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3349阅读:7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速冻厢。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食品的运输,常常需要将食品进行速冻。现有冷冻食品厂的食品速冻大部分是采用速冻库来完成的,速冻库一般是由若干个互不相通的速冻间组成的,食品进速冻间一般是快速集中装满一个速冻间后,在集中进入下一个速冻间,移动过程比较麻烦,增大速冻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有种隧道速冻厢,可以不用来回移动。

但是,现有的隧道速冻厢速冻过程中会发生食品速冻而冻在传输网带上,一方面不便于出料,另一方面一般的速冻机都设置在厢体的顶端,其底部不易吹到冷风,影响速冻效果,增加速冻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解决了现有技术食品底部易冻在传输网带,受冷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包括厢体,所述厢体为长方体状,所述厢体的顶端面设有进料口,尾端面设有出料口,贯穿厢体进料口和出料口设有食品传输装置,所述食品传输装置的上端设有速冻机组,所述食品传输装置上设有振荡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振荡器包括顶块、导杆、气缸,所述顶块设置在食品传输装置的下端,所述气缸通过导杆与顶块连接,顶块随着导杆上下移动,所述气缸与食品传输装置的框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气缸与时间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振荡器的气缸通过连接杆与食品传输装置的框架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速冻机组为吊顶式空气冷却机,所述吊顶式空气冷却器的下端设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处设有气流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速冻机组至少为4组。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食品传输装置包括输送网带、链条、齿轮、减速机、电机,所述输送网带设置在两条链条之间,所述链条和齿轮链接,所述齿轮连接有减速机,所述减速机与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厢体侧边设有维修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厢体侧壁面包括双层不锈钢板,在双层不锈钢板间填充有聚氨酯发泡材料,且厢体的侧壁厚度为 145mm至15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所述食品传输装置的下端设有振荡器,防止速冻的食品与传输网带粘连,影响速冻效果;

2、所述振荡器与时间控制器连接,可以控制振荡动作的时间;

3、所述振荡器的气缸通过连接杆与食品传输装置的框架活动连接,即振荡器的位置可以移动,由于不同食物的速冻时间不同,振荡的位置不同,而振荡器的活动连接可以方便振荡器位置的移动;

4、所述速冻机组的出风孔设有气流调节阀,可以控制温度;且速冻机组为多组,可以增强速冻效果;

5、所述食品传输装置包括输送网带、链条、齿轮,结构简单,减速机和电动机的连接,可以控制速度,适用于不同的食物;

6、所述维修门便于对厢体内装置进行维修;所述厢门由双层不锈钢板和聚氨酯发泡材料组成,保温效果好,保证速冻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的俯视图。

其中:1-厢体、2-进料口、3-出料口、4-食品传输装置、5-速冻机组、6-震荡器、7-顶块、8-导杆、9-气缸、10-框架、11-输送网带、12-链条、13-齿轮、14-减速机、15-电机、16-维修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一种食品隧道速冻厢,包括厢体1,所述厢体1为长方体状,所述厢体1侧壁面包括双层不锈钢板,在双层不锈钢板间填充有聚氨酯发泡材料,且厢体1的侧壁厚度为 145mm至155mm;所述厢体1侧边设有维修门16;所述厢体1的顶端面设有进料口2,尾端面设有出料口3,贯穿厢体1进料口2和出料口3设有食品传输装置4,所述食品传输装置4包括输送网带11、链条12、齿轮13、减速机14、电机15,所述输送网带11设置在两条链条12之间,所述链条12和齿轮13链接,所述齿轮13连接有减速机14,所述减速机14与电机15连接;所述食品传输装置4的上端设有速冻机组5,所述速冻机组5为吊顶式空气冷却机,所述吊顶式空气冷却器的下端设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处设有气流调节阀;所述速冻机组5至少为4组;所述食品传输装置4上设有振荡器6;所述振荡器6包括顶块7、导杆8、气缸9,所述顶块7设置在食品传输装置4的下端,所述气缸9通过导杆8与顶块7连接,顶块7随着导杆8上下移动,所述气缸9与食品传输装置4的框架10连接;所述气缸9与时间控制器连接;所述振荡器6的气缸9通过连接杆与食品传输装置4的框架10活动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