各隔层2020将壳体201分隔成若干干燥室2030,以组成所述的多级变温恒湿 干燥室203。所述的各隔层2020的底表面上设有一组喷气孔2021,所述喷头位于所述的各 个干燥室2030内部,并向其中喷出气体。所述隔层2020连接在壳体201上,并支撑其上的 传输系统204。所述隔门205包括位于壳体201内部每一层干燥室左右两侧的隔门2050。所述 隔门2050是一种抽取式门,在外界电机驱动下,从壳体201不具有侧门的一侧抽出,从而打开。所述微波系统209包含一组设在各隔层202底表面上的微波组件2090。所述各微波组件2090包含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波导装置,用于生成并传导微波,以 调节各干燥室2030内部温度。所述每一隔层202底表面上的微波组件2090的数量和每一干燥室2030内部所能 容纳的物料盒2049的数量一致。所述同一隔层202底表面上的各微波组件2090等间距分布。所述垂直传输系统208包括基座2081、剪式升降架2082、平台2083。所述垂直传 输系统208设在相邻的正向传输系统2040和反向传输系统2040’之间。所述基座2081固定在壳体201上。所述的剪式升降架2082下部连接基座2081, 上部连接平台2083。所述剪式升降架2082收起时,其上的平台2083与相邻的位置较低的传输带2041 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与其相互滑动接触并保持有2mm 22mm的安全间隙。所述剪式升降架2082打开时,其上的平台2083与相邻的位置较高的传输带2041 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与其相互滑动接触并保持有2mm 22mm的安全间隙。所述平台2083具有变向传输带2084和一组变向传输轴2085。所述变向传输轴在外界电机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其所连接的变向传输带2084 运动。所述变向传输轴进一步在外界电机驱动下逆向转动,从而带动其所连接的变向传输 带2084逆向运动。所述进口 206的末端与相邻传输带2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端与外部的传输装置相互连接,用于从外部向该传输带2041上输入物料盒2049。所述进口 206与水平面成 10° 30°夹角所述出口 207的前端与相邻传输带2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末端与外部的传输装置相互连接,用于从该传输带2041上接收物料盒2049并向外传输。所述出口 207与水平 面成10° 30°夹角。所述干燥系统至少包括3个隔层2020,即至少包括3个干燥室2030。根据图1 所述转移系统3的前端连接斜面出口 1070、后端连接进口 206。采用所述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制备快煮米的过程,包含以下步骤根据图2、图 3b、图 5a、5b 步骤11 通过所述进料系统106的平面盒体入口 1062向相应的传送带1041上传 入物料盒1049。所述物料盒1049底部的凹槽10490与传送带1041上的条形导轨1045相互适配, 从而将物料盒1049固定在传送带1041上。通过所述进料系统106的斜面物料入口 1061向由平面盒体入口 1062处进入箱体 101内部各传送带1041上的物料盒1049中填充物料。步骤12 传送带1041在传送轴1042的带动下,从箱体101的前侧向后侧移动,在 此过程中,物料颗粒逐渐填充满传送带1041上的物料盒1049且该物料盒1049也在传送带 1041的带动下随之移动。根据图2、图 3a、3b、图 5a、5b 步骤13 传送带1041与传送轴1042的齿轮相互啮合,以使得传送轴1042同步带 动传送带1041移动到规定位置,即传送带1041上的各个开口 1043与相对应的密封闸门 1050在竖直方向上重叠。根据图3a、3b、图 4、图 5a、5b 步骤14 下一层上部闸门1051内部的升降电机1053带动升降杆1054以及其上 连接的下部闸门1052上升,从该下一层上部闸门1051内部弹出,穿过传动带1041上相应 的开口 1043,上升并与同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1051进行斜面密封闭合。根据图2和图7:步骤15 待各个密封闸门1050闭合后,位于各个蒸煮室3030内部的顶面的喷头 1090向物料盒1049内的物料喷淋水和添加剂。步骤16 待喷淋结束,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蒸汽从间隔墙1021顶端的各个进气 孔10231进入到间隔墙1021内部,随后通过左侧墙体1024和右侧墙体1025上的各个气 孔1020向外排出,以使得各个密闭的相对独立的蒸煮室1030内充满蒸汽,从而蒸煮物料颗粒。蒸煮时间结束后,再通过间隔墙1021顶端的各个排气孔10232,利用墙体上的上 述气孔102,将各个蒸煮室1030内部的气体抽走。由于各个蒸煮室1030相对独立并且密闭,而且所述密封辅助结构1055是一种框 式结构将间隔墙1021内部分隔成一组内部相互独立、互不通气的内部区域,而该区域的范 围和蒸煮室范围相同,所以通过各个内部区域顶部的进气孔和排气孔可以向各个蒸煮室内部注入不同温度湿度的气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蒸煮。