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咖啡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9091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烘焙咖啡豆。



背景技术:

咖啡饮料作为嗜好饮料而受到广泛喜爱,咖啡饮料的风味通过作为原料而使用的咖啡豆的种类或烘焙方法而被赋予特征。然而,在咖啡豆的烘焙中,不仅绿原酸类大量分解,而且因新生成的夹杂物导致杂味增强,容易损及风味平衡。因此,作为可用作杂味得到抑制的咖啡饮料的原料的烘焙咖啡豆,例如提出有:l值超过20且小于25,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对苯二酚的含量为10mg以上、且羟基氢醌的含量为50mg以下的烘焙咖啡豆(专利文献1);l值为25~38,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对苯二酚的含量为7.1mg以上、且羟基氢醌的含量为38mg以下的烘焙咖啡豆(专利文献2)。

另外,已知咖啡饮料中所含的绿原酸类具有生理效果,但存在有绿原酸类的生理效果因共存的羟基氢醌而受到阻碍的报告。因此,作为含有丰富的绿原酸类、且羟基氢醌得到降低的烘焙咖啡豆,提出有l值为10~20,羟基氢醌/对苯二酚的质量比为3.5以下,且绿原酸类的含量在每100g烘焙咖啡豆中为0.3~1.5g的烘焙咖啡豆(专利文献3)。

另一方面,存在有如下的报告:5-羟甲基糠醛在生物体内代谢为5-羟基甲基呋喃-2-羧酸,是能够预防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血栓、肝炎等生活习惯疾病的原因的产生而维持健康的成分(专利文献4)。另外,报告有在咖啡浓缩组合物中,5-羟甲基糠醛与饮用后的口内所残存的杂味相关(专利文献5)。

进一步,咖啡因作为咖啡饮料的苦味成分而为人所知,报告有若对湿的状态的生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则能够自咖啡豆除去咖啡因(专利文献6~8)。另一方面,还存在如下的报告:若对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则会除去咖啡的香味成分(专利文献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30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09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22399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193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09564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3-160949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1-309640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2-20249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3-1279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

第1工序,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进行加热;以及

第2工序,对第1工序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烘焙咖啡豆,其是l值为15~45的烘焙咖啡豆,其中,

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

(a)绿原酸类的含量为6.0~90.0g,

(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50mg以下,

(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70mg以下,且

(d)咖啡因的含量为9.0g以下。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咖啡饮料,其中,

(a)绿原酸类的含量为0.01~0.45质量%,

(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2质量ppm以下,

(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3质量ppm以下,且

(d)咖啡因的含量为0.04质量%以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作杂味得到抑制、余味舒畅而易于饮用的咖啡饮料的原料的烘焙咖啡豆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者等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具有特定烘焙度的烘焙咖啡豆中,通过将其所含的特定成分的含量控制为特定范围内,能够获得可用作杂味得到抑制、余味舒畅而易于饮用的咖啡饮料的原料的烘焙咖啡豆。此处,“余味”是指jisz8144:2004中所记载的“残存于口内的感觉”。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用作杂味得到抑制、余味舒畅而易于饮用的咖啡饮料的原料的烘焙咖啡豆。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便的操作效率良好地制造此种烘焙咖啡豆而不损及绿原酸类量。进一步,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杂味得到抑制、余味舒畅而易于饮用的咖啡饮料。

[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包括:第1工序,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进行加热;以及第2工序,对第1工序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作为原料烘焙咖啡豆,可适当选择经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或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而使用。作为经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可使用具有后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平均粒径的咖啡豆。

作为原料烘焙咖啡豆的豆种,例如可列举:阿拉比卡(arabica)种、罗布斯塔(robusta)种、利比瑞卡(liberica)种、阿拉巴斯塔(arabusta)种等。另外,作为咖啡豆的产地,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巴西(brazil)、哥伦比亚(columbia)、坦桑尼亚(tanzania)、摩卡(mocha)、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o)、曼特宁(mandheling)、蓝山(bluemountain)、危地马拉(guatemala)、越南(vietnam)、印度尼西亚(indonesia)等。

原料烘焙咖啡豆可为对生咖啡豆进行烘焙而成,亦可为对烘焙咖啡豆进一步进行烘焙而成。咖啡豆的烘焙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适当选择公知的方法。另外,烘焙条件可以成为所期望的烘焙度的方式进行适当选择。

作为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从降低羟基氢醌量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7以上。另外,作为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从风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4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5以下。作为该l值的范围,较优选为15~45,更优选为15.5~43,进一步优选为16~40,进一步更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5。

原料烘焙咖啡豆可单独使用一种或混合使用两种以上。在使用两种以上原料烘焙咖啡豆的情况下,不仅可使用豆种或产地不同的咖啡豆,亦可使用烘焙度不同的咖啡豆。在使用烘焙度不同的咖啡豆的情况下,即使使用l值为上述范围外亦可,但较优选为以l值的平均值成为上述范围内的方式适当组合而使用。l值的平均值是作为对所使用的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乘以该原料烘焙咖啡豆的含有质量比所得的值的总和而求出。

第1工序中的水的添加量无需为足以使原料烘焙咖啡豆浸渍于水中的量,只要为能够使原料烘焙咖啡豆的表面的一部分与水接触而成为湿润状态的量即可。第1工序中的水的添加量例如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110质量%,作为适当的水的添加量,可采用在后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条件。

第1工序中的加热条件及第2工序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条件可以获得所期望的烘焙咖啡豆的形态而适当选择。例如可采用在后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条件。

以下,基于适当的实施方式而加以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第1工序及第2工序。以下,关于各工序加以详细说明。

(第1工序)

第1工序是在经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进行0.3~10小时加热的工序。由此,能够从原料烘焙咖啡豆中选择性除去羟基氢醌而不有损绿原酸类的含量。

原料烘焙咖啡豆的豆种及产地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在上述中所说明的。

作为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从降低羟基氢醌量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7以上。另外,从风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4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5以下。作为该l值的范围,较优选为15~45,更优选为15.5~43,进一步优选为16~40,进一步更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5。

原料烘焙咖啡豆可单独使用一种或混合使用两种以上。在使用两种以上的原料烘焙咖啡豆的情况下,可适当选择在豆种、产地及l值的方面不同的烘焙咖啡豆而使用。

原料烘焙咖啡豆可使用粉碎后的咖啡豆,原料烘焙咖啡豆的粉碎中所使用的装置只要能够粉碎为所期望的粒径即可,并无特别限制。粉碎装置例如可列举切磨机(cuttermill)、锤磨机、喷射磨机、冲击磨机、威利粉碎机等粉碎装置。

作为经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从降低羟基氢醌量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m以下。另外,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经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较优选为0.001mm以上,更优选为0.0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mm以上。作为该平均粒径的范围,较优选为0.001~5mm,更优选为0.01~2.5mm,进一步优选为0.05~1.5mm。

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所添加的水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适当选择自来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天然水等而使用。另外,所添加的水的温度可为接近后述的保持温度的温度,从水温调整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8~50℃,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8~25℃。

水的添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直接投入水的方法、将水进行喷雾的方法等。另外,较优选为在水的添加后对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搅拌混合,或者一面添加水一面对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搅拌混合。再者,水的添加可为常压下、减压下及加压下的任一者,从添加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可为常压下。另外,添加水时的烘焙咖啡豆的温度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5~30℃,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8~25℃。

水的添加量无需为足以使原料烘焙咖啡豆充分浸渍于水中的量,只要为能够使原料烘焙咖啡豆的表面的一部分与水接触的量即可。具体而言,作为水的添加量,从羟基氢醌量的降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另外,作为水的添加量,从防止绿原酸类溶出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以下。作为水的添加量的范围,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110质量%,更优选为10~11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0~105质量%,进一步更优选为30~100质量%。

水可连续地添加所有量,亦可分复数次添加。

另外,添加水时的环境温度可为接近后述的加热温度的温度,从温度调整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8~50℃,进一步更优选为18~25℃。

在添加水后,将原料烘焙咖啡豆加热为所期望的温度。

作为加热温度,从羟基氢醌量的降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5℃以上。另外,作为加热温度,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以下。作为加热温度的范围,较优选为20~80℃,更优选为25~70℃,进一步优选为30~60℃,进一步更优选为35~50℃。

加热时间为0.3~10小时,从降低羟基氢醌量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5小时以上,更优选为1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小时以上。另外,作为加热时间,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9小时以下,更优选为8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小时以下。作为加热时间的范围,较优选为0.5~9小时,更优选为1~8小时,进一步优选为2~7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3~7小时。此处“加热时间”是指,在使用预先控制为特定温度的装置的情况下,是在该装置中收容原料烘焙咖啡豆后的经过时间。另外,在装置中收容原料烘焙咖啡豆后进行温度设定的情况下,是到达特定温度后的经过时间。作为加热装置,例如可适当选择恒温槽、干燥机、高压釜等装置。另外,加热处理可在常压下、加压下或减压下进行,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在常压下进行。

加热时间可根据加热温度而适当选择,例如在加热温度为20~40℃的情况下,加热时间较优选为4~12小时,更优选为6~10小时,进一步优选为6~8小时。另外,在加热温度超过40℃且为60℃以下的情况下,加热时间较优选为3~9小时,更优选为4~8小时,进一步优选为5~7小时。

