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香气是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茶叶感官审评中香气占了较大的权重。提高红茶的香气,在生产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尤其是在干燥这个工艺,由于受到温度、湿度、时间等因数的影响,多酚类化合物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反应,使得茶叶香气容易发生变化。由于干燥方法不同会给茶叶造成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红茶品质。
现有红茶的制作方法制作的红茶,存在茶香不足、茶叶品质较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制作的红茶香气浓郁,口感清甜,有效提高茶叶的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选取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于萎凋间萎凋;萎凋温度为20-30℃,萎凋时间5-7h;
(3)揉捻:在萎凋后的茶叶上均匀喷施果胶酶,不加压揉捻40min,将茶叶取出,混匀;
(4)发酵:将揉捻叶解块后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茶叶摊铺厚度为8cm,上盖一层湿布,保持22-27℃的发酵温度发酵1.5-2.5h;
(5)炒干:通过茶叶滚筒杀青机分三个阶段对茶叶进行炒干处理,第一阶段为高温炒干,温度130-150℃,转速35转/min,历时5-10min;第二阶段为中温炒干,温度100-120℃,转速30转/min,历时10-25min;第三阶段为低温炒干,温度80-90℃,转速25转/min,历时15-40min;
(6)拣剔:对炒干茶叶进行拣剔,拣去茶梗、粗片和杂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3)中,果胶酶的质量分数为0.5%,喷施的果胶酶与茶叶的质量比为1:5-1:6。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5)中,第一阶段为高温炒干,温度140℃,转速35转/min,历时8min;第二阶段为中温炒干,温度110℃,转速30转/min,历时20min;第三阶段为低温炒干,温度85℃,转速25转/min,历时3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在发酵过程中采用低温发酵,并且分高温炒干、中温炒干和低温炒干三个阶段对茶叶进行分段炒干处理,分段炒干处理后的茶叶折之易断,手捻成末;本发明制作的红茶香气浓郁,口感清甜,有效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选取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于萎凋间萎凋;萎凋温度为20℃,萎凋时间7h;
(3)揉捻:在萎凋后的茶叶上均匀喷施果胶酶,果胶酶的质量分数为0.5%,喷施的果胶酶与茶叶的质量比为1:5,不加压揉捻40min,将茶叶取出,混匀;
(4)发酵:将揉捻叶解块后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茶叶摊铺厚度为8cm,上盖一层湿布,保持22-27℃的发酵温度发酵1.5h;
(5)炒干:通过茶叶滚筒杀青机分三个阶段对茶叶进行炒干处理,第一阶段为高温炒干,温度130℃,转速35转/min,历时10min;第二阶段为中温炒干,温度100℃,转速30转/min,历时25min;第三阶段为低温炒干,温度80℃,转速25转/min,历时40min;
(6)拣剔:对炒干茶叶进行拣剔,拣去茶梗、粗片和杂质。
实施例2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选取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2)萎凋:将采摘的鲜叶于萎凋间萎凋;萎凋温度为30℃,萎凋时间5h;
(3)揉捻:在萎凋后的茶叶上均匀喷施果胶酶,果胶酶的质量分数为0.5%,喷施的果胶酶与茶叶的质量比为1:6,不加压揉捻40min,将茶叶取出,混匀;
(4)发酵:将揉捻叶解块后置于发酵室内进行发酵,茶叶摊铺厚度为8cm,上盖一层湿布,保持22-27℃的发酵温度发酵2h;
(5)炒干:通过茶叶滚筒杀青机分三个阶段对茶叶进行炒干处理,第一阶段为高温炒干,温度140℃,转速35转/min,历时8min;第二阶段为中温炒干,温度110℃,转速30转/min,历时20min;第三阶段为低温炒干,温度85℃,转速25转/min,历时30min;
(6)拣剔:对炒干茶叶进行拣剔,拣去茶梗、粗片和杂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