根据图6:步骤17 在上述蒸煮过程中,通电启动各微波蒸煮系108的微波发生器,产生微 波,并通过微波波导装置传送,从而对蒸煮室1030内的传送带1051上的物料进行进一步的 均勻蒸煮。根据图3a、3b、图 4、图 5a、5b 步骤18 待抽气结束后,下一层上部闸门1051内部的升降电机1053带动升降杆 1054以及其上连接的下部闸门1052下降,与同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1051相互分离,穿过传 动带1041上相应的开口 1043,下降并收缩到相应的下一层上部闸门1051的中空内部。此时各密封闸门打开,传送带1041在传送轴1042的带动下,继续移动,将填充有 物料颗粒的物料盒1049送入到下一个蒸煮室内进行蒸煮。根据图1、图 2、图 5a、5b 步骤19 将蒸煮过后的物料盒1049通过传送带1041输出到与该传送带1041相 对应的出料系统107的各个斜面出口 1070处。该斜面出口 1070从该传送带1041上接收物料盒1049并向外传送给转移系统3。根据图8、图 9a、9b、图 10 步骤21 通过所述进口 206从转移系统3向相应的传输带2041上传入物料盒 2049。所述物料盒2049底部的凹槽20490与传输带2041上的条形导轨2045相互适配, 从而将物料盒2049固定在传输带2041上。步骤22 正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输带2041与传输轴2042的齿轮相互啮合,以使 得传输轴2042同步带动传输带2041从壳体201的前侧向后侧移动,在此过程中,物料盒 2049也在传输带2041的带动下随之移动。步骤23 隔门205在外界电机驱动下,向壳体201外侧抽出打开,此时剪式升降架 2082打开,其上的平台2083与该正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输带2041位于同一平面并滑动接 触。此时平台2083的变向传输轴2085在外界电机带动下与正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 输轴2042转动方向一致,从而使得平台2083的变向传输带2084的运动方向与正向传输系 统2040的传输带2041运动方向一致。位于正向传输系统2040末端的物料盒2049沿传输带2041移动,并在惯性作用以 及变向传输带2084的带动作用下,移到平台2083上。随后剪式升降架2082收缩,带动其上的平台2083下降。此时剪式升降架2082闭合,其上的平台2083与该反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输带 2041位于同一平面并滑动接触。此时平台2083的变向传输轴2085在外界电机带动下与反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 输轴2042转动方向一致,从而使得平台2083的变向传输带2084的运动方向与反向传输系 统2040,的传输带2041运动方向一致。位于平台2083上的物料盒2049沿变向传输带2084移动,并在惯性作用以及反向 传输系统2040,末端传输带2041的带动作用下,移到反向传输系统2040,传输带2041上。[0246]隔门205在外界电机驱动下,从壳体201外侧插入关闭。所述剪式升降架2082带动其上的平台2083升起。步骤24 反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输带2041与传输轴2042的齿轮相互啮合,以 使得传输轴2042同步带动传输带2041从壳体201的后侧向前侧移动,在此过程中,物料盒 2049也在传输带2041的带动下随之移动。步骤25 重复上述步骤,使得物料盒2049通过各垂直传输系统208依次沿着各正 向传输系统2040和各反向传输系统2040,,在壳体201内部呈折线形移动。步骤26 在物料盒2049移动过程中,通过各隔层2020的底表面上的喷气孔2021, 向各个干燥室2030内部喷出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气体,从而使得物料盒2049在各个干燥 室2030的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被干燥。同时根据需要通过微波系统209的各个微波组件2090调节各干燥室2030内部的温度。步骤27 将干燥过后的物料盒2049通过传输带2041输出到与该传输带2041相 邻的出口 207处,该出口 207从该传输带2041上接收物料盒2049并向外传输。