另外,加热处理较优选为在密封状态下进行。此处“密闭状态”是指遮断蒸气或空气等气体的流通,并不直接与开放大气系统接触。例如,可将与水接触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收容至密闭容器中而进行加热。密闭容器只要能够遮断气体的流通,则其形状及材质并无特别限定,较优选为不会因加热而变质且能够耐加压的容器。作为密闭容器,例如可列举金属制容器、玻璃制容器等。作为密闭容器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杀菌袋(retortpouch)、罐、瓶、烧杯等。再者,罐、瓶及烧杯较优选为可通过塞或盖而密闭且开闭自如的容器。

在第1工序后,可从装置中取出烘焙咖啡豆进行冷却,另外,亦可不进行冷却而供给至下一工序。

(第2工序)

第2工序是对第1工序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序。由此,能够将咖啡因、或因烘焙而生成的5-羟甲基糠醛等夹杂物从原料烘焙咖啡豆中除去。

此处,“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指在7mpa以上的压力及31℃以上的温度的条件下成为流体状态的二氧化碳。另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是指使用此种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作为萃取介质的萃取方法。萃取操作可采用公知的方法,可使用通常所进行的萃取装置。再者,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亦可在夹带剂(entrainer)的存在下进行。此处,已知若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加入第2萃取介质,则对于特定溶质的溶解度有较大变化。将其称为夹带剂效应,将第2萃取介质称为夹带剂。

作为夹带剂,例如可列举自来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天然水等水。再者,作为在夹带剂的存在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方法,例如可采用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方法。

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压力条件,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8mpa以上,更优选为12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mpa以上,并且较优选为50mpa以下,更优选为40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mpa以下。作为该压力的范围,较优选为8~50mpa,更优选为12~40mpa,进一步优选为20~35mpa。

另外,作为萃取温度,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并且较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作为该萃取温度的范围,较优选为35~100℃,更优选为40~90℃,进一步优选为50~80℃。

作为萃取时间,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5小时以上,更优选为1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小时以上,并且较优选为10小时以下,更优选为9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小时以下。作为该萃取时间的范围,较优选为0.5~10小时,更优选为1~9小时,进一步优选为2~8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3.5~8小时。

作为萃取倍率(二氧化碳(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原料烘焙咖啡豆),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1(m3/g)以上,更优选为0.02(m3/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4(m3/g)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06(m3/g)以上,并且较优选为0.20(m3/g)以下,更优选为0.16(m3/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2(m3/g)以下。作为该萃取倍率的范围,较优选为0.01~0.20(m3/g),更优选为0.02~0.16(m3/g),进一步优选为0.04~0.12(m3/g),进一步更优选为0.06~0.12(m3/g)。此处,在本说明书中,“常温·常压”是指温度为20±15℃、压力为101325pa(标准大气压)的状态(财团法人日本标准协会编、《jis工业用语大辞典》、第5版、财团法人日本标准协会、2001年3月30日)。

另外,在萃取槽中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而使其与原料烘焙咖啡豆接触时的二氧化碳的流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因萃取槽的容量而异,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1m3/h以上,更优选为0.3m3/h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m3/h以上,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7m3/h以上,并且较优选为3m3/h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m3/h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5m3/h以下。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流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的范围,较优选为0.1~3m3/h,更优选为0.3~2m3/h,进一步优选为0.5~1.5m3/h,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7~1.5m3/h。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的第1工序及第2工序。以下,关于各工序加以详细说明。

(第1工序)

第1工序是在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并进行加热的工序。由此,能够从原料烘焙咖啡豆中选择性除去羟基氢醌而不损及绿原酸类的含量。

在本工序中,在使用未经粉碎的整粒的烘焙咖啡豆作为原料烘焙咖啡豆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再者,原料烘焙咖啡豆的豆种、产地及l值的具体构成如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可将豆种、产地及l值中的任意一种以上不同的原料烘焙咖啡豆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所添加的水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适当选择自来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天然水等而使用。

水的添加可为常压下、减压下及加压下的任一者,从添加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常压下。另外,添加水时的烘焙咖啡豆的温度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5~30℃,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8~25℃。

作为水的添加量,从降低羟基氢醌量、抑制杂味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另外,作为水的添加量,从防止绿原酸类溶出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50质量%以下。作为水的添加量的范围,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110质量%,更优选为10~10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9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8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60质量%,进一步更优选为20~50质量%。

水的添加方法只要能够使原料烘焙咖啡豆成为湿润状态,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直接投入水的方法、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呈雾状喷射水的方法、使原料烘焙咖啡豆与蒸气接触的方法等。再者,水的添加可连续地添加所有量,亦可分为复数次而添加。

所添加的水的温度可根据水的添加方法而适当选择,从水温调整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为10~100℃,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8~50℃,进一步更优选为18~25℃。再者,添加水时的环境温度亦可根据水的添加方法而适当选择,从较优选为接近后述的加热温度的温度的方面考虑,添加水时的环境温度较优选为50~150℃,更优选为60~140℃,进一步优选为70~130℃,进一步更优选为80~120℃。另一方面,从温度调整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添加水时的环境温度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8~50℃,进一步更优选为18~25℃。

较优选为在水的添加后对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搅拌混合,或者一面添加水一面对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搅拌混合。由此,能够使水渗透至原料烘焙咖啡豆整体而成为湿润状态。

加热处理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常压下、加压下或减压下进行,可在开放状态下进行,亦可在密封状态下进行。其中,从使水分充分地渗透至原料烘焙咖啡豆内部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在加压下进行。另外,从容易设定为加压条件的方面考虑,较优选为在密封状态下进行。

作为加热处理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将原料烘焙咖啡豆收容在容器内,添加水进行密封后,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特定时间加热的方法;使原料烘焙咖啡豆与蒸气接触后,将其收容在容器内进行密封,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特定时间加热的方法;使原料烘焙咖啡豆与蒸气接触特定时间的方法等。

作为加热温度,从羟基氢醌量的降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80℃以上。另外,作为加热温度,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20℃以下。作为加热温度的范围,较优选为50~150℃,更优选为60~140℃,进一步优选为70~130℃,进一步更优选为80~120℃。

作为加热时间,从将原料烘焙咖啡豆充分地保持为湿润状态的观点、及降低羟基氢醌量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1分钟以上,更优选为0.2分钟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分钟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分钟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1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2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5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小时以上。另外,作为加热时间,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0小时以下,更优选为8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小时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4小时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小时以下。作为加热时间的范围,较优选为0.1分钟~10小时,更优选为0.2分钟~10小时,进一步优选为0.5分钟~8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1分钟~8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0.1~6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0.2~6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0.5~4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1~3小时。此处“加热时间”是指,在使用预先控制为特定温度的装置的情况下,是在该装置中收容原料烘焙咖啡豆后的经过时间。另外,在装置中收容原料烘焙咖啡豆后进行温度设定的情况下,是到达特定温度后的经过时间。作为加热装置,例如可根据加热处理条件而适当选择恒温槽、干燥机、高压釜等装置。

加热时间可根据加热温度而适当选择,例如在加热温度为100~120℃的情况下,加热时间较优选为0.2~4小时,进一步优选为0.5~3小时。

在第1工序后,可从装置中取出未粉碎的烘焙咖啡豆进行冷却。另外,亦可不进行冷却而供至下一工序。

(第2工序)

第2工序是对第1工序后的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序。由此,能够将咖啡因、或因烘焙而生成的5-羟甲基糠醛等夹杂物从原料烘焙咖啡豆中除去。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压力条件、萃取倍率(二氧化碳(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原料烘焙咖啡豆)、及与原料烘焙咖啡豆接触时的二氧化碳的流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可采用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条件。具体条件如第1实施方式中的说明所示。

另外,作为萃取温度,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特别优选为90℃以上,并且较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0℃以下。作为该萃取温度的范围,较优选为50~150℃,更优选为60~145℃,进一步优选为75~140℃,进一步更优选为85~13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90~130℃。

作为萃取时间,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5小时以上,更优选为2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小时以上,并且较优选为20小时以下,更优选为18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小时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4小时以下。作为该萃取时间的范围,较优选为0.5~20小时,更优选为2~18小时,进一步优选为4~16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7~16小时,进一步特别优选为9~14小时。

另外,在本工序中,较优选为在夹带剂的存在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此处,可知若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加入第2萃取介质,则对于特定溶质的溶解度有较大变化。将其称为夹带剂效应,将第2萃取介质称为夹带剂。

作为夹带剂,例如可列举自来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天然水等水。

再者,作为在夹带剂的存在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方法,只要使用夹带剂及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混合介质作为萃取介质,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在填充有夹带剂的填充槽中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液体,将夹带剂及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混合介质供给至萃取槽而进行萃取的方法。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亦可在第2工序后对烘焙咖啡豆进行干燥。作为干燥方法,例如可列举:使用送风机进行干燥的方法、进行减压干燥的方法、进行冷冻干燥的方法等。

