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酿造缸领域,特别是一种生产酱油所需的酿造缸。
背景技术: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了。而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现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种类的酱油酿造罐,材质多为玻璃、不锈钢或其它金属材料,这些材料均会对酱油的原有味道进行破坏,这些装置操作不方便,又占地面积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保留酱油自然风味,酿造出来的酱油口感醇香,而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操作简易的酱油酿造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酱油酿造缸,所述的酿造缸包括缸体、缸盖与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固定于缸体上,并支撑缸盖于缸体的顶部;所述的缸体底部设有控制酱油排放所需的阀门。
以上所述的缸盖采用六棱锥结构,锥面为透明的玻璃结构。
以上所述的缸盖大于缸体的罐口。
以上所述的缸体、缸盖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设有防虫网。
以上所述的防虫网为布或尼龙纱布。
以上所述的缸体为陶瓷结构。
本实用新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是:
1、本实用新型采取六棱锥缸盖与缸体结合的结构,缸盖为六棱锥,锥面为透明的玻璃结构,可提供充足的光照,缸盖与缸体不接触,缸内蒸发上来的水分液化后从缸盖的边缘流出缸体外,避免水分重新滴回缸体内,也能防止雨天时雨水飞入缸体内。
2、本实用新型在缸体、缸盖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布置一层防虫网,能防止虫子乱入内;整体结构安全卫生。
3、本实用新型酱油产出率高,所制得的酱油口感醇香,保持了酱油原有的自然风味。
4、本实用新型在缸体底部设有阀门,方便了对缸体内酱油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酱油酿造缸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组件名称及序号:缸体1,支撑架2,缸盖3,阀门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所示,一种酱油酿造缸,所述的酿造缸包括缸体1、缸盖3与支撑架2,所述的支撑架2固定于缸体1上,并支撑缸盖3于缸体1的顶部,所述的支撑架2采用类似于倒锥形台结构,其上设有斜边支撑件,能将缸盖3稳固固定,即使震动或风吹,支撑架2也能将缸盖3进行稳固于原来位置;而且所述的缸盖3大于缸体1的罐口;所述的缸体1底部设有控制酱油排放所需的阀门4,所述的阀门4能很好控制对缸体1内酱油的排放量,省去了要卸去缸盖3,从缸体1内向外用瓢取酱油的步骤,省去人力与时间,提高了生产酱油的效率。
所述的缸盖3采用六棱锥结构,锥面为透明的玻璃结构,透明的玻璃结构为罐体提供了充足的光照,而缸盖3结构为锥形结构,利于收集缸体1内蒸发出来的水分,使得水分液化后附于玻璃结构表面,再从缸盖3排出缸体1外,避免了水再回滴于缸体1内;缸盖3还能防止雨天时雨水飞入缸体1内。
所述的缸体1、缸盖3与支撑架2之间的缝隙设有防虫网,能很好避免虫子乱入,保证了整体结构安全卫生。
所述的防虫网为布或尼龙纱布。
所述的缸体1为陶瓷结构,能很好的保留了酱油原来的自然风味,所制得的口感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