权利要求一种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蒸煮系统(1)、干燥系统(2)和转移系统(3);所述蒸煮系统(1)包含箱体(101)、间隔系统(102)、多级蒸煮室(103)、传送系统(104)、密封系统(105)、进料系统(106)、出料系统(107)、微波蒸煮系统(108)和添加系统(109);所述干燥系统(2)包含壳体(201)、隔层(202)、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203)、传输系统(204)、隔门(205)、进口(206)、出口(207)、垂直传输系统(208)和微波系统(209);所述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203)位于壳体(201)内部,具有一组由壳体(201)、隔层(202)和隔门(205)所围成的干燥室(2030);所述微波系统(209)包含一组设在各隔层(202)底表面上的微波组件(2090);所述各微波组件(2090)包含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波导装置,用于生成并传导微波,以调节各干燥室(2030)内部温度;所述每一隔层(202)底表面上的微波组件(2090)的数量和每一干燥室(2030)内部所能容纳的物料盒(2049)的数量一致;所述同一隔层(202)底表面上的各微波组件(2090)等间距分布;所述转移系统(3)是连接蒸煮系统(1)和干燥系统(2)的传送带,其具体连接蒸煮系统(1)的传送系统(104)和干燥系统(2)的传输系统(204);所述传送系统(104)设在间隔系统(102)的各间隔层(1022)上,是一组表面具有条形导轨(1045)并配有相应物料盒(1049)的传送带系统;所述传送系统(104)通过其所连接的转移系统(3)与传输系统(204)相互连接;所述传输系统(204)设在各隔层(202)上,是一组表面具有条形导轨(2045)并配有相应物料盒(2049)的传输带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组正向传输系统(2040)和一组反向传输系统(2040’);所述正向传输系统(2040)和反向传输系统(2040’)的传输方向相反并间隔分布;所述垂直传输系统(208)设置在壳体(201)内部的两侧,并设在相邻的正向传输系统(2040)和反向传输系统(2040’)之间,用于联系相邻的传输系统(20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系统(104)包 括一组安放于各间隔层(1022)上的传送带结构(1040)和一组位于各个传送带结构(1040) 上的物料盒(1049);所述传送带结构(1040)进一步包括传送带(1041)和一组传送轴(1042); 所述传送轴(1042)用于将其上的传送带(1041)从箱体(101)连接有进料系统(106) 的前侧传送到箱体(101)连接有出料系统(107)的后侧;所述传送带(1041)包含一组等间距分布的开口(1043)以及位于各开口(1043)两侧 的密封结构(1044);所述传送带(1041)与传送轴相互接触的内表面设有齿轮,该齿轮与传送轴(1042)表 面的齿轮相互啮合,以实现同步传送;所述传送带(1041)外表面具有间断性分布的1 3个条形导轨(1045),所述条形导 轨(1045)与物料盒(1049)底部的条形凹槽(10490)的数量形状尺寸相互适配,以使得所 述物料盒(1049)被可移除的固定在传送带(1041)上并防止物料盒(1049)侧向滑动;所述物料盒(1049)是顶面敞开的长方体结构,其底表面具有与条形导轨相互适配的 条形凹槽(1049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传输系统 (2040)和反向传输系统(2040’ )都包括传输带结构(2040)和一组位于各个传输带结构(2040)上的物料盒(2049);所述传输带结构(2040)进一步包括传输带(2041)和一组传输轴(2042); 所述传输轴(2042)用于将其上的传输带(2041)从壳体(201)连接有进口(206)的前 侧传输到壳体(201)连接有出料系统(207)的后侧;所述传输带(2041)与传输轴相互接触的内表面设有齿轮,该齿轮与传输轴(2042)表 面的齿轮相互啮合,以实现同步传输;所述传输带(2041)外表面具有间断性分布的1 3个条形导轨(2045),所述条形导 轨(2045)与物料盒(2049)底部的条形凹槽(20490)的数量形状尺寸相互适配,以使得所 述物料盒(2049)被可移除的固定在传输带(2041)上并防止物料盒(2049)侧向滑动;所述物料盒(2049)是顶面敞开的长方体结构,其底表面具有与条形导轨相互适配的 条形凹槽(2049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传输系统(208) 包括基座(2081)、剪式升降架(2082)、平台(2083);所述基座(2081)固定在壳体(201)上;所述的剪式升降架(2082)下部连接基座(2081),上部连接平台(2083); 所述剪式升降架(2082)收起时,其上的平台(2083)与相邻的位置较低的传输带(2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与其相互滑动接触并保持有2mm 22mm的安全间隙;所述剪式升降架(2082)打开时,其上的平台(2083)与相邻的位置较高的传输带 (2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与其相互滑动接触并保持有2mm 22mm的安全间隙; 所述平台(2083)具有变向传输带(2084)和一组变向传输轴(2085); 所述变向传输轴在外界电机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其所连接的变向传输带(2084)运动;所述变向传输轴进一步在外界电机驱动下逆向转动,从而带动其所连接的变向传输带 (2084)逆向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1)是一个中 空的立方体结构,进一步包括顶层(1011)和一组侧门(1012);所述间隔系统(102)位于箱体(101)内部,包括间隔墙(1021)和一组间隔层(1022), 用于分隔箱体(101);所述多级蒸煮室(103)位于箱体(101)内部,具有一组由箱体(101)、间隔系统(102) 和密封系统(105)所围成的蒸煮室(1030);所述间隔墙(1021)是竖直分布的中空墙体结构,位于箱体(101)的中心线上,将箱体 (101)分成左侧箱体(1013)和右侧箱体(1014);所述间隔墙(1021)的顶端(1023)穿过箱体(101)的顶层(1011),暴露在箱体(101) 的外面;所述间隔层(1022)是水平分布的层体结构,是一种中空的长方体,位将箱体(101)沿竖直方向分成多层结构;所述间隔墙(1021)和各间隔层(1022)将箱体(101)分隔成若干蒸煮室(1030),以组 成所述的蒸煮系统(103);所述间隔墙(1021)的左侧墙体(1024)和右侧墙体(1025)上分布有一组气孔(1020); 所述气孔(1020)分别穿过左侧墙体(1024)和右侧墙体(1025)与各个蒸煮室(1030) 内部相互连通,以允许间隔墙(1021)内部的气体通过气孔(1020)穿过墙体向外单向排出 进入各个蒸煮室(1030)内部,并允许各个蒸煮室(1030)内部的气体通过气孔(1020)被抽 走;所述间隔墙(1021)的顶端(1023)上具有一组进气孔(10231)和一组排气孔(10232), 所述进气孔(10231)和排气孔(10232)连通间隔墙(1021)中空的内部,用于向其内部输入 气体和从其内部抽走气体;所述间隔层(1022)连接在间隔墙(1021)上,并支撑其上的传送系统(10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1)是一个中 空的近似立方体结构,进一步包括一组侧门(2011);所述隔层(202)位于壳体(201)内部,包含一组水平分布的隔层(2020); 所述隔层(2020)是水平分布的层体结构,是一种中空的长方体,位将壳体(201)沿竖 直方向分成多层结构;所述各隔层(2020)将壳体(201)分隔成若干干燥室(2030),以组成所述的多级变温恒 湿干燥室(203);所述的各隔层(2020)的底表面上设有一组喷气孔(2021),所述喷头位于所述的各个 干燥室(2030)内部,并向其中喷出气体;所述隔层(2020)连接在壳体(201)上,并支撑其上的传输系统(204); 所述隔门(205)包括位于壳体(201)内部每一层干燥室左右两侧的隔门(2050); 所述隔门(2050)是一种抽取式门,在外界电机驱动下,从壳体(201)不具有侧门的一 侧抽出,从而打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蒸煮系统(108) 包含位于间隔墙(1021)的左侧墙体(1024)和右侧墙体(1025)上的一组微波装置(1080);所述各微波装置(1080)包含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波导装置,用于生成并传导微波,以均 勻加热蒸煮各蒸煮室内的物料;所述每一蒸煮室(1030)内设有1 5个微波装置(1080);所述添加系统(109)包含一组设置在间隔层(1022)底表面的喷头(1090),所述喷头位 于所述的各个蒸煮室(1030)内部,,用于向各个蒸煮室(1030)内的物料喷淋水和添加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系统(106)包含 一组位于箱体(101)前侧,并与箱体前侧各蒸煮室相互连通的进料结构(1060);所述进料结构(1060)包括斜面物料入口(1061)和平面盒体入口(1062); 所述平面盒体入口(1062)是一组与外部传送装置相连的传送带,与相应的传送带 (1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用于向所述箱体(101)内部传送物料盒(1049);所述斜面物料入口(1061)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前侧蒸煮室的左侧上部间门(1051) 上,用于向由平面盒体入口(1062)处进入箱体(101)内部各传送带(1041)上的物料盒(1049)中填充物料;所述出料系统(107)包含一组位于箱体(101)后侧,并与箱体后侧各蒸煮室相互连通 的斜面出口 (1070);所述斜面出口(1070)的前端与相邻传送带(1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末端与外部的 传送装置相互连接,用于从该传送带(1041)上接收物料盒(1049)并向外传送; 所述斜面出口(1070)与水平面成10° 30°夹角;所述进口(206)的末端与相邻传输带(2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端与外部的传输装 置相互连接,用于从外部向该传输带(2041)上输入物料盒(2049); 所述进口(206)与水平面成10° 30°夹角;所述出口(207)的前端与相邻传输带(20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末端与外部的传输装 置相互连接,用于从该传输带(2041)上接收物料盒(2049)并向外传输; 所述出口(207)与水平面成10° 30°夹角; 所述转移系统(3)的前端连接斜面出口(1070)、后端连接进口(206)。