通过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其烘焙度与原料烘焙咖啡豆的烘焙度大致相同。再者,与原料烘焙咖啡豆的烘焙度大致相同是指烘焙咖啡豆的l值与原料烘焙咖啡豆相同、或l值的差为±1的范围内。

[烘焙咖啡豆]

作为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的豆种,例如可列举:阿拉比卡种、罗布斯塔种、利比瑞卡种及阿拉巴斯塔种等。另外,作为咖啡豆的产地,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巴西、哥伦比亚、坦桑尼亚、摩卡、乞力马扎罗、曼特宁、蓝山、危地马拉、越南、印度尼西亚等。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的l值为15~45,从抑制杂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5.5以上,更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7以上。另外,从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l值较优选为43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下。作为该l值的范围,较优选为15.5~43,更优选为16~40,进一步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5。此处,在本说明书中,“l值”是将黑设为l值0,且将白设为l值100,通过色差计测定烘焙咖啡豆的亮度所得的值。色差计例如可使用分光光度计se2000(日本电色股份有限公司制造)。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可单独为一种,亦可为两种以上混合而成的。在为两种以上的烘焙咖啡豆的混合物的情况下,不仅可为豆种或产地不同的咖啡豆的组合,亦可为烘焙度不同的咖啡豆的组合。在为烘焙度不同的咖啡豆的混合物的情况下,亦可含有l值为上述范围外的,以l值的平均值为上述范围内,且(a)绿原酸类、(b)羟基氢醌、(c)5-羟甲基糠醛、及(d)咖啡因的各含量成为后述的范围内的方式适当组合。l值的平均值是作为对所使用的烘焙咖啡豆的l值乘以该烘焙咖啡豆的含有质量比所得的值的总和而求出。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的含量是每1kg烘焙咖啡豆中为6.0~90.0g,从生理效果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6.5g以上,更优选为7.0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3g以上。另外,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a)绿原酸类的含量较优选为85.0g以下,更优选为80.0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0g以下。作为该(a)绿原酸类的含量的范围,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6.5~90.0g,更优选为7.0~85.0g,进一步优选为7.3~75.0g。此处,在本说明书中“绿原酸类”是将3-咖啡酰奎尼酸、4-咖啡酰奎尼酸及5-咖啡酰奎尼酸的单咖啡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及5-阿魏酰奎尼酸的单阿魏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酰奎尼酸及4,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二咖啡酰奎尼酸合并的总称。在本发明中,只要含有上述9种绿原酸类中的至少一种即可,较优选为含有上述9种的全部。再者,绿原酸类量是基于上述9种的合计量而定义。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中的(b)羟基氢醌的含量是每1kg烘焙咖啡豆中为50mg以下,从生理效果、杂味的抑制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40mg以下,更优选为30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0mg以下。该(b)羟基氢醌的含量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亦可为0mg,但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001m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1mg以上。作为该(b)羟基氢醌的含量的范围,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001~40mg,更优选为0.001~30mg,进一步优选为0.001~20mg,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10mg,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1~10mg。此处,“(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0mg”是还包含如下情形的概念,即在后文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羟基氢醌的分析”中,(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检测极限以下。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中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是每1kg烘焙咖啡豆中为70mg以下,从抑制杂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65mg以下,更优选为60m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5mg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50mg以下。该(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亦可为0mg,但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01m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mg以上。作为该(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的范围,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01~65mg,更优选为0.01~60mg,进一步优选为0.01~55mg,进一步更优选为0.01~50mg,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1~50mg。此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0mg”是还包含如下情形的概念,即在后文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5-羟甲基糠醛的分析”中,(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检测极限以下。

在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中,作为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6以下,更优选为0.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37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5以下。该质量比[(c)/(a)]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亦可为0,但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01以上。作为该质量比[(c)/(a)]的范围,较优选为0.00001~0.006,更优选为0.00001~0.005,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37,进一步更优选为0.00001~0.001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1~0.0015。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中的(d)咖啡因的含量是每1kg烘焙咖啡豆中为9.0g以下,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7.0g以下,更优选为5.0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g以下,另外,从赋予适度的苦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5g以上,更优选为0.1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5g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2g以上。作为该(d)咖啡因的含量的范围,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05~7.0g,更优选为0.1~5.0g,进一步优选为0.15~4.0g,进一步更优选为0.2~3.0g。

再者,本说明书中,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b)羟基氢醌、(c)5-羟甲基糠醛及(d)咖啡因的各含量是基于在后述的条件下从烘焙咖啡豆萃取所得的咖啡萃取液中的(a)绿原酸类、(b)羟基氢醌、(c)5-羟甲基糠醛及(d)咖啡因的各含量,通过下述式(i)~(iv)而求出。

(i)烘焙咖啡豆中的绿原酸类含量[g/kg]=[咖啡萃取液中的绿原酸类含量(g/kg)]×[咖啡萃取液的质量(g)]/[烘焙咖啡豆的质量(g)]

(ii)烘焙咖啡豆中的羟基氢醌含量(mg/kg)=[咖啡萃取液中的羟基氢醌含量(mg/kg)]×[咖啡萃取液的质量(g)]/[烘焙咖啡豆的质量(g)]

(iii)烘焙咖啡豆中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mg/kg)=[咖啡萃取液中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mg/kg)]×[咖啡萃取液的质量(g)]/[烘焙咖啡豆的质量(g)]

(iv)烘焙咖啡豆中的咖啡因含量(g/kg)=[咖啡萃取液中的咖啡因含量(g/kg)]×[咖啡萃取液的质量(g)]/[烘焙咖啡豆的质量(g)]

再者,咖啡萃取液的分析条件如下所示。在平均粒径为0.030mm的粉碎烘焙咖啡豆0.5g中加入萃取用水(在1l离子交换水中溶解有磷酸1g、与1-羟基乙烷-1,1-二膦酸(hedpo)0.03g的液体)80g,一面保持为95~99℃之间一面进行10分钟浸渍萃取。其次,采取咖啡萃取液的上清液,将其供至后文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方法中,分析(a)绿原酸类、(b)羟基氢醌、(c)5-羟甲基糠醛及(d)咖啡因的各含量。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的含水率较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再者,含水率可通过常压加热干燥法而测定,具体而言,可称量约1g的试样,将其在105℃下进行6小时加热处理后,称量加热处理后的试样,根据加热处理前后的试样的质量而算出含水率。具体而言可使用以下的式而算出。

含水率(质量%)=([加热处理前的烘焙咖啡豆的质量(g)]-[加热处理后的烘焙咖啡豆的质量(g)])/[加热处理前的烘焙咖啡豆的质量(g)]×100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可为未粉碎的烘焙咖啡豆,亦可为经粉碎的烘焙咖啡豆。例如,作为通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而制造的经粉碎的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从降低羟基氢醌量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m以下。另外,作为经粉碎的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1mm以上,更优选为0.0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mm以上。作为该平均粒径的范围,较优选为0.001~5mm,更优选为0.01~2.5mm,进一步优选为0.05~1.5mm。此处,在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是在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粒度分布测定装置而测定的体积基准的累积粒度分布曲线中相当于50%(d50)的粒径。再者,亦可使用tyler标准筛、astm标准筛、jis标准筛等,以平均粒径成为上述范围内的方式进行分级。另外,在所期望的平均粒径为激光衍射·散射法粒度分布测定装置的测定范围外的情况下,亦可使用上述筛进行分级。

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而制造,例如可列举前述的制造方法。

[咖啡饮料]

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的(a)绿原酸类的含量为0.01~0.45质量%,从生理效果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2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质量%以上。另外,作为(a)绿原酸类的含量,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42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38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5质量%以下。作为该(a)绿原酸类的含量的范围,在咖啡饮料中,较优选为0.02~0.42质量%,更优选为0.025~0.3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3~0.35质量%。

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的(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2质量ppm以下,从生理效果、杂味的抑制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1.5质量ppm以下,更优选为1质量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质量pp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5质量ppm以下。该(b)羟基氢醌的含量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亦可为0质量ppm,但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在咖啡饮料中,较优选为0.001质量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1质量ppm以上。作为该(b)羟基氢醌的含量的范围,在咖啡饮料中,较优选为0.001~2质量ppm,更优选为0.001~1.5质量ppm,进一步优选为0.001~1质量ppm,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0.7质量ppm,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1~0.5质量ppm。此处,“(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0质量ppm”是还包含如下情形的概念,即在后文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羟基氢醌的分析”中,(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检测极限以下。

在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作为咖啡饮料中的(a)绿原酸类与(b)羟基氢醌的质量比[(b)/(a)],从生理效果、杂味的抑制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25以下,更优选为0.0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15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5以下。该质量比[(b)/(a)]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亦可为0,但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01以上。作为该质量比[(c)/(a)]的范围,较优选为0.00001~0.0025,更优选为0.00001~0.002,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15,进一步更优选为0.00001~0.001,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1~0.0005。

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3质量ppm以下,从抑制杂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2.5质量ppm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ppm以下。该(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亦可为0质量ppm,但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在咖啡饮料中,较优选为0.01质量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ppm以上。作为该(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的范围,在咖啡饮料中,较优选为0.01~3质量ppm,更优选为0.01~2.5质量ppm,进一步优选为0.01~2质量ppm,进一步更优选为0.1~1.5质量ppm。此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0mg”是还包含如下情形的概念,即在后文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5-羟甲基糠醛的分析”中,(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检测极限以下。

