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水产动物饲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文蛤生长配合饲料。
背景技术: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其中辽宁省的辽河口附近、山东省的莱州湾、江苏省南部沿海、广西的北海湾、广东的阳江及台湾的西海岸一带文蛤资源尤为丰富。文蛤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素以″天下第一鲜″著称,而且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9克、脂肪0.8克,还含有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钙、钾、镁、磷、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唐代时曾为皇宫海珍贡品。文蛤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称它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等病。近代研究又表明,文蛤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对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哮喘、慢性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病也有明显疗效。食用文蛤,有润五脏、止消渴,健脾胃,治赤目,增乳液和抗肿瘤等功能。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干品和罐头食品。活文蛤和冻鲜文蛤肉均是出口创汇的产品。
文蛤为滤食性贝类,自然海区的贝类主要以底栖硅藻为主,也摄食部分有机碎屑、桡足类残肢等。3月份后文蛤摄食逐渐旺盛,生长较快,最适宜的生长水温是24~30度,对食物的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目前的人工养殖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养殖池中培育藻类来满足文蛤的饲料要求,因藻类的供应有限,文蛤的生长速度慢、亩产量比较低,生产效益不能得到提高。普通的水产动物饲料又不能满足文蛤的生长需求,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适用于文蛤生长的配合饲料,来提高文蛤的生长速度和鲜出肉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文蛤生长配合饲料,鱼粉15-18份、玉米蛋白粉4-6份、发酵花生粕10-20份、鸡血藤6-8份、甜菜碱0.2-1份、氯化胆碱0.2-0.3份、扇贝粉15-25份、复合维生素0.2-0.3份、复合矿物质1.5-2份。
优选地,复合维生素由下列水溶性维生素组成: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B5、维生素H、泛酸、叶酸和维生素C中。
优选地,所述复合矿物质按重量份包括:乳酸亚铁10-15份、碳酸锰15-20份、亚硒酸钠5-15份、碳酸锌8-15份。
本发明文蛤生长配合饲料能够弥补现有文蛤养殖水体中营养成分的不足,从而促进文蛤的生长,也能改善文蛤本身的营养成分,使肉质营养更均衡,能够提高养殖密度和养殖数量,提高其生长速度,使文蛤生长更健壮,更加饱满,出肉率更高。
本发明经过大量实验得来,经过实验验证,效果明显,文蛤的生长速度大大提高了,文蛤更健壮,产肉量更高,并且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能够提高文蛤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文蛤生长配合饲料,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鱼粉15份、玉米蛋白粉4份、发酵花生粕10份、鸡血藤6份、甜菜碱0.2份、氯化胆碱0.2份、扇贝粉15份、复合维生素0.2份、复合矿物质1.5份。
所述复合维生素由下列水溶性维生素组成: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H、维生素PP和维生素C。
乳酸亚铁10份、碳酸锰15份、亚硒酸钠5份、碳酸锌8份。
实施例2
一种文蛤生长配合饲料,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鱼粉18份、玉米蛋白粉6份、发酵花生粕20份、鸡血藤8份、甜菜碱1份、氯化胆碱0.3份、扇贝粉25份、复合维生素0.3份、复合矿物质2份。
所述复合维生素由下列水溶性维生素组成: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H、维生素PP和维生素C。
乳酸亚铁15份、碳酸锰20份、亚硒酸钠15份、碳酸锌15份。
实施例3
一种文蛤生长配合饲料,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鱼粉17份、玉米蛋白粉5份、发酵花生粕15份、鸡血藤7份、甜菜碱0.6份、氯化胆碱0.2份、扇贝粉20份、复合维生素00.3份、复合矿物质1.7份。
所述复合维生素由下列水溶性维生素组成: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H、维生素PP和维生素C。
乳酸亚铁12份、碳酸锰17份、亚硒酸钠10份、碳酸锌11份。
实验例
对照组:直接利用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分别配合喂养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文蛤生长配合饲料,每天每100kg分别投喂1kg,较对照组日增重率分别为11.43、12.53%和11.74%,效果显著,表明在文蛤养殖中添加本发明生长配合饲料,能促进文蛤生长,也表明可以在水体中增加文蛤放养密度和数量,进一步提高其产量,投喂本发明文蛤生长配合饲料,文蛤生长更加健壮,出肉率更高,肉质更加饱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