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微冻保鲜用的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7662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微冻保鲜用的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鲜冰,尤其是涉及一种食品微冻保鲜用的冰,属于食品冷藏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销售冷链、超市和零售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内生鲜消费需求量的增加,及时有效的保鲜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冰鲜保藏是目前使用最方便、最广泛的保鲜方式,但传统的冰藏保鲜普遍存在保鲜期较短,加之水产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内源酶活性强等特点,死后更容易发生品质劣变。因为鱼体的冻结点一般在-1℃~-2℃,微冻保鲜就是把渔获物置于温度略低于鱼体冻结点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保鲜的方法,在该温度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目前常用的微冻保鲜方法有:冰盐混合物微冻、低温盐水微冻、吹冷风微冻。这三种不同的微冻方法对鱼类品质的影响不同,前两者会使鱼体内盐分增加,后者会使鱼体表面干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鲈鱼、沙丁鱼、鲫鱼等的微冻保鲜已有一些研究,但一直以来都未曾解决微冻液盐含量高,温度变化不稳定,冷链运输过程中使用不方便,鱼体冷链过程中失水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微冻保鲜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有相关科技文献公布了相关保鲜冰及材料,如一种虾类保鲜冰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CN201410415751.x)公开一种虾类保鲜冰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这种保鲜冰为流化冰固液混合物,其中的成分组成为稳定态二氧化氯0.2~0.6g/L、柠檬酸4~8g/L、植酸钠0.4~0.8g/L及海藻糖5~12g/L,保鲜抑菌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用于食品微冻保鲜的冰,降低冰点温度,减少盐的使用量,控制冰点范围稳定,延长冰融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食品微冻保鲜用的冰,主要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各组分:

为确保四种组分形成良好的融合效果,保鲜冰制备过程中,将丙二醇缓慢加入到聚丙烯酸钠中,边加边同一方向缓慢搅拌,至聚丙烯酸钠全部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及水混和制成混合溶液,而后制成冰。

现有技术中把聚丙烯酸钠作为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冰淇淋加工过程中,聚丙烯酸钠主要起乳化、增稠的作用。本发明中采用聚丙烯酸钠作为制冰的主要材料是本技术领域首创。本发明利用丙二醇缓解聚丙烯酸钠与NaCl溶液的聚凝特性,利于冰的制备;同时根据聚丙烯酸钠强吸湿性特点,延缓所制备的冰的融化速度,维持冰温的稳定性。另外,聚丙烯酸钠的使用安全性也符合本发明制冰所用材料不影响与之接触的水产品的食用安全的要求;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在本发明中起到延缓冰融化,稳定冰温的特点,在解决了微冻保鲜用冰的使用安全,应用稳定问题的同时,拓展了聚丙烯酸钠的应用范围。

(2)本发明所述的微冻保鲜用的冰,氯化钠含量较低,可明显改善其对食材的风味的影响。

(3)本发明所述微冻保鲜用的冰温度可控制在-3℃~-1.5℃,冰融化时间明显高于以往的盐水冰的融化时间。

(4)本发明适合现代冷链贮运、销售距离长、范围广的需求特点,对促进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聚丙烯酸钠质量分数对融化时间的影响图;

图2本发明与传统盐水微冻保鲜微冻液融化时间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具体说明微冻保鲜用的冰的制备方法。所用组分由市场购置,水位自来水、蒸馏水等。

实施例1

微冻保鲜用的冰的组分及质量百分含量:氯化钠0.5%,丙二醇2.5%,聚丙烯酸钠1.5%,水95.5%。

保鲜冰制备过程中,将丙二醇缓慢加入到聚丙烯酸钠中,边加边同一方向缓慢搅拌,至聚丙烯酸钠全部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及水混和制成混合溶液,而经制冰机降温制成冰。

产品在-3~-1.5℃保持时间104min(见图1),而2%与3%浓度的盐水冰在微冻温度带-3~-1.5℃维持时间分别为74与67min(见图2)。

实施例2

微冻保鲜用的冰的配方:氯化钠0.5%,丙二醇2.0%,聚丙烯酸钠1.0%,水96.5%。

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

产品在-3~-1.5℃保持时间140min(见图1、图2)。而2%与3%浓度的盐水冰在微冻温度带-3~-1.5℃维持时间分别为74min与67min(见图2)。

实施例3

微冻保鲜用的冰的配方:氯化钠0.5%,丙二醇2.0%,聚丙烯酸钠0.5%,水97%。

保鲜冰制备过程中先用丙二醇将聚烯酸钠溶解,再与氯化钠及水混和制成混合溶液,而后制成冰。

产品在-3~-1.5℃保持时间127min(见图1)。而2%与3%浓度的盐水冰在微冻温度带-3—-1.5℃维持时间分别为74与67min(见图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发明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的实施方式;均落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