在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作为咖啡饮料中的(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55以下,更优选为0.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35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5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12以下。该质量比[(c)/(a)]的下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亦可为0,但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01以上。作为该质量比[(c)/(a)]的范围,较优选为0.00001~0.0055,更优选为0.00001~0.005,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35,进一步更优选为0.00001~0.001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1~0.0012。

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的(d)咖啡因的含量为0.04质量%以下,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3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2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2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下。另外,作为(d)咖啡因的含量,从赋予适度的苦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0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5质量%以上。作为该(d)咖啡因的含量的范围,在咖啡饮料中,较优选为0.001~0.04质量%,更优选为0.001~0.03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03~0.025质量%,进一步更优选为0.005~0.01质量%。

在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作为咖啡饮料中的(a)绿原酸类与(d)咖啡因的质量比[(d)/(a)],从抑制杂味、改善余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5以下,更优选为0.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15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1以下。另外,作为质量比[(d)/(a)],从赋予适度的苦味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02以上,更优选为0.0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以上。作为该质量比[(d)/(a)]的范围,较优选为0.02~0.5,更优选为0.02~0.4,进一步优选为0.025~0.2,进一步更优选为0.025~0.1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3~0.1。

作为本发明的咖啡饮料的ph值(20℃),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4.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并且较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以下。作为该ph值(20℃)的范围,较优选为4.5~7,更优选为4.8~6.5,进一步优选为5~6。

作为本发明的咖啡饮料的白利度(brix)(20℃),从赋予香浓感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0.8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另外,作为白利度(20℃),从口感的良好性的观点出发,较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3以下。作为该白利度的范围,较优选为0.8~3.0,更优选为1.0~2.5,进一步优选为1.2~2.3。

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例如可使用从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萃取的咖啡萃取液而制造,但并不限定于此。亦可使用通过将从本发明的烘焙咖啡豆以外的烘焙咖啡豆萃取的咖啡萃取液供至分馏等中,而使(b)羟基氢醌、(c)5-羟甲基糠醛、及(d)咖啡因的各含量降低的咖啡萃取液。另外,亦可使用以(a)绿原酸类、(b)羟基氢醌、(c)5-羟甲基糠醛及(d)咖啡因的各含量成为上述范围内的方式将两种以上的咖啡萃取液加以混合而成。

在制造本发明的咖啡饮料的情况下,每100g咖啡饮料中的烘焙咖啡豆的使用量以生豆换算计,较优选为1g以上,更优选为2.5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g以上。再者,每100g咖啡饮料中的烘焙咖啡豆的使用量的上限值可根据可口性而适当选择,从风味平衡的观点出发,以生豆换算计,较优选为20g以下,更优选为15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g以下。此处,生豆换算值设为1g烘焙咖啡豆相当于1.3g生咖啡豆(重订新版·软饮料、主编:全国清涼饮料工业会、发行:光琳、1989年12月25日发行,記载在第421页)。

另外,在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中,亦可根据期望而调配甜味剂、乳成分、抗氧化剂、香料、有机酸类、有机酸盐类、无机酸类、无机酸盐类、无机盐类、色素类、乳化剂、防腐剂、调味料、酸味料、氨基酸、ph值调整剂、质量稳定剂等添加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亦可制成黑咖啡饮料、牛奶咖啡饮料。

本发明的咖啡饮料可填充在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主成分的成形容器(所谓pet瓶)、金属罐、与金属箔或塑料膜复合而成的纸容器、瓶等通常的包装容器中,作为容器装咖啡饮料而提供。

另外,本发明的咖啡饮料亦可进行加热杀菌。作为加热杀菌方法,只要为符合所应用的法规(在日本为食品卫生法)中规定的条件的,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蒸煮杀菌法、高温短时间杀菌法(htst法)、超高温杀菌法(uht法)等。另外,亦可根据容器的种类而适当选择加热杀菌法。关于容器的种类,例如在像金属罐这样,将饮料填充在容器中的后,可针对每个容器进行加热杀菌的情况下,可采用蒸煮杀菌。另外,如pet瓶、纸容器那样无法进行蒸煮杀菌的可采用预先在与上述同等的杀菌条件下对饮料进行加热杀菌,在无菌环境下将其填充在经杀菌处理的容器中的灭菌填充、或热装填充等。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制造方法、烘焙咖啡豆及咖啡饮料。

<1>

一种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第1工序,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进行加热;以及

第2工序,对第1工序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1-1>

一种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第1工序,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进行0.3~10小时加热;

第2工序,对第1工序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1-2>

如上述<1>或<1-1>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豆种较优选为选自阿拉比卡种、罗布斯塔种、利比瑞卡种及阿拉巴斯塔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原料烘焙咖啡豆的产地较优选为选自巴西、哥伦比亚、坦桑尼亚、摩卡、乞力马扎罗、曼特宁、蓝山、危地马拉、越南及印度尼西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3>

如上述<1>、<1-1>及<1-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对生咖啡豆进行烘焙而成的。

<1-4>

如上述<1>、<1-1>至<1-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7以上,且较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4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5以下。

<1-5>

如上述<1>、<1-1>至<1-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45、更优选为15.5~43、进一步优选为16~40、进一步更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5。

<1-6>

如上述<1>、<1-1>至<1-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单独一种,或者为烘焙度、豆种、产地及l值中的一种以上不同的混合物。

<1-7>

如上述<1>、<1-1>至<1-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粉碎后的咖啡豆。

<1-8>

如上述<1-7>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经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较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m以下,且较优选为0.001mm以上、更优选为0.0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mm以上。

<1-9>

如上述<1-7>或<1-8>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经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较优选为0.001~5mm、更优选为0.01~2.5mm、进一步优选为0.05~1.5mm。

<1-10>

如上述<1>、<1-1>至<1-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所添加的水较优选为选自自来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及天然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11>

如上述<1>、<1-1>至<1-1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所添加的水的温度较优选为与保持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更优选为10~80℃、进一步优选为15~70℃、进一步更优选为18~50℃、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8~25℃。

<1-12>

如上述<1>、<1-1>至<1-1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较优选为在常压下、减压下或加压下进行水的添加,或者进一步优选为在常压下进行水的添加。

<1-13>

如上述<1>、<1-1>至<1-1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添加水时的烘焙咖啡豆的温度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5~30℃、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8~25℃。

<1-14>

如上述<1>、<1-1>至<1-1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水的添加量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且较优选为1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以下。

<1-15>

如上述<1>、<1-1>至<1-1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水的添加量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110质量%、更优选为10~11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0~105质量%、进一步更优选为30~100质量%。

<1-16>

如上述<1>、<1-1>至<1-1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添加水时的环境温度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8~50℃、进一步更优选为18~25℃。

<1-17>

如上述<1>、<1-1>至<1-1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温度较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5℃以上,且较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以下。

<1-18>

如上述<1>、<1-1>至<1-1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温度较优选为20~80℃、更优选为25~70℃、进一步优选为30~60℃、进一步更优选为35~50℃。

<1-19>

如上述<1>、<1-1>至<1-1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时间较优选为0.5小时以上、更优选为1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小时以上,且较优选为9小时以下、更优选为8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小时以下。

<1-20>

如上述<1>、<1-1>至<1-1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时间较优选为0.5~9小时、更优选为1~8小时、进一步优选为2~7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3~7小时。

<1-21>

如上述<1>、<1-1>至<1-2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的加热温度为20~40℃的情况下,加热时间较优选为4~12小时,更优选为6~10小时,进一步优选为6~8小时,另外,在第1工序的加热温度超过40℃且为60℃以下的情况下,加热时间较优选为3~9小时,更优选为4~8小时,进一步优选为5~7小时。

<1-22>

如上述<1>、<1-1>至<1-2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较优选为在密封状态下进行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

<1-23>

如上述<1>、<1-1>至<1-2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压力条件较优选为8mpa以上、更优选为12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mpa以上,且较优选为50mpa以下、更优选为40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mpa以下。

<1-24>

如上述<1>、<1-1>至<1-2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压力条件较优选为8~50mpa、更优选为12~40mpa、进一步优选为20~35mpa。

<1-25>

如上述<1>、<1-1>至<1-2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温度较优选为35℃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且较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

<1-26>

如上述<1>、<1-1>至<1-2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温度较优选为35~100℃、更优选为40~90℃、进一步优选为50~80℃。

<1-27>

如上述<1>、<1-1>至<1-2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时间较优选为0.5小时以上、更优选为1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5小时以上,且较优选为10小时以下、更优选为9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小时以下。

<1-28>

如上述<1>、<1-1>至<1-2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时间较优选为0.5~10小时、更优选为1~9小时、进一步优选为2~8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3.5~8小时。

<1-29>

如上述<1>、<1-1>至<1-2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倍率(超临界二氧化碳/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10(v/w)以上、更优选为20(v/w)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v/w)以上,且较优选为150(v/w)以下、更优选为120(v/w)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v/w)以下。