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系统(105)包 括位于箱体(101)内部的一组密封闸门(1050)、位于各密封闸门(1050)内部的一组升降 电机(1053)和一组升降杆(1054)、以及环绕各密封闸门(1050)周围的一组密封辅助结构 (1055);所述密封闸门(1050)是一种活动闸门,包括上部闸门(1051)和下部闸门(1052); 所述上部闸门(1051)和下部闸门(1052)具有相互适配的斜面,用于进行闸门间的密 封闭合,所述斜面的斜角为24° 66° ;所述上部闸门(1051)包括底部(10510)、中空的内部和具有开口的顶部,并通过顶部 固定在其上部的间隔层(1022)上;所述上部闸门(1051)的内部具有安装在底部(10510)上的升降电机(1053)和连接在 其上的升降杆(1054);所述升降杆(1054)连接并支撑位于上一层的相应下部闸门(1052),并带动该下部闸 门(1052)做升降运动;所述下部闸门(1052)位于下一层的相应上部闸门(1051)内部,能穿过顶部的开口和 传送带(1041)上的相应开口(1043)做升降运动,在上升时穿过该开口(1043)与同层的相 应上部闸门(1051)做斜面密封闭合,在下降时穿过该开口(1043)缩进下一层的相应上部 闸门(1051)中空的内部;所述密封辅助结构(1055)是一种框式结构,与相应的密封闸门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用于将密封闸门和周围的箱体结构、间隔层结构、传动带结构、间隔墙结构密封连接;所述各密封辅助结构(1055)与间隔墙(1021)相邻的一侧延伸并插入到间隔墙(1021) 内部,并将间隔墙(1021)内部分隔成一组内部相互独立、互不通气的内部区域,每个内部 区域都对应一个位于其左侧的蒸煮室(1030)和一个位于其右侧的蒸煮室(1030),并且每 个内部区域的相应顶部具有一个进气孔(10231)和一个排气孔(1023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蒸煮室(103) 的各蒸煮室(1030)是由箱体(101)、间隔系统(102)和密封系统(105)所围成的;所述蒸煮室(1030)的左右两侧是两个密封闸门(1050)和两个密封辅助结构(1055)、后侧是间隔墙(1021)、前侧是箱体(101)的侧门(1012)、顶面是间隔层(1022)、底面是传送 带(1041)、两个传送轴(1042)和相邻的4个开口 (1043);所述开口(1043)的间隙宽度与密封闸门(1050)的厚度相等,开口的间隙长度与其宽 度相等,以使得密封闸门恰好穿过开口(1043)并且密合;所述密封辅助结构(1055)的外侧宽度和传送带(1041)宽度相等、内侧宽度和密封闸 门(1050)宽度相等、高度与间隔层和传送带的竖直间距相等,以使得密封辅助结构可以将间隔墙(1021)、分隔板(1022)、密封闸门(1050)、传送带 (1041)及其开口连接闭合成一个密封结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相邻开口(1043)的间距与两个密封闸门(1050)的间距相 等;另外两个开口分别与前述两个开口在竖直方向上重叠,以使得密封闸门可以同时穿过 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开口,从而收缩到下层的上部闸门内部所述蒸煮室(1030)顶面的间隔层(1022)上设有一组喷头(1090),该喷头(1090)位于 蒸煮室(1030)内部并向其中喷淋水和添加剂;所述箱体(101)中设有2 6个间隔层(1022)、4 10个密封闸门(1050),从而使得多级蒸煮室(103)具有2X2X3 2X6X9个蒸煮室(1030),以及2X2 2X6个进料结 构(1060)禾口 2X2 2X6个斜面出口(1070);所述变温恒湿干燥装置至少包括3个隔层(2020),即至少包括3个干燥室(203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级变温式快煮米设备,包含蒸煮系统、干燥系统和转移系统。所述蒸煮系统包含箱体、间隔系统、多级蒸煮室、传送系统、密封系统、进料系统、出料系统、微波蒸煮系统和添加系统。所述传送系统包括一组传送带结构和一组位于其上的物料盒。所述干燥系统包含壳体、隔层、多级变温恒湿干燥室、传输系统、隔门、进口、出口、垂直传输系统和微波系统。所述垂直传输系统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两侧。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组正向传输系统和一组反向传输系统。所述微波系统包含一组设在各隔层底表面上的微波组件。
文档编号A23L1/10GK201557518SQ2009200711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4日
发明者刘 英 申请人:上海亦晨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