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菜香料、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17635阅读:22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味料,特别提供了一种炒菜香料、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餐饮市场已经摆脱了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现在开始面向于提升餐饮口感方面。目前在餐饮调味方面,多使用谷氨酸钠等增味剂,过多食用对人体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炒菜香料,包括下述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八角0.5~5份、肉桂0.5~5份、肉蔻0.5~5份、砂仁0.5~5份、茴香1~8份、香果0.5~5份、陈皮1~15份、花椒0.5~4份、香菇0.5~10份、桂花0.5~3份、山楂1~20份、生姜1~30份。

具体的,炒菜香料包括下述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八角1~3份、肉桂1~3份、肉蔻1~3份、砂仁1~3份、茴香2~5份、香果1~3份、陈皮3~10份、花椒1~3份、香菇1~6份、桂花1~2份、山楂3~15份、生姜2~20份。

为了得到最好的体验效果,炒菜香料具体包括下述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八角2份、肉桂2份、肉蔻2份、砂仁2份、茴香3份、香果2份、陈皮6份、花椒2份、香菇4份、桂花1.5份、山楂5份、生姜15份。

一种炒菜香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选取优质原料,去除山楂的果核后,将所有原料按比例混合均匀;

B、在60~90℃环境下烘干至含水量在1~10%;

C、将混合后的原料使用粉碎机粉碎至5~20目,过筛;

D、分装、包装、灭菌、质检、入库。

具体的,步骤B中的烘干温度为85℃,烘干至含水量为3~5%;步骤C使用粉碎机粉碎至8~12目。

炒菜香料的使用方法,在冷油下锅或者,热油下锅炝锅或者,炒制原料下锅后添加炒菜香料。

根据菜品的性质、炒制过程以及厨师对炒制过程的把握,本发明的添加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本发明主要以中药材为基础,配比含量温和,无过寒或者过辛的调味配方,特殊添加了陈皮、香菇、桂花、生姜等材料,提升了菜肴的风味;尤其是香菇配方,使得菜品能够不使用味精等人工合成添加剂即可达到提鲜的效果,保证了菜品的自然鲜味得到最大的体现。

选材,干燥,筛选,化验,配方,配比。达到人体食用标准对人体有利,无害口味独特,味道鲜美。

使用了本发明,能够改变人们对调味品均有添加剂的印象,本发明以中草药为基础打造无添加调味品,起到了食药同补的效果。本发明弘扬传统养生文化,传播科学养生理念,发展良性养生经济,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了一种炒菜香料,包括下述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八角2份、肉桂2份、肉蔻2份、砂仁2份、茴香3份、香果2份、陈皮6份、花椒2份、香菇4份、桂花1.5份、山楂5份、生姜15份。

一种炒菜香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选取优质原料,去除山楂的果核后,将所有原料按比例混合均匀;

B、在60~90℃环境下烘干至含水量在1~10%;

C、将混合后的原料使用粉碎机粉碎至5~20目,过筛;

D、分装、包装、灭菌、质检、入库。

具体的,步骤B中的烘干温度为85℃,烘干至含水量为3~5%;步骤C使用粉碎机粉碎至8~12目。

炒菜香料的使用方法,在冷油下锅或者,热油下锅炝锅或者,炒制原料下锅后添加炒菜香料。

根据菜品的性质、炒制过程以及厨师对炒制过程的把握,本发明的添加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了一种炒菜香料,包括下述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八角2.5份、肉桂2.5份、肉蔻1.5份、砂仁1.5份、茴香4份、香果2.5份、陈皮8份、花椒2.5份、香菇5份、桂花1份、山楂4份、生姜18份。

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了一种炒菜香料,包括下述质量份数的物质组成:八角1.5份、肉桂1.5份、肉蔻2.5份、砂仁2.5份、茴香2份、香果1.5份、陈皮4份、花椒1.5份、香菇3份、桂花0.5份、山楂2份、生姜10份。

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炒制肉品,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用于炒制肉品和蔬菜混合菜品,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用于炒制单独蔬菜,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用于炒制海鲜或者河鲜,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炒菜香料在炝锅时添加,然后添加菜品,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用的炒菜香料在添加菜品后添加,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的炒菜香料在热锅加入底油后添加,待油热后将底油盛出备用,或者加入菜品直接炒制,其余实施方式、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