<1-30>

如上述<1>、<1-1>至<1-2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倍率(超临界二氧化碳/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10~150(v/w)、更优选为20~120(v/w)、进一步优选为40~100(v/w)。

<1-31>

如上述<1>、<1-1>至<1-3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流量较优选为1.00l/hr以上、更优选为2.00l/hr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0l/hr以上,且较优选为6.00l/hr以下、更优选为5.00l/hr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0l/hr以下。

<1-32>

如上述<1>、<1-1>至<1-3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流量较优选为1.00~6.00l/hr、更优选为2.00~5.00l/hr、进一步优选为3.00~4.00l/hr。

<1-33>

如上述<1>、<1-1>至<1-2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倍率(二氧化碳(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0.01(m3/g)以上、更优选为0.02(m3/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4(m3/g)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06(m3/g)以上,且较优选为0.20(m3/g)以下、更优选为0.16(m3/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2(m3/g)以下。

<1-34>

如上述<1>、<1-1>至<1-28>及<1-3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倍率(二氧化碳(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0.01~0.20(m3/g)、更优选为0.02~0.16(m3/g)、进一步优选为0.04~0.12(m3/g)、进一步更优选为0.06~0.12(m3/g)。

<1-35>

如上述<1>、<1-1>至<1-28>、<1-33>及<1-3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2工序中,与原料烘焙咖啡豆接触时的二氧化碳的流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较优选为0.1m3/h以上、更优选为0.3m3/h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m3/h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7m3/h以上,且较优选为3m3/h以下、更优选为2m3/h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3/h以下。

<1-36>

如上述<1>、<1-1>至<1-28>、<1-33>、<1-34>及<1-3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2工序中,与原料烘焙咖啡豆接触时的二氧化碳的流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较优选为0.1~3m3/h、更优选为0.3~2m3/h、进一步优选为0.5~1.5m3/h、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7~1.5m3/h。

<1-37>

如上述<1>、<1-1>至<1-3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l值为15~45,每1kg烘焙咖啡豆中,(a)绿原酸类的含量为6.0~90.0g,(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50mg以下,(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70mg以下,且(d)咖啡因的含量为9.0g以下。

<2-1>

一种烘焙咖啡豆,其是通过如上述<1>、<1-1>至<1-3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而获得的l值为15~45的烘焙咖啡豆,且每1kg烘焙咖啡豆中,(a)绿原酸类的含量为6.0~90.0g,(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50mg以下,(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70mg以下,且(d)咖啡因的含量为9.0g以下。

<3-1>

一种烘焙咖啡豆,其是l值为15~45的烘焙咖啡豆,且

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

(a)绿原酸类的含量为6.0~90.0g,

(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50mg以下,

(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70mg以下,且

(d)咖啡因的含量为9.0g以下。

<3-2>

如上述<1-37>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上述<2-1>或<3-1>的烘焙咖啡豆(以下将“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或烘焙咖啡豆”称为“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的豆种较优选为选自阿拉比卡种、罗布斯塔种、利比瑞卡种及阿拉巴斯塔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烘焙咖啡豆的产地较优选为选自巴西、哥伦比亚、坦桑尼亚、摩卡、乞力马扎罗、曼特宁、蓝山、危地马拉、越南及印度尼西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3-3>

如上述<1-37>、<2-1>、<3-1>及<3-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5以上、更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7以上,且较优选为43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下。

<3-4>

如上述<1-37>、<2-1>及<3-1>至<3-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5~43、更优选为16~40、进一步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5。

<3-5>

如上述<1-37>、<2-1>及<3-1>至<3-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单独一种,或者为烘焙度、豆种、产地及l值中的一种以上不同的混合物。

<3-6>

如上述<1-37>、<2-1>及<3-1>至<3-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的含量较优选为6.5g以上、更优选为7.0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3g以上,且较优选为85.0g以下、更优选为80.0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0g以下。

<3-7>

如上述<1-37>、<2-1>及<3-1>至<3-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的含量较优选为6.5~90.0g、更优选为7.0~85.0g、进一步优选为7.3~75.0g。

<3-8>

如上述<1-37>、<2-1>及<3-1>至<3-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a)绿原酸类较优选为选自3-咖啡酰奎尼酸、4-咖啡酰奎尼酸、5-咖啡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5-阿魏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酰奎尼酸及4,5-二咖啡酰奎尼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上述9种的全部。

<3-9>

如上述<1-37>、<2-1>及<3-1>至<3-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b)羟基氢醌的含量较优选为40mg以下、更优选为30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0mg以下,且较优选为0.001m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1mg以上。

<3-10>

如上述<1-37>、<2-1>及<3-1>至<3-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b)羟基氢醌的含量较优选为0.001~40mg、更优选为0.001~30mg、进一步优选为0.001~20mg、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10mg、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1~10mg,另外,亦可为0mg。

<3-11>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较优选为65mg以下、更优选为60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5m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mg以下,且较优选为0.01m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mg以上。

<3-12>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较优选为0.01~65mg、更优选为0.01~60mg、进一步优选为0.01~55mg、进一步更优选为0.01~50mg、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1~50mg,另外,亦可为0mg。

<3-13>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较优选为0.006以下、更优选为0.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37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5以下,且较优选为0.00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01以上。

<3-14>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较优选为0.00001~0.006、更优选为0.00001~0.005、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37、进一步更优选为0.00001~0.001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1~0.0015,另外,亦可为0。

<3-15>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d)咖啡因的含量较优选为7.0g以下、更优选为5.0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g以下,且较优选为0.05g以上、更优选为0.1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5g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2g以上。

<3-16>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的(d)咖啡因的含量较优选为0.05~7.0g、更优选为0.1~5.0g、进一步优选为0.15~4.0g、进一步更优选为0.2~3.0g。

<3-17>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的含水率较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

<3-18>

如上述<1-37>、<2-1>及<3-1>至<3-1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粉碎后的咖啡豆。

<3-19>

如上述<3-18>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经粉碎的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较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m以下,且较优选为0.001mm以上、更优选为0.0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mm以上。

<3-20>

如上述<3-18>或<3-19>的烘焙咖啡豆等,其中经粉碎的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较优选为0.001~5mm、更优选为0.01~2.5mm、进一步优选为0.05~1.5mm。

<4-1>

一种咖啡饮料,其中,

(a)绿原酸类的含量为0.01~0.45质量%,

(b)羟基氢醌的含量为2质量ppm以下,

(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3质量ppm以下,且

(d)咖啡因的含量为0.04质量%以下。

<4-2>

如上述<4-1>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的含量较优选为0.0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2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质量%以上,且较优选为0.42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38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5质量%以下。

<4-3>

如上述<4-1>或<4-2>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的含量较优选为0.02~0.42质量%、更优选为0.025~0.3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3~0.35质量%。

<4-4>

如上述<4-1>至<4-3>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b)羟基氢醌的含量较优选为1.5质量ppm以下、更优选为1质量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质量pp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5质量ppm以下,且较优选为0.001质量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1质量ppm以上。

<4-5>

如上述<4-1>至<4-4>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b)羟基氢醌的含量较优选为0.001~2质量ppm、更优选为0.001~1.5质量ppm、进一步优选为0.001~1质量ppm、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0.7质量ppm、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1~0.5质量ppm,另外,亦可为0质量ppm。

<4-6>

如上述<4-1>至<4-5>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与(b)羟基氢醌的质量比[(b)/(a)]较优选为0.0025以下、更优选为0.0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15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5以下,且较优选为0.00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01以上。

<4-7>

如上述<4-1>至<4-6>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与(b)羟基氢醌的质量比[(b)/(a)]较优选为0.00001~0.0025、更优选为0.00001~0.002、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15、进一步更优选为0.00001~0.001、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1~0.0005,另外,亦可为0。

<4-8>

如上述<4-1>至<4-7>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较优选为2.5质量ppm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ppm以下,且较优选为0.01质量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ppm以上。

<4-9>

如上述<4-1>至<4-8>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较优选为0.01~3质量ppm、更优选为0.01~2.5质量ppm、进一步优选为0.01~2质量ppm、进一步更优选为0.1~1.5质量ppm,另外,亦可为0质量ppm。

<4-10>

如上述<4-1>至<4-9>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较优选为0.0055以下、更优选为0.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35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5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12以下,且较优选为0.00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01以上。

<4-11>

如上述<4-1>至<4-10>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较优选为0.00001~0.0055、更优选为0.00001~0.005、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35、进一步更优选为0.00001~0.001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001~0.0012,另外,亦可为0。

<4-12>

如上述<4-1>至<4-11>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d)咖啡因的含量较优选为0.03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2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2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下,且较优选为0.0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0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5质量%以上。

<4-13>

如上述<4-1>至<4-12>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d)咖啡因的含量较优选为0.001~0.04质量%、更优选为0.001~0.03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003~0.025质量%、进一步更优选为0.005~0.01质量%。

<4-14>

如上述<4-1>至<4-13>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与(d)咖啡因的质量比[(d)/(a)]较优选为0.5以下、更优选为0.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15以下、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1以下,且较优选为0.02以上、更优选为0.0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3以上。

