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生姜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姜制品的制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浓稠体的生姜羹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鲜生姜是一种广泛欢迎的常用香料。但是目前的储存和食用方法比较单一,鲜生姜常规储存几天之后,就可能发生霉烂、发芽等变质情形,给农民带来了严重损失,。另外, 目前食用鲜生姜的方法也较为单一,大多就是将鲜生姜切片、切丁拌入食物中,其调味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姜羹的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生姜储存及食用过程中存在的品质改变、食用方法单一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生姜羹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精选洁净的鲜生姜并去皮;将去皮的鲜生姜切片、块或丁状;将所述片、块或丁状鲜生姜打碎为姜泥; 将所述姜泥和水、食用盐、香辛料均勻搅拌为原料混合物,且所述姜泥、水、食用盐、香辛料的重量比为100:50-300:5-20:1-10 ;将所述原料混合物进行高温熬制获得制成品;将制成品进行灌装;对灌装的制成品进行杀菌。通过将鲜生姜制作为生姜羹,本发明不但可以长时间的保存生姜品质,最大化的发挥生姜的调味功能,增加应用领域,简化食用方法,而且干净卫生。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实施本发明制作生姜羹时,首先,应精选洁净的鲜生姜,去除霉烂、变色、变质和各种异物杂质,保留外观良好的鲜生姜,并且去皮。接着将鲜生姜切成片、丁或块状,再将片、丁、块状的鲜生姜打碎为姜泥。接着,将姜泥和水、食用盐、香辛料按比例均勻搅拌为原料混合物,姜泥、水、食用盐、香辛料的重量比可以选择为100:50-300:5-20:1-10。其中水的相对重量,与所需求的制成品的浓稠度有关,需要较高浓稠度时,减少水的使用量即可。香辛料的选择也是不一而足,可以根据食用者的口味进行搭配组合,例如,有热感和辛辣感的香料的辣椒、花椒等,有辛辣作用的大蒜、葱、辣根等,有芳香性的月桂、肉桂、丁香等,香草类的茴香、甘草等,带有上色作用的姜黄、红椒、藏红花等。为了增加生姜羹的浓稠度,在该混合物中,可以加入适当的黄原胶。为了延长生姜羹的保质期,还可以在该混合物中,加入适当的山梨酸钾。当然黄原胶和山梨酸钾的分量以产品品质、国家标准为准。接着,将混合物通过蒸汽高温蒸煮熬制,获得制成品。在该步骤中,进行高温蒸煮熬制,具有两种作用,第一是进行第一阶段灭菌,第二是将生姜中调味素全部释放出来,达到最佳的食用效果以及使原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接着,将熬制合格的制成品进行灌装,优选采用机器灌装。最后,对灌装的制成品送入杀菌锅内进行第二阶段的杀菌。之后,若进行商业销售,进行相应的商业包装和检验即可。综上,根据本发明制作的生姜羹具有独特的色泽、香味和状态,香味浓郁,滋味纯正,无需冷藏就可以保持长时间的良好品质,食用方法简单,并且应用范围扩大,取出即可烹煮、凉拌等,免却了现有食用方法的繁琐和单调。此外,在储存及食用时,由于制作过程采用多次杀菌操作以及密封包装,利用本发明制作的生姜羹干净卫生,大大降低了受污染的可能。本发明的工艺步骤也较为简单,易于操作,实施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对鲜生姜进行深加工之后,可以极大的降低农民的损失,增加农民收入。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权利要求
1.一种生姜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精选洁净的鲜生姜并去皮;将去皮的鲜生姜切片、块或丁状; 将所述片、块或丁状鲜生姜打碎为姜泥;将所述姜泥和水、食用盐、香辛料均勻搅拌为原料混合物,且所述姜泥、水、食用盐、香辛料的重量比为100:50-300:5-20:1-10 ;将所述原料混合物进行高温熬制获得制成品; 将制成品进行灌装; 对灌装的制成品进行杀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姜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杀菌锅对所述灌装的制成品进行杀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姜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混合物中还包括符合标准用量的黄原胶和山梨酸钾。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姜羹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精选洁净的鲜生姜并去皮;将去皮的鲜生姜切片、块或丁状;将所述片、块或丁状鲜生姜打碎为姜泥;将所述姜泥和水、食用盐、香辛料均匀搅拌为原料混合物,且所述姜泥、水、食用盐、香辛料的重量比为100:50-300:5-20:1-10;将所述原料混合物进行高温熬制获得制成品;将制成品进行灌装;对灌装的制成品进行杀菌。本发明不但可以长时间的保存生姜品质,简化食用方式和增加食用方式,而且干净卫生。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
文档编号A23L1/226GK102396689SQ20111038851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胡学才 申请人:胡学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