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茶叶采摘后综合保鲜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饮茶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而目前茶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诸多品种,而由于原料和加工方法上的不同,其品位有很大的差别。绿茶属于不发酵的茶叶品种,其茶多酚氧化程度为零或接近于零。尽管绿茶形态自然,淡雅鲜爽,深受一些人群的喜爱。几百年来茶叶的炒制方式都是通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进行,在操作方式上主要依赖于炒茶师傅的经验,品质不好统一,原有风味也在各个工艺步骤中散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茶叶采摘后综合保鲜处理工艺,按照本工艺制作的茶叶,避免了高温对茶叶色、香、味的损伤及对茶叶有益成分的破坏,对其成品茶的品质有明显提高;通过本工艺得到的茶叶颜色鲜艳,保留茶叶原有风味,同时降低饮后对人体胃肠的刺激,提高茶叶整体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对茶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茶叶采摘后综合保鲜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大小均匀的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初展茶叶,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采摘时用干净无异味的容器盛装,鲜叶采摘后应立即摊青,鲜叶应摊放在软匾或篾簟上,厚度视天气和老嫩程度而定,一般为2cm鲜叶失水均匀;
(2)将上述处理后的鲜叶放入清水中,再加入占清水重量2%的碱溶液,进行清洗并沥干水待用;
(3)将上述清洗后的鲜叶投入微波杀青机中进行微波杀青处理,杀青后茶叶含水量为25-32%;
(4)再将上述杀青后的茶叶投入到急冷机械中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在3-5min时间内迅即急冷至4-8℃并保持5min,急冷干燥后的茶叶含水量控制为8-12%;
(5)将上述步骤得到的茶叶放入用氮气保护的脱水真空干燥机中,进行全面脱水干燥;
(6)将上述步骤脱水干燥后的茶叶在氮气保护下装入铝箔袋,并投入合适规格的脱氧剂,抽真空后再将其放入到2-4℃的冷库中。
所述步骤(1)中在摊放鲜叶的上方用黄光单色光585nm-590nm照射,控制灯管与摊放叶表面距离10-15cm,所述的摊放叶表面的光照强度200-260Lx。
所述步骤(2)中碱溶液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构成:山泉水100份、生姜汁2份、木糖醇水溶液2份、纯碱5份、金银花水提取物2份、甘露醇提取物4份、柠檬酸3份、食盐1份、维生素C 2份。
所述步骤(3)中微波杀青的微波频率为20HZ,杀青温度为150-160℃,投叶量40-50g,杀青时间为3-4min。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方法简单,按照本工艺制作的茶叶,避免了高温对茶叶色、香、味的损伤及对茶叶有益成分的破坏,对其成品茶的品质有明显提高;通过本工艺得到的茶叶颜色鲜艳,保留茶叶原有风味,同时降低饮后对人体胃肠的刺激,提高茶叶整体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对茶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种茶叶采摘后综合保鲜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大小均匀的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初展茶叶,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采摘时用干净无异味的容器盛装,鲜叶采摘后应立即摊青,鲜叶应摊放在软匾或篾簟上,厚度视天气和老嫩程度而定,一般为2cm鲜叶失水均匀;
(2)将上述处理后的鲜叶放入清水中,再加入占清水重量2%的碱溶液,进行清洗并沥干水待用;
(3)将上述清洗后的鲜叶投入微波杀青机中进行微波杀青处理,杀青后茶叶含水量为25-32%;
(4)再将上述杀青后的茶叶投入到急冷机械中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在3-5min时间内迅即急冷至4-8℃并保持5min,急冷干燥后的茶叶含水量控制为8-12%;
(5)将上述步骤得到的茶叶放入用氮气保护的脱水真空干燥机中,进行全面脱水干燥;
(6)将上述步骤脱水干燥后的茶叶在氮气保护下装入铝箔袋,并投入合适规格的脱氧剂,抽真空后再将其放入到2-4℃的冷库中。
所述步骤(1)中在摊放鲜叶的上方用黄光单色光585nm-590nm照射,控制灯管与摊放叶表面距离10-15cm,所述的摊放叶表面的光照强度200-260Lx。
所述步骤(2)中碱溶液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构成:山泉水100份、生姜汁2份、木糖醇水溶液2份、纯碱5份、金银花水提取物2份、甘露醇提取物4份、柠檬酸3份、食盐1份、维生素C 2份。
所述步骤(3)中微波杀青的微波频率为20HZ,杀青温度为150-160℃,投叶量40-50g,杀青时间为3-4min。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