<4-15>

如上述<4-1>至<4-14>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a)绿原酸类与(d)咖啡因的质量比[(d)/(a)]较优选为0.02~0.5、更优选为0.02~0.4、进一步优选为0.025~0.2、进一步更优选为0.025~0.1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03~0.1。

<4-16>

如上述<4-1>至<4-15>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ph值较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4.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且较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以下。

<4-17>

如上述<4-1>至<4-16>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ph值较优选为4.5~7、更优选为4.8~6.5、进一步优选为5~6。

<4-18>

如上述<4-1>至<4-17>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白利度较优选为0.8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且较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3以下。

<4-19>

如上述<4-1>至<4-18>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白利度较优选为0.8~3.0、更优选为1.0~2.5、进一步优选为1.2~2.3。

<4-20>

如上述<4-1>至<4-19>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该咖啡饮料是每100g咖啡饮料中的烘焙咖啡豆的使用量以生豆换算计,较优选为1g以上、更优选为2.5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g以上,且较优选为20g以下、更优选为15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g以下。

<4-21>

如上述<4-1>至<4-20>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该咖啡饮料是每100g咖啡饮料中的烘焙咖啡豆的使用量以生豆换算计,较优选为1~20g、更优选为2.5~15g、进一步优选为4.5~10g。

<4-22>

如上述<4-1>至<4-21>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中较优选为含有选自甜味剂、乳成分、抗氧化剂、香料、有机酸类、有机酸盐类、无机酸类、无机酸盐类、无机盐类、色素类、乳化剂、防腐剂、调味料、酸味料、氨基酸、ph值调整剂、及质量稳定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添加剂。

<4-23>

如上述<4-1>至<4-22>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较优选为黑咖啡饮料、或牛奶咖啡饮料,进一步优选为黑咖啡饮料。

<4-24>

如上述<4-1>至<4-23>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较优选为容器装咖啡饮料。

<4-25>

如上述<4-24>的咖啡饮料,其中容器较优选为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主成分的成形容器(pet瓶)、金属罐、与金属箔或塑料膜复合而成的纸容器、或瓶。

<4-26>

如上述<4-1>至<4-25>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较优选为经加热杀菌。

<4-27>

如上述<4-26>的咖啡饮料,其中加热杀菌较优选为符合所应用的法规(在日本为食品卫生法)中规定的条件,进一步优选为蒸煮杀菌、高温短时间杀菌(htst)、或超高温杀菌(uht)。

<4-28>

如上述<4-1>至<4-27>中任一项的咖啡饮料,其是使用从上述<2-1>及<3-1>至<3-2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萃取的咖啡萃取液而制造的。

<5-1>

一种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第1工序,在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进行加热;

第2工序,对第1工序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5-2>

如上述<1>或<5-1>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未经粉碎的整粒的烘焙咖啡豆。

<5-3>

如上述<1>、<5-1>及<5-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豆种较优选为选自阿拉比卡种、罗布斯塔种、利比瑞卡种及阿拉巴斯塔种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5-4>

如上述<1>、<5-1>至<5-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产地较优选为选自巴西、哥伦比亚、坦桑尼亚、摩卡、乞力马扎罗、曼特宁、蓝山、危地马拉、越南及印度尼西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5-5>

如上述<1>、<5-1>至<5-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对生咖啡豆进行烘焙而成、对烘焙咖啡豆进一步进行烘焙而成者、或这些混合物。

<5-6>

如上述<1>、<5-1>至<5-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7以上,且较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5以下。

<5-7>

如上述<1>、<5-1>至<5-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50、更优选为15~45、进一步优选为15.5~43、进一步优选为16~40、进一步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5。

<5-8>

如上述<1>、<5-1>至<5-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7以上,且较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4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5以下。

<5-9>

如上述<1>、<5-1>至<5-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45、更优选为15.5~43、进一步优选为16~40、进一步更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5。

<5-10>

如上述<1>、<5-1>至<5-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单独一种,或者为烘焙度、豆种、产地及l值中的一种以上不同的混合物。

<5-11>

如上述<1>、<5-1>至<5-1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所添加的水较优选为选自自来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及天然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5-12>

如上述<1>、<5-1>至<5-1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较优选为在常压下、减压下或加压下进行水的添加,或者进一步优选为在常压下进行水的添加。

<5-13>

如上述<1>、<5-1>至<5-1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添加水时的烘焙咖啡豆的温度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5~30℃、进一步更优选为18~25℃。

<5-14>

如上述<1>、<5-1>至<5-1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水的添加量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较优选为1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下。

<5-15>

如上述<1>、<5-1>至<5-1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水的添加量相对于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5~110质量%、更优选为10~10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9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8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60质量%、进一步更优选为20~50质量%。

<5-16>

如上述<1>、<5-1>至<5-1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水的添加方法较优选为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直接投入水的方法、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呈雾状喷射水的方法、或使原料烘焙咖啡豆与蒸气接触的方法。

<5-17>

如上述<1>、<5-1>至<5-1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较优选为连续地添加所有量的水,或者分为复数次而添加。

<5-18>

如上述<1>、<5-1>至<5-1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所添加的水的温度较优选为10~100℃、更优选为10~80℃、进一步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8~50℃、进一步更优选为18~25℃。

<5-19>

如上述<1>、<5-1>至<5-1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添加水时的环境温度较优选为接近加热温度的温度、更优选为50~150℃、进一步优选为60~140℃、进一步优选为70~130℃、进一步更优选为80~120℃。

<5-20>

如上述<1>、<5-1>至<5-1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添加水时的环境温度较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15~70℃、进一步优选为18~50℃、进一步更优选为18~25℃。

<5-21>

如上述<1>、<5-1>至<5-2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工序中,较优选为在水的添加后对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搅拌混合,或者一面添加水一面对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搅拌混合。

<5-22>

如上述<1>、<5-1>至<5-2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较优选为在常压下、加压下或减压下进行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进一步优选为在加压下进行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

<5-23>

如上述<1>、<5-1>至<5-2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较优选为在开放状态、或密封状态下进行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进一步优选为在密封状态下进行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

<5-24>

如上述<1>、<5-1>至<5-2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较优选为在选自金属制耐压容器、玻璃制耐热耐压容器、杀菌袋、罐及耐热耐压瓶的密闭容器中填充原料烘焙咖啡豆而进行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进一步优选为在选自金属制耐压容器、玻璃制耐热耐压容器、罐及耐热耐压瓶的密闭容器中填充原料烘焙咖啡豆而进行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

<5-25>

如上述<1>、<5-1>至<5-2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处理方法较优选为将原料烘焙咖啡豆收容在容器内,添加水而进行密封后,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特定时间加热的方法;使原料烘焙咖啡豆与蒸气接触后,将其收容在容器内进行密封,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特定时间加热的方法;或使原料烘焙咖啡豆与蒸气接触特定时间的方法。

<5-26>

如上述<1>、<5-1>至<5-2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温度较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80℃以上,且较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20℃以下。

<5-27>

如上述<1>、<5-1>至<5-2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温度较优选为50~150℃、更优选为60~140℃、进一步优选为70~130℃、进一步更优选为80~120℃。

<5-28>

如上述<1>、<5-1>至<5-2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时间较优选为0.1分钟以上、更优选为0.2分钟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分钟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分钟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2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小时以上,且较优选为10小时以下、更优选为8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小时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小时以下。

<5-29>

如上述<1>、<5-1>至<5-2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时间较优选为0.1分钟~10小时、更优选为0.2分钟~10小时、进一步优选为0.5分钟~8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1分钟~8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0.1~6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0.2~6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0.5~4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1~3小时。

<5-30>

如上述<1>、<5-1>至<5-2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工序的加热温度较优选为100~120℃,第1工序的加热时间较优选为0.2~4小时、进一步优选为0.5~3小时。

<5-31>

如上述<1>、<5-1>至<5-3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压力条件较优选为8mpa以上、更优选为12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mpa以上,且较优选为50mpa以下、更优选为40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mpa以下。

<5-32>

如上述<1>、<5-1>至<5-3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的压力条件较优选为8~50mpa、更优选为12~40mpa、进一步优选为20~35mpa。

<5-33>

如上述<1>、<5-1>至<5-3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温度较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90℃以上,且较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5℃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30℃以下。

<5-34>

如上述<1>、<5-1>至<5-3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温度较优选为50~150℃、更优选为60~145℃、进一步优选为75~140℃、进一步更优选为85~135℃、进一步特别优选为90~130℃。

<5-35>

如上述<1>、<5-1>至<5-3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时间较优选为0.5小时以上、更优选为2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小时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9小时以上,且较优选为20小时以下、更优选为18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小时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4小时以下。

<5-36>

如上述<1>、<5-1>至<5-3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时间较优选为0.5~20小时、更优选为2~18小时、进一步优选为4~16小时、进一步更优选为7~16小时、进一步特别优选为9~14小时。

<5-37>

如上述<1>、<5-1>至<5-3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倍率(二氧化碳(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0.01(m3/g)以上、更优选为0.02(m3/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4(m3/g)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06(m3/g)以上,且较优选为0.20(m3/g)以下、更优选为0.16(m3/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2(m3/g)以下。

