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402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辅助生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加工又称“制茶”,是将茶树鲜叶经过各道加工工序,制成各种半成品茶或成品茶的过程,按加工过程不同,可分为初制(初加工)、精制(精加工)、再加工和深加工,加工工艺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茶类,制茶工艺繁多,主要由筛选、烘干、杀青、成型、包装等工艺构成,现有成型工艺为:将茶叶放置于自动成型机进行自动成型,由于成型时需要对茶叶进行加热,现有加热方式采用电极直接对茶叶进行加热,由于茶叶靠近电极处加热温度高,而远离电极处加热温度低,加热极不均匀,易产生焦糊等不良,极大影响茶叶口感。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来解决电极直接加热导致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包括箱体、风机、加热管、温度传感器、挡圈、底框、U型挡管、下料门,所说的风机位于箱体外壁右侧,所述的风机与箱体螺纹相连,所述的加热管位于箱体内壁底部,所述的加热管与箱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位于箱体外壁,所说的温度传感器与箱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挡圈位于箱体内壁上端,所述的挡圈与箱体螺纹相连,所述的底框位于挡圈上端且位于箱体内壁上端,所述的底框与挡圈活动相连且与箱体铰链相连,所述的U型挡管位于底框内壁底部,所说的U型挡管与底框螺纹相连,所述的下料门位于底框一侧,所述的下料门与底框铰链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进一步的,所述的挡圈还设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与挡圈紧配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底框还设有拉手,所述的拉手位于底框一侧,所述的拉手与底框螺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拉手数量为2件,对称布置于底框。

进一步的,所述的底框还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的进气孔位于底框底部且位于U型挡管底部中心处,所说的进气孔贯穿底框主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U型挡管设有若干出气孔,所说的出气孔位于U型挡管外壁,所述的出气孔贯穿U型挡管主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工作时,将茶叶放置于由U型挡管和底框隔成的区域内,加热管工作对底框加热,从而对于底层茶叶进行加热,同时,风机工作,冷风经加热管加热后先后经过设置于底框的进气孔和设置于U型挡管的出气孔吹向茶叶,将茶叶侧面进行加热,手动拉动拉手可使得茶叶经下料门排出。该装置结构简单,茶叶受热均匀,茶叶不易出现焦糊等不良,极大提高成型质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局部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U型挡管侧视图

箱体 1 风机 2

加热管 3 温度传感器 4

挡圈 5 底框 6

U型挡管 7 下料门 8

密封圈 501 拉手 601

进气孔 602 出气孔 70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包括箱体1、风机2、加热管3、温度传感器4、挡圈5、底框6、U型挡管7、下料门8,所说的风机2位于箱体1外壁右侧,所述的风机2与箱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加热管3位于箱体1内壁底部,所述的加热管3与箱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温度传感器4位于箱体1外壁,所说的温度传感器4与箱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挡圈5位于箱体1内壁上端,所述的挡圈5与箱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底框6位于挡圈5上端且位于箱体1内壁上端,所述的底框6与挡圈5活动相连且与箱体1铰链相连,所述的U型挡管7位于底框6内壁底部,所说的U型挡管7与底框6螺纹相连,所述的下料门8位于底框6一侧,所述的下料门8与底框6铰链相连,所述的挡圈5还设有密封圈501,所述的密封圈501与挡圈5紧配相连,所述的底框6还设有拉手601,所述的拉手601位于底框6一侧,所述的拉手601与底框6螺纹相连,所述的拉手601数量为2件,对称布置于底框6,所述的底框6还设有若干进气孔602,所述的进气孔602位于底框6底部且位于U型挡管7底部中心处,所说的进气孔602贯穿底框6主体,所述的U型挡管7设有若干出气孔701,所说的出气孔701位于U型挡管7外壁,所述的出气孔701贯穿U型挡管7主体,该茶叶成型机的均匀加热装置,工作时,将茶叶放置于由U型挡管7和底框6隔成的区域内,加热管3工作对底框6加热,从而对于底层茶叶进行加热,同时,风机2工作,冷风经加热管3加热后先后经过设置于底框6的进气孔602和设置于U型挡管7的出气孔701吹向茶叶,将茶叶侧面进行加热,手动拉动拉手601可使得茶叶经下料门8排出。该装置结构简单,茶叶受热均匀,茶叶不易出现焦糊等不良,极大提高成型质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