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煮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011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蒸煮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蒸煮筒,由蒸煮室、隔离室、输出口和相应的隔板和控制杆以及套环型蒸汽管构成。本蒸煮筒为立式结构,能有效节省设备占用空间,蒸煮筒结合进料设备和摊凉设备,配合自动控制系统,即可实现自动进糠、蒸糠、出糠、摊凉。设备操作简单,能显著提高蒸糠效率。
【专利说明】'I* ' /r/r-
黑煮同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白酒酿造领域,具体涉及白酒酿造过程中的辅料糠壳的清蒸设备。
【背景技术】
[0002]当今固态白酒酿造工艺,自动化和机械化应用比较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白酒行业的发展。随着白酒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引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白酒产业,提高白酒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已经刻不容缓。
[0003]蒸糠是白酒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蒸糠操作通常采用蒸粮蒸酒所用的甑桶,向甑桶内填满糠壳后,以蒸汽蒸糠,蒸糠完毕后将甑桶内糠壳取出堆放待用。这种蒸糠方式,人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一次性出糠量有限,蒸糠效率和蒸汽利用率低。而现有的机械蒸糠设备,蒸糠效果不理想,熟糠质量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人工蒸糠,操作多,劳动强度大,机械蒸糠效果不理想,熟糠质量难以保证。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蒸煮筒,蒸煮筒为立式结构,整体为圆柱体,熟糠输出口为漏斗状,蒸煮筒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蒸煮室、隔离室、输出口,其中蒸煮室由上至下又分为一级蒸煮室、二级蒸煮室、三级蒸煮室。各级蒸煮室和隔离室的底板为圆形可折叠底板,由等面积半圆形左半底板和右半底板两部分构成,左半底板和右半底板可围绕转轴转动,伸展时位于水平面上,转轴焊接在蒸煮筒壁上。
[0006]进一步的可折叠底板的打开和封闭由对应的底板限位杆和气缸推杆协同控制。气缸推杆安装在对应的气缸推杆安装腔内,固定气缸推杆水平安装,复位气缸推杆垂直安装。底板限位杆安装在双侧导轨上,可以沿导轨上下移动。底板限位杆与转轴垂直,其中心与各室底板圆心在同一铅直线上。底板限位杆两侧均焊接有限位插销孔,限位插销杆水平焊接在气缸推杆的推杆前端。
[0007]进一步的可折叠底板在蒸糠开始前均处于封闭状态,当需要打开某一底板时,固定气缸推杆收缩,将限位插销杆带离限位插销孔,底板在重力作用下打开,底板限位杆滑落到导轨末端。当需要关闭已打开的底板时,复位气缸推杆伸出,底板限位杆带动底板复位,当底板限位杆到达导轨顶端后,固定气缸推杆伸出,将限位插销杆插入限位插销孔,底板关闭,固定气缸推杆复位。
[0008]进一步的双侧导轨焊接在各室底板下方两侧对应的气缸推杆安装腔的腔壁顶端,复位气缸推杆的推杆与底板限位杆垂直且位于同一个铅直面上。
[0009]进一步的一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和二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的表面均匀分布通气孔,保证蒸汽能够顺利进入。
[0010]进一步的三级蒸煮室底部安装有蒸汽管道,为保证蒸汽分布均匀,蒸汽管道为套环型布置,蒸汽管道上表面均匀分布喷气孔。
[0011]进一步的为了反馈信号,自动控制蒸糠操作,各级蒸煮室、隔离室内部分别安装了限位开关。
[0012]进一步的蒸煮筒和进料设备、摊凉设备组合,通过蒸糠流程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实现自动进糠、蒸糠自动出糠。自动控制系统由可编程控制器及相关控制、继电器、供电电路组成。自动控制系统与进料设备、摊凉设备和立式蒸煮筒上的电控设备:限位开关,推杆控制阀,蒸汽控制阀电连接。
[0013]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自动进糠、蒸糠、出糠,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与现有蒸糠设备相比,本实用新采用三级蒸煮和套环状蒸汽管道,保证糠壳在蒸煮筒内蒸煮时均匀受热,产出熟糠质量稳定。并设置蒸煮隔离室,避免了熟糠输出过程中,蒸煮筒内蒸汽的散失,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蒸煮筒蒸煮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蒸煮筒的一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结构示意图,a为伸展状态,b为折叠状态,由于一级蒸煮室和二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结构一致,这里我们只绘制一级蒸煮室可折置底板伸展和折置不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蒸煮筒的三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结构示意图,a为伸展状态,b为折叠状态,由于三级蒸煮室和蒸煮隔离室底板结构一致,这里我们只绘制三级蒸煮室可折置底板伸展和折置不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蒸煮筒的蒸汽管道布局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所表示的部件或部位为,I一蒸煮筒;2—蒸煮筒壁;3—一级蒸煮室;4一一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右半底板;5—底板限位杆;6—双侧导轨;7—限位插销孔;8、9一推杆控制阀;10—气缸推杆安装腔;11、22 —固定气缸推杆;12—复位气缸推杆;13—二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右半底板;14一三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右半底板;15—蒸汽控制阀;16—蒸煮隔离室可折叠底板右半底板;17—熟糠输出口 ;18、23、27、32—限位开关;19一转轴;20—一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21—一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左半底板;24—二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25—二级蒸煮室;26—二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左半底板;28—二级蒸煮室;29—三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30—蒸汽管道;31—三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左半底板;33—蒸煮隔离室可折叠底板;34—蒸煮隔离室;35—蒸煮隔离室可折叠底板左半底板;36—通气孔;37—喷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4所示,蒸煮筒,蒸煮筒I为立式结构,整体为圆柱体,熟糠输出口 17为漏斗状,蒸煮筒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分隔为一级蒸煮室3、二级蒸煮室25、三级蒸煮室28、隔离室34、输出口 17,其中蒸煮室内部由上至下又分为:一级蒸煮室3、二级蒸煮室25、三级蒸煮室28,所述的一级蒸煮室3、二级蒸煮室25、三级蒸煮室28和蒸煮隔离室34的底板为圆形可折叠底板,其中一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20和二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24的表面均匀分布通气孔36。可折叠底板分为左半底板21、左半底板26、左半底板31、左半底板35和右半底板4、右半底板13、右半底板14、右半底板16两部分,为等面积半圆形,可围绕对应的转轴19伸展和折叠,转轴19连接在蒸煮筒壁2上。可折叠底板的打开和封闭由对应的底板限位杆5和固定气缸推杆11、复位气缸推杆12、固定气缸推杆22协同控制。固定气缸推杆11、复位气缸推杆12、固定气缸推杆22安装在对应的气缸推杆安装腔10内,固定气缸推杆11、固定气缸推杆22水平安装,复位气缸推杆12垂直安装。底板限位杆5安装在双侧导轨6上,可以沿导轨6上下移动。底板限位杆5与转轴19垂直,其中心与各室底板圆心在同一铅直线上。底板限位杆5两侧均焊接有限位插销孔7,限位插销杆水平焊接在固定气缸推杆
11、固定气缸推杆22的推杆前端。导轨6焊接在各室底板下方对应的气缸推杆安装腔10的腔壁顶端,复位气缸推杆12的推杆与底板限位杆5垂直且位于同一个铅直面上。打开底板时,固定气缸推杆11、固定气缸推杆22收缩,将限位插销杆带离限位插销孔7,底板在重力作用下打开,底板限位杆5滑落到导轨6末端。关闭底板时,复位气缸推杆12伸出,底板限位杆5带动底板复位,当底板限位杆5到达导轨6顶端后,固定气缸推杆11、固定气缸推杆22伸出,将限位插销杆插入限位插销孔7,底板关闭,复位气缸推杆12复位。蒸汽管道30安装在三级蒸煮室28底部,所述的蒸汽管道30为套环型分布,蒸汽管道30上表面均匀分布喷气孔37。限位开关18、限位开关23、限位开关27、限位开关32分别安装于一级蒸煮室3、二级蒸煮室25、三级蒸煮室28、蒸煮隔离室34内壁。蒸煮筒和进料设备、摊凉设备组合,各驱动电机及控制阀和蒸糠流程自动控制系统电连接。
【权利要求】
1.蒸煮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煮筒(I)为立式结构,整体为圆柱体,熟糠输出口(17)为漏斗状,蒸煮筒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一级蒸煮室(3)、二级蒸煮室(25)、三级蒸煮室(28)、隔离室(34)、输出口(17); 所述的一级蒸煮室(3)、二级蒸煮室(25)、三级蒸煮室(28)和隔离室(34)的底板为圆形可折叠底板,其中一级蒸煮室(3)的底板分为左半底板(21)和右半底板(4)两部分,二级蒸煮室(25)的底板分为左半底板(26)和右半底板(13)两部分,三级蒸煮室(28)的底板分为左半底板(31)和右半底板(14)两部分,隔离室(34)的底板分为左半底板(35)右半底板(16)两部分; 所述底板的形状为等面积半圆形,可围绕对应的转轴(19)伸展和折叠,伸展时位于水平面上,转轴(19)焊接在蒸煮筒壁(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煮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折叠底板的打开和封闭均由对应的底板限位杆(5)和固定气缸推杆(11)、复位气缸推杆(12)、固定气缸推杆(22)协同控制,固定气缸推杆(11)、复位气缸推杆(12)、固定气缸推杆(22)安装在对应的气缸推杆安装腔(10 )内,固定气缸推杆(11)、固定气缸推杆(22 )水平安装,复位气缸推杆(12 )垂直安装,底板限位杆(5)安装在双侧导轨(6)上,可以沿导轨(6)上下移动,底板限位杆(5)与转轴(19)垂直,其中心与各室底板圆心在同一铅直线上,底板限位杆(5)两侧均焊接有限位插销孔(7),限位插销杆水平焊接在固定气缸推杆(11)、固定气缸推杆(22)的推杆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煮筒,底板打开时,底板限位杆(5)位于双侧导轨(6)末端,底板关闭时,底板限位杆(5)位于双侧导轨(6)顶端,限位插销杆插入限位插销孔(7)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煮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侧导轨(6)焊接在各室底板下方对应的气缸推杆安装腔(10)的腔壁顶端,复位气缸推杆(12)的推杆与底板限位杆(5)垂直且位于同一个铅直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煮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20)和二级蒸煮室可折叠底板(24 )的表面均匀分布通气孔(36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煮筒,其特征在于蒸汽管道(30)安装在三级蒸煮室(28)底部,所述的蒸汽管道(30)为套环型分布,蒸汽管道(30)上表面均匀分布喷气孔(3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煮筒,其特征在于一级蒸煮室(3)、二级蒸煮室(25)、三级蒸煮室(28)、隔离室(34)内部分别安装了限位开关(18)、限位开关(23)、限位开关(27)、限位开关(32)。
【文档编号】C12G3/00GK203715604SQ201320753701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6日
【发明者】刘绪, 刘念, 彭奎, 余航, 郭亮, 王逸志, 常少健, 刘义会, 王超凯, 张磊, 郭杰, 张蜀艳, 张华玲, 蔡海燕, 周荣华 申请人: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