<5-38>

如上述<1>、<5-1>至<5-3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工序的萃取倍率(二氧化碳(气体换算、常温·常压)/原料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0.01~0.20(m3/g)、更优选为0.02~0.16(m3/g)、进一步优选为0.04~0.12(m3/g)、进一步更优选为0.06~0.12(m3/g)。

<5-39>

如上述<1>、<5-1>至<5-3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2步驟中,与原料烘焙咖啡豆接触时的二氧化碳的流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较优选为1.0m3以上、更优选为2.0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m3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7.0m3以上,且较优选为50m3以下、更优选为30m3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5m3以下。

<5-40>

如上述<1>、<5-1>至<5-3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2步驟中,与原料烘焙咖啡豆接触时的二氧化碳的流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较优选为1.0~50m3、更优选为2.0~30m3、进一步优选为4.0~15m3、进一步更优选为7.0~15m3

<5-41>

如上述<1>、<5-1>至<5-4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较优选为在夹带剂的存在下进行第2工序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5-42>

如上述<5-41>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夹带剂较优选为水,进一步优选为选自自来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及天然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5-43>

如上述<5-41>或<5-42>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夹带剂的存在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方法较优选为在填充有夹带剂的填充槽中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液体,将夹带剂及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混合介质供给至萃取槽而进行萃取的方法。

<5-44>

如上述<1>、<5-1>至<5-4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2工序后包含对烘焙咖啡豆进行干燥的工序。

<5-45>

如上述<1>、<5-44>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干燥方法较优选为选自使用送风机进行干燥的方法、进行减压干燥的方法、及进行冷冻干燥的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5-46>

如上述<1>、<5-1>至<5-4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烘焙咖啡豆的含水率较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

<5-47>

如上述<1>、<5-1>至<5-4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2.0g以上、更优选为3.0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g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20.0g以上,且较优选为80.0g以下、更优选为75.0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0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65.0g以下。

<5-48>

如上述<1>、<5-1>至<5-4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2.0~80.0g、更优选为3.0~75.0g、进一步优选为10.0~70.0g、进一步更优选为20.0~65.0g。

<5-49>

如上述<5-47>或<5-48>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a)绿原酸类较优选为选自3-咖啡酰奎尼酸、4-咖啡酰奎尼酸、5-咖啡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5-阿魏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酰奎尼酸及4,5-二咖啡酰奎尼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上述9种的全部。

<5-50>

如上述<1>、<5-1>至<5-4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b)羟基氢醌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50mg以下、更优选为40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0mg以下,且较优选为0.001m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1mg以上。

<5-51>

如上述<1>、<5-1>至<5-50>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b)羟基氢醌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001~40mg、更优选为0.001~30mg、进一步优选为0.001~20mg、进一步优选为0.001~10mg、进一步更优选为0.01~10mg,且亦可为0mg。

<5-52>

如上述<1>、<5-1>至<5-51>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70mg以下、更优选为65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5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m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m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mg以下,且较优选为0.01m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mg以上。

<5-53>

如上述<1>、<5-1>至<5-52>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c)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01~65mg、更优选为0.01~60mg、进一步优选为0.01~55mg、进一步优选为0.01~50mg、进一步更优选为0.01~40mg、进一步特别优选为0.1~30mg,且亦可为0mg。

<5-54>

如上述<1>、<5-1>至<5-53>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较优选为0.006以下、更优选为0.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37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015以下,且较优选为0.0000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01以上。

<5-55>

如上述<1>、<5-1>至<5-54>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a)绿原酸类与(c)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比[(c)/(a)]较优选为0.00001~0.006、更优选为0.00001~0.005、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37、进一步优选为0.00001~0.0015、进一步更优选为0.0001~0.0015,且亦可为0。

<5-56>

如上述<1>、<5-1>至<5-55>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d)咖啡因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10.0g以下、更优选为8.0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g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g以下,且较优选为0.1g以上、更优选为0.2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g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0g以上。

<5-57>

如上述<1>、<5-1>至<5-56>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是烘焙咖啡豆中的(d)咖啡因的含量在每1kg烘焙咖啡豆中,较优选为0.1~10.0g、更优选为0.2~8.0g、进一步优选为0.5~6.0g、进一步更优选为1.0~5.0g。

<5-58>

如上述<1>、<5-1>至<5-57>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7以上,且较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4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以下。

<5-59>

如上述<1>、<5-1>至<5-58>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的l值较优选为15~43、更优选为15.5~40、进一步优选为16~35、进一步更优选为16.5~35、进一步更优选为17~30。

<5-60>

如上述<1>、<5-1>至<5-59>中任一项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烘焙咖啡豆较优选为粉碎后的咖啡豆。

<5-61>

如上述<5-60>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经粉碎的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较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m以下,且较优选为0.001mm以上、更优选为0.0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mm以上。

<5-62>

如上述<5-60>或<5-61>的烘焙咖啡豆的制造方法,其中经粉碎的烘焙咖啡豆的平均粒径较优选为0.001~5mm、更优选为0.01~2.5mm、进一步优选为0.05~1.5mm。

[实施例]

1.烘焙咖啡豆及咖啡饮料的分析

依照后述的方法,由烘焙咖啡豆获得咖啡萃取液。基于所得的咖啡萃取液,对实施例、参考例及比较例中获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如下的分析。同样地,对实施例、参考例及比较例中获得的咖啡饮料还进行如下的分析。

(1)绿原酸类(cga)、咖啡因(caf)、5-羟甲基糠醛(5-hmf)的分析

分析机器使用hplc。装置的构成单元的型号如下所示。

·uv检测器:l-2420(日立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色谱柱烘箱:l-2300(日立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泵:l-2130(日立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取样器:l-2200(日立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色谱柱:cadenzacd-c18内径4.6mm×长度150mm、粒径3μm(imtakt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条件如下所示。

·样品注入量:10μl

·流量:1.0ml/min

·uv检测器设定波长:325nm(cga)、

270nm(caf、5-hmf)

·色谱柱烘箱设定温度:35℃

·洗脱液a:0.05m乙酸、0.1mmhedpo、10mm乙酸钠、5(v/v)%乙腈溶液

·洗脱液b:乙腈

在洗脱液a的制备中使用高效液相层析用蒸馏水(关东化学公司制造)、高效液相层析用乙腈(关东化学公司制造)、乙酸(特级、和光纯药公司制造)、1-羟基乙烷-1,1-二膦酸(60%水溶液、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造)。

浓度梯度条件(体积%)

在hplc中,通过薄膜过滤器(gl层析盘25a、孔径0.45μm、glsciences公司制造)对咖啡萃取液或咖啡饮料进行过滤后,供至分析。

绿原酸类的滞留时间(单位:分钟)

·单咖啡酰奎尼酸:6.4、11.3、15.0共计3点

·单阿魏酰奎尼酸:16.2、21.6、22.8共计3点

·二咖啡酰奎尼酸:39.6、40.4、41.0共计3点

根据此处所求得的9种绿原酸类的面积值,将5-咖啡酰奎尼酸作为标准物质,求出绿原酸类的含量(g/kg)。

在hplc的上述条件下的分析中,咖啡因的滞留时间为20.4分钟。根据所得的峰值的面积值,将咖啡因(特级、和光纯药公司制造)作为标准物质,求出咖啡因的含量(g/kg)。

在hplc的上述条件下的分析中,5-hmf的滞留时间为6.1分钟。根据所得的峰值的面积值,将5-hmf(东京化成工业公司制造)作为标准物质,求出5-hmf的含量(mg/kg)。

(2)羟基氢醌(hhq)的分析

分析机器使用hplc-电化学检测器(库仑型)的库仑阵列系统(型号5600a、美国esa公司制造)。装置的构成单元的型号如下所示。

·分析电极(analyticalcell):型号5010、库仑阵列管理系统(coularrayorganizer)

·库仑阵列电子模块·软件:型号5600a

·溶剂送液模组:型号582、梯度混合器

·自动取样器:型号542、脉冲阻尼器(pulsedamper)

·除气器:degasysultimatedu3003

·色谱柱烘箱:505

·色谱柱:capcellpakc18aq内径4.6mm×长度250mm、粒径5μm(资生堂公司制造)

分析条件如下所示。

·样品注入量:10μl

·流量:1.0ml/min

·电化学检测器的施加电压:200mv

·色谱柱烘箱设定温度:40℃

·洗脱液c:0.1(w/v)%磷酸、0.1mmhedpo、5(v/v)%甲醇溶液

·洗脱液d:0.1(w/v)%磷酸、0.1mmhedpo、50(v/v)%甲醇溶液

浓度梯度条件(体积%)

使咖啡萃取液或咖啡饮料通过bondelutscx(固相填充量:500mg、贮存器容量:3ml、glsciences公司制造),除去约0.5ml的初通过液而获得通过液。通过薄膜过滤器(gl层析盘25a、孔径为0.45μm、glsciences公司制造)对该通过液进行过滤,迅速地供至分析。

在hplc-电化学检测器的上述条件下的分析中,羟基氢醌的滞留时间为6.1分钟。根据所得的峰值的面积值,将羟基氢醌(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造)作为标准物质,求出羟基氢醌的含量(mg/kg)。

2.l值的测定

使用色差计(日本电色公司制造的分光光度计se2000)对试样进行测定。

3.感官评价

基于下述基准对实施例、比较例及参考例中所得的咖啡饮料的杂味、余味的舒畅感及酸味进行评价,根据3名专业评价小组成员的评分算出平均值。另外,根据该平均值,基于下述表1而确定最终得分。

[表1]

杂味的评价基准

关于实施例1~11、参考例1~3、比较例1~4,将实施例7的咖啡饮料的杂味作为评分5,将比较例1的咖啡饮料的杂味作为评分1,通过下述5个等级进行评价。关于实施例12~19、参考例4~6、比较例5~7,将实施例18的咖啡饮料的杂味作为评分5,将参考例6的咖啡饮料的杂味作为评分1,通过下述5个阶段进行评价。

5:并未感到杂味

4:稍微感到杂味

3:感到杂味

2:稍强地感到杂味

1:强烈地感到杂味

余味的舒畅感的评价基准

关于实施例1~11、参考例1~3、比较例1~4,将实施例7的咖啡饮料的余味的舒畅感作为评分5,将比较例1的咖啡饮料的余味的舒畅感作为评分1,通过下述5个等级进行评价。关于实施例12~19、参考例4~6、比较例5~7,将实施例18的咖啡饮料的余味的舒畅感作为评分5,将参考例6的咖啡饮料的余味的舒畅感作为评分1,通过下述5个等级进行评价。再者,余味的舒畅感是指并不残留不舒服的苦味作为余味。

5:感到余味非常舒畅

4:感到余味舒畅

3:感到余味稍微舒畅

2:感到余味稍微不舒畅

1:感到余味不舒畅

酸味的评价基准

关于实施例1~11、参考例1~3、比较例1~4,将参考例2的咖啡饮料的酸味作为评分4,将比较例1的咖啡饮料的酸味作为评分1,通过下述5个等级进行评价。关于实施例12~19、参考例4~6、比较例5~7,将参考例6的咖啡饮料的酸味作为评分5,将比较例5的咖啡饮料的酸味作为评分1,通过下述5个等级进行评价。

5:并未感到酸味

4:稍微感到酸味

3:感到酸味但平衡良好。

2:稍强地感到酸味

1:强烈地感到酸味

实施例1

(第1工序)

将l18的原料烘焙咖啡豆(巴西产阿拉比卡种)通过粉碎机(highcutmill、kalita公司制造)粉碎为中等颗粒(平均粒径为1.5mm),将其称量120g放入至玻璃容器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20g而进行混合后,于40℃下进行6小时的加温。

(第2工序)

其次,将加热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中含有100g水的100g豆、合计重量200g封入至超临界萃取装置(日东高压公司制造)的萃取槽中,在28mpa的加压下、40℃下供给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19.08l)6小时。萃取后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4.12m3(气体状态、1个大气压)。

(后处理)

通过冷冻干燥机(fdu-2100、东京理化器械公司制造),以含水率成为1.0质量%的方式对处理后的烘焙咖啡豆进行干燥,获得烘焙咖啡豆。

(分析·评价)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粉碎,在平均粒径为0.030mm的微粉碎物0.5g中加入萃取用水(于1l离子交换水中溶解有磷酸1g、1-羟基乙烷-1,1-二膦酸(hedpo)0.03g的液体)80g,一面保持为95~99℃之间一面进行10分钟的浸渍萃取,采取上清液,获得咖啡萃取液。基于所得的咖啡萃取液进行成分分析。

在所得的烘焙咖啡豆5g中加入98~100℃的热水100g,进行10分钟搅拌,通过市售的咖啡用过滤器进行过滤而获得咖啡饮料。对所得的咖啡饮料进行分析及感官试验。将这些的结果示于表2中。另外,所得的咖啡饮料的ph值为5.1。

实施例2

将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温度变更为70℃,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3

将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时间变更为3小时(9.54l),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4

使用l28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5

使用l28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6

将第2工序中的萃取温度变更为80℃,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4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7

将第2工序中的萃取温度变更为100℃,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4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8

使用l35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4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9

将第2工序中的压力条件变更为15mpa,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0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使用水作为夹带剂,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11

将第1工序中的加热温度变更为60℃、将加热时间变更为180分钟,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参考例1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l18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粉碎,获得平均粒径为0.030mm的微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另外,通过粉碎机(highcutmill、kalita公司制造)将l18的原料烘焙咖啡豆粉碎为中等颗粒(平均粒径为1.5mm)。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粉碎烘焙咖啡豆进行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参考例2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l28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进行粉碎,获得平均粒径为0.030mm的微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另外,通过粉碎机(highcutmill、kalita公司制造)将l28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粉碎为中等颗粒(平均粒径为1.5mm)。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粉碎烘焙咖啡豆进行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参考例3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l35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进行粉碎,获得平均粒径为0.030mm的微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另外,通过粉碎机(highcutmill、kalita公司制造)将l35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粉碎为中等颗粒(平均粒径为1.5mm)。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粉碎烘焙咖啡豆进行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1

并未进行第2工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2

并未进行第1工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3

并未进行第2工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4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比较例4

并未进行第1工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4同样的操作获得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2中。

[表2]

实施例12

(第1工序)

将l27的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10g投入至sot罐(容量为190ml)中,其次加入离子交换水4g而进行混合后,将开口部密封。反复进行该操作,填充原料烘焙咖啡豆及离子交换水,制作13个密闭了开口部的sot罐。其次,将这些通过高压釜,在105℃下进行2小时的加热处理。

(第2工序)

其次,将加热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166g(相当于加热前的原料烘焙咖啡豆120g)封入至超临界萃取装置(日东高压公司制造)的萃取槽中,在28mpa的加压下、100℃下供给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10小时。此时,在填充有水作为夹带剂的罐内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液体,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水的混合介质供给至萃取槽。萃取操作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供给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为12.1m3

(后处理)

通过冷冻干燥机(fdu-2100、东京理化器械公司制造)对处理后的烘焙咖啡豆进行48小时干燥,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

(分析·评价)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所得的未粉碎的烘焙咖啡豆进行粉碎,在平均粒径为0.030mm的粉碎物0.5g中加入萃取用水(在1l离子交换水中溶解有磷酸1g、1-羟基乙烷-1,1-二膦酸(hedpo)0.03g的液体)80g,一面保持为95~99℃之间一面进行10分钟的浸渍萃取,采取上清液而获得咖啡萃取液。基于所得的咖啡萃取液进行成分分析。进一步,在烘焙咖啡豆5g中加入热水(98~100℃)100g而进行10分钟的搅拌,通过市售的咖啡用过滤器进行过滤,获得咖啡饮料。对所得的咖啡饮料进行感官试验。将这些的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13

使用l30的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将第2工序中的压力条件变更为16mpa,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14

使用l29的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将第2工序中的萃取温度变更为70℃,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萃取操作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供给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为12.0m3。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15

将第2工序中的萃取时间变更为12小时,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萃取操作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供给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为14.3m3。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16

使用l30的未粉碎的原料烘焙咖啡豆(越南产罗布斯塔种),将第1工序中的水添加量变更为相对于烘焙咖啡豆为80质量%,将加热时间变更为60分钟,在第2工序中并未使用夹带剂,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17

将第2工序的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时间变更为5小时,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的烘焙咖啡豆。萃取操作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供给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为6.6m3。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18

使用l27的未粉碎原料烘焙咖啡豆(巴西产阿拉比卡种),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萃取操作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供给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为12.8m3。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实施例19

使用l18的未粉碎原料烘焙咖啡豆(巴西产阿拉比卡种),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萃取操作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供给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为11.8m3。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参考例4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l27的未粉碎原料烘焙咖啡豆进行粉碎,获得平均粒径为0.030mm的微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参考例5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l27的未粉碎原料烘焙咖啡豆(巴西产阿拉比卡种)进行粉碎,获得平均粒径为0.030mm的微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参考例6

通过粉碎机(wonderblenderwb-01、大阪化学公司制造)对l15.5的未粉碎原料烘焙咖啡豆(巴西产阿拉比卡种)进行粉碎,获得平均粒径为0.030mm的微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比较例5

并未进行第2工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比较例6

并未进行第1工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烘焙咖啡豆。萃取操作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供给量(气体换算、常温·常压)为12.3m3。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比较例7

并未进行第2工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8同样的操作获得未粉碎的烘焙咖啡豆。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操作对所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成分分析与感官试验。将其结果示于表3中。

[表3]

根据表2及3可知:通过在原料烘焙咖啡豆中添加水进行加热,其次供至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能够获得可用作杂味得到抑制、余味舒畅而易于饮用的咖啡饮料的原料的烘焙咖啡豆。

另外,根据表2及3可知:在l值为15~45的烘焙咖啡豆中,通过将(a)绿原酸类、(b)羟基氢醌、(c)5-羟甲基糠醛及(d)咖啡因的各含量控制为特定范围内,能够获得可用作杂味得到抑制、酸味的平衡良好、余味舒畅而易于饮用的咖啡饮料的原料的烘